(完整版)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反应发生时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例如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燃料,它们在燃烧时便能释放出热能。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等相关知识。那么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变化,比如热能的释放,其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是否有所联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即从本质上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主要是热能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本节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运用已有的化学键的初步知识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在学习中应深刻理解以下要点:

(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E

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 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重视实验探究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和加深我们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的认识,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能量观。除了课本知识外,也应通过

阅读科普读物、多听科普讲座、多读书和看报纸等多种途径去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B )。·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 .都不是

2.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B )。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生石灰 D .蔗糖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 )。

A .生石灰

B .固体NaCl

C .无水乙醇

D .固体NH4N034.对于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产物H 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H 2和02具有的能量相等

5.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 .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 .C02与CaO 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

6.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B )。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i m

g

7.有关下列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 .人类使用照明设备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C .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在能量转化上比在体外发生的一些能量转化更为合理、有效

D .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8.近年来,广州市的大部分公交车及部分出租车已采用LPG(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的燃料,其主要目的在于( C )。

A .防止石油短缺

B .降低成本

C .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D .加大发动机的动力9.下列情况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C )。

A .燃烧液化石油气

B .燃烧管道煤气

C .燃烧氢气

D .燃烧木材

10.“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 .“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

C .“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 .“可燃冰”的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

二、填空题

1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吸收能量 ,形成化学键要 放出能量 。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

1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放热 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时,该反应为 吸热 反应。

13.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②③④⑤⑥①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 。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03)制生石灰(CaO)

②燃烧木炭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COz 反应

C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的反应

2.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方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该反应

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风力是二级能源

B .水力是二级能源

C .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 电能是一级能源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可行的是( A )。

A .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气成为二级能源

B .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C .寻找高效催化剂,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 .寻找特殊催化剂,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3.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104)

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 .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 .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 .在反应中高氯酸铵起氧化剂作用

二、填空题

4.2 g H 2燃烧时约放热286 kJ ,而每千克汽油燃烧时约放热46 000 kJ 。氢气被公认为21世纪替代矿物燃料的理想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1) 来源丰富 ;(2) 单位质量放热多 ;(3) 生成物无污染 。

5.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 和H 2的混合气体,它有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是 吸热反应 反应(填吸热、放热)。

(2)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02和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的氧气的质量

比为: 70:11 。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导学案 【思考】: 1、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2、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是不是全部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举例说明。 3、一定量的铁在纯氧中燃烧放出的总热量与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所放出的总热量相比,哪一个放出的热量多? 4、哪些是典型的放热反应?(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5、哪些是典型的吸热反应?(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6、人类利用能源包含哪三个阶段?我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Al+稀盐酸 B、Ba(OH)2·8H2O+NH4Cl(固体) C、CaCO3受热分解 D、CaO+H2O E、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F、木炭的燃烧 G、钢铁制品生锈的反应 H、葡萄糖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是个放热反应 I、酸碱的中和反应 J、食物氧化腐败 K、炸药爆炸

L、煤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生产水煤气 2.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0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z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水汽化需要吸收能量,所以水汽化属于吸热反应 C.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D.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5. “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使用铝箔包裹的并加工好的真 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便可对物质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和水 C.熟石灰和水 D.氧化钠和水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人教版新课标版化学必修二优化作业:2.1 化学能与热能 Word版含解析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解析:反应过程中,应该是首先吸收能量,拆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能量升高,而后重新结合为生成物,该过程是放出能量,显然D项的能量变化过程恰好相反;C项两过程能量变化相等,这样的反应不存在;A项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项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A 2.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铁与盐酸反应 B.C与CO2共热 C.碳酸钙的分解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解析:Fe+2HCl FeCl2+H2↑,放热反应;C+CO22CO,吸热反应;CaCO3CaO+CO2↑,吸热反应;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吸热反应。 答案:A 3.(2013·广东佛山高一检测)已知反应X+Y 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 解析: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错误、D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B错误;若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吸热反应中旧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多,新键形成时放出能量少,C错误。 答案:D 4.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是() A.2H2+O22H2O B.CaCO3CaO+CO2↑ C.CaO+CO2CaCO3

