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_高树中

合集下载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篇一:[中医脐疗大全]中医脐疗大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

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

晋代葛洪《肘后方》则率先总结和提倡脐疗,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

此后,脐疗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中医外治宗师、清代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音同“月”)骈文》,更是对脐疗作了系统地阐述。

春秋、战国时代《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载了脐疗法。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寿的《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至吴尚先的《理论骈文》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

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吸收,而循经口中。

我们介绍一下中药填脐法治疗慢性疲劳:慢性疲劳症属中老年朋友常见病,病人常有身体乏力、食欲差、睡眠质量不高、纪忆力下降、情绪抑郁等表现,可运用中药填脐法治疗。

药物通过脐部穴位(神阙穴)的刺激作用及经络的传导作用,激发经脉之气,促进脏腑气血运行,从而振奋人体正气,使机体气血流转,精气四溢,从而有效解除慢性疲劳。

此疗法属中医外治范畴,具有药力集中,容易吸收,疗效好,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的特点,有慢性疲劳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填脐法治疗慢性疲劳四则处方。

一、填药混合方:取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丹参、苦参、黄芪各30克,当归、熟地、郁金、茯苓、白术、陈皮各15克。

将诸药干燥、粉碎研末。

填药前先用温水洗净脐部,再以75%酒精棉球檫拭。

取药1克,用醋调成糊状,填满脐窝,外用麝香膏固封24小时。

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7天,共治疗3个疗程。

此方有益气升阳、滋阴养血、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长期疲乏无力和劳动后疲劳加重,兼头晕、失眠、气短、低热、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高树中教授: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高树中教授: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高树中教授: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导读】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

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于临床。

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脐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等关于脐疗法的记载,本文试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特别是脐疗对元气的调节作用,对脐疗的作用机制阐述如下: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元气,即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

元气对机体的重要作用,为临床通过调理元气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在《难经》中明确指出了脐下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如《难经.八难》记载:“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在《难经.六十六难》也有类似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关于脐与元气的关系,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类似记载,多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记载:“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指出了脐与元气的密切关系。

《景岳全书》进一步强调元气对五脏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张锡纯则认为:“人之始生也,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母腹矣。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七绝脉与十怪脉详解+元穴详解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七绝脉与十怪脉详解+元穴详解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七绝脉与十怪脉详解+元穴详解2015-03-10 09:16:25中医脐疗方法大全之一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概括有:(1)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

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脾肾,益精气之功。

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不寐少眠、多梦烦躁等症。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

可治疗小便不利、腹水、水肿、黄疸等病。

(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通百脉,温热药贴脐后,能够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达到“通则不痛”。

适应于痹症,手足麻木及诸酸痛症。

(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

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悸、失眠等。

(6)健脾活胃,生清降浊: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

用于胃痛、痞满、反胃、呕吐、泄泻、痢疾、呃逆等。

(1)细菌性痢疾1方:苦参8克,烘干,研为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或制成饼。

敷脐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方:大蒜适量,捣烂成泥状。

治泄泻暴痢或小儿下痢,贴脐上,或贴两足心。

论高树中教授通关调气法

论高树中教授通关调气法

论高树中教授通关调气法
高树中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他在通关调气法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高树中教授认为,郁证多为七情致病,表现为脏腑、气机失常以及颈关、膈关、脐关不通,从而出现情绪和躯体症状。

经络病则通经络,脏腑病尤重通关治疗。

强调从调气机、调脏腑、调神三个方面,通过针、灸、药结合治疗郁证,达到调情志、畅气机、和脏腑、通诸关的目的,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指导价值。

如果你对高树中教授的通关调气法感兴趣,建议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脐疗法_精品文档

脐疗法_精品文档

脐疗法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脐注疗法或者脐贴疗法。

它基于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力和身体的健康与人体的脐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脐疗法通过刺激脐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虽然脐疗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但是它在一些人群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脐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医理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历史记载,脐疗法最早是由古代医师发现并使用的,他们观察到人体脐部的特殊性质,并认为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脐疗法在中国的中医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

脐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脏腑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多条经络贯通全身,而所有的经络都汇集到脐部。

脐部被视为人体的生命之根,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调节和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和平衡。

同时,脐疗法也与中医的脏腑学说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脐部有关联,通过刺激脐部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脐疗法在实践中有多种方法和技术,最常见的是使用脐贴或者脐注来刺激脐部。

脐贴是一种由草药制成的贴片,可以直接贴在脐部,通过药物的渗透来刺激脐部。

脐注则是通过在脐部注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刺激脐部外,脐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按摩、针灸等,以加强治疗效果。

脐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根据中医理论,脐疗法可以对多个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在中医传统的观念中,脐部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胃痛、腹泻等。

此外,脐疗法也被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如经期不调、子宫肌瘤等。

虽然脐疗法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人认为脐疗法的效果是基于理论而非科学证据,缺乏临床研究的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脐疗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脐灸的原理和功效与作用

