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茶文化散文《吃茶》
关于喝茶的散文_描写喝茶的散文

关于喝茶的散文_描写喝茶的散文喜欢喝茶,尤其是在工作之后,读书之余,沏一杯茶,看袅袅上升的水汽,心情也就舒畅多了。
本文是喝茶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那一年,只想与你一起看海边的灵魂,初见时的文字,喜欢你灵动诗词,喜欢你百转千回,喜欢你温柔的高贵,你我因茶文结缘,我心甘情愿享受着寂寞的自由那一季,如此的让我激动,惊艳你的端妆,欣赏你的气质,我心里清楚这就是我轮回中注定的铃铛。
于是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穆斯的童话。
那一时,我只想读懂你文章的寂静,但只能仰望你的美若风霜,温暖着那冰凉的年华,我的心动了。
我躺在天堂,不分昼夜祷告牧师的祝福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在你的大海里远行,而我却只能在碧海里画一叶小舟渺茫的航线,陪着你海阔天空,远远的看着蓝天,用文子表达你不再饱经风霜的笑颜。
这一春,我忘了走上秦淮桥,忘了水乡人间四月天,只想在这烟雨的江南中,能够邂逅你的折扇,等候那个水墨画卷花纸伞的使者,再次领会你的水墨的气息这一段,心里总在想那个似曾相识的轮回,我孤单坐在江南的梦里,停留在青砖绿瓦堂前,,任柳絮随风飘荡,我知道在等待春天的消息,那只天堂里飞来的信天翁,穿越红尘的声音。
这一章,我只想为你写一篇文字,再次看看你的文采,喝一杯你沏的茶文。
就心领会神了,我的文字已习惯不漏痕迹,多年来的修饰经把我掩盖了,好与坏其实都不重要了。
这一节,我还是来到了这里,坐在桌前等你沏好一壶碧螺春茶,我前世的红茶你今生的绿茶,只为等你能给我倒杯春茶而来,只是最终我们还是饮尽这人生的繁华。
下一回,如果我还有下一回,我依然会等你,等你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等你用心给我泡一回浓茶,等你跟我说,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一杯开水吧。
下一回,一定会有下一回,换我来等你,一样的茶店,一样的茶桌,一样的茶具,一样等候的人,茶开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一回遇见吧。
我喜欢喝茶,喝过的茶算来也有好多种了,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喝过。
也许有人会说,“茶,有什么好喝的?没有酒的醇香,没有咖啡的浓烈,没有白开水的痛快。
描写喝茶的散文三篇

描写喝茶的散文三篇篇一:描写喝茶的散文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如是,爱喝茶。
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
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
人仿佛也醉了,蒙眬中,久久不愿醒来。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
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
篇二:描写喝茶的散文故乡苏北高介荡是个水荡子,河网密布,水是故乡的血液灵魂。
喝茶,在故乡喝水就有时也叫喝茶,我几乎不知道关于喝茶这无关紧要的平常事。
小的时候,有一次,父母跟人家借了一条小木船,撑船载我们去外婆家,船到外婆家的.村口,我嚷着要喝茶,拿起船上的我平常吃饭印有花纹的小洋碗,伸手往河里舀水,自己没有抓牢,那只碗从我手里脱手而去,在水中悠哉游哉地飘飘然向河底隐去,父亲见我呆立在船中央,不见了我手中的碗,知道了怎么回事,父亲当时正在撑船,气得对我又是瞪眼骂我,见他要拿手中的竹篙打我,我慌忙低头趴在船中央。
父亲见状,扬起的竹篙没有打下来,母亲也在旁边说情:不就一个碗吗?马上到他舅舅家了,你要他哭哭涕涕的不难为情吗?我十八岁失学后参加了田里生产劳动,在地里干活,特别是夏天口渴也只是用碗或用故乡生产工具铁皮做的舀水瓢,伸到清盈盈的水中,先用手中的碗或水瓢漾开水面,防止有水上飘浮的杂物或看不见的东西,然后把手中的碗或水瓢猛地按到水里,再拿上来,这样的水干净,容器里盛满了水,提上来,就在嘴上就可以喝了。
吃茶喝茶散文随笔

吃茶喝茶散文随笔
吃茶喝茶散文随笔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在他的散文《喝茶》中如是写道。