(完整版)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反应发生时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例如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燃料,它们在燃烧时便能释放出热能。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等相关知识。那么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变化,比如热能的释放,其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是否有所联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即从本质上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主要是热能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本节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部分内容里,我们将运用已有的化学键的初步知识去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在学习中应深刻理解以下要点: (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E 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 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重视实验探究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帮助和加深我们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的认识,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建立起正确的能量观。除了课本知识外,也应通过 阅读科普读物、多听科普讲座、多读书和看报纸等多种途径去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B )。·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 .都不是 2.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B )。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生石灰 D .蔗糖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A )。 A .生石灰 B .固体NaCl C .无水乙醇 D .固体NH4N034.对于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产物H 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H 2和02具有的能量相等 5.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 .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 .C02与CaO 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 6.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B )。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历史必修二全套填空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河北滦南二中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B) (1)原始阶段:基本的种植经营方式是,时期的南方仍采取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2)春秋战国:农业发过的地区采用工具和技术,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在这一时期形成。(秦国“以牛田”) (3)汉朝:技术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增加,出现了便于中耕的锄、便于收获的和播种工具 东汉时期:开始取代二牛抬扛的犁,这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它可以控制耕土的 .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工程,使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郑国主持的渠工程. 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a B) 新石器时代: 丝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和。商朝:出现了织机,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相当重要。 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例如: 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和起绒锦等。 B、汉代丝织品经之路,远销到以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国 唐代:(1)纺织作坊兴起;(2)官营纺织业规模相当大 宋代: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元代:创造了新式纺车. 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丝织业中出现了手工工场和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的青铜器铸造(a b) 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广泛,生产规模 ,工艺水平 .例如商代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工艺水平高;青铜器大多作为的象征,代表和; 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a冶铁开始使用做燃料; b供风形式:竖炉冶铁由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蓄力马排鼓风----到鼓风。 c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________。 4、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主要有: (1)的青瓷,(2)邢窑、景德镇、大邑的瓷; (3)长沙铜官窑首创,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4)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赞美的是浙江越窑的。 邢窑的“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唐宋以来:河北、河南、江西镇窑、浙江、陕西窑等闻名天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套教案设计

课题:柱、锥体的结构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图1.1-1的物体,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几何结构特征?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归类总结。 上图中的物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由若干个平面多变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二)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多面体——柱、锥的结构特征。 二、讲授新课: 1. 棱柱的结构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类,再对比一下图 1.1-1中(2)(5)(7)(9)中的几何体,并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棱柱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1)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 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棱柱的有关概念:(出示右图模型,边对照模型边介绍) 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3)棱柱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4)棱柱的表示 用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右图的六棱柱可表示为“棱柱''''''F E D C B A ABCDEF ” 思考1: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导入新课: 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铁犁牛耕” 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 2、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2课时)教案必修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了解化学能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 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板书]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分组实验] 见教材P33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化学实验。 2.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具准备 温度计、玻璃棒、烧杯、50ml量筒、玻璃片、砂纸、试管。 6 mol.L-1HCl , 2 mol.L-1HCl , 2 mol.L-1NaOH, Ba(OH)2.8H2O , NH4Cl . CuSO4.5H2O晶体,铝条。 大烧杯(500ml) 3只、硬纸板(有孔)3块、小烧杯(100~150ml)3只、带圈玻璃搅拌器3支、温度计(100℃,1/10)3支、碎纸条 3只、量筒(50ml) 6只、保温杯3只、 盐酸(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1.1mol/L)。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物质的化学反应 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发生变化 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 例如: H2(g) + Cl2(g) ==== 2HCl(g) 断开1mol H2 分子中的 H—H 键时需要吸收436kJ的热量 断开1molCl2分子中的 Cl—Cl键时需要吸收243kJ的热量

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课题:柱、锥体的结构特征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 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图1.1-1的物体,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几何结构特征?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归类总结。 上图中的物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由若干个平面多变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二)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多面体——柱、锥的结构特征。 二、讲授新课: 1. 棱柱的结构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类,再对比一下图1.1-1中(2)(5)(7)(9)中的几何体,并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棱柱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1)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 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棱柱的有关概念:(出示右图模型,边对照模型边介绍) 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3)棱柱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4)棱柱的表示 用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右图的六棱柱可表示为“棱柱''''''F E D C B A ABCDEF ” 思考1: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完整word版)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2)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1 H—He 2 1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 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