脐灸的原理和功效与作用

脐灸的原理和功效与作用
脐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在人体脐部点燃草药或艾灸条,通过热作用刺激脐部穴位,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脐灸的原理是依据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脐部是经络和脏腑的关键交汇点,通过刺激脐部穴位可以调节经络、平衡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脐灸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通经络:脐灸可以通过热作用促使经络气血畅通,改善微循环,缓解经络阻塞或气血不畅所致的病症,如疼痛、肩颈酸痛等。

2. 调整脏腑功能:通过刺激脐部相应穴位,脐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如调理消化系统,提升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3. 消除湿气、寒气:中医认为湿气和寒气是引起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通过脐灸可以温暖脐部,驱散湿气和寒气,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4. 改善气血不足和亏虚症状:脐灸可以增强脐部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运行,补充体内的气血养分,改善亏虚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总的来说,脐灸通过刺激脐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温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脐灸适用范围和禁忌症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操作。

中医-高树中:隔药灸脐治杂病

中医-高树中:隔药灸脐治杂病

高树中隔药灸脐治杂病高树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外治学学科带头人。

主持推广的脐疗项目被列为卫生计生委“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十年百项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目录——适宜技术版”。

隔药灸脐适应症广脐疗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即在脐部施灸,是脐疗方法之一。

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疝、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

高树中教授1992年出版了《中医脐疗大全》,对脐疗古今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和发掘,并在脐疗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创新并取得成果。

隔药灸脐法具有回阳苏厥、息风固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理冲任、温补下元;通调三焦、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敛汗安神、固精止带;扶正祛邪、养生延年的功效。

因此,脐疗临床适应症广,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

高树中说,据团队多年来在脐疗防治疾病的应用体会,脐疗对于胃肠病、妇科病、男性病、衰老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较其他病症更为显著的作用。

隔药灸脐缓解胰腺癌症状对于缓解一些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隔药灸脐法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高树中团队用脐疗配合中药汤剂治疗一位老年男性胰腺癌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患者于2012年初出现不明原因腹泻,伴进行性消瘦,半年来体重下降约11千克,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胰腺癌。

查体: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语音低微,两侧地机穴凸起明显,按之坚硬,满布瘀络;舌体胖大,舌质暗,有舌缨线,苔薄黄,脉弦滑。

