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与融合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与融合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融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既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秉承着中原文化的传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文化流派。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汉族文化中。
各个少数民族通过与汉族人的交往与融合,不仅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元素融入到汉族文化中,同时也被汉族文化所影响与吸收。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字,汉字的创造与演变中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财富。
例如,蒙古族人民创造了满文,藏族创造了藏文,壮族创造了壮字,而汉族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
通过交流与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字融入了汉字的发展之中,使汉字更加丰富多样。
在音乐艺术方面,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对汉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族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古代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
例如,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渗入了汉族音乐中,使其更富民族特色。
在乐器方面,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手鼓、壮族的唐筝等少数民族乐器也在汉族音乐演奏中得以运用,使汉族音乐更加多样丰富。
此外,在服饰、建筑和美食等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也非常明显。
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和传统建筑融入到了汉族的文化中,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元素在汉族婚礼中得以应用,壮族的木楼建筑也在汉族居民区域中出现。
在饮食方面,少数民族特色的美食也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喜爱,比如烤全羊、火锅、涮羊肉等就是融合了多个民族口味的汉族饮食。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种融合关系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汉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中国历史朝代的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朝代的探讨,分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情况。
一、夏、商、周朝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是汉族的发源地,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
尤其是商周之际,中国进入了一种融合的局面,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双方相互影响。
二、秦、汉、三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的封建时代。
在秦汉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少数民族开始逐渐被汉族同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汉朝的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国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得以进行,大大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融合。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权动荡,少数民族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等少数民族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入侵,与汉族进行激烈的战争。
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大量的汉族被迫南迁,与南方的土著居民进行融合。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阶段。
四、隋、唐、宋、元时期隋、唐、宋、元四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时期,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最为显著的阶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的融合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与中原汉族相比,西北民族更为开放,和汉族有更多的交往和融合。
此外,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也在政治和文化上与汉族产生了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五、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封闭的时期,尤其是清朝时期的满族统治。
在这个时期,满、汉两大民族保持着一定的隔离,但也有一些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族打破了传统的“满汉分离”原则,开始了与汉族的婚姻和文化融合。
这些交流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统治的矛盾。
五胡乱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胡乱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胡乱华期间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这对文化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汉族统治者遭到北方民族侵袭时,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得不将部分少数民族的人才纳入自己的体制中。
这种跨族群的人才引进不仅提高了汉族统治者的政治能力,也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播。
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斛律光是鲜卑族后裔,却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汉族统治者的重用,最终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在五胡乱华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局势,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政策。
他们注重向少数民族传播汉族的文化,通过婚姻、教育和经济交流等方式,使得汉族文化逐渐融入到少数民族社会中。
例如,北魏时期,汉族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将汉族的礼制和文字传入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中,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胡乱华时期在思想信仰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交流与融合。
少数民族带入中国的宗教观念与汉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产生了碰撞和交流,相互融合。
例如,北魏时期,由于鲜卑族内部信奉释教和道教的人较多,使得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不仅在文化上有所借鉴,也对两者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五胡乱华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摩擦和冲突。
一些少数民族崛起之时,为了彰显自己的优势和不同,会有意抵制汉族文化的传播,甚至采取排斥的态度。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自408年刘宋亡于北方的北魏建立,到589年北陈灭亡,共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动荡和变迁。
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南北朝各个王朝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交往,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文化的交融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文字和语言交流。
当时,汉族的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南北朝政权更迭的不断,各个政权之间的交接都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北方的少数民族渐渐入主政权,北方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碰撞与交流。
汉族文化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而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北方边疆地区,两者之间的接触使得文化元素互相渗透。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字中,同时也体现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容貌特征逐渐被汉族人所接受,这种接受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南方的传播。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
