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演讲的故事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
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
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
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

歌颂陶行知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事迹。
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他出生于 1891 年,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先生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振兴民族的关键。
他曾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理想,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
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分离的局面。
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契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还倡导“社会即学校”。
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无论是工厂、农村还是社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课堂。
这种理念让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操作。
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
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亲自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晓庄师范,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他还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也能识字、明理。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是无私的。
他不在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一心只为了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他的生活简朴,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精选10篇)日本友人斋藤秋男说:“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战争使我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不知该怎么生活,该走怎样的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学习他。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陶行知教书育人的故事篇11、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汉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不讲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这是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一新安旅行团‛的故事1933年的一天,上海大厦大学校园内,一群群大学生正向着大礼堂走去。
他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今天将要举行的报告会:‚听说是一些小孩子来演讲。
‛‚是的,叫‘新安旅行团’,听说是苏北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十二岁。
‛‚小孩子来跟我们讲课,能讲什么呢?不是开开玩笑吧!‛‚去听听吧,听了再下结论嘛!‛大学生们向礼堂走去,带着好奇、怀疑。
会场里渐渐坐满了人。
讲台上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先生,中等身材,穿着学生装。
有人认出来了:‚是陶行知先生。
‛陶先生开始讲话:‚诸位都是大学生,也许会说,叫他们听小孩子讲课,真是笑话。
这七个小孩子从淮安一路演讲到上海。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靠演讲旅行,作抗日宣传。
这个儿童旅行团的价值,是新时代之无价宝,如果一定要定个价值,或者姑且定为万万万万金元吧。
这样伟大的宝藏,世界上谁也没有,都为新安小朋友所得。
而‘新安’不敢占为私有,愿公诸天下后世。
讲得如何,请大家一试。
‛不同凡响的开场白,激起了会场上的一片掌声。
小玉站在讲台前,他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圆圆的小脸因紧张而涨得通红,两手十个手指下意识地搓来搓去。
陶先生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就走下台去了。
小玉定了定神,开始讲起来:‚我的老家在凤阳,凤阳是个穷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
妈妈生了八个孩子,死了六个,只剩下我和姐姐。
爹爹被抓去当壮丁,活活折磨死了。
妈妈活不下去,流着眼泪把姐姐卖给了人贩子……‛孩子的脸颊上滚动着泪珠,他抽泣了一下,悲愤地接着说:‚我们为什么这样穷,为什么这样苦?我们曾经问爷爷奶奶,我们曾经问爸爸妈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命苦啊!可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命苦,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外有列强,内有国贼,生产落后,经济衰败,这一切是帝国主义、反动派造成的啊!‛清脆的童声震动了每个大学生的心,一些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附和:‚说得好!‛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实践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为后人所钦佩,他的故事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陶行知经典的教育故事。
一、山里的小学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最让人传颂的要数他在山区创办了一所小学。
当时,这个山区没有教育资源,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于是,陶行知决定亲自去山区创办一所小学。
他找到了一个负责的村民,借用一间破旧的房子作为教室,然后通过广播和演讲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陶行知的意图,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处,但陶行知坚持不懈地向他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影响。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陶行知用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不久,这所小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赞扬。
这个小小的山区小学,成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生动典范。
二、授人以渔陶行知在教育中一直倡导“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有一次,陶行知被请到一个中学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向他提问:“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好知识呢?”陶行知笑着说:“如果你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我讲,那你们不会学到什么。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你们需要积极思考、独立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不是被动领取,而是主动探索。
”陶行知的话让学生们茅塞顿开。
他们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更应该通过思考、实践和交流来巩固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那以后,学校的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用心去教陶行知非常重视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用心去做的。
教师结构化面试故事素材

四糖故事(如何处理学生事故)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拆表的故事(培养学生兴趣)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陶行知喂鸡论教育(自主学习)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行知小故事汇集

陶行知小故事汇集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的故事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
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
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
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
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
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
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
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
公鸡喔喔地乱叫。
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
鸡直叫不吃。
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
鸡挣扎着仍不肯吃。
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
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
”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