气化学说与脐疗治病机理初探

气化学说与脐疗治病机理初探

近代有人用 “ 黄金律” 测量人体 , 发现肚 脐正 位于人体 的黄
金点上 , 按现代 数学 理论 , 黄 金点 ”是调 整人体 的最佳 作用 “
点 。 1 3 神 阙穴 为 人体 气 化 的枢 纽 .
在《 正蒙 ・ 太和》 中提 出了气化之论 , 气化者 , 之化也 ” 他 言“ 气 ,
摘要 脐疗作为 中医之特 色疗法 , 以其 易于推 广、 疗效独特 , 受 患者好评与 医者 的青 睐。与临床繁 荣景 象相 比 , 备 有
关脐疗背后 理论基础之探 讨与研究却略显单薄。本文 以气化 学说 为切入 点 , 寻脐 疗治病机理 所在 , 探 为其在 中 医传统理
论 方 面 的研 究 奠 定基 础 。
密切 。
在古代哲学 范畴中 , 气化学 说是研究 由气 的运动推 动宇宙 万物 的发 生发展 与变化及其 相互关 系的理论 , 是古人 的一种宇 宙 观和方法论 。气化 学说 虽在 两汉 、 隋唐 、 五代 时期得 到了一定
发展 , 然而取得长足 的进步却 是在宋 明两代 。北 宋哲学 家张载
关键词 : 疗; 脐 气化学说 ; 机理 中图分类号 :2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6— 7 X( 0 1 0 0 5 0 R 2 D 10 9 8 2 1 ) 6— 0 5— 2
脐疗是 我国传统医学中一块璀璨 的瑰宝 , 以其简 、 、 、 它 便 效
廉、 捷等诸多优点历 经千 年而 不衰 , 融入 了历 代 医家智 慧 的 并 结 晶。时至今 日, 已发展成为 广泛应用 于临床并 极具养 生特色 的综合疗法 , 涉及 内、 、 、 、 外 妇 儿 五官、 皮肤等科 10多种疾病 的 0
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 , 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 谓肾间动气也。此 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形态,特别是功能 作了相关论述,如《难经注疏》解释三焦之焦乃“骨肉 藏府空隙之会”;《类经》认为三焦为“气之出入通道”; 而《中藏经》则把三焦的功用表述得淋漓尽致:“三焦 者 ,总 领 五 脏 、六 腑 、荣 卫 、经 络 、内 外 左 右 上 下 之 气 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 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 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57:9.
[2] 高树中. 脐疗与太极 - 命(门)- 元(气)- 气(化)学说[J]. 甘肃中 医,1994,7(4):30.
[3] 杨凤珍,王健,烟建华. 《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 HIV/AIDS 中应用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 5.
元 气 自 下 而 上 运 行 至 胸 中 ,然 后 通 过 肺 的 宣 发 、 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 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 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上文 我 们 已 经 提 到 ,元 气 是“ 五 脏 六 腑 之 本 ,十 二 经 脉 之 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 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 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 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DOI:10.16294/ki.1007-659x.2009.04.003
第 33 卷 第 4 期 2020090年9 年7 月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山SH东A中N医DO药N大G学U学NI报VERSITY OF TCM
·“973”脐疗研究·
Vol.33,No.4 第 33 J卷ul第.20409期
[4] 高树中. 一针疗法[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05- 113. [5] 高树中. 中医脐疗大全[M]. 济南:济南出版气以三焦为通道, 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一旦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则 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所以,通过对脐进行刺激,可 以直接激发元气,从而对全身各种疾病起到直接或间 接的治疗作用。 4 结论
《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诸多论述对脐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难经》关于元气、命门、脐与元气 的关系等论述,为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我们应在临床运用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来深 刻体会脐在元气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来深化 对脐疗机制的认识。
关于脐与元气的关系,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类似记 载,多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 附翼》中记载:“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 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 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 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指出了脐与 元气的密切关系。《景岳全书》进一步强调元气对五脏 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锡纯则认为:“人之始生
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脐;元气;脐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59X(2009)04- 0272- 02
脐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已有 2 000 多年的发展 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中就已经有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等关于脐 疗法的记载。本文试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 特别是脐疗对元气的调节作用,对脐疗的作用机制阐 述如下。 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 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 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 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 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 20 余本,可以 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 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 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 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高树中,衣华强,马玉侠,公春荣,刘 兵,王秀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
于临床。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
脐隶属于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相联系。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有的直接过脐,或者间接与脐脉气相通。前贤关于 脐的论述很多,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认为肚脐 深部恰是人体太极和命门所在之处,也即是元气的发 生之处 。 [2] 2 三焦与脐关、膈关 2.1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 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根 本、最重要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人体 究竟是如何布散、流通的呢?《难经·三十一难》早已明 确 指 出 :“ 三 焦 者 ,水 谷 之 道 路 ,气 之 所 终 始 也 。”《难 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 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六十六难》则 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从《难经》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三焦是诸气上下 运行的通路。其中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 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由于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 所不达,所以脐疗法理论上也应无所不治。根据当代脐 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 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 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 科等 100 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 。 [5]
[收稿日期] 2009- 06- 0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编号: 2007CB512703) [作者简介] 高树中(1962-),男,山东临朐人,教授,主任医师,主 要从事针灸、经穴研究。 [通讯作者] 王秀英,Tel:0531- 82092678
也,纪因 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 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 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 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 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 母腹矣。”[1]可见,脐与元气的关系密切。不仅如此,脐 下、脐周还可以诊察五脏的功能状态。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元气通过三焦这个“有名 而无形”的道路,布散到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三焦通行
272
2009 年 7 月
高树中等: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第 33 卷第 4 期
元气,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 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 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 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 - 元气 - 三 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 理论体系 。 [3] 2.2 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灵枢·九针十二 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 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 查 历 代 医 家 论 述 ,结 合 十 二 原 穴 划 分(肺 、心 、肝 、脾 、 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 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 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 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 发人体之元气 。 [4]
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 是鸠尾穴处。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鸠尾穴即“心 口”,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患,其中的代表就是清代外 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载:“若脏 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 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其中相关的记 载还有很多。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 膏 等)敷 于 脐 部 ,或 在 脐 部 给 以 某 些 物 理 刺 激(如 艾 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脐下是元气所聚之 处,所以通过刺激脐部,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进而使 元气通过“脐关”沿三焦道路向全身通达。由于元气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 力,所以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五脏元真通 畅,人即安和。”可见,调节元气是脐疗作用的关键。
中焦和下焦的关口和枢纽,膈关是中焦和上焦的关口 和枢纽,即脐是三焦将元气由下焦转输至中焦的“关”, 膈是三焦将元气由中焦转输至上焦的“关”。在病理上, 脐关、膈关一旦出现问题,三焦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元气的运行障碍直接影响到五 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病入膏肓”的危证。“病入膏 肓”中的“膏”为膈之所在,“肓”为脐之所在,《内经》认 为“伏梁”、“病深者,其声哕”即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 深和最难以治疗的病证,可见脐关、膈关的重要性。 3 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元气,即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的主 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对机体的重要 作用,为临床通过调理元气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在《难经》中明确指出了脐 下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如《难经·八难》记载:“诸十 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 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在 《难经·六十六难》也有类似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