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简介

合集下载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受体概述
核受体
核受体是调节基因转录的重要蛋白质,可以结合并激活或抑制DNA转录,从而 调节下游蛋白质的表达。
膜受体
膜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感知外部信号并传递到细胞内,触发一 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雌激素受体的调节机制
01
02
03
转录水平调节
雌激素可以与核受体结合 ,影响DNA的转录过程, 从而调节特定蛋白质的表 达。
雌激素调节作用机制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雌激素概述 • 雌激素受体及其调节机制 • 雌激素对生殖系统的调节作用 • 雌激素对其他系统的调节作用 • 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雌激素概述
雌激素的种类和来源
种类
雌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雌酮和 雌三醇,其中雌二醇是活性最强 的雌激素。
来源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同时肾 上腺和某些脂肪组织也能分泌少 量雌激素。
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
合成
雌激素的合成主要在卵巢的卵泡内膜 细胞和黄体中完成,需要经过多个酶 促反应步骤。
代谢
雌激素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经过代 谢和排泄,最终排出体外。
雌激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骨细胞活动
维持女性生殖功能
雌激素能够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 ,包括月经周期、排卵等。
翻译后修饰
雌激素也可以通过影响蛋 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过程, 如磷酸化、糖基化等,来 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信号转导通路
膜受体可以感知雌激素信 号,并通过激活特定的信 号转导通路来调节细胞内 的生物化学反应。
雌激素能够促进骨细胞的活动, 维持骨骼的健康。
促进脂肪代谢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骨代谢调节作用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骨代谢调节作用

