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尖子生辅导 以诺贝尔奖为背景的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热点三 诺贝尔奖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

热点三 诺贝尔奖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

热点三诺贝尔奖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押题训练材料1:瑞典当地时间11:30(北京时间下午5:30),备受瞩目的2020年诺贝尔奖正式揭幕。

最先揭晓的是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HarveyJ.Alter,MichaelHoughton和CharlesMRic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因为他们在丙型肝炎病毒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HarveyJ.Alter,MichaelHoughton和CharlesMRic做出了开创性发现,鉴定出了一种新型病毒,即丙型肝炎病毒。

在次之前,人们已经发现了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并作出了诸多硏究,但仍然有很多血源性肝炎病例无法解释。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成为可能,最终促成了历史上首次可以治愈该疾病,为从世界人口中根除丙型肝炎病毒带来了希望,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B.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C.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会失去侵染能力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2.2020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科学家。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之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物研发成为可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既能够引起体液免疫,也能够引起细胞免疫B.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C.丙型肝炎病毒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机体内能够识别丙肝病毒的细胞有浆细胞和T细胞等3.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侵入人体肝细胞而致病。

最新-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题4 精品

最新-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题4 精品

高三生物尖子生辅导题(四)1.在对某动物跟踪研究中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A.下降B.升高C.动态平衡D.绝对不变2.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B.ⅢC.ⅣD.Ⅴ3.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4.右图曲线a表示水稻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总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则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是下图中的5.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6.一生长着大量绿藻的池塘,一天内池水中CO2浓度变化正确的是7.下列细胞中属于暂不增殖细胞的是A.肾细胞B.筛管细胞C.神经细胞D.骨髓细胞8.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

下列与优生无关..的措施是A .适龄结婚,适龄生育B .遵守婚姻法,不近亲结婚C .进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检查D .产前诊断,以确定胎儿性别 9.人汗腺的功能是A .散热为主,兼行排泄B .排泄为主,兼行散热C .排泄为主,兼行气味散发D .化学通讯为主,兼行散热10.赫尔希通过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 和32P 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 .①②④③B .④②①③C .②①④③D .②①③④11.一项研究发现,某植物根系对某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该物质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该植物 根系对该物质的吸收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达到P 点后吸收速率不再增加。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生物试题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生物试题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 有一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②取材时间不合适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A.②③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2.下列关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B. 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C. 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 DNA,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 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采用 X 射线衍射的方法,破译了全部密码子3.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右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C. 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D. 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4.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5.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6.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D.将洋葱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二.非选择题(共54分)7.(8分)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2021-2022年高三生物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试题(二)

2021-2022年高三生物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试题(二)

2021-2022年高三生物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试题(二)一、选择题(6×6=36分)1.“有氧运动”近年来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推崇,它是指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右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B.C点以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C.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点,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2.【xx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上12月考生物试卷】有关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产生的[H]来源于水的光解,有氧呼吸产生的[H]来源于葡萄糖和丙酮酸的分解B.光合作用的[H]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产生,有氧呼吸的[H]在线粒体中产生C.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不同,前者是NADPH,后者主要是NADHD.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还原三碳化合物,有氧呼吸产生的[H]用于与氧气结合成水3.【xx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下图为真核细胞内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进行的场所一定不同B.①、②过程一定都有ATP生成C.①、②过程一定都有[H]生成D.图示过程中没有氧气的消耗4.【xx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下图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不同代谢过程。

