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及果实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①外果皮 ②中果皮
13
A
种子横切面:
①最外层为1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呈 栅栏状,壁厚,密具细小孔沟,其下 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石 细胞,壁厚,孔沟较大而疏,最内侧 的石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薄。
②石细胞下为3~4列较小的薄壁细胞。 在种脊部位有维管束,并有纤维束。
③油细胞1列,细胞径向延长,含棕黄 色挥发油。
④种子1~2粒,呈肾形,表面棕黄
色,有光泽,种皮硬而脆,较易 破碎。
⑤种仁呈钩状,黄白色,半透明, 富有油性。
⑥果肉气弱,味酸,种子碎后有香 气,味辛,微苦。
②紫红色 或暗红色
12
A
[显微鉴别]果皮: ①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
形表皮细胞,壁稍厚, 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 胞。 ②中果皮有十余层薄壁细 胞,细胞切向延长,内 含淀粉粒,散有小形外 韧型维管束十余个。 ③内果皮为一列小型薄壁 细胞。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 习称“北五味子” 。
[产地]五味子产于东北三省。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去果梗晒干。
11
A
[性状]
①形状
③ 种子
①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
②直径5~8mm。
③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
油性,果肉柔软,有的表面黑红 色或出现“白霜”。
④种皮内层细胞形小,壁略厚。 ⑤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和糊
粉粒。
内果皮
①外层石 细胞
②内侧石 细胞
③石细胞下 薄壁细胞 ④油细胞
⑤内种皮
⑥胚乳细胞
14
A
粉末:暗红色。
①果皮的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排列紧密整齐, 表面有微细的角质线纹,内含颗粒状色素物 质,随处可见类圆形或多角形的油细胞。其 四周有6~7个细胞围绕。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总结

果实类中药干燥成熟的果实藜科:地肤子 木兰科:五味子 蔷薇科:覆盆子、山楂 豆科:补骨脂 芸香科:香橼、佛手 苦木科:鸦胆子 大戟科:巴豆 伞形科:小茴香、蛇床子 木犀科: 黄翘或老翘、 女贞子 茄科:枸杞子 茜草科:栀子 葫芦科:瓜蒌 菊科:牛蒡子 姜科:砂仁、草果、豆蔻、红 豆蔻、益智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干燥未成熟的果实 干燥成熟果皮 干燥未成熟或近成熟果皮 干燥成熟的果肉 干燥果穗 种子类中药 干燥种仁 干燥成熟的种子蔷薇科:木瓜、乌梅 芸香科:吴茱萸 芸香科:枳壳 木犀科:青翘 芸香科:陈皮 芸香科:化橘红 山茱萸科:山茱萸 唇形科:夏枯草 肉豆蔻科:肉豆蔻 禾本科:薏苡仁 十字花科:葶苈子 蔷薇科:苦杏仁、桃仁 豆科:沙苑子、决明子、 鼠李科:酸枣仁 梧桐科:胖大海 马钱科:马钱子 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车前科:车前子 棕榈科:槟榔 姜科:草豆蔻(近成熟种仁)其他果实类中药1.入药部位 完整的果穗:桑葚 完整的果实:五味子、枸杞子 果肉:山茱萸 果皮:大腹皮 部分果皮:陈皮 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甜瓜蒂 果实上的宿萼:柿蒂 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丝瓜络种子类中药1.