综述∗通信作者:张萌萌ꎬEmail:zhmm5866@163.com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骨代谢调节作用张萌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ꎬ北京100102中图分类号:R33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 ̄7108(2019)05 ̄0704 ̄05摘要: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ꎬ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ꎬ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ꎬ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㊁提高骨密度ꎬ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ꎮ本文综述了雌激素㊁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对骨代谢的调节机制㊁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实验研究以及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ꎬ旨在为临床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ꎮ关键词:雌激素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ꎻ雌激素受体ꎻ骨代谢EstrogenandestrogenreceptorsonbonemetabolismregulationZHANGMengmeng∗ChineseJournalofOsteoporosisꎬBeijing100102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MengmengꎬEmail:zhmm5866@163.comAbstract:Estrogendeficiencyisthemaincauseof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Estrogenor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bindtoestrogenreceptorsandthroughvariousmolecularbiologicalmechanismstoinhibitosteoclastboneresorptionꎬtopromoteosteoblastboneformationꎬandtoincreasebonemineraldensityꎬResultsinginthetreatment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Thisarticlereviewstheregulationmechanismofestrogenꎬ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andestrogenreceptorsonbonemetabolismꎬanimalstudiesofestrogeninthetreatmentofosteoporosisꎬandclinicalprogressofestrogeninthetreatmentofosteoporosisꎬinorder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treatmentstrategyofosteoporosis.Keywords:estrogenꎻ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ꎻ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ꎻestrogenreceptorꎻbonemetabolism㊀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型: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ꎬPMO)㊁Ⅱ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ꎮPMO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2年内ꎮ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ꎬ引起骨代谢紊乱[1]ꎬ骨转换率升高ꎬ破骨细胞活性增加[2]ꎬ骨吸收能力大于骨形成ꎬ体内外骨重建失衡[3-4]ꎬ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ꎬBMD)降低ꎬ骨脆性增加ꎬ并易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5 ̄6]ꎮ绝经后妇女发生PMO的患病率为男性的4倍ꎮ临床研究表明ꎬ以雌激素为基础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破骨活性ꎬ促进成骨细胞增殖ꎬ从而防治PMO[7]ꎮ绝经激素治疗类药物(menopausalhormonetherapyꎬMHT)[5]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ꎬ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estrogentherapyꎬET)和雌㊁孕激素补充疗法(estrogenplusprogestogentherapyꎬEPT)ꎮ通过抑制骨丢失㊁降低骨转换ꎬ提高骨密度ꎬ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ꎮ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ꎬESR)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翻译来完成ꎬESR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ꎬ是配体活化的转录调节因子ꎬ雌激素的受体分布于子宫㊁阴道㊁乳房㊁皮肤㊁骨骼㊁盆腔㊁膀胱㊁尿道和大脑等ꎮ因此ꎬ雌激素对生殖系统㊁心血管系统㊁骨代谢㊁胰岛功能㊁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产生影响[8]ꎮESR主要有雌激素受体α及β(ERα㊁ERβ)两种亚型[9 ̄10]ꎮ1 雌激素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骨代谢调节作用㊀㊀雌激素是由内分泌系统产生的㊁由18个碳组成407中国骨质疏松杂志㊀2019年5月第25卷第5期㊀ChinJOsteoporosꎬMay2019ꎬVol25ꎬNo.5Publishedonlinewww.wanfangdate.com.cn㊀doi:10 3969/j.issn.1006 ̄7108 2019 05 025的类固醇类激素ꎬ主要由卵巢的卵泡细胞或胎盘分泌ꎬ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物活性ꎮ女性体内有雌酮(E1)㊁雌二醇(E2)㊁雌三醇(E3)3种雌激素ꎮ其中ꎬ雌二醇的生物活性最强ꎬ多数雌激素类药物都是以其为母体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类衍生物ꎮ骨组织是雌激素作用的重要靶组织ꎬ雌激素受体α和β在骨和骨髓中广泛表达ꎮ研究表明ꎬ雌激素主要通过与ERα作用发挥骨代谢调节功能ꎮ雌激素与ESR结合后ꎬ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成骨细胞(osteoblastsꎬOB)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sꎬOC)功能ꎬ参与骨代谢活动ꎬ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ꎬ促进胶原合成ꎬ提高骨矿化ꎬ抑制破骨细胞活性ꎬ诱导破骨细胞凋亡ꎬ维持骨密度ꎬ保护骨组织ꎮ此外ꎬ雌激素还可通过钙代谢调节系统影响骨代谢活动ꎮ1 1㊀雌激素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表明ꎬ雌激素可直接促进OB增殖㊁对OB编码转录因子基因和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㊁骨钙素㊁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等有直接作用ꎮ雌激素可通过与成骨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受体 ̄配体复合物ꎬ变构后进入细胞核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ꎬ激活ER相关信号转导途径ꎬ促进特异的mRNA合成ꎻ也可通过与成骨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ꎬ促进成骨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㊁白介素1㊁6(IL ̄1㊁IL ̄6)等诱导单核破骨细胞前体ꎬ分化为具有较强骨吸收能力的多核破骨细胞[11 ̄13]ꎮ所产的生物学作用通过以下几种机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㊁分化ꎬ延长成骨细胞生存周期ꎬ提高成骨细胞活性ꎬ促进骨形成ꎮ1 1 1㊀抑制OB凋亡:成骨细胞的平均生存周期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ꎮ雌激素对成骨细胞凋亡的抑制对于骨骼系统的保护作用十分重要ꎬ涉及多方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ꎮ有研究表明[14]ꎬ雌激素可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regulatingkinaseꎬERK)通路调控成骨细胞转录活性ꎬ抑制成骨细胞凋亡ꎬ延长成骨细胞生存时间ꎮ此外ꎬ雌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ꎬ抑制成骨细胞凋亡ꎮ1 1 2㊀抗氧化作用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雌激素能够通过成骨细胞的正调控蛋白WNT ̄βcatenin(无翅果蝇基因Wingless与小鼠基因Int1结合的基因 ̄β链蛋白)信号通路ꎬ抑制氧化应激反应ꎬ促进成骨细胞增殖[15]ꎮ1 1 3㊀促进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reinꎬBMP)合成:雌激素与ER结合后ꎬ可上调骨形成蛋白通路ꎬ增加BMP ̄mRNA的表达ꎬ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ꎮ雌激素还可通过促进OB分泌胶原酶ꎬ释放细胞因子ꎬ促进骨形成ꎮ1 2㊀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ꎮ直接作用是通过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介导产生的ꎮ雌激素与ER ̄α结合能激活破骨细胞Fas/FasL通路ꎬFas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的一种膜受体ꎬ其配体FasL(CD95L)属于TNF家族ꎬFas/FasL系统激活后可诱导成熟破骨细胞发生凋亡[16]ꎮ此外ꎬ雌激素可诱导雌激素受体α结合于骨架蛋1(BCAR1)上ꎬ阻断核因子κB(NF ̄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octor ̄κBligandꎬRANK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的转录[8]ꎬ阻断其诱导的破骨作用ꎬ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ꎬ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功能㊁加快破骨细胞凋亡㊁缩短破骨细胞的存活时间ꎮ间接作用主要是利用成骨细胞与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ꎬ如负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㊁白细胞介素1(IL ̄1)等炎症因子的产生ꎬ以及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的表达ꎬ抑制OC的增殖㊁分化及生理活性ꎮ雌激素也可通过雌激素与ER ̄α结合ꎬ上调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ꎬOPG)的表达[17]ꎬOPG一方面直接促进OC的凋亡ꎬ另一方面与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octor ̄κBꎬRANK)竞争性的结合RANKLꎬ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18]ꎬ通过对OPG/RANK/RANKL系统的调节ꎬ延缓破骨细胞前体的分化ꎬ抑制OC的生成ꎬ促进OC的凋亡ꎬ减少OC骨吸收活性ꎮ1 3㊀雌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作用雌激素可促进降钙素(calcitoninꎬCT)分泌ꎬ抑制破骨细胞功能ꎻ同时ꎬ雌激素能够间接地调控甲状腺激素通路ꎬ降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ꎬPTH)的骨吸收作用ꎬ并能提高肾1α羟化酶的活性ꎬ增加lꎬ25(OH)2D3的合成ꎬlꎬ25(OH)2D3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ꎬVDR)结合后ꎬ发挥生物学作用ꎬ促进骨形成ꎮ1 4㊀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生物学作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ꎬSERMs)是结构上不同的化合物ꎬ不是雌激素ꎬ属于ESR激动剂或拮抗剂[19]ꎮ与靶器官细胞内的ESR结合后ꎬ可导致ESR空间构象改变ꎬ发挥类似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ꎬ抑制OC的骨吸收作用ꎮSERMs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良好选择[20]ꎮ2㊀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实验研究雌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可降低骨转换ꎬ抑制骨丢失ꎬ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㊁非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ꎮ众多学者对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ꎮKubota等[21]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雌激素缺乏在骨质增生中的作用ꎬ发现对去卵巢大鼠颅骨引导性骨质增生ꎬ去卵巢大鼠的新生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ꎬ雌激素缺乏抑制骨增生中的成骨细胞分化和胶原基质产生ꎮ许闫严等[22]研究雌激素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ꎬ探讨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ꎮ结果证明ꎬ雌激素能显著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骨密度㊁碱性磷酸酶㊁骨保护素㊁骨矿物盐的含量ꎬ抑制骨钙流失ꎬ抑制RANKL蛋白的表达ꎬ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 ̄5b)的含量ꎬ达到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ꎮMüller等[23]对20周龄去卵巢Wistar大鼠的实验研究显示ꎬ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ꎬ观察到雌激素E2对大鼠胫骨具有显著的骨保护作用ꎮPei ̄I等[24]研究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α轴在大鼠成骨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成骨细胞骨矿化中的作用ꎬ说明雌二醇可诱导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mRNA(COXImRNA)和蛋白表达ꎮ雌二醇/ERα信号轴通过诱导成骨细胞染色体和线粒体复合物基因表达ꎬ上调线粒体生物能系统ꎬ促进成骨细胞成熟ꎬ改善骨矿化ꎮ魏双双等[25]探讨雌激素(雌二醇)干预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影响ꎬ结果证明ꎬ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胞质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的表达ꎬ抑制去卵巢大鼠骨量丢失ꎮMayuMorita等[26]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技术分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㊁雷洛昔芬㊁巴西多昔芬对培养的小鼠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积聚的影响ꎬ结果显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抑制Hif1α蛋白的过度表达ꎬ降低破骨细胞中Hif1α蛋白水平ꎬ抑制破骨细胞活性ꎬ促进成骨细胞功能ꎬ促进骨重建ꎮWu等[27]研究雌激素对去卵巢(OVX)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衰老的影响ꎬ发现雌激素通过诱导ERβ与位于富含AT序列结合蛋白2(SATB2)基因 ̄488位点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ꎬ来介导SATB2的上调ꎬ从而通过ERβ ̄SATB2途径ꎬ调节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ꎬ抑制BMSCs衰老ꎬ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ꎮ3㊀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雌激素替代疗法是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案之一ꎮ雌激素与雌激素作用的机制研究ꎬ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各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ꎮPardhe等[28]对尼泊尔496名健康女性的调查研究显示ꎬ与绝经前女性相比ꎬ绝经后女性血清钙水平和雌二醇水平显著下降ꎮ绝经后妇女的钙和雌二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ꎬ而雌二醇和骨标志物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ꎮ林雪完等[29]探讨雌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㊁促黄体生成激素)和骨标志物(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㊁β ̄胶原降解产物㊁骨钙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ꎬ证明雌激素和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明显正相关ꎬ监测雌激素和骨代谢标志物可及早发现骨代谢异常ꎬ有助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ꎮChi ̄WenChou等[30]对107名4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外周血雌激素受体mRNA(ERαmRNA)表达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表明ꎬ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组外周血ERαmRNA表达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ꎬ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ꎬ骨密度正常组无此相关性ꎮ外周血ERαmRNA水平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ꎬ可能较年龄的雌激素水平更重要ꎮLambert等[31]对雌激素缺乏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使用异黄酮制剂(植物性雌激素)治疗对骨吸收影响的荟萃分析显示ꎬ异黄酮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腰椎与股骨颈骨密度ꎬ对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具有治疗作用ꎮStephen[20]综述了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ꎬ与用于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药物相比ꎬSERMs主要用于年龄较小的绝经后女性ꎬ尤其存在浸润性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ꎬ特别推荐使用ꎬ因为它们可以大大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发生率ꎮ其中ꎬ雷洛昔芬与巴西多昔芬效果更优ꎮ此外ꎬ有研究证实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一种或多种雌激素相结合的药物 组织选择性雌激素复合物(tissueselectiveestrogencomplexꎬTSEC)ꎬ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ꎬ可显著提高患者BMDꎬ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ꎬ对乳房和子宫内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2]ꎮZhu等[33]对中国123名早期绝经期妇女使用含孕激素的标准或半剂量雌激素药物ꎬ为期一年的前瞻性随机试验显示ꎬ半剂量和标准剂量的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使用对于早期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ꎬ低剂量雌激素效果不佳ꎮKomm等[34]将巴多昔(bazedoxifeneꎬBZA)ꎬ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ꎬ与结合雌激素(conjugatedestrogensꎬCE)联合应用ꎬ试验结果表明ꎬ与单独的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结合雌激素相比ꎬBZA与CE联合使用ꎬ在用药12和24个月后可降低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率ꎬ显著提高椎骨㊁髋骨骨密度ꎬ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ꎬ减轻副作用ꎮPrior等[35]的一项荟萃研究显示ꎬ与单独雌激素治疗相比ꎬ雌激素 ̄孕激素(EPT)疗法治疗骨质疏松ꎬ可使椎体骨密度增加更明显ꎮ雌激素和雄激素激素在骨骼系统的生长㊁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ꎬ对骨组织具有保护作用ꎮ雌激素缺乏是PMO发生的主要原因[36]ꎮ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ꎬ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㊁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ꎮ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显著ꎬ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ꎬ但也存在诱发子宫内膜增生ꎬ冠状动脉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等相关疾病的风险[37]ꎮ因此ꎬ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雌激素联合治疗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显著ꎬ且能减少副作用ꎬ对乳房和子宫内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ꎬ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策略之一ꎮʌ参考文献ɔ[1]㊀AlmeidaMꎬLaurentMRꎬDuboisVꎬetal.Estrogensandandrogensinskeletalphysiologyandpathophysiology[J].PhysiolRevꎬ2017ꎬ97(1):135 ̄187.[2]㊀LeeEJꎬKimYHꎬetal.Phloretinpromotesosteoclastapoptosisinmurinemacrophagesandinhibitsestrogendeficiency ̄inducedosteoporosisinmice[J].Phytomedicineꎬ2014ꎬ21(10):1208 ̄1215.[3]㊀KosteckaM.Theroleofhealthydietinthepreventionofosteoporosisinperimenopausalperiod[J].PakJMedSciꎬ2014ꎬ30(4):763 ̄768.[4]㊀LiYꎬLiangWꎬLiXꎬetal.EffectofserumfrompostmenopausalwomenwithosteoporosisexhibitingtheKidney ̄YangdeficiencypatternonboneformationinanhFOB1 19humanosteoblastcellline[J].ExpTherMedꎬ2015ꎬ10(3):1089 ̄1095. [5]㊀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ꎬ2017ꎬ10(5):413 ̄443.[6]㊀ManolagasSCꎬO BrienCAꎬAlmeidaM.Theroleofestrogenandandrogenreceptorsinbonehealthanddisease[J].NatRevEndocrinolꎬ2013ꎬ9(12):699 ̄712.[7]㊀CuiGꎬLengHꎬWangKꎬetal.Effectsofremifemintreatmentonboneintegrityandremodelinginratswithovariectomy ̄inducedosteoporosis[J].PLoSOneꎬ2013ꎬ8(12):e82815. [8]㊀李微ꎬ张博ꎬ张雨薇ꎬ等.雌激素调节骨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ꎬ2017ꎬ23(2):262 ̄266. [9]㊀何罕亮.雌激素对成骨细胞MC3T3 ̄E1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8.[10]㊀ShabnamFarzanehꎬAfshinZarghi.Estrogenreceptorligands:Areview(2013-2015)[J].SciPharmꎬ2016ꎬ84(3):409 ̄427. [11]㊀林思文ꎬ王丽丽ꎬ施剑明ꎬ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信号转导途径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6ꎬ36(5):1267 ̄1270.[12]㊀周翊飞.Wnt/p ̄catenin信号通路在雌激素作用下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D].泸州:西南医科大学ꎬ2018.[13]㊀吴双燕ꎬ钱慕周.雌激素受体与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J].工企医刊ꎬ2014(6):1161 ̄1163.[14]㊀孙晓琪.雌二醇通过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30(GPR30)/ERK1/2信号通路调节MC3T3 ̄E1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ꎬ2018.[15]㊀HanXGꎬWangDWꎬBiZGꎬetal.Regulatoryeffectofestrogenreceotor ̄α ̄mediatedWnt/β ̄cateninsignalingpathwayonosteoblastproliferation[J].JBiolRegulHomeostAgentsꎬ2016ꎬ30(2):381 ̄387.[16]㊀沈国蔚ꎬ成心锟ꎬ颜世昌ꎬ等.CFTR在雌激素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ꎬ2018ꎬ33(11):1150 ̄1152.[17]㊀李伟娟ꎬ谢保平ꎬ石丽颖ꎬ等.从ERα/RANK通路探讨淫羊藿苷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ꎬ2017ꎬ23(7):121 ̄126.[18]㊀TrouvinAPꎬGoebV.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 ̄kappaBligandandosteoprolegerin:maintainingthebalancetopreventboneloss[J].ClinIntervAgingꎬ2010ꎬ5:345 ̄354.㊀[19]㊀PhilippYMaximovꎬTheresaMLeeꎬV.CraigJordan.Thediscoveryanddevelopmentof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SERMs)forclinicalpractice[J].CurrClinPharmacolꎬ2013ꎬ8(2):135 ̄155.[20]㊀StephenM.