以下表达正确的是()A.①中水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产生于第三阶段,测定叶片的①的强度一定要将装置放在光照下B.③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一定在黑暗中才可以进行C.②中产生的O2用于①的第二阶段,生成CO2,释放出少量能量D.当植物体内CO2不足时,X物质将积累5.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氧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新鲜菠菜叶片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为相对值).以下叙述错误的是()温度\CO2\O20.1% 1.0% 3.0%10.0%20.0%40.0%3℃ 6.2 3.6 1.2 4.4 5.4 5.310℃31.253.7 5.921.533.632.620℃46.435.2 6.438.965.567.230℃59.841.48.856.6100.0102.040℃48.217.37.142.474.273.5A.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温度、含氧量分别为10℃、1.0% 的条件下测得的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B.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在实验环境条件上应特别注意的是光照,使实验环境处于光照状态C.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受酶或线粒体数量的限制D.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为温度0℃、氧含量为3.0%,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6.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十八)理综生物试卷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十八)理综生物试卷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十八)理综生物试卷本试卷共16页,38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构成真核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神经元的元素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且K+进出神经元的载体种类不同B.生命活动都需要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和直接供能物质ATP参与C.细胞生物中只有DNA能携带遗传信息,其遗传特征主要也由DNA决定D.RNA聚合酶、解旋酶只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2.生命系统中整体与部分(Ⅰ、Ⅱ、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整体代表固醇,且Ⅰ、Ⅱ代表性激素和维生素D,则Ⅲ是动物细胞膜的成分B.若整体为人体有氧呼吸,且存在有过程Ⅰ→Ⅱ→Ⅲ的关系,则过程Ⅱ发生的场所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唯一场所C.若整体代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且Ⅰ代表自由扩散,则Ⅱ、Ⅲ都需要载体蛋白D.若整体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则Ⅰ、Ⅱ分别表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则Ⅲ为未被利用的能量3.春夏时期常见的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常见伴有双眼发烫、红肿、多泪、刺痛等症状,根据传染源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一)理综生物试卷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一)理综生物试卷

2019届全国高三尖子生辅优试卷(一)理综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G0期细胞可暂时不进行增殖,但在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B.干细胞可以分裂和分化,可以无限增殖C.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绝对不可逆性D.细胞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细胞中,核酸一般相同,蛋白质一般不完全相同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既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B.细胞内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C.不同植物细胞呼吸作用产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不同D.肌细胞内的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有利于对肌细胞的能量供应3.致死现象是生物遗传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基因纯合致死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若在常染色体上,雌雄个体的存活数量比例基本相同B.若在X染色体上隐性致死时,雌雄都各有一种表现型C.若在X染色体上显性致死时,雌雄都各有两种表现型D.若致死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上,雌性有两种基因型、雄性有三种基因型4.下来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新高考热点主题专项训练(10) 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学生版)

生物新高考热点主题专项训练(10) 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学生版)

生物新高考热点主题专项训练(十) 创新命题的首选——科技前沿与诺贝尔奖一、单项选择题1.据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合成植物叶绿素的动物——海蛞蝓。

海蛞蝓可能是从其吃掉的颤蓝细菌等生物身上获取了合成叶绿素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颤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颤蓝细菌与海蛞蝓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相同C.与颤蓝细菌相似,海蛞蝓体细胞可能也具有溶酶体和叶绿体D.未合成叶绿素的海蛞蝓不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但仍能合成ATP2.迁移体是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胞外分泌囊泡。

研究发现,快速迁移的细胞会通过身后长长的收缩纤维管道持续把胞内物质运送到迁移体中,随后收缩纤维管断裂,迁移体被释放,继而被胞外空间或其他细胞摄取。

研究表明,迁移体中有细胞因子、大量病变的线粒体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代谢旺盛且运动较多的细胞产生的迁移体可能较多B.迁移体的存在有利于细胞对线粒体的质量监控C.迁移体可以参与不同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D.迁移体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以基因编码的光敏蛋白(PSP),成功模拟了光合系统的部分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PSP能够将CO2直接还原,使电子传递效率和CO2还原效率明显提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C3,而光敏蛋白可直接还原CO2B.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可持续进行,而光敏蛋白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照C.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光合色素、NADPH和ATP等物质的功能相似D.该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4.某学术期刊曾发表论文称,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的皮肤类器官在培养4~5个月后,会形成多层皮肤组织,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经元回路,是迄今最逼真的人皮肤类器官。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多能干细胞形成多层皮肤组织的过程中,遗传物质通常会发生改变B.多能干细胞培养形成多层皮肤组织,说明了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C.给烧伤病人移植自身多能干细胞培养成的皮肤类器官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D.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人体内所需的各种组织和器官5.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2021-2022年高三生物尖子生培优摸底测试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生物尖子生培优摸底测试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生物尖子生培优摸底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则该多肽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D.至多有36种氨基酸2、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

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有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4.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不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5.xx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6.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考生物尖子生辅导--以诺贝尔奖为背景的生物试题班级姓名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

