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元气论与中医

合集下载

元气的名词解释中医

元气的名词解释中医

元气的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本文将介绍元气在中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元气的认识与中医的应用。

元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元气被描述为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人体免疫力、抵抗力和修复力的体现。

元气的概念在中医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应用,它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以及人体的阴阳平衡等方面。

元气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物调理等方式进行补充和调理,从而达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元气的概念以及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介绍元气的形成、消耗和补充途径,以及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调理和保养元气。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元气在中医中的应用,包括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上的作用。

通过对元气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对元气的认识与中医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元气的保养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元气的概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我将会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本文主要围绕着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元气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将对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说明。

通过对元气在中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阐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该主题的初步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重点展开对元气的概念的解释。

我将尝试从中医的角度来阐述元气的含义、形成和作用机制,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正文的另一部分将集中讨论元气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通过介绍元气在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及辨识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我将强调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将对元气的认识与中医的应用进行总结。

我将简要概括本文所阐述的元气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应用,并对读者提供一些保养和调理元气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中元气概念。

元气论

元气论

元气论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

”斯言妄也。

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

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

”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

”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

”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折则有之,其老而眊①,眊而死,犹然也。

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者,元气也。

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

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

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

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

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

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

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

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

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参同《元气论》(1)

参同《元气论》(1)

参同《元⽓论》(1)元⽓论,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始见于先秦哲学著作《鹖冠⼦》。

元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元⽓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元⽓论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之⼀,其发源早,流传长久,影响⼴泛⽽深⼊。

其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命观,对中医学、⽓功学理论体系的确⽴产⽣了深刻的影响,对其发展也做出了巨⼤的贡献。

但元⽓的实质摆到现代科技⾼度发达的今天,仍是⼀个尚未完全揭晓的谜。

近年来有⼈对元⽓进⾏了⼀系列探讨和研究,如有⼈从控制论的⾓度,认为元⽓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体通过元⽓的调控作⽤,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

《难经·⼋难》说:“⽓者,⼈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故元⽓⼴义义简称为“⽓”。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者,所受于天,与⾕⽓并⽽允⾝者也”下附原⽂:并序:混沌之先,太⽆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

寂兮寥兮,⽆适⽆莫。

三⼀合元,六⼀合⽓,都⽆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未形;渐谓太初,元⽓始萌;次谓太始,形⽓始端;⼜谓太素,形⽓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未分形,结胚象卵,⽓圆形备,谓之太⼀。

元⽓先清,升上为天,元⽓后浊,降下为地,太⽆虚空之道已⽣焉。

道既⽆⽣,⾃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然者,道之⽗母,⽓之根本也。

夫⾃然本⼀,⼤道本⼀,元⽓本⼀。

⼀者,真正⾄元,纯阳⼀⽓,与太⽆合体,与⼤道同⼼,与⾃然同性,则可以⽆始⽆终,⽆形⽆象,清浊⼀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洎乎元⽓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乃孕中和,是为⼈矣。

⾸⽣盘古,垂死化⾝,⽓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右眼为⽉,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液为江河,筋脉为地⾥,肌⾁为⽥⼟,发髭为星⾠,⽪⽑为草⽊,齿⾻为⾦⽯,精髓为珠⽟,汗流为⾬泽。

⾝之诸⾍,因风所感,化为黎省R蕴熘⽣,称⽈苍⽣;以其⾸⿊,谓之黔⾸,亦⽈黔黎。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
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

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明27黄荣铝

其实是一气(太阳年运动)
气一元论

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更连贯的方法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是构成 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之大气的运行规律遵循着 由春至冬,升降浮沉这一恒久不变的规律。 气一元包括了物质、能量、信息,一团和气,不

分阴阳

《类经图翼》说:“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 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
笑,在变动为,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人身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
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 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
金气不降也。
中央太阴湿土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
不能宣通也。
北方太阳寒水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髓 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
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
恐。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
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 木气疏泄太过也。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 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
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
思。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
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集医学论述162篇,具体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

同时,还对阴阳、五行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早1000年以上。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学辨证论治专著,由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全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构成,《伤寒论》系统阐述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等;《金匮要略》系统阐述了内科、妇科等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方药等。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汉魏。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及服用方法等均有详细论述。

如书中所载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等均验之有效。

这也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

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故《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

