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评一致性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三、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四、写作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杨昌济,请你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人的状物描写,描述你是如何认出新娘来的。

注意使用恰当的描写词语和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写作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中,人们顽强的生存和思想的力量。

《回延安》教案(优质)

《回延安》教案(优质)

2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回延安》教案_2

《回延安》教案_2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2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XXX(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XXX研究。

1945年,XXX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XXX、XXX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追随当时XXX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计划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导,青年大会要进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体式格局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风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压韵,一节一韵,诗行参差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朴自力的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方式自在,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留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天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XXX 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回延安》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提炼关键词语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诗歌《回延安》。

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感受,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网络资源等工具自主解决词汇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延安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与延安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布置
必做:1.抄写“读读写写”;2.背诵《回延安》
选做:1.查找资料,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情感:激动、感激、喜悦、赞美、惜别
叙事线索: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线索:以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复盘反思
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体会的情感自然也或浅或深。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线索。
2.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革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线索。
难点: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革命情感。
突破措施:通过朗诵、小组分享、与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体悟诗中情。
2.小组探究: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今天,“延安精神”是否还值得我们学习?
1.阅读《延安颂》,感悟“延安精神”。
2.小组讨论,探讨当今为什么需要学习“延安精神。”
1.随机提问学生
2.小组代表交流
教师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学生表达不够准确的内容加以归纳。
1.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信天游的语言特点与诗歌的情感?
2.概括各小节的主要内容。
1.学生分享朗读所得
2.结合课件所示,在相应位置填入一个动词,查学生填写情况,再让学生个体展示其答案,并分享交流。
对分享交流的学生实行小组与个人加分的鼓励
本课分析:《回延安》、《延安颂》都有着重于“情”,需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
关系建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通过“读”来搭桥,“初读”、“朗读”、“演读”,学生通过诵读会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情”之所在。
资源挖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2.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找出间接抒情的诗句并揣摩当中情感。
3.小组小结。
巡查学生互读情况,了解学生体悟的情感。
随机提问学生,了解学生找出的间接抒情诗句与理解。
3.检查小组小结。
学生对于间接抒情的诗句可能找不齐,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或补充
活动五:拓展阅读
1.阅读莫耶《延安颂》,结合《回延安》,感悟“延安精神”。
活动二:朗读体情
1.听读:学生认真听范读,感知诗人的感情,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和语调的处理。2.演读,小组赛读。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
3.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1.学生听读,并交流:
(1)全诗感情基调:直白、热烈、豪迈。
(2)朗读指导:重点关注语气、重音和语调等。
附件4:英德市“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回延安》+《延安颂》(教读引领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3
课标分析
学段目标:(仅开学第一节)
单元目标:(仅单元第一节)
课时目标: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线索。
2.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革命情感。
教材
分析
单元分析:(仅单元第一节)
教学准备
语文主题丛书、课件、相关音频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导入
展示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歌词。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歌词有怎样的特点?
读歌词,思考其特点。
能说出“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因地域的影响,学生对于陕北民歌可能不了解,教师需引导说出形式特点,引导归纳。
活动一:初读感知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已学习过朗诵诗歌的技巧
已有生活经验: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红色革命的“延安精神”所在之处。学生的祖辈、父辈或多或少都会有给他们说过革命的故事。
已有策略经验: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上学期学过相应的历史知识,也学习过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学习困难障碍:学生或许难以理解和领会延安斗争生活和新生活,需要提前布置预习与了解历史背景。
活动四:品读悟情
1.同桌互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延安感情的诗句,并体会其中情感。
2.找出相关间接抒情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
3.小结:诗歌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回到延安的和,
以及对母亲延安的、和。
1.同桌互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延安感情的诗句,说出当中情感。
2.(1)四人小组(读,评,品),进行朗读训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人搭配朗读、一唱一和、边读边演等)。
(2)小组朗读展示,引导分节概括感情。
3.小组代表展示所找出的线索。
1.小组演读赛读,并按照听读的指导进行朗读评价。
2.提问小组所找出的线索。
热学生的线索可能不齐全,教师加以点拨,找出叙事与抒情两条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