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J].AsianSpineJꎬ2016ꎬ10(4):787 ̄791.[21]㊀KubotaTꎬHasuikeAꎬTsukuneNꎬetal.Influenceofestrogendeficiencyonguidedboneaugmentation:investigationofratcalvarialmodelandosteoblast ̄likeMC3T3 ̄E1cells[J].EurJOralSciꎬ2018ꎬ126(3):206 ̄213.[22]㊀许闫严ꎬ张克良ꎬ魏忠民ꎬ等.雌激素对去势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ꎬ2018ꎬ24(6):776 ̄780.[23]㊀MüllerSTꎬKeilerAMꎬKräkerKꎬetal.Influenceofestrogenonindividualexercisemotivationandboneprotectioninovariectomizedrats[J].LabAnimꎬ2018ꎬ52(5):479 ̄489. [24]㊀Pei ̄ILinꎬYu ̄TingTaiꎬWingP.Chanꎬetal.Estrogen/ERαsignalingaxisparticipatesinosteoblastmaturationviaupregulatingchromosomalandmitochondrialcomplexgeneexpressions[J].Oncotargetꎬ2018ꎬ9(1):1169 ̄1186. [25]㊀魏双双ꎬ张治芬ꎬ黄哲人ꎬ等.雌激素干预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影响[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ꎬ2017ꎬ36(2):93 ̄96.[26]㊀MayuMoritaꎬYuikoSatoꎬRyotaroIwasakiꎬetal.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suppressHif1αproteinaccumulationinmouseosteoclasts[J].PLoSOneꎬ2016ꎬ11(11):e0165922. [27]㊀WuGꎬXuRꎬZhangPꎬXiaoTꎬetal.EstrogenregulatesstemnessandsenescenceofbonemarrowstromalcellstopreventosteoporosisviaERβ ̄SATB2pathway[J].JCellPhysiolꎬ2018ꎬ233(5):4194 ̄4204.[28]㊀PardheBDꎬPathakSꎬBhetwalAꎬetal.Effectofageandestrogenonbiochemicalmarkersofboneturnoverinpostmenopausalwomen:apopulation ̄basedstudyfromNepal[J].IntJWomensHealthꎬ2017ꎬ9:781 ̄788.[29]㊀林雪完ꎬ王娟.雌激素和骨标志物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7ꎬ37(2):378 ̄379. [30]㊀Chi ̄WenChouꎬTsay ̄IChiangꎬI ̄ChangChangꎬetal.ExpressionlevelsofestrogenreceptorαmRNAinperipheralbloodcellsareanindependentbiomarkerfor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J].BBAClinꎬ2016ꎬ5:124 ̄129.[31]㊀LambertMNTꎬHuLMꎬJeppesenPB.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oftheeffectsofisoflavoneformulationsagainstestrogen ̄deficientboneresorptioninperi ̄andpostmenopausalwomen[J].AmJClinNutrꎬ2017ꎬ106(3):801 ̄811. [32]㊀CarolynLSmithꎬRichardJSantenꎬBarryKommꎬetal.Breast ̄relatedeffectsof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andtissue ̄selectiveestrogencomplexes[J].BreastCancerResꎬ2014ꎬ16(3):212.[33]㊀ZhuSYꎬDengYꎬWangYFꎬetal.BoneprotectionforearlymenopausalwomeninChina:standardorhalf ̄doseestrogenwithprogestin?Aone ̄yearprospectiverandomizedtrail[J].GynecolEndocrinolꎬ2018ꎬ19:1 ̄5.[34]㊀KommBSꎬMirkinSꎬJenkinsSN.Developmentofconjugatedostrogens/bazedoxifeneꎬthefirsttissueselectiveestrogencomplex(TSEC)formanagementofmenopausalhotflashesandpostmenopausalboneloss[J].Steroidsꎬ2014ꎬ90:71 ̄81. [35]㊀PriorJCꎬSeifert ̄KlaussVRꎬGiustiniDꎬetal.Estrogen ̄progestintherapycausesagreaterincreaseinspinalbonemineraldensitythanestrogentherapy ̄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ofcontrolledtrialswithdirectrandomization[J].JMusculoskeletNeuronalInteractꎬ2017ꎬ17(3):146 ̄154. [36]㊀KalkanRꎬTulayP.TheinteractionsbetweenboneremodellingꎬestrogenhormoneandEPHfamilygenes[J].CritRevEukaryotGeneExprꎬ2018ꎬ28(2):135 ̄138.[37]㊀LevinVAꎬJiangXꎬKaganR.Estrogentherapyforosteoporosisinthemodernera[J].OsteoporosIntꎬ2018ꎬ29(5):1049 ̄1055.(收稿日期:2019 ̄01 ̄18ꎻ修回日期:2019 ̄01 ̄23)(上接第699页)[14]㊀张颖ꎬ杨永滨.促胰液素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调节[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ꎬ2015ꎬ49(5):393 ̄396.[15]㊀冯正平ꎬ孟平.消化系统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ꎬ2004ꎬ10(4):514 ̄516.[16]㊀吴倩倩.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骨代谢和骨密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ꎬ2014.[17]㊀邵丽华ꎬ王强ꎬ张维ꎬ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ꎬ2014ꎬ34(4):264 ̄266. [18]㊀宋敏ꎬ周灵通ꎬ刘小钰ꎬ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ꎬ2018ꎬ24(1):130 ̄134.[19]㊀DugganSNꎬO'SullivanMꎬHamiltonSꎬetal.Patientswithchronicpancreatitisareatincreasedriskforosteoporosis[J].Pancreasꎬ2012ꎬ41(7):1119 ̄1124.[20]㊀VujasinovicMꎬMaisonneuvePꎬHedströmAꎬetal.Deficiencyoffat ̄solublevitaminsꎬmineralsandtraceelementsinpatientswithchronicpancreatitisofdifferentetiology[J].Pancreatologyꎬ2018ꎬ18(4):S106 ̄S107.[21]㊀LinSYꎬHsuWHꎬLinCCꎬetal.Effectofacutepancreatitisontheriskofdevelopingosteoporosis:Anationwidecohortstudy[J].PloSOneꎬ2017ꎬ12(6):e0179358.[22]㊀唐天悦ꎬ翟振亚ꎬ谭成全ꎬ等.半胱胺在猪营养上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8ꎬ30(5):1 ̄8.[23]㊀HeWTꎬLiangBCꎬShiZYꎬetal.Weakcationexchangemagneticbeadscoupledwithmatrix ̄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inscreeningserumproteinmarkersinosteopenia[J].Springerplusꎬ2016ꎬ5(1):679. [24]㊀沈耿杨ꎬ任辉ꎬ江晓兵ꎬ等.去卵巢大鼠不同时期骨量㊁骨转换指标㊁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ꎬ2015ꎬ19(2):170 ̄176.[25]㊀孙振双ꎬ徐道明ꎬ朱媛媛ꎬ等.温肾固疏方调控去卵巢大鼠氧化应激及骨代谢指标的机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ꎬ2017ꎬ23(6):740 ̄744.[26]㊀史晓林ꎬ梁博程ꎬ姚建亮ꎬ等.基于TMT标记联合LC ̄ESI ̄MS/MS技术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ꎬ2015ꎬ35(10):1004 ̄1010.(收稿日期:2018 ̄07 ̄23ꎻ修回日期:2018 ̄09 ̄09)。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雌激素是一种影响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关键性激素,尤其对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发育起重要作用。