这里所要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不免让我想到了许嵩的.一张专辑《不如吃茶去》,但是“吃茶”与“喝茶”还是有些微的区别的,通常来讲,“吃”是为了果腹,“喝”是为了解渴,而在这里“吃”是为了庄重,“喝”是为了消闲。
或者说“吃茶”更彰显了行为的一种庄重感,是对茶文化本身的推崇,但是许嵩的专辑《不如吃茶去》更多的是传达优游于感情中的洒脱,所以我认为这张专辑的命名是有待商榷的。
不过,许嵩要传达的“不如吃茶去”的悠游自在的惬意态度与周作人的“喝茶”是相差无几的。
“吃茶”让人想到的是达官贵人和风雅之士的品茶论道,有那么一点仪式感,而“喝茶”所感受到的却是“冬日,江村小屋,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话”的愉快。
我以为,不管是“吃茶”还是“喝茶”,所要传达的人生终极态度是一致的,可以借用《中国新文学史》对周作人的一句评语加以概括,就是要保持“眼光高超,性情温润,而实际睥睨一切”。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三篇

关于茶⽂化的散⽂三篇 中国的茶⽂化历史悠久!下⾯是店铺精⼼为您整理的关于茶⽂化的散⽂,希望您喜欢! 关于茶⽂化的散⽂⼀:茶⽂化 ⽇本⼈喝茶,极有道⾏讲究的,据说,叫作茶道。
虽没在⽇本⼈家做过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乡的仿古祭孔乐舞⼀样,蕴涵深邃⽽有条不紊。
我的喝茶,简直是吃茶,据说,那挺⼤的杯⼦⾥,⽔多⾼茶多⾼,不苦不算喝茶。
倒是除⾹茶之外,没有好坏绿茶之分的。
这也像我的抽烟,⼗块钱⼀盒跟⼋分钱⼀包都能对付,据说,我这样的⼈多是没个性的,逆来顺受,咸淡都⾏。
这倒也是⼀种⽂化,那底蕴,⼀天半天说不清楚,据说,这就更⽂化了。
我相信这对⽂化的界定。
⼏年前,跟⽂化局⼀位朋友侃天,想来唱戏演节⽬是⽂化,办个展览橱窗是⽂化,新年春节串街游⾏,踩⾼跷、耍龙灯、舞狮⼦更是⽂化了,可见⽂化⽐⽐皆是;你这局也够累的,想必也管不过来。
像茶⽂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淘⾦,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亮上还有沙呢。
于是,放弃了对⽂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我粗劣的喝法,竟也离不了⽂化的呼啦圈。
我们这⾥⼤多只喝称作青茶的绿茶。
可能是北⽅天⽓的⼲燥,过分炮制的茶,喝了就要上⽕。
沏茶与⽔质常⼤有关,北⽅的⽔碱性特强;家家户户的铝炊⼦,都挂了厚厚的、坚硬的壶碱于壳内;以⾄倒⽔时壶嘴⼏乎淤塞了,像那卖⾹油的端⼦与漏⽃的吝啬。
不消多少时⽇,就须拿了螺丝⼑之类,⽯匠般地雕凿;不然烧起⽔来,既费时⼜费⽕,得不到许多开⽔。
本地⼈常羡慕南⽅的⽔⼟,据说,那⽔⼟极养⼈,尤其养⽪肤的。
南⽅或者海边,极好的温湿度,育出的姑娘⼩伙,个个江⽶⼈⼉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赏⼼悦⽬,⼼旷神怡,⽽北⽅似乎就多些⿊⽼粗壮。
南⽅的⽔,是酸性的,据说,⼈家的炊⼦⾥没有壶碱,沏茶也特好喝。
像那西湖龙井,怕也多少傍⽔质⽽出名;那茶树,我们这⾥是栽不活了,⼤有江南之桔,过江则为枳之嫌。
采来那茶叶,⽤⾃家的⽔⼀冲,怕也成了运河龙井,或微⼭湖龙井,味道全⽆。
凌叔华《吃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凌叔华《吃茶》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7分)吃茶凌叔华①当太阳拥着早霞出来后,小鸟吱喳的闹了两个钟头,花影渐渐的被描在一间闺房的窗上。
那鸟雀的啼歌跟着不相识的春风,直冲进芳影小姐闺帷,把她吵醒了。
②“几点钟了?”芳影搓搓眼睛低声的问。
③“很早呢,才打九点。
小姐还歇会儿罢。
“一个女仆陪笑回答,提着水壶走了出去。
④芳影仍旧闭目养神,但耳际一阵一阵的鸟声和街外小贩的叫号,使她不能再睡了,她沉思道:“其实昨晚看完电影已经十一点半了,睡时已经一点,怎样再也不困了……呀,昨晚见的淑贞的哥哥,相貌真是不俗,举止很是文雅……他很用神和我谈话……他跟我倒茶,拿戏单,捡掉在地上的手帕,临出戏院时,又帮我穿大氅……唔,真殷勤……出戏院时,他搀扶我上车后,还摘下帽子,紧紧地望了我一会儿呢……”⑤“哦,淑贞说他们今天要去公园听音乐,很好的音乐,邀我务必同去。
她又说今天下午接我……那末我应当早些起来收拾收拾。
”⑥芳影起来慢慢的踱到妆台前坐在椅上。
此时女仆进来倒洗脸水,擦镜子,摆香粉和梳头的用具,忙成一片。
她默默地对着镜子出神。
⑦她洗漱完便梳头,一会想到自己正当芳菲时候,空在“幽闺自怜”;年华像水一般流去了,眼便蓄着一眶泪,一会儿想起昨晚看电影时,喁喁细语的光景,脸上便立刻有些发热,心里跳起来。