以对人的认识为例: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

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着的统一体。

第四讲 元气论与中医

第四讲 元气论与中医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 (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 究一而已”。
(二)道家(道教)
张君房
张君房,字尹方(或作尹才、 允方),岳州安陆人(今湖 北)。北宋景德道士。生卒 年不详。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生命之 根本,决在此道”,“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 嗜欲,亦代医学家(1693-1771年)。原名大业,字 灵胎,晚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今属江苏) 人。前后行医五十年,经验丰富,曾两次被召 入京为皇室治病。毕生著述甚丰,尤注重阐发 经典医著。
编成《大宋天宫宝藏》4565 卷。又撷取其精要,辑成 《云笈七签》122卷。道藏菁 华,备具如是,对于保存古 代道教典籍贡献颇大。
张君房《元气论》的几个观点
1.元气即道,是化生万物之根本,包含阴阳、五行 之气。
“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 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 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故曰才成人 备。人分四时,四时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 七政分八风,八风分九气,从一至九,阳之数也;从二至 八,阴之数也。九九八十一,阳九太终之极数;八八六十 四,阴六太终之极数也。一舍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 是谓异类也。既分而为三为万,然不可暂离一气。五气者, 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 数……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 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 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 之混沌,亦谓混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 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气论者使用的“(元)气”或气的概念,一般相 当于“万物的元素和本原”。
“乾坤是毁底,故开辟后必有混沌;所以主宰乾坤是不 毁底,故混沌还成开辟。主宰者何?元气是已。元气亘 古万亿岁年终不磨灭,是形化、气化之祖。”
——明·吕坤《呻吟语》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 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 湛然;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 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张 载·《乾称篇》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4)气化的动因 气化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没有目的,没有
外部的推动力量,也用不着任何人或神的计 划、安排。
“夫天地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 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王充《论衡·物势》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气化的内在根源。
张载此处的太虚(气),不是混沌之气,而是阴阳统一的清虚之 气,它和有形的大地、万物处于并存的状态中。
元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2.气化生生不息 (1)什么是气化? 阴阳二气逐渐的不易觉察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显著的变化的基础,这种运行变化产生天 地万物并推动天地万物的变化,所以它又概 括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各种运动变化。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 之所以参也。“——张载《正蒙·参两》
注:参两,指天与地。
“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 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 来之故尽于此。” ——王夫之《张子正蒙 注·太和》
元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三)
3.自然感应。
(1)各种物质形态的一切相互作用都是感应。元气 论者所谓的自然感应包括的范围极广,实际上把一 切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了。
“阴阳之精,一化而为水火,再化而为土,万 物莫不藉以生之。” ——王夫之《道体·慎言》
“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阳为火”——张载《正 蒙·参两》
这个过程具有循环不已、进进不已的性质。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 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张载《 正蒙·太和》
“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寿世传真》 “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
而充塞于两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
元阴、元阳(肾阴、肾阳)
元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元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元阳是其中具有温 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
元神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 道家(教)丹道书中又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 之神又称“元神”。
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之神,与出生后由 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意念活 动)、欲神(各种嗜欲)有着本质的区别。
“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 而不虚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词汇释义
元精(肾精) 先天之精,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
交媾的生殖之精。 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当父母阴
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 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 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张载《正 蒙·神化》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张载《易说乾卦》
广义的气化包括了气化 形、形生形、形化气等 一切物质形态的一切形 式的运动变化。
“天地间非形即气,非 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 间者,水火是也。由气 而化形,形复返于 气。”——宋应星·《论 气》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能推 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 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 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即促进“有形化无形”的 气化过程。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抑 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凉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抑 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 化生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凝聚成形而为精血 津液,所谓“无形化有形”。
(3)气化的秩序和条理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引起无穷的变化,产生出 万事万物。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 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张载《 正蒙·太和》
万物产生有一定的秩序。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 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 既形也有秩。”——张载《正蒙·动物》
(2)(元)气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复归于) (元)气。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 也。”——杨雄《法言·君子》
“有始之必终,有形之必坏。” ——张湛《天瑞》 注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 尔。”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正蒙·太和》
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作为实体,永远同一,仅 在自己的规定中变化,这就是万物的元素和本原。”
——《自然辩证法》引亚里士多德 “万物的元素和本原”与“原始物质”这两个概念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所谓“原始物质”只能存在于 现存世界的开始,以后就分化了。但“万物的元素 和本原”不仅可以存在于现存世界之先,而且必定 存在于现存世界之中、之后。
于天,螺消于渊”等生物钟现象。
(3)气把有形的万物连接成一个整体。
“人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也。气一则理一,其 大小、幽明、通塞之不齐者,分之殊耳。……故圣 人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同其吉凶,与万物合其情 性,能同体故尔。” ——王廷相《慎言·作圣》
综上所述,元气论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可 概述为气本、气化、自然感应三大观点。
元气论
一、什么是元气?
中国古代元气论,是古 代先哲探索宇宙,用以 解释世界本源所创立的 较为完整的学说,是中 国古代最具影响的思想 之一,儒、道、医等诸 家皆广为运用。
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 混沌之气。
元,始也。——《说文》。 按,当训首也。
元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有一个东西,万物由它构成,万物最初从它产
最基本的感应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
——《二程遗书》卷十五 “天大无外,其为感者,氤氲二端而已。”
——张载《正蒙·太和》
(2)气能自感、感物,并且是有形物远距离 相互感应的中介。
《易大传》说的“二气感应以相与”是气的自相感 应。
王充认为鹤唳夜半、鸡鸣将旦是因为“天气感物”。 王充等人用“同类通气,性相感动”解释了“月毁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 禀之性也”——张伯端《青华秘文》
“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 ——张伯端《金 丹四百字序》
生成:由肾中精气所化生。 分布:分布于全身。 功能:推动人身的生长发育;
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的生理活动。
元气(肾气)对于人体生发育的作用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 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 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 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 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 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 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 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 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二节 中医元气学说
1.什么是中医之“气”?
概念
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 形态
有形(如:脏腑、形体) 无形(如:元气、宗气)
一般是指无形。 本节所论是人体之气。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气的分类
2.什么是元气?
含义: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