入药部位 多为成熟的种子,少数为未成熟的种子,如枣儿槟; 假种皮:肉豆蔻衣、龙眼肉; 种皮:绿豆衣 除去种皮的种仁:肉豆蔻 除去子叶的胚:莲子心 以种子为原料的加工品:大豆黄卷(发了芽的种子) 、淡豆豉(种子的发酵品)各科共性或主要药材特性 科名 藜科 木兰科 肉豆蔻科 十字花科 药材 地肤子 五味子 肉豆蔻 葶苈子 表皮细胞微细角质线纹, 油细胞周围有 6-7 个表皮细胞围绕 错入组织(外胚乳与内胚乳交错) 膨胀度测定: 北葶苈子不得低于 12, 南 葶苈子不得低于 3 黏液细胞 除木瓜外都含有草酸钙簇晶, 木瓜含有 草酸钙方晶; 多含有石细胞(覆盆子没有提到) 单细胞非腺毛:覆盆子、乌梅 沙苑子、补骨脂栅状细胞层含有光辉 带,补骨脂栅状细胞 V 型增厚; 栅状细胞下为支持细胞 1 列 (补骨脂支 持细胞哑铃状) ; 子叶细胞含大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特征蔷薇科覆盆子、木瓜、山楂、乌梅 苦杏仁、桃仁豆科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芸香科枳壳、 香橼、 陈皮、 化橘红、 外果皮为 1 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佛手、吴茱萸 有气孔,气孔不定式; 中果皮薄壁细胞含大型的油室, 性状上 表现为下凹的油点; 含陈皮苷结晶针簇状; 草酸钙方晶或棱晶存在于中果皮薄壁 细胞中,呈多面体形、菱形、或双锥形 等;吴茱萸含有草酸钙簇晶,偶有方晶 导管螺纹、网纹,管胞细小 吴茱萸特性:腺毛头部多细胞 鸦胆子 草酸钙簇晶及方晶; 内果皮由 2 条石细胞环带和 1 条厚壁细 胞环带组成 表皮细胞具星状毛; 草酸钙方晶或簇晶; 中果皮 4-7 列纤维状石细胞环带; 内果皮 3-5 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叠排列 光辉带;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内种皮细 胞壁连珠状增厚 含聚戊糖及黏液质 背面纵棱间各有维管束(共 5 个) ,其 周围有大的椭圆形棕色油管 1 个, 接合 面 2 个,共 6 个。
10-2果实与种子类中药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二、显微鉴定
(3)油细胞层:含挥发油的种子,种皮中常有一层形状较大的
油细胞,如豆蔻。
(4)色素层:内层细胞或者内种皮细胞中含色素物质,如白豆 蔻。 如栝蒌仁,有的内种皮为石细胞层,如白豆蔻。 (6)营养层:由数列贮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组成,常为扁缩颓 废薄层,有的尚包括一层含糊粉粒的细胞。
(5)石细胞:有的种皮全为石细胞,有的内层几乎全为石细胞,
2.胚乳 常由贮藏大量油脂和糊粉粒的薄壁细胞组成,有时含淀粉粒。 多数种子具内胚乳。 胚乳细胞中有时含草酸钙结晶;有时糊粉粒中也有小簇晶存在, 如小茴香。 少数种子有发达外胚乳,少数种子的种皮和外胚乳折合层,不 规则地伸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也有外胚乳伸入内胚 乳中而形成错入组织,如肉豆蔻。 3.胚 包括胚根、胚茎、胚芽及子叶四部分。 营养物质主要为淀粉、油脂和蛋白质。蛋白质呈非晶形状态, 或为特殊形状颗粒──糊粉粒。糊粉粒是确定种子类粉末药材的主 要标志。
执业中
第二节 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一、性状鉴定 马钱子:具毛茸 蓖麻子、巴豆:除有种脐、合点和种脊外,还有种 阜存在 马钱子:具发达的胚乳 苦杏仁:子叶常特别肥厚 王不留行、菟丝子:胚大多直立,少数弯曲 葶苈子:种子水浸后种皮显黏液, 牵牛子: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
二、显微鉴定
种皮的结构因植物的种类而异,种子类药材的显微 鉴别特征主要在种皮。 (1)表皮层:多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有的形成非腺毛, 如牵牛子;有的表皮中嵌有石细胞,如杏仁; (2)栅状细胞层:位于表皮下方,为1列或2~3列狭长 的细胞,壁多木化增厚,如决明子;在栅状细胞的外缘 处,有时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光辉带,如牵牛子。
第二节 果实种子类中药

二、种子类中药
• 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大多是完整的成熟 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又包 括胚乳和胚。也有不少是用种子的一部分, 有的用种皮,如绿豆衣;有的用假种皮, 如肉豆蔻衣、龙眼肉;有的只用种仁,如 肉豆蔻;有的用胚,如莲子芯;有的则用 发了芽的种子,如大豆黄卷。极少数为发 酵加工品,如淡豆豉。
•