⑧不多时把头发梳好,又重施一回粉,后来才把发抿齐。
打扮完,对着镜子又出了回神。
⑨午饭后,她在闺房,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花枝因微风摇曳,婀娜生姿,她定定地看着,只觉得心里满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正在怅惘,忽见仆人进来回:⑩“王先生和王小姐来了。
”⑪“请到客厅吧,”她说完又走到镜台前,重扑粉,掠抿一回发,然后走入客厅。
她心内怯怯的,因为她向来不大与青年男子来往,平常偶然碰到表兄弟,还要脸红红的回避呢。
近年她见社会潮流变了,男女都可以做朋友,觉得这风气也得学学。
⑫她来到客厅,淑贞和她哥哥立刻站起来招呼。
⑬仆人递上茶来,她让了回茶,仍和淑贞说了些闲话。
《吃茶》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吃茶》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吃茶》是一本由刘恒均/张智强着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彩色平装+茶食谱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茶》读后感(一):品味茶香一起。
这茶,过的台茶风华怅然惋惜。
于是决定与食的幸福力量,以一己之力分享茶的知识,让更多的读者品味到茶之精髓,自紫砂壶冲沏而出的茶汤,就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故事开始,开始让茶回到生活之中。
让我们跟着这本书,漫游茶文化,重新认识台湾茶好味道。
浅尝一口茶香,让浓醇而带有韵味的滋味入喉记忆,第一口让人恋恋不忘的,在这本书里以短篇文字,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品茗、一起沏茶。
从文字进入台湾的茶的文化、茶的产业,深入了解的茶世界。
读过这本书就想着喝一杯真正的台湾茶。
茶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读茶书,学到很多茶叶知识,有些是在其他茶文化书籍看不到的。
没有什么东西比茶更难以在,然后闻香杯递过来的时候真的很香,紧接着就是不能免俗的推销环节,可以理解啊,这总比之后推销蛇鞭好一些是不是……我同朋友说,总觉得宜兴的思路比较浪费,因为更在乎“养壶”,很多茶汤不及细品就立刻拿去浇壶,为了尽快“包浆”。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是什么特别可惜的东西,在广东,吃饭时喝茶再自然不过,它作为日常饮品已经普通到令人无觉知,甚至约等于水。
上班之后,好像喝茶也变成某种例行功课,当然还是会喝短命水、果汁等等,但茶比较像饮料中的“永动机”,一直喝一直有,而且茶比较好分享,我有一个上次过生日朋友送的壶,配着几个茶杯,就直接呼唤同事来喝就好,大家可以自己添水再续杯,总觉得这样来来往往走动起来的下午茶,会比点一堆塑料包装的网红奶茶美名,粗犷、带涩、微苦、厚实、强烈,是初尝港口茶的深刻印象,茶干带着沧桑感的白霜状,带着海风、海苔、砾石与粗盐巴味,入口苦后却强劲回甘,有着能化开的涩感。
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

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茶的散文之《吃茶》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
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
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
吃茶 阅读理解

《吃茶》阅读理解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吃茶》的作者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将茶道与人生哲学相结合,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文章。
文章背景源于中国深厚的茶文化传统,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导读者思考茶道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和人际交往之道。