在人体中,雌激素在细胞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启动信号通路,并引导细胞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这种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 雌激素受体的分子机制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分为两个不同类别:ERα和ERβ。

ERα是最重要的雌激素受体,主要位于子宫、卵巢、乳腺、前列腺、肝脏、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不同的组织中。

ERβ主要位于卵巢、前列腺、心血管系统、骨骼和大脑等组织中。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N端区、DNA-连接区和LBD(配体结合区)。

N-端区主要用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激活,DNA连接区主要与DNA序列的特定区域结合,LBD主要是雌激素受体与生物活性配体结合的位置。

2. 雌激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雌激素激活雌激素受体后,能够引发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生物节律等方面。

雌激素受体启动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ERα/ERβ-PI3K/Akt通路、ERα/ERβ-ERK1/2通路、ERα/ERβ-NF-κB通路和ERα/ERβ-c-Jun通路等等。

这些主要通路与众多次要的信号转导和调控途径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机体的发育、生长和生理功能。

3. 雌激素受体的调控除了上述的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还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

叶酸、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卵巢素、绿茶和天然黄酮等都能够调节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某些激素和转录调控因子等也会参与雌激素受体的转录和调控。

4. 雌激素受体的异常雌激素受体的异常引起许多疾病,例如肿瘤、脑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在某些骨骼肌萎缩和糖尿病等疾病中,雌激素受体的异常也被证实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因之一。

5. 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前景由于雌激素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NISS
雌激素介导的基因组作用模式分为三步:雌激素通过扩散进入细胞或通过细胞内原位合成,和核内ER结合, 激活形成ER同源或异源二聚体,激活的ER与DNA增强子雌激素应答元件(estrogen responseelement,ERE)合, ER- ERE复合物促使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并诱导转录。除ERE机制外,ER还能结合到其他转录因子,然后结合到靶 基因启动区的活化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 1,AP-1)位点,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经典转录调控途径:与配 体结合的ER发生构型改变,形成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二聚体与共调分子相互作用,与靶基因的ERE结合,启基 因转录和翻译。非经典转录调控途径:ER通过结合AP-1、特异蛋白1(SP-1)等增强子元件间接调控基因转录。 在此信号途径中,与配体结合的受体二聚体需要转录因子Fos Jun的共同作用而进行转录激活。中间途径:即无 典型的ERE,如孕激素受体(PR)启动子只有半个ERE,位于AP-1和SP-1位点附近。这些区域在乳腺癌细胞雌激素 调节的PR表达中都起作用,可能是ER增强AP-1和SP-1在半ERE的募集,或共激分子需要这两种转录因子才能稳定 地募集到启动子。
分布及表达
分布及表达
雌激素受体的组织分布和表达量随性别及年龄的不同有所区别在不同的组织中各种受体的含量及生物功能也 有不同。
雌激素受体与骨组织
骨组织中,核受体ERβ的含量比ERα含量高,它们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ERα作用可调节成骨细 胞的生长,而ERβ参与了骨的形成与重吸收。GPER1也存在于骨细胞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青春期时,它的 表达处于低水平,但它的表达却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特定的改变,它在骨组织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尚不清。
信号转导途径
信号转导途径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机制

▪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1.雌激素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通过与雌激素结合 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 2.雌激素受体的激活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其他转录因子 、共调节蛋白和表观遗传修饰等。 3.深入研究雌激素受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生理 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与未来展望
▪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雌激素受体在特定情况下可诱导细胞凋亡,以维持组织内环 境稳定。 2.雌激素受体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过 程。 3.深入了解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凋亡的机制,有望为癌症治疗提 供新思路。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增殖
雌激素受体在细胞增殖中的差异性调 节
1.在不同类型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可能 存在差异。 2.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如发育、妊娠等,其调节作 用也会有所改变。 3.研究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细胞和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有助 于提高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1.雌激素受体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包括乳腺、子宫、卵巢 、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 2.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受到雌激素的调节,同时也可 能受到其他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影响。 3.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雌激素受体概述
▪ 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与疾病关系
乳腺癌
1.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所有乳腺 癌的70%左右。 2.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 关,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3.针对雌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 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骨质疏松
1.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雌激素受体缺陷或功能异常可 导致骨质疏松。 2.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增 加。 3.雌激素替代治疗是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骨 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简介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简介
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激素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调节雌激素及其受体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的发展。同时,对于某些疾病,如卵巢癌和子宫肌瘤,手 术切除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04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药 物研发中的应用
激素替代疗法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激素替代疗法
激素替代疗法是一种通过补充女性荷尔蒙来缓解更年期症状的治疗方法。雌激素作为激 素替代疗法中的主要成分,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调节女性生理功能的作用。
当雌激素与ER结合后,可以引发受体的构象变化,进而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 与靶基因上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和表达。此外,雌激素受体还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03 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疾 病的关系
乳腺癌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有密切关系。雌激素可以刺 激乳腺细胞增殖,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雌激素受体分为ERα和ERβ两种亚型,其中 ERα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合成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的卵泡细胞等合成,合成过程中需要多种 酶的参与。
代谢
雌激素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经过代谢后由尿液排出体外 。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
骨骼
促进女性内外生殖器官 的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
调节月经周期。
促进骨骼的生长和维持 骨量,降低骨折风险。
心血管系统
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 血脂和血压。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 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乳腺癌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未来研究将进一 步探讨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肿瘤中的作用 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激素的受体名词解释

激素的受体名词解释

激素的受体名词解释激素,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扮演着调节和调控生理功能的关键角色。

激素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调整目标组织或细胞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激素受体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被视为激素与细胞之间的桥梁。

本文将深入解释激素受体的概念、分类以及其运作机制。

激素受体是一种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分子,通过结构特异性与激素形成稳定的配体-受体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进一步激活或抑制下游的信号传导途径,最终改变基因的表达或蛋白质的活性。

激素受体主要分为核内受体和细胞膜受体两类。

核内受体是一类具有核糖体信号序列(NLS)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核。

典型的核内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等。

这些受体在配体结合后,可以与某些共激活子或共抑制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基因的转录活性。