生物学中与获奖成果有关有内容:1.青霉素的发现、2.DNA的结构与功能、3.胚胎发育、4.蛋白质在细胞定位控制中的内部信号、5.调控细胞周期的分子机制、6.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其作用、7.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8.新型生物的发现、9.程序性细胞死亡等。

1.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奥特曼和切赫研究和发现了RNA的催化功能,并由此获得1989年的诺贝尔奖。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酶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B.RNA虽具有催化功能但不能叫做酶C.RNA催化功能的发现说明酶不一定具有专一性D. 酶都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2.199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位发育遗传学家共同获得。

他们的研究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如脑和腿的遗传秘密,也建立了科学界对动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模式。

这项突破性的成就,将有助于解释人类先天性畸形,这些重要基因的突变很可能是造成人类自然流产以及约40%不明原因畸形的主因。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必有细胞分化的过程B. 多细胞生物体有细胞分化,单细胞生物体没有细胞分化C.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受基因的控制,遗传物质变化可能导致畸形D. 细胞分化产生的细胞间稳定性的变异是不可逆转的3.1962年,Rachel Carson里程碑式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向全世界通报了DDT的危害。

自20世纪30年代起它们便大范围应用于工业和家庭用品的生产。

人们发现DDT不与其他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被认为是特别安全的,因其在化学反应上的惰性被称为“神奇的物质”。

因为施用DDT 杀灭蚊、蝇以及多种农作物的效果十分显著,DDT的发明者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当用大型喷雾器喷洒DDT时,大约只有5%的DDT洒落到植物的枝叶上,其余的部分则散布到大气中和地表上;DDT没有对人预见到的特性之一,是对生物机体脂肪的亲和力,它们很容易在脂肪中溶解。

人们后来发现,在北极的某些鱼体内,DDT的浓度比它所生活的水域高15.9万倍;北极熊体内积聚的含量是它周围环境的30亿倍;远离工业以传统方式生活的因纽特印地安人,会在身体组织中积聚极为可观的这类物质,而且还可以直接传给他们的后代。

请问:(1)DDT是一类______杀虫剂。

由上文提供的信息,DDT是通过____,最终汇入到海洋里的。

(2)DDT被称为“神奇的物质”,是因为它的化学性质______,这意味着它们在任何环境很长时期都不会发生变化。

在远离工业化城市的南极,人们在终生未离开过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 的踪迹,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由北极熊、鱼、虾、海豹、浮游生物、海鸟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写出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并简析北极熊体内积聚高浓度DDT的原因。

(4)DDT容易积累在生物体的________组织中,很难被分解和排出体外,DDT往往贮存于__________等器官中,对人体危害极大。

(5)人们发现,DDT能是雌鸟血液中的________离子的含量下降,从而使卵壳变软,软壳的鸟卵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孵化的几率降低。

(6)简析因纽特印地安人的婴儿遭受DDT危害的原因及过程。

4.200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授予了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间的某种信息传递,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

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息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正是通过这些发现,人们研制出治疗帕金森氏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

(1)涉及该项科研成果的基础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B.神经细胞产生的兴奋信号,主要通过中枢神经传导。

C.慢突触传递就是以较慢速度传导信息。

D.该项研究对研制大脑神经系统药物有着重要意义。

(2)当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递B.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少C.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递D.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多(3)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突触(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导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B.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依靠一种化学物质——递质C.兴奋可以从一个神经元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树突之间相互传递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5)格林加德发现慢突触传递涉及一种化学反应,即蛋白质磷酸化,从而使得蛋白质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

下面不属于蛋白质的功能的是( )A.催化作用B.调节新陈代谢C.储存遗传信息D.免疫作用5.1999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授予原德国的布洛尔,他发现了蛋白质在细胞传送和定位控制中的内部信号,揭示了人类疾病的数种基因分子结构。

有关该成果的基础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蛋白质仅作为细胞中的一种能源物质B.细胞中不同蛋白存在着不同的氨基酸排列顺序C.该成果对某些疾病形成的研究指示了方向D.该成果对开发新药有重要指导价值6.英国细胞学家弗莱明教授在培养葡萄球菌时,意外的发现其中的一个培养皿里长出了绿菌,而周围的葡萄球菌竟然溶化了,他抓住绿菌可以杀菌着一新的信息,改变研究课题转攻抗菌课题。