二、文章主题及内容分析文章以“吃茶”为主题,通过讲述作者与一位老茶客的交往经历,展现了茶道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故事内容围绕着一壶好茶展开,作者在与老茶客的品茗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茶道的精神内涵。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茶道的美妙与深邃。
三、文化、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特点文章所反映出的文化、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传统: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中的老茶客对茶道的传承充满了敬意,强调了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2.内敛含蓄:茶道的精神是内敛而不张扬,文章中的老茶客在品茗过程中表现出沉稳、内敛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内敛含蓄的美德。
3.注重礼仪:茶道中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文章中的老茶客在泡茶、敬茶时都表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强调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追求心灵沟通: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文章中的老茶客通过品茗向作者传递了一种追求心灵沟通的人生态度。
四、主题思想及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启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品茗领悟人生,追求心灵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启示在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注重精神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弘扬尊重传统、内敛含蓄、注重礼仪等美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五、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作者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写作技巧:1.生动的人物描写:通过对老茶客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情景交融的描写方式:作者将品茗的过程与人生哲理相结合,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让读者在品味茶香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
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1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
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
《菜根谭》里讲: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周作人在《喝茶》中也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香茗洗心尘,微风来卷书。
茶应当以书为伴,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如流水深处,风动清漪,心中有禅的时候喝茶让人清心寡欲,养神静心,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心灵栖息家园,独赏林间鸟啼,水穷云起,山泉清幽,秋叶凋零。
真是奇妙的境地。