【名称】山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山楂 的干燥成熟果实。切片。 【性状】呈圆形片状,多卷边,直径1~ 2.5cm,厚O.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 和灰白色小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 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数 脱落而中空。有的饮片上可见短而细的 果梗或凹陷的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 微甜。以片大、皮红、果肉厚、核少者 为佳。 【功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 • •
【名称】大腹皮 【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 【性状】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 0.5cm。 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 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 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功能】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性状定
• 鉴别果实类中药材,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 征(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并注意 是完整的果实还是果实的某一部分。 • 果实的顶端一般有柱基或其他附属物,下部有果柄,或有 果柄脱落的痕迹;有的带有宿存的花被,如地肤子。果实 类中药的表面大多干缩而有皱纹,肉质果尤为明显,如乌 梅;果皮表面常稍有光泽,如栀子;有的可见凹下的油点, 如陈皮、吴茱萸。伞形科植物的果实,表面具有隆起的肋 线,如小茴香、蛇床子。有的果实具有纵直棱角,如使君 子。完整的果实,观察外形后,还应剖开果皮观察内部的 种子,注意其数目和生长的部位(胎座)。 • 从气味方面鉴别果实类中药,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果实或 种子类中药材有浓烈的香气和特殊的味道,可作为鉴别真 伪及品质优劣的依据。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文字版

两瓣
较小的
直接晒干
常切成
薄片
多剖成3~4瓣片
完整幼果———个青皮
未成熟果实沸水烫后用刀作十字形割至基部—
——四化
青皮
不规则形的
薄片
(去掉果皮)
割成五爪或七爪;
十片一扎
化州柚小幼果亦入药称——橘红珠或橘红胎
常切成片
商品规格
江枳壳(江西)
苏枳壳(江苏)
绿衣枳壳(福建)
川枳壳(四川)
鹅眼枳实(酸橙)
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
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
观察性状特征——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
果实表面:观察颜色、皱纹及附属物等
种子表面:观察种脐、种脊、合点、种阜等
显微鉴别要点:
果皮显微组织特征——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3个部分。相当于叶的构造。
种子显微组织特征——种皮、胚乳和胚。
【来源】植物栝楼及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
1、呈扁平椭圆形。
2、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平滑,沿边缘有一圈沟纹。一端较尖,有种脐,另一端鈍圆或较狹。
3、种皮坚硬。破开后可见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外被灰绿色薄膜。
4、气微,味淡。
使君子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5条纵棱。
表面黑褐色至紫黑色,平滑有光泽。
果实的入药部位(种子除外)包括——
以果序入药:桑椹子,路路通等。
以完整果实入药:五味子,马兜铃,佛手等。
以果皮(果肉)入药:大腹皮,青皮,陈皮,化橘红,山茱萸等。
以果柄入药:甜瓜蒂等;以果核入药:荔枝核等
以假果(花托)入药:金樱子,无花果,莲房等
以中果皮维管束入药:橘络,丝瓜络等。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

.
2
果实类中药
一、来源: 果实类中药是以植物的 成熟果实、近成熟果实和未成熟果实入药, 包括完整的果实、果实的一部分及果序。
.
