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应知应会共53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汇总中医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每一行代表一种能量状态和相应的脏腑、经络,用于描述和解释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

2. 中医气血理论:气与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气主动、血主静,二者互相依赖、相互转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3. 中医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的本质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也涉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4.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功能系统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行和经络相联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二、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言语、呼吸等声音,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通过脉搏、腹部等部位的体察,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2. 中医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状态,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3. 中医舌诊:中医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等特征,以及舌尖、舌边、舌根等不同部位的变化,诊断患者的疾病和体质状态。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中医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激活生命能量,以及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运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舒缓筋骨、消除疼痛,促进身体健康。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

一、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主要有四个方面: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2、何为五行?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所指代五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关系。

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

3、脏腑的分类?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

、腑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奇恒之腑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二、病因病机1、六气:风、寒、署、湿、燥、火。

致病时称六淫。

2、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3、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4、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5、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绝汗:指在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多为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战汗:先全身恶寒战栗,表情痛苦,而后汗出二、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常用穴位及及其治疗作用穴位定位主治名称胸胁胀痛,黄疸,胆囊炎。

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膻中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咳嗽、气喘。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髁最高点上3寸,胫骨内月经不调侧后缘处天枢平卧时,肚脐中点水平旁开2寸处腹痛、胀曲池90°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手臂肿痛。

线中点处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头痛中腕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肚脐上4寸处胃脘痛,腹胀、呕吐。

神阙在腹中央,即肚脐眼腹痛,水肿鼓胀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肚脐下3寸处保健穴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咳嗽、喘逆期门在侧腹部,乳头下,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痛方。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黄疸,胁肋痛、呕吐、口苦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心悸、心痛,胃痛,呃逆侧腕屈肌腱之间肾腧在腰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文化应知应会

中医文化应知应会

中医文化应知应会1、理解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病、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物质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范围十分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设计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医院的环境建设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环境体系建设中,应制药从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2、中医药文化行为规范怎样理解: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医为主的医院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综合素养。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通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3、请解释院训、宗旨和院歌院训I、宗旨、院歌中医为根、仁德为本、求精图强、务实诚信、博学创新、意思是要求我们每位职工要保持我院的中医特色,牢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工作职责和传统中医“医乃仁术”的精神,对待患者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把患者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对工作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踏实工作、诚实守信,同时要有创新精神,经常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众才。

宗旨:是以病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突出中医特色、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知识(内附图文、表格),太好用了!阴阳对立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消长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

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附:人之五行分类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1、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2、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3、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与喉咙、声音有关。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5、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

命门即是肾阳,『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础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础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编于春秋(公元前770至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至221年),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九卷81篇和《灵枢(shū)》九卷81篇两大部分,共计收载162篇医学论文。
2.《伤寒论》——外感巨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是主要以六经辨证方法,论治外感疾病的专著。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候归纳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教 案 首 页
授课顺序:1学时:2日期:年月日班级:食品生物班
课题
第一篇中医学基础知识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历史常识。
2念和中医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难点:1、中医怎样认识人体。
2、中医怎样认识疾病。
3、辨证论治病、症、证的区别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