在旅途中邂逅一座山中的寺院,这是一生之中一段安静美好的境遇,于深山之中,遇见寺庙和清淡的香火,心生欢喜,卸下背包,在寺院中小住了几天,清晨,听见打钟的声响,开眼起床,去山上,在雪地里散步,听一听鞋踩进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抬头看天,听一听寒风吹过冬枝呼呼啦啦的声音,将雪花捧在手中,听一听雪融化时安安静静的声音,午间吃过斋饭,一个人在客房读书,这是喧嚣的尘世间,难得的清净,极致美丽的是黄昏和黑夜,香炉上飘散着淡淡的青烟,在冬日的黄昏中,屋顶上覆盖着不曾被阳光磨洗的白雪,斜阳轻轻落在佛塔上,落在黄袍僧人轻轻走过的泥巴土墙边上,夜里山中寂静,禅堂里油灯暗黄,木格窗户上的棉质纸张映射出一个敲打木鱼,虚怀若谷虔诚的身影,深夜里若不肯睡去,与读经的僧人闲谈,坐在禅房里,山泉和清茶皆备,茶台上,放着一把古朴笨拙的紫砂壶,火炉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冒着雾气,干枯的桂花洒落在茶台上,如菩提树下的静默,白居易写过:“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凡人在此,茶是洗心的清泉,向佛的心在此,茶便是悟道的时刻,无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信,或者不信,吃茶,都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2我工作的地方,完全没有一般工作室生硬的模样,没有吆喝和冰凉,所以灵感更容易泛滥,它更像一个茶馆,像是禅宗讲的:入闹市而有安宁宅。
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竹帘正挂在秋风中,偶尔萧瑟地颤动着,风吹动了落在茶台上的生茶,生茶轻轻滚动着,土陶的小碗反扣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只第一次,就爱上了这样的场所,只当时不知道,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个茶馆有着更大的瓜葛。
那是泥土独创的茶具,用隶书字体印着飘逸的“古然堂”三个汉字,有着泥土纯粹的清香,一本印制发黄的下册子上写着茶具的故事:相传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得到灵感,手工拉胚,成品朴拙圆满,有着落日余晖的境地,2500年前,老子用这样的茶具煮过茶,酣畅淋漓之际,挥挥洒洒,写就万世尊言《道德经》,出了函谷关的老子,骑青牛,逍遥游,不经意间,种下了中国文化的根。
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也是用这样的茶具,招待门下七十二弟子,暮春时节的沂水边,品着茶,唱着歌,舞着,跳着,这就是孔子心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游画卷和人生至乐。
工作本是冰冷的,却因为茶水而显出了温度,没有压力,所以坦荡,禅宗说,佛法在茶汤中,你看,清泉绿茶,茶是灵芽,与人相通,大雪纷飞的夜里,智慧的火焰在这里闪耀着,清晨的大雨中,创作的灵感在这里触发光芒,在这里,茶水的灵感总有着不竭的源泉,艺术的熏陶让人充满灵气也底蕴厚重,文化的潜移默化让年轻的面孔却不缺少端庄,饱含内蓄,更无须多言。
因为,作品与茶水一样,都是将心溶成生命的底色,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最自在最真诚的智慧。
坐在工作室里,竹片拼接的窗帘如芦苇自由摆荡,它像是有生命的尸体,并不妥协于世俗的险恶,迎着阳光招展着姿态,阳光一溜一溜洒落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如流水划过,瞬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在没人声寂寥的时候,熬夜工作,深夜里,把工作室的灯关掉,借着幽幽的月光在昏暗中独自品茶,把目光投向窗外,望着那万家灯火发呆,这一夜,是孤独的极致美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深夜里的人间,灯火阑珊,以此获得内心的清爽宁静,而体悟禅的精神,在天快要亮起来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吸烟,然后,回到茶台边上,坐下,静静喝一口茶,眉头舒展开来,今夜,一个人,寂寞,有茶。
我想邀请那些志趣相投的心灵,在闲着的时候,过来喝茶。
3在家中放置价格昂贵的茶具,乃是一种虚张声势,爱茶的人,茶杯早已被摩挲出油润的色泽,喝茶,安静与沉稳胜于高声喧哗,城外破庙胜于城内闹市,黄昏黎明静夜胜于日上三竿,二人对饮胜于三五人围炉夜话,独自品下孤独胜于与人交谈。
