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和汉族的真正血统来源
溯源中华,简直大跌眼镜,华夏祖先竟是羌族人

溯源中华,简直大跌眼镜,华夏祖先竟是羌族人今天,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还以华夏人自居。
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其前身是华夏族,我们在阅读不少历史书籍的时候可能会注意到,在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时期,人物的民族标注为“华夏族”,在秦以后,人物民族多标注为“汉族”。
大家也知道,今天的汉族却不是纯正的华夏族,今天的汉族融入了东夷、戎狄、匈奴、乌桓、百越、羯、氐、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羌等等许多少数民族血缘。
汉族是个多源头的民族,华夏族只是汉族的一个源头,或者说主要源头。
一、“华夏”的由来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二、炎黄部落是华夏族的主要源头那么华夏族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祖国境内存在着三大部落联盟------中原的炎黄部落,东方夷人部落,南方的三苗集团;这三部分是构成华夏民族的主要力量。
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是这三个集团部落通过战争和交往,不断渗透和融合的过程。
从现存的文献上看,在相互的战争中,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成为华夏族的中坚和核心部分。
所以华夏族最终是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体,融合了一部分东夷集团和南方三苗集团而形成的。
在华夏族的发展历史中,炎黄二帝作为神化了的人物而彪炳史册,被尊为华夏先祖,也是我们了解华夏族起源的重要线索。
汉族的起源

汉族的起源炎黄集团是汉族人的一个主源。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后期,在黄河两岸中部地区兴起的炎帝黄帝部族和轩辕皇帝部族结为部落联盟后,为了能角逐部落联盟头领的权势而造成了史上知名的"阪泉之战",轩辕皇帝取得了决定性的获胜而称霸于中原地区。
追根溯源,汉族人世称"炎黄世胄"、"轩辕皇帝子孙后代",其源盖源于此。
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个中华民族--夏中华民族与轩辕皇帝部族有同时的族源关联,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是明言夏中华民族与轩辕皇帝部族拥有同时的亲属关系,其云:"禹鼻祖曰鲧,鲧鼻祖曰颛顼,颛顼鼻祖曰昌意,昌意鼻祖曰轩辕皇帝。
禹者,轩辕皇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兴起的周中华民族与留居渭水河段的轩辕皇帝部族和炎黄部族也拥有族源关联。
如周中华民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新生民,时维姜嫄"亦即《史记·周本纪》常说:"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
"炎帝黄帝就是一个姜姓部族,这就确立地告诉我们周中华民族的外祖世谱就姓的炎帝黄帝部族。
关于周中华民族的男祖,便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说:"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轩辕皇帝就是一个赢姓部族,这又确立地告诉我们周中华民族的爷爷世谱便是赢姓的轩辕皇帝部族。
恰好是由于炎黄集团与汉族人有族源关联,如毛主席、朱总司令在《祭黄帝文》中常说:"赫赫的祖先,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
聪明正直,光被遐荒;建此盛业,雄立中国东方。
"(毛主席、朱总司令:《祭黄帝文》,《新中华报》1937年4月5日。
)汉族人世世代代尊炎帝黄帝为开山鼻祖,称作"人文初祖"。
迄今位在陕西省中间的黄陵县,传说故事为皇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十万株上千年古柏的拥簇中矗立在桥山里,变成汉族人发源的代表。
汉人的血统(纯种汉人来龙去脉)