北方民族信奉的主要是“泛灵”信仰,而南方则以儒教和佛教为主。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权更迭之后往往会接受汉族的儒教和佛教文化。
北魏时期,佛教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甚至成为了统治者的信仰。
这种宗教的交流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对南方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推动了北方与南方的文化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南方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同时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南北朝政权之间的争斗和朝代更迭,使得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在南方地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
这种交往在文化方面尤为明显。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南方政权,为当地的汉族士人提供了机会参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南北朝时期士族的选拔机制也是开放的,汉族士人可以进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宫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精英进行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治下的南方政权也广泛吸纳了当地的士族人才,使得南方的汉族文化在北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蕴含着众多不同的族群和文化,这些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多元繁荣的中华文明。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展示这一过程对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一、秦汉时期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得到了初步的体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行中原文化,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这些措施使得中原文化得以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推广和传承。
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在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发展壮大。
例如,在汉武帝时期,西域诸国遣使入朝,带来了丰富的宗教、艺术和科技,对当时的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交流为后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唐宋时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加深。
唐代以“开元盛世”闻名,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频繁。
特别是与西域等地区的交流,使得佛教、景教等宗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在唐代达到了极盛的发展,例如吐蕃的唐卡艺术、回鹘的文学创作等,这些文化交流使得当时的中原文化更加开放多元。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南宋时期与南方土著文化的交流新增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更加融合。
三、元明清时期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元明清时期,中原文化在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渐演化为具有独特特色的汉藏合一的文化。
元代是蒙古族的统治时期,蒙古人的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许多方面进行了交融,例如服饰、建筑、书画等领域。
明代时,中国继续经历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因此汉族文化更加注重融合和包容,少数民族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清代是满族的统治时期,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深度交融,典籍文化逐渐形成,如《四库全书》等,这些典籍成为中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其中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占不到10%。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古代,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始于统一的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但是,秦朝统一后,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汉化,他们的文化与汉族文化产生了互动和融合。
例如,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南、西北的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促进了社会文化轮廓的丰富和升华。
在汉朝时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霍去病以柔合与南方少数民族联姻。
另外,汉族文化还通过丝绸之路、南海贸易等渠道传到西域和东南亚地区,随着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影响并侵蚀其他文化。
此时的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更加灵活、多元、自由,各地的文化现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唐朝时期,是古代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巅峰时期。
唐朝时,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强盛的经济和文化方面引来了不少外来民族的归化和文化交流,他们从各自领域贡献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在艺术中,当时的汉族艺术中引入了高昌文化和吐蕃艺术等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文学上,《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的诗歌;在语言上,则有藏文、维吾尔文等语言演变为汉语方言的例子。
在国家建设方面,唐朝通过设立节度使系统,巩固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权衡得失之间的不同,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在文化上的交流,也为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共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共融极为广泛。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少数民族文化也积极参与。
少数民族文化在交流与共融过程中,常常因地制宜、丰富多彩。
不可避免的,也有一些文化元素在交流过程中被汉族文化所袭取、同化。
春节文化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传统的交流与融合

春节文化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传统的交流与融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展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共同营造了独特而多彩的春节文化。
首先,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春节风俗方面有着共同的传统。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会在春节期间进行一系列祭祖、拜年、贴对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代表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对新年的祝福和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共同传承和弘扬。
其次,春节期间的文化表演和民俗活动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舞狮、舞龙、风筝比赛、花灯展等活动,各族群众展示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汉族群众的参与,也吸引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前来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春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也体现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融与融合。
无论是汉族的年夜饭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食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各个少数民族也会在春节期间制作和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与汉族人民互相交流,共同体验美食的独特魅力。
最后,在春节期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还会展开各种文化节庆活动。