譬如两个人围坐在小小的火炉旁,摇篮里的孩子已经安睡,襁褓的一角悄悄露出乖巧的面容,是婴儿的眼睛,清明又透彻,家与孤独被诠释,在疲倦的劳作之后,回到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杯热茶,如那年少时秉烛听风的岁月,双眼颤抖,泪如雨下,那么透明,以至支离破碎,在我太爱你的时候,你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都足以让我心惊肉跳,彻夜难眠,每舒展开一片,都足以让你沉沦、陷落、堕入地狱、恬不知耻,于是,我期待挥刀割袍,断绝这万恶的人间,化为流水孤僧,飘然离去。
在世俗红尘之中,与穆斯林喝茶是一件触摸内心的事情,他们按照安拉的启示厌弃代表着辛辣、浮躁、失智而狂放的酒精味,茶叶代表着宁静、淡薄和幽远,他们坚信着茶叶本性洁净,有着一尘不染冰雪的情操和道德,有着万境俱空水月心的高贵品质,茶叶让人清醒、圣洁、戒除私心,那些曾经迷途的灵魂,那些曾经张狂的年轻面容,在热泪盈眶丢掉酒杯之后,颤颤巍巍拾起茶碗,含泪饮下,以此与往昔断绝,而后,在主道的路途上,虔诚地行进着。
于是,你在夜里,三五人邀约,白帽与盖头在月光下晃动着,如萤火,如星宿,围坐在桌前,面对着一壶清茶,谈论着信仰和教门,谈论着家与后世,谈论着健康的食品,而此时礼拜的时间到了,听见悠扬的邦克声,他们各自散去,走向那永远敞开迎接众生的寺门,清洗面孔和下体,清洗脚趾和双手,脱掉鞋,踩在地毯上,你看见一张张平素里嬉笑的面孔,在真主面前,是如何镇定、虔诚、心无旁骛。
虔诚的美总让人眉毛颤抖。
茶是与精神层面有着关系的,捧着一杯暖暖的茶水,容易进入冥想的境地,冥想的世界里,有深山、古寺、晨钟、桃花盛开,顺着雨后空灵的山路拾级而上,遇见一个清贫的道人,他那露水洗过的眼睛有如他的面容,朴素而谨慎,有着佛光的意味,在山野曾经烂漫处,在大雪如绒花飘洒的深夜里,他用双手从屋外捧来大捧的雪,一个人端坐在茶台面前,亲自融雪、打水、插花、焚香,他用粗糙的陶罐,煮一壶热茶,温暖着行者酸涩的眼睛,那被尘世迷惑的本心,也在暖暖的茶叶中舒展开来舒展开来,窗外,风云际会,瞬息万变,有松风传进耳朵,再后来,万籁萧萧。
因为茶叶而进入了冥想的境地,它就以如此温暖的姿态,轻而易举地地溶解了你的一生,我想居住在深山野林之中,就一个人,深夜里,在蛙鸣之中沉沉睡去,柴门犬吠,打开家门,于荒芜的月色之中,窥见妇人脸上清寂的神色,邀约她进门,煮上一壶茶,或者,有朝一日,老去,坐在火炉边的躺椅上,膝上搭着一条羊绒毯子,手里握着一块玉石手玩,月白风清,有朝一日命归上主,肉身被白布包裹着,于流水处安眠,高卧,对着青山里竹林松风,树影横斜。
许多年前的一天,那个挚爱茶叶的日本人,远州,静静地地伏在私宅里写着他的辞世歌:昨日瞬息过何事亦无成吾身多虚度今朝梦方醒不懂茶叶,却明了内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盏茶水,茶,是寂寞,是虚空,是无可奈何与苦中作乐,是看破了红尘,明白了运数,是坦然赴死的如梦初醒。
玄虚,只是无人能懂的寂寞人生。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茶。
4多少个潮湿的夜晚,夜风吹动窗帘,半夜里,我起身,站在画架面前,穿着棉布长裙,高处落下的茶水发出泉水叮咚的声音,野玫瑰的芳香在心里滋长,此岸彼岸,灯火同样辉煌,将一杯茶水紧贴皮肤,感受生命最后的余温,那沉沉浮浮的茶叶轻盈,犹如一一条小小的条鱼,游荡在我的心里。
我们错过了这美丽的晚霞。
茶没有。
它生长在飘渺云雾之中,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对着白云和飞鸟,对着轻轻晃动的松涛。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一壶香茗,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春潮花海。
四季风霜,茶叶有着清凉的意味,茶叶的身体,在流水中轻轻抖动。
在所有日升月沉的故事里,在所有炽烈的爱情消散的秋风里,年少的张狂,悄悄隐退,生命的质感逐日呈现,月华下迷雾袭来的,正是九月的无限动容。
在旅途中,用玻璃罐子装着茶,中途停歇,在一座不知名的南方小站,独自在人群熙攘里,怀念一杯清茶,在高原的草坡上,一个人骑着黑色骏马,看看远处更高的蓝天和更高的青山,看着悠然的白云,忍不住泪流满面,白驹过隙,苍生浩渺,是茶叶,让生命如同三月桃花,清浅从容。
没有茶喝的日子,我像一个丢失孩子的妇人,急急赶回家,拉开窗帘,泡上一壶茶,哦,世俗的生活到晚上七点就结束了,现在进入灵魂生活,灵魂,与茶叶有关。
趁夜色苍茫,沏一壶茶,最后的羁绊,最初的忧虑,都已经放下,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茶叶在清水中上下沉浮,有书,有茶,一夜偷欢,孤独是黄昏的心思,悄悄潜入黑夜,化为无边曼妙的樱花飞舞,这个时候,茶,是灵魂的极致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