这些转录变化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调控,进而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而细胞膜受体是一类嵌入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活性转变主要依赖于二级信使的释放。

著名的细胞膜受体包括雄激素受体(GPRC)、甲状腺激素受体(TR)等。

这些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通过蛋白磷酸化作用来调节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激素受体的功能是高度专一和选择性的。

这是因为激素分子的结构和几何特性与受体结构存在相互适应性,保证了受体只与特定的激素结合并响应。

例如,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与α-肾上腺素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

激素受体的调控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激素受体本身的合成和降解会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通过这些方式,细胞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来调整受体的数量,进而调节对激素的响应。

此外,激素受体的磷酸化和糖基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其活性和功能。

这种调控机制使细胞能够在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以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红细胞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可以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供给能量和维持正常的生命运行。

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前体细胞通过分化和成熟过程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多种调节因素和分子的作用。

雌激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效应的雌性激素,它不仅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乳腺组织起调节作用,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多个器官和组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本文将从分子机制、环境影响、实验模型等多个角度综述雌激素在人类红细胞生成中的作用。

一、分子机制1. 雌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雌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表面或细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来介导生理和病理效应的。

人类体内有两种类型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

它们的基因分布和表达模式有所区别,但都包含有DNA结合区、LBD(ligand binding domain,配体结合区)和AF(activation function,激活功能区)等结构域。

雌激素通过与ER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

ERα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调控过程,而ERβ则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相关。

2. 雌激素对造血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影响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是关键的环节。

雌激素促进骨髓中H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向MEPs(megakaryocytic-erythrocytic progenitor cells)分化,从而增加成熟红细胞的生成量。

除此之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造血分化过程中,如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促进基因转录等。