后来弗莱明教授通过细心研究,终于发现了抗病菌的强敌-----青霉素。

不久,青霉素被用来成功的救制了一名败血症病人,一时间,青霉素成为灵丹妙药。

弗莱明也因此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奖.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是一种原核生物B.葡萄球菌是一种真核生物C.培养在同一培养基的绿菌与葡萄球菌是一种捕食关系D.培养在同一培养基的绿菌与葡萄球菌是一种竞争关系7.200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布雷尔(Sydney Brenner)、美国科学家霍维茨(Robert Horvltz)和英国科学家苏尔斯顿(John Sulston)。

(1)他们利用线虫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受基因调控的。

线虫发育时共有1090个细胞产生,但经过程序性细胞死亡正好消灭了131个细胞,结果构成了一个由959个体细胞组成的线虫。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我破坏的过程,不同于坏死,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现在我们还知道,有关调控线虫细胞死亡的绝大多数基因,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人体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人的个体发育包括和两个阶段。

②有一对肤色正常的年轻夫妇因各自家庭都有白化病史,故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结果检知胎儿具有白化病基因。

这个孩子生下来后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③已知人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请你根据所学生物知识。

简析为什么有的神经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而有的细胞继续存活(2)他们的研究为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重要基础,如果人类能掌握细胞生生死死的规律,那么像癌症和艾滋病这样的难题将不攻自破。

化学奖奖给三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为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工作提升了人类对生命进程的认识。

①科学家普遍认为基因数目的多少不一定决定生物的复杂性和进化程度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基因是怎样表达与管理,所以专家普遍认为,随着DNA测序工作的完成,生物科学开始步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对基因结构的问题研究清楚后,从分子水平的角度看,下一个研究对象应是( )A.核糖核酸B.脱氧核糖核酸C.蛋白质D.脂类②对于人类基因的”大缩水”,如果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上看,人类在使用基因上很节约,很可能是( )A.一个基因控制合成多个蛋白质B.一个基因含有多个遗传密码C.合成一个蛋白质时共用多个基因D.基因的分子结构是不稳定的,容易变动8.朊病毒的发现(1)按照所含核酸的种类,一般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但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科学家在研究羊瘙痒症的病因时,发现羊瘙痒症的病因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科学家将这种蛋白质致病因子定名为朊病毒,对应的蛋白质单位称为朊病毒蛋白,相应疾病称为朊病毒病,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及可自我复制等特点。

进一步研究发现。

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动物正常细胞基因编码的产物,它本身并不能致病,而必须发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才会转化为朊病毒致病,而当这些朊病毒存在的时候,正常的朊病毒蛋白就回转化为朊病毒,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辛纳就是由于研究朊病毒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下图表示朊病毒的复制方式,可见,致病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具有朊病毒,二是具有朊病毒蛋白。

动物实验证明,接种朊病毒可以使动物致病,应用基因操作方法去除朊病毒基因的小鼠,即使导入朊病毒也不会感染此病.。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朊病毒的复制是否符合遗传的中心法则?简要说明理由。

(2)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辛纳因研究朊病毒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人类的Prion 疾病包括Kuru(新几内亚震颤症),Gerslmann-straussleu-schinker综合症,Greuzfeldt-jacob 症,致命家系失眠症。

在人的朊病毒病例中约有10%是家系性的。

在至今的人类疾病中,朊病毒病是唯一的既是传染的又是遗传的疾病。

朊病毒的致病蛋白(PrP SC)是正常细胞蛋白(PrP C)的一种构象变化。

Prusiner通过研究指出,病变的PrP SC与正常的PrP C结合,会诱导正常的PrP C转变为病变的PrP SC,像多米诺骨牌级联效应那样,最后使正常的PrP C全部转变成病变的PrP SC。

研究还发现,病变的PrP SC与正常的PrP C在氨基酸序列上是一致的,只是它们的空间构象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疯牛病的病原体是,它的化学成分是。

②朊病毒的两种构象的作用不同。

说明;研究表明,朊蛋白因子耐高温、抗蛋白酶,因此为防止朊病毒通过医疗器械传播,要在高温灭菌前,用NaOH溶液浸泡,这样可以,从而杀死朊病毒。

③“羊搔痒症的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燥不安,奇痒难熬,直到瘫痪死亡。

”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朊病毒感染了羊的器官。

④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⑤有人认为,蛋白质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