3
果实类中药
1. 完整果实: ① 成熟果实—— 五味子、枸杞子、山楂、栀子、大枣、
五味子甲素: R1=R2=R3=R4=R6=OCH3,R5=H
五味子乙素: R1=R2=R6=OCH3,R5=H
伪-r-五味子素:R1=R2=R3=OCH3,R4-R6=O-CH2-O
五味子醇: R1=R3=R4=R6=OCH3,R2=R5=OH
五味子酚: R1=R2=R3=R4=OCH3,R5=H,R6=OH
• ⑥ 加工品(形状:
多为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纺锤形、线形、心形。
2. 大小:
槟榔达3-4cm,车前子、葶苈子不到1mm。
3. 表面:
种脐、种脊、合点、种阜是种子的特有特征。
还要注意表面的花纹、毛茸(马钱子)。
4. 颜色:
相思豆红色,白扁豆白色,杏仁、桃仁红棕色,蓖麻子有 各种花纹,车前子黑棕色。
24
.
五味子 -----植物形态
五味子 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8 m,小枝褐色。 单叶互生,叶卵形、宽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边缘疏生有腺
体的细齿,上面有光泽,无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被片6—9,乳
白色或粉红色; 雄花具5雄蕊,花丝合生成短柱; 雌花心皮17—40,花后花托逐渐伸长,果熟时呈穗状聚合
.
8
果实类中药
4. 颜色:
红色(山楂、五味子)、黄色(瓜蒌)、
白色(白豆蔻)、黑色(乌梅、鸦胆子)、
10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这类中药称为“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实际上应分为两类,即“果实类中药”和“种子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在植物体中是两种不同的器官,但在商品药材中常未严格区分。
果实大多包含着种子,与种子一起入药,如马兜铃、栀子等;亦有只用种子,如决明子、沙苑子等;有的以果实贮存、销售临用时再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如巴豆、砂仁等。
这两类中药关系密切,且外形和组织构造又不祠同,故列入一章,分别加以概述。
第一节果实类中药的鉴定药用部位为果实或果实(除种子外)的某一部分,这类中药称为果实类中药。
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通常是采用完全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少数为幼果,如枳实。
多数采用完整的果实,如枸杞子;有的采用果实的一部分或采用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如陈皮、大腹皮等。
也有采用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如甜瓜蒂;或果实上的宿萼,如柿蒂;甚至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如橘络、丝瓜络。
有的采用整个果穗,如桑椹。
一、性状鉴定鉴别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
果实的顶端一般有柱基或其他附属物,下部有果柄或果柄脱淫的痕迹;有的带有宿存的花被,如地肤子。
果实类中药的表面大多干缩而有皱纹,肉质果尤为明显,如乌梅;果皮表面常稍有光泽,如栀子;有的具毛茸,如蔓荆子;有的可见凹下的油点,如陈皮、吴茱萸。
伞形科植物的果实,表面具有隆起的肋线,如茴香、蛇床子。
有的果实具有纵直棱角,如使君子。
完整的果实,观察外形后,还应剖开果皮观察内部的种子,注意其数目和生长的部位(胎座)。
二、显微鉴定果皮的构造,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三部分。
1.外果皮与叶的下表皮相当。
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有的具非腺毛,少数具腺毛,如吴茱萸;或具腺鳞,如蔓荆子。
偶有气孔存在。
有的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物质或色素,如花椒:有的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如五味子。
2.中果皮与叶肉组织相当,通常较厚,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在中部有细小的维管束散在,确的可见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或油管等。
第10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

H 3C O
CH3 H CH3
H
H 3C OH 3C O源自五味子甲素γ-五味子素
[理化] TCL鉴别检查五味子甲素
精品课件