二、环境影响1. 雌激素与生长环境雌激素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环境影响到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上升,其红细胞生成能力也相应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非配体依赖的基因组模式 在没有雌激素的情况下,生长因子激活的细胞内 信号途径诱导nER与ERE 结合以调节基因的转录。 各种生长因子(GF)通过GF 受体→Ras→Raf →MEK → MAPK 磷酸级联反应,使nER磷酸化而 激活。B
3)非ERE依赖的基因组模式 雌激素受体还可以调节不含ERE的靶基因的 转录,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启动子中含有AP1、SP1、 NF-κB等蛋白结合位点, 提示nER可能通过与
include Ca2+ flux, cAMP , MAPK ,PKA ,PKC ,PI3K,
and Src kinase .These activating ev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in signaling pathways, the •Ras- Raf-MEK-MAPK, •Src-PI3K-Akt-eNOS,
的雌激素样效应是通过增加ERα表达来实现的。
2 种香豆素类成分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素作
为ERα激动剂可显著促进人乳腺癌MCF-7 细胞
的增殖。
而4 种黄酮类成分(异补骨脂酮、补骨脂酮、
补骨脂A、新补骨脂异黄酮)及萜烯苯酚类成分
(补骨脂酚)对ERα和ERβ均有活性,且更倾向
作用于ERβ,说明补骨脂提取物对ER的作用
AP1、SP1、NF-κB等发生蛋白质- 蛋白质的相互
作用,进而调节靶基因转录。C
2.3.2 mER介导的信号通路
Various signaling pathways are potentially
activated by binding of E2 to membrane ERs. These
2.2 雌激素受体结构
目前认为ER存在2种亚型,ERα和ERβ,两者之 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以人为例: ERα基因由140 kb 以上的碱基对组成, ERα蛋白含595 个氨基酸, Mr= 64kD。 ERβ基因由约40kb 碱基对组成, ERβ蛋白由530个氨基酸组成, Mr= 59.2kD。
物学效力。
中药植物雌激素与ER结合有别于内源性雌激 素,具有独特的组织或器官靶向作用,其雌激素 样作用与机体内源性雌激素状态、组织或靶器官 细胞中ER 数量和类型(ERα与ERβ)有关。
2)激活ER: 影响ER表达而不直接与ER结合:一些中药植 物雌激素可能通过其他信号通路活化ER介导的转 录,促进内源性雌激素与ER 结合而发挥作用。
ERs在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都有表达。目前证 实ERβ是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雌激素受体, 而ERα在肺肿瘤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ERβ的研究发现,ERβ在非小细胞肺癌中 高表达,且与细胞增殖有关。
4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4.1 植物雌激素概述 4.2 植物雌激素分类
4.3 植物雌激素作用机制
4.4 补骨脂及提取物的雌激素样作用
3.3 消化道肿瘤
雌激素在如食管癌、肝癌和结肠癌中的作用似
乎和上述两类肿瘤有所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雌激素对消化道肿瘤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 E2可通过ERα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系
凋亡。该途径通过增加TNF-α表达来激活caspase-8,
-9 和caspase-3,继而诱导细胞凋亡。
3.4 肺肿瘤
的神经元产生。
雌激素呈脂溶性, 其靶组织众多, 包括生殖系
统、骨骼、心血管等。
目前在人体内发现的雌激素有3种: 雌二醇、 雌酮和雌三醇, 其中雌二醇的生物活性最强。
1.2 雌激素的作用途径
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可以导致多种细胞的变化,其 调节机制可以划分为两种途径: 基因组和非基因组途 径。 基因组途径 ER介导的基因组途径包括雌激素作
具有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可作为选择性ER调控剂
的一种新药源。
Thank you!
进细胞生长。
第三:E2 代谢产物对DNA 的直接损伤作用,能够
导致基因突变,而这一过程中并无ERs 的参
与。
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表达是影响乳腺癌 和妇科肿瘤发展和治疗的重要因素。 从功能上来看,ERα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 增殖,而ERβ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进展。
3.2 内分泌肿瘤
与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相同,大部分内分泌肿瘤在 肿瘤局部具有高水平芳香酶表达,能在局部合成雌激
素。
雌激素在内分泌肿瘤中的致癌作用,仍然是通过
基因组、非基因组途径和雌激素本身的遗传毒性作用
介导的。
各种研究说明,在内分泌肿瘤(前列腺肿瘤, 甲状腺肿瘤,肾上腺癌,胰腺癌)中ERα和ERβ 的 作用是相反的,大部分肿瘤中,通过ERα途径能够使 细胞异常增生和恶性分化,而通过ERβ途径与抑制 细胞增殖有关。
3)调节内源性雌激素分泌与代谢 一些中药植物雌激素可以通过影响合成内源性 雌激素的主要酶的表达,从而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显示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生物效应。
4.4 补骨脂及提取物的雌激素样作用
补骨脂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样作用。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均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此作用是通过ER 介导的,促进ER 阳性细胞增殖
前列腺、皮下脂肪、动脉血管。
2.3 ER信号通路模式
2.3.1 nER介导的信号通路
1)经典的ERE模式 无配体时,nER与热休克蛋白Hsp90结合,形成
寡聚体复合物,封闭受体DBD,使其处于非激活状态。
雌 二 醇 (E2) 与 ER 结 合 后 , 引 起 ER 构 象 变 化 , Hsp90游离,nER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形式结合到靶 基因ERE上,进而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促进或抑制 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最终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A
②内分泌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卵巢癌、胰腺癌、前
列腺癌和甲状腺癌)
③消化系统肿瘤(结肠癌、食管癌、肝癌和胰腺癌)
④肺癌
这些肿瘤大多数都表达ERα和ERβ。
3.1 乳腺癌和妇科肿瘤
大量研究显示,乳腺癌组织具有高水平的芳香酶 表达水平,所以能够局部合成E2。所以乳腺组织的
E2水平比循环水平高很多,使用芳香酶抑制剂或者
雌激素及受体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及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Contents
1 2 3 4
雌激素概述及应用 雌激素受体概述及功能 ER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1
雌激素概述及应用
1.1 雌激素概述 1.2 雌激素的作用途径 1.3 雌激素的应用
1.1 雌激素概述
雌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在体内雌激素是由 芳香化酶催化雄激素转化而来的, 外周雌激素主要 由卵巢、睾丸产生,脑内主要由下丘脑、边缘系统
•PLC-PKC-cAMP-PKA modules ,
though there are numerou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pathways.
3
ER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这些肿瘤可以归纳为4 类: ①乳腺癌和妇科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 96%) ,而在AF-1 和N 末端一致性低( 30%)。
雌激素受体的分布
从组织分布上看,ERα分布广泛,其中在子宫、
卵巢、垂体腺、男性生殖器官、脂肪组织、前列腺、
皮肤、骨骼肌、肾脏、骨骼、胆囊和主动脉中都有较
高的mRNA 表达水平。
而在卵巢、男性生殖系统、结肠、脑组织和肾脏 组织中ERβ的mRNA 表达水平较高。 目前GPR30在许多组织和细胞中都被检出,例如 心脏、肺、小肠、卵巢、脑组织、乳腺、子宫、胎盘、
2
雌激素受体概述及功能
2.1 雌激素受体(ER)概述
2.2 雌激素受体结构及分布 2.3 ER信号通路模式 2.4 ER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2.1 雌激素受体概述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固醇类激 素受体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 分布于许多组织, 介 导了大部分已知的雌激素效应。 ER :核内雌激素受体(nER) 膜上雌激素受体(mER)
4.1 植物雌激素概述
植物中一类具有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作用的活
性成分被称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PE),
其杂环多酚类结构类似于内源性雌激素,能够与哺
乳动物或人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结合,起到微弱的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活性效应。
4.2 植物雌激素分类
植物雌激素与内源性雌二醇结构类似,含有 杂环酚羟基。 根据其化学结构主要分为4大类: 异黄酮类:包括染料木黄酮,大豆苷元等 香豆素类:香豆雌酚 木酚素类:开环异落叶松脂酚 芪 类:白藜芦醇 此外,尚有醌类、三萜类、甾醇类以及真菌 雌激素类等。
• • • •
4.3 植物雌激素的作ຫໍສະໝຸດ 机制1)直接与ER结合: 一些中药雌激素可以直接结合胞内或胞膜ER, 激活核内雌激素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其生
A/B区:存在配体非依赖转录激活功能AF-1区。 C 区:为DNA 结合域(DBD)。 D 区:具有稳定DBD 的DNA 结合作用。 E/F 区:称为配体结合域(LBD)。 E 区包括配体结合域、受体二聚化区、配体依 赖转录功能区AF-2等。 F 区是转录激活和抗雌激素药物发挥作用的必 需成分。
ERα和ERβ在DBD 和AF-2 序列上高度一致
siRNA干扰芳香酶表达能够抑制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
这就进一步证明雌激素在乳腺癌生长和增殖中的作用。
和乳腺癌相似,妇科肿瘤也具有局部合成雌激素
的能力。
归纳雌激素的致癌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是雌激素通过ERs 发挥的基因组途径或非基 因组途径来促进细胞生长。
第二:雌激素通过对细胞膜上分子的磷酸化途径促
的雌激素结合蛋白进行反应。
雌激素通过非基因组途径导致的细胞反应,可以
使细胞内Ca2+和NO水平增加,以及多种细胞内激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