汉人的血统(纯种汉人来龙去脉)来源:网络中华民族或者华族者,在古代是专指汉族的。
汉人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蒙古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当然,关于匈奴人的语言问题,很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越人可能有马来亚语系,也可能有汉藏语系。
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鞑靼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
所以今天汉人相貌千变万化,有人博众家之长,俊美;有人集众家之短,丑陋。
此外,汉人血统中还有大量的同属汉藏语系的羌、氐、党项血统,有部分不知源头的白人血统(1019537兄认为古汉人中的白种成分源自在亚欧草原上游牧的伊朗--印度种雅利安人,在此表示感谢),以及部分突厥血统,极少量黑人血统。
不妨从上古时代开始,大约在45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两支比较发达,人口众多的文明,一支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九黎部,是汉藏语系,语族不详,首领蚩尤;一支是黄河中游的诸夏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首领炎帝。
九黎部善于制造和使用金属武器,民风剽悍。
而黄河中游一带由于自然条件适宜,土地丰沃,农耕业发达,民风文弱。
两大部族势均力敌,时常发生战争冲突。
黄帝部是诸夏的一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居住在西北,生存环境相对恶劣,造就了他们尚武的民风。
他们不服炎帝的旗号,由黄帝率领南下,击败了炎帝,成为诸夏部的首领。
因为炎黄部族本属于同一族系,故而并没有像同一时期的民族征服一样产生灭绝性的屠杀,而是实现了真正的融合。
黄帝得势后,在部族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部的联合和整顿,扩大部族首领的权力,安定农业生产,扩张军备,使诸夏部族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华夏'先民。
化,就是华美、华丽的意思,夏,是广大的意思。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是何时形成的,又是何时演变成汉族的?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是何时形成的,又是何时演变成汉族的?要梳理汉族的形成脉络,最早还是要从炎黄二帝讲起。
在距今大约5 000年前,黄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农耕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势力最强大。
后来来自长江流域的蚩尤部落侵占了炎帝的地盘,炎帝与之作战,却被蚩尤打败。
炎帝请求黄帝帮忙,黄帝于是与炎帝联合杀死了蚩尤,并将他的部落赶到了南方蛮荒地区。
之后黄帝与炎帝部落逐渐融合为一个大的部落,黄河流域的其他小部落看炎黄部落强大,也逐渐归顺了炎黄部落,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黄帝为领袖的部族联盟。
这个部族联盟在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融合,其生产、生活、语言逐渐统一,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
但这时的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其实是松散的,说不上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之后,炎黄部族联盟经过许多年之后到了尧、舜、禹时代,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个王朝有了个“夏族”的概念,也称“华族”或者“华夏族”。
“夏”是美丽的意思,“华”则是广大之意,“华夏”大概可以理解为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但这时的人们并没有很强的华夏族意识。
然后到周朝,文化礼仪的兴盛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比蛮族优越的地方,对于华夏族的自我意识增强。
中国历史也第一次出现了“夏夷之辨”,华夏族正式形成。
经历东周诸侯割据的局面之后,秦朝统一六国,并首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式的强大国家政权。
秦朝在文化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制度。
由此,华夏族以政权为载体牢固建立。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政权和文化,“华夏族”的称谓也逐渐转变为“汉族”。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华夏族还是汉族,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处于与其他民族不断的交融中。
知识链接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西晋末期和东晋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造成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又称“永嘉之乱”。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小一些的丁零、乌桓、吐谷浑等少数民族。
汉朝以来,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
“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今天的汉族祖先来自哪些民族

“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今天的汉族祖先来自哪些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过,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而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华夏族。
《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逐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并吸收了周围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诸部落(古汉族)。
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十分活跃,先后出现了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几位杰出领袖。
大图模式至虞舜之后,又有夏禹建夏、成汤立商、姬昌定周的事迹,前后共1000余年,华夏族也从内陆扩展到大海。
西周灭亡后,进入东周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周朝诸侯国不断扩张,覆盖到了长江、黄河、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吸收了鬼方、东夷、淮夷、赤狄、白狄、鲜虞等诸多民族。
当时,一般认为中原地区的齐、晋是华夏族,而秦是西戎,楚是荆蛮和百越。
因为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就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在五百多年后推翻了秦朝的刘邦(汉高祖)、项羽恰恰是楚人。
大图模式秦国统一战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自认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四海定兮书同文,万世开兮车同轨”。
汉高祖刘邦平定项羽,创建汉朝。
正是在汉朝时期形成了最初的汉族,并吸收了百越、南匈奴等民族。
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常用“中国”一词来指代黄河流域,而北方的汉人则以中国人自居。
大图模式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民族融合的高潮。
自西晋的永嘉之乱开始,游牧民族大举进攻中原,揭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导致华北遭到巨大破坏。
诸如刘渊、石勒、李雄、慕容皝、姚苌、拓拔珪、宇文泰这样的少数民族枭雄都融入了汉族血脉之中。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了诸如拓拔鲜卑、宇文鲜卑、氐族、屠各匈奴、铁弗匈奴、卢水胡、羌(与今天的羌族不是一支)等民族。
这就是为什么隋唐两代的关陇贵族中多有鲜卑、匈奴血统的缘故。
隋朝上接南北朝,下启唐朝盛世。
隋文帝杨坚(汉人)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就是鲜卑女人,而她的远祖实际是居于内蒙的匈奴人。
汉族的汉怎么来的?