[附注] 1. 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a. et wils 的
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湖北、 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 [性状]较小,直径2~5mm,不规则形,表面暗红色 或棕褐色,果肉质较薄,无光泽,内含种子1~2粒, 种子较北五味子稍小,表面黄色呈颗粒状。
精品课件
2. 为葡萄科一种植物的果实,多呈不规则球形, 直径5~8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皱缩不平,内 含种子2~3粒,种子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一 端钝圆,一端稍尖,表面红棕色,背面有一匙状 浅沟,腹面有一突起的棱(种脊)两侧各有1长 圆形凹陷,味酸,微甜。
精品课件
葶苈子(Semen Lepidii, semen Descurainiae)
精品课件
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定义:以植物的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 或相关器官入药的中药称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和种子是不同的器官,药材商品中 未严格区分,大多数是果实,种子一起入药, 少数是种子,也有的仅在临用时取出种子,如 巴豆,砂仁。
精品课件
2.果实类中药
2.1 入药部位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 的干燥成 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
[产地]五味子产于东北三省。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去果梗晒干。
精品课件
[性状]
①形状
③ 种子
①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
②直径5~8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入药部位
(1)果实与种子一起入药的有:马兜铃,桅子,乌梅
(2)只有种子入药的有:决明子,沙苑子
(3)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巴豆,砂仁
2.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成熟的果实入药:山楂,补骨脂,巴豆,小茴香,桅子,五味子,金樱子,蛇床子,女贞子,地肤子,枸杞子,砂仁,豆蔻,瓜蒌,鹤虱,益智
(2)近成熟的果实入药:木瓜,乌梅,吴茱萸
(3)果肉入药:山茱萸
(4)成熟种子入药:葶苈子,苦杏仁,沙苑子,桃仁,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5)种仁入药:薏仁,肉豆蔻
(6)假果入药的是:金樱子
假种皮入药:龙眼肉,肉豆蔻衣
(7)果皮入药:陈皮,大腹皮
(8)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入药:甜瓜蒂
(9)果实上的宿萼入药的是:柿蒂
(10)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维管束组织入药:橘络,丝瓜络
(11)采用整个果穗入药:桑甚
(12)带有宿存的花被:地肤子
(13)有毛茸:蔓荆子(外果皮中有腺鳞)
(14)表面具有隆起的肋线:茴香,蛇床子
(15)果实具有纵直棱角:使君子
(16
(17)外果皮表皮细胞间嵌有油细胞的是:五味子
(18)中果皮中可见油室:枳壳
(19)中果皮内可见油管:茴香
(20)内果皮全为石细胞的:胡椒
(21)伞形科植物常为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
(22)种皮入药:绿豆衣
(23)用胚入药:莲子芯
(24)用发芽的种子:大豆黄卷
(25)发酵的加工品:淡豆豉
(26)有种阜存在的是:蓖麻子,巴豆
(27)表皮细胞充满黏液质:白芥子
(28)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素,表皮细胞成为狭长的栅状细胞,其细胞壁常有不同程度的木化增厚:青葙子
(29)表皮细胞形成非腺毛:牵牛子
(30)表皮细胞中单独或成群地散列着石细胞:苦杏仁,桃仁
(31)栅状细胞外缘处,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光辉带:牵牛子,菟丝子
(32
(33)表皮的内层几乎全为石细胞组成:瓜娄仁;
内种皮为石细胞层:白豆蔻
(34)糊粉粒中含有小簇晶的是:茴香
(35)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伸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槟榔