一些少数民族会举办独特的歌舞演出、传统民俗游戏以及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向汉族群众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增进了理解和互动。
同时,汉族人民也会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创造出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让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之,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绝佳时刻。
无论是传统风俗、文化表演、美食还是节庆活动,都体现了各族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美好祝愿。
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春节文化交融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为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提供了珍贵经验。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见证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交融和互动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交融和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一直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交融和互动。
一、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始于古代,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来自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楚国、齐国等地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当时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推移,大批少数民族逐渐进入中国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人民相互交流,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互动。
然而,不同的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程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例如,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元代,蒙古族文化大量涌入汉族文化中,例如蒙古式的服饰、蒙古文化中的食品等等。
另外,蒙古族优美的喉音、马头琴等传统乐器也在汉族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与此相反,满族和汉族文化交流的成果相对较少,满族更多地保留并坚守其自己的传统文化、语言和信仰。
在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戏曲文艺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迎神舞和夏马玉戏等与汉族戏曲的交流,都让汉族观众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历史上,少数民族曾在文字方面为汉字作出了贡献,例如蒙古文、蔡美诚、满文、傈僳文等文字的使用与发展与汉字完全不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语词汇的发展起着了重要作用。
例如,“租”,“盐”这些词汇都是少数民族语言和词汇形成的。
在汉族的日常通讯、工商交流和政治交涉中,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词汇也经常被使用。
另外,从宗教信仰方面来讲,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的传入,对中国历史文化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蒙古族传入的藏传佛教、回族传入的伊斯兰教等,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
130110712张安琪摘要:
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动、互激、互补,这种充满凝聚力的精神家园支撑着文化的积累。
改革,无疑是一个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动力和旗帜。
其中,孝文帝改革是实现胡.汉文化融合互补的一大创举,它使诸多民族整合为新汉族的进程日益深化,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
关键词:孝文帝改革文化融合文化互补
正文:
胡文化的汉化的其中一个途径是由胡人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组织形式,推广儒学,从而以强力推进胡文化发生质的变化。
另一个途径是入迁内地的胡人潜移默化的受到汉文化观念意识的影响。
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
孝文帝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昌盛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称帝,建立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473 年,孝文帝即位。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文化是具有弹性和兼容性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正是洛阳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和影响才为鲜卑政权争得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文化环境。
孝文帝还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下令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同婚姻,改籍贯等。
汉服比任何一个民族的服装都要历史悠长,它包容内敛的传统似乎全凝结于宽衣大袖之中。
而宽领窄袖的出现,正是汲取了胡服的优点,从中找到新的审美元素,是人们从变化的着装中得到喜悦,从而使都城多了些奇秀之美。
这些变化使鲜卑族文化与汉文化全面融合,消除了华夷界限,巩固了国家政权,也同样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孝文帝还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把它奉为改革的宗旨。
这种思想不仅为迁都洛阳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有助于改革旧俗,推动汉化。
这里,又体现出某种积极进取,消灭割据的雄心。
他所仰慕和继承的,是以德治.礼教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传统思想,而不是将儒学与迷信虚妄纠缠在一起的神学,这正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互补的表现。
另外,孝文帝的正统观,发轫于传统儒学,同时又与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紧密联系,对当时胡汉文化的融合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些文化因子不能被完全融合而残留下来,这些残留下来的文化因子,往往在被吸取后,经过转变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成分,不仅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而且增强了汉文化的活动力量。
汉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孝文帝的礼教观也是儒学与实践的产物。
随着当时经济政治等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出台,北魏王朝比过去更加迫切的需要发挥礼乐的教化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胡文化汉化的表现。
有人认为孝文帝过分执拗于古礼,其实这正是孝文帝对他的前辈依违于礼教与旧俗之间的一种否定。
孝文帝的汉化思想绝不是要从华夏历史上抹掉本民族的痕迹,而是要妥善处理了胡文化与汉文化的比例。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1500以前的拓跋宏的改革思想,依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他的改革思想,在当时浓厚的因循守旧的气氛当中,异军突起。
他的改革思想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各
个领域,具有比一般的改革思想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朝思想领域若干薄弱甚至空白之处,而且承前启后,是中原地区曾经存在过,经战乱几乎已经存残殆尽的思想文化传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得以发扬光大。
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其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在中国历史上,正因为中华各族文化相激荡,才有万里长城横亘中国大地,才有中国文化内容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参考文献:
《拓跋宏评传》程维荣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历史的记忆之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李默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13年《北魏社会生活之流变》李继忠,牛劲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 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6. 《文明太后与孝文帝》曹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周建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