汉族的汉怎么来的?汉族在汉朝以前称华夏族(华和夏上古时期同音,本一字,互相通用,先秦古籍中称夏或诸夏,以区别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大约在春秋时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华夏连用,出现华夏称谓,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是上古时期炎帝和黄帝部落的后裔,即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
汉中王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所以华夏族改称汉族,而汉中的汉取自汉水(江)。
《尚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这里的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一指西汉水的发源地,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称嶓冢山),也有说指现在汉江的发源地,今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古称嶓冢山),沧浪,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
汉江,古称沔水,夏水,汉水,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口也是因其为汉水入长江的入江口而得名。
汉江流域图甘肃天水市秦城区齐寿山陕西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汉水的汉取自天上的银河,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河汉。
汉水与夏季的银河走向一致,所以也叫地上的银河,故得名汉水。
在古人的认知中,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系。
古时的汉水,应该包括现在的西汉水,只是因为河流改道,现在西汉水流入了嘉陵江,而汉中也从原来汉水偏中的位置变成了现在汉江的源头。
甘肃的天水虽然现在是地名,但它古时实际就指汉水。
天水之所以命名为天水,汉水之源,乃天河之源也。
嘉陵江水系图西汉水《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
《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郦道元《水经注》云:“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
又引阚云:“汉或为漾”。
上引诸说,可归结为漾水即汉水,古称“汉”,而《水经》的“汉水”或“漾水”,亦即今之西汉水。
汉族正统在哪里—汉族基因研究

汉族正统在哪里—汉族基因研究之前有个主流的观点是衣冠南渡后正统汉人在南方,但根据近代DNA研究,在血缘上还是北方汉人拥有更多古汉族血统,南方汉人因为躲避了战乱,所以保留有更多传统。
汉族经过几千年与周围民族的融合,因为共同的文化特征而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我们早已不是按照血缘凝聚在一起,而是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将全国各民族凝聚起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DNA数据结果(考古遗址中古人基因与今人对比):1、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2、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3、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4、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5、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6、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7、客家人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30%,越人O1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30%,汉人30%。
“汉族”是怎么来的!

“汉族”是怎么来的!
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夏商周三朝,中原地区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各民族相互交融,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优势,形成“华夷五方”格局,至战国时期,统一的华夏族形成,自称“华夏”。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人”与“华夏”并用,印度当时成中国为“chin”,即“秦”。
这也是“china”的雏形。
秦是个短命的王朝,随后被强汉取代,人们又自称“汉人”与“华夏”并用。
强汉击匈奴,收西域,威名远播,周边臣服,称汉朝军队为“汉军”,使者为“汉使”,人民为“汉人”。
五胡乱华,汉人南渡,北方建立数个少数民族政权,胡人贬称南朝居民和留在北方的华夏族为“汉人”。
至此,“汉人”已被海外、藩属、国内各政权,以及东晋所认可。
此后,大唐虽盛,不及汉强,无法遮住强汉光芒。
虽也自称“唐人”,但“汉人”观念已在海内外深入人心。
唐诗也往往“以汉代唐”,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更有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族”一词正式形成是在民国建立以后,受国际民族意识影响,在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中,首次称华夏族为“汉族”。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中国划为包括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
至此,“汉族”名称完全确定。
此外,古代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一直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
同时,“华人”概念已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身上,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称。
你明白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族和汉族的真正血统来源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扩大的概念。
公元前4000年,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两族达成联盟并将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后来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
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
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
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
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
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汉族。
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从清朝开始,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