(36)外胚乳伸入内胚乳中而形成错入组织的:肉豆蔻
(37)含有糊粉粒的为种子类中药
3.沙苑子有豆腥味
4.含有苦杏仁苷的有:苦杏仁,桃仁
5.表面密生匍匐的绢状毛,自中央向四周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的药材为:马钱子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外形
(1)金樱子:倒卵形,略似花瓶(2)苦杏仁:扁心脏形
(3)桃仁:扁长卵形(4)补骨脂:肾形,略扁
(5)决明子: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6)吴茱萸:扁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
(7)牵牛子:形似橘瓣,有麻舌感(8)马钱子:纽扣状
(9)牛旁子:倒长卵形,表面有不规则紫黑色斑点
(10)木瓜半环形,类月牙形或不规则形,种子为扁长三角形
(11)有镶嵌细胞的是:伞形科植物小茴香,蛇床子
(12)是双悬果的是:
小茴香:呈长圆柱形,两端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花柱,背面有5条微隆起的纵棱线。
有油性,气香特异,味微甜辛。
蛇床子:呈椭圆形,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一端带小突起,另一端偶有细柄,背面薄而明显突起的果棱5条。
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13)含有蒽醌类的中药材有:大黄,虎杖,首乌,决明子,巴戟,大血藤,莤草
7有效成分:
(1)五味子: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糖类,维生素
(2)连翘:木脂素,苯乙烷类,三萜类,香豆素类,甾醇类,皂苷类
(3)补骨脂:挥发油,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类,树脂
(4)
(5)
(6)
(7)VitC
(8)葶苈子:生物碱,芥子苷,强心成分,挥发油(成分为南葶苈子异硫氰酸苄酯),脂肪油,
(9)木瓜:皂苷类,黄酮类,维生素C,有机酸,鞣质,果胶
(10)山楂:黄酮类,糖类,有机酸,内酯,鞣质,皂苷(以熊果酸为对照)
(11)苦杏仁: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脂肪油,蛋白质
(12)桃仁:苦杏仁苷,多种酶,脂肪油,VitB1
(13)金樱子:多糖,有机酸,鞣质,皂苷
(14)沙苑子:黄酮类,苷类,脂肪油,甾醇,氨基酸
(15)决明子: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决明子苷)
(16)枳壳:挥发油,黄酮类,苦味成分(苦橙苷,苦橙酸),升压作用(辛弗林及N-甲基酪胺)
(17)吴茱萸:生物碱,挥发油,吴茱萸苦素
(18)山茱萸:糖苷,有机酸,鞣质
(19)巴豆:巴豆油(巴豆醇等双酯类成分有泻下及致癌成份),蛋白质,巴豆苷
(20)
(21)牵牛子:生物碱牵牛子苷,咖啡酸,
(22)枸杞子:生物碱(甜菜碱)多糖,脂肪酸,
(23)砂仁:挥发油(龙脑,右旋樟脑),皂苷,黄酮类(以醋龙酸脑酯为对照)(24)豆蔻:挥发油,脂肪油,皂苷,淀粉
8.(1)补骨脂有:草酸钙小柱晶及小方晶
(2)枳壳:斜方体形,多面体形或类双锥形草酸钙结晶
(3)吴茱萸,桅子草酸钙簇晶
(4)枸杞子:草酸钙砂晶
9.马钱子单细胞强烈毛绒木化
10.按科属来源分:
(1)茜草科的:茜草,钩藤,桅子,巴戟天
(2)棕榈科:槟榔,血竭
(3)鸢科:西红花,射干
(4)葫芦科:天花粉,瓜蒌
(5)十字花科:板蓝根,大青叶,葶苈子,菘蓝
(6)木兰科:天麻,白及,厚朴,辛夷,五味子,石斛
(7)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8)茄科:地骨皮,洋金花,枸杞子,天仙子
(9)姜科:莪术,姜黄,郁金,砂仁,豆蔻,益智
(10)芸香科:黄柏,白鲜皮,枳壳,吴茱萸
(11)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
(12)蔷薇科:枇杷叶,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
(13)萝藦科:徐长卿,香加皮
(14)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款冬花,菊花,蒲黄,鹤虱,牛旁子,茵陈,青蒿,蒲公英
(15)爵床科:穿心莲,青黛(马蓝)
(16)旋花科:莬丝子,牵牛子
(17)伞形科: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小茴香,蛇床子
11.水试有黏液的是:牵牛子,莬丝子
12.含油细胞的果实种子类药材:补骨脂,豆蔻,五味子
横切面有油细胞层的是:豆蔻,砂仁
含有油室的是:枳壳,吴茱萸
13.有错入组织的是:槟榔,肉豆蔻
14.含有草酸钙簇晶的是:山楂,吴茱萸,小茴香
15.种子横切面可见假种皮残存的药材:砂仁,豆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