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怀疑与学问》课内阅读1(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经过“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 思索怀疑辨别B. 辨别思索怀疑C. 怀疑辨别思索 D. 怀疑思索辨别2.关于《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B.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C. 学者要会疑D. 学则须疑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青少年成长问题令人堪忧。
B. 经过“辨别”“思索”““怀疑”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 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 90多岁的黄旭华仍坚持工作,将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毕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6.语言理解运用罗尔斯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完美版1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1)槛 芜 zhěn
(2)导至 导致
(3)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 (4)虽然 但是
2 D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用在此处不合
语境,可以换成“游刃有余”。A.不同流俗:与世俗习气
不同,形容品德高尚;B.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
经不起反驳或攻击;C.以微知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
材料一:阅读改变人生。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智者用一 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求,去表达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只要 花几个小时,花几天,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阅读 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好的阅读不仅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人启 发,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国第一 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3 示例:张旭的草书:如疾风骤雨,落纸如云烟, 如惊蛇电,倏忽万里,有一种原始的粗犷之力美 。 颜真卿的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 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结构方正茂密,笔 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 王羲之的 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法精妙,行笔潇 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要素:该标志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组合变化构成 。寓意: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符合题意即可)
(3)活动结束时,李明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了此次 活动的收获。下面是发言稿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几处语病, 请你帮助修改。
【A】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 学会读书,亲近书本,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读书实践 活动中,同学们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 经典为友,开拓视野,享受学习的快乐。【B】现在,同学 们在教室里打闹的少了,主动读书学习的多了,闲聊的少了 ,利用图书查资料的多了。
精 《怀疑与学问》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停滞.( ) 塾.师( ) 颉.( ) 程颐.( )流萤.( ) 辨伪去妄.( ) 步骤.( )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墨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攻自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伪去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4.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程颐和张载的话?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他们的话?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5.“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作者是如何论证对一本书或一种学问进行怀疑的?7.文中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叶圣陶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
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
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
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
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
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思疑与学识》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思疑精神做学识要培育两种能力:发问的能力和思疑的能力,我将其称为问题意识和思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思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思疑精神,即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识,第一需要研究问题。
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当或许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许回答一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一无所有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
依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剖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易功底的真实考验。
为何此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平生,介绍其某本著作,概括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没关痛痒的评说,完事。
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平生介绍。
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实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实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入木三分地剖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低,能发古人之所未发,言古人之所未言。
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只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识,其次需要倡导思疑精神。
我们反对思疑论,但不可以反对思疑精神。
思疑论与不行知论相陪伴,而思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想方式。
能够说,思疑论没有句号,永久是问号;而思疑精神陪伴着提出问题、找寻答案,是在找寻句号,并且相信会有句号。
只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跟着详细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能够画个句号。
而新的疑问,又促进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
这就是研究的深入。
没有疑问,永久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
创建性思想就是拥有思疑精神的思想,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守旧的思想是习惯性思想,驾轻就熟,率由旧章。
先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念书这样,写论文这样,著书也是这样。
思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行分的。
不可以走开问题意识独自倡导怀疑精神,相同也不可以走畅思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
【2024备考基础知识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基础试题(七)(含答案)

【一轮知识基础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基础试题(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我知道当你心絮沉重的时候最好的礼物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你会迷惘也会清醒当夜幕低落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有一双温暖的眼睛我知道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你会灿然一笑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走吧你看huái花正香月色正明——汪国真《我知道》(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驿.站( )面颊.( )huái( )花(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迷惘”在诗中的意思是;“灿然”中,“灿”的意思是。
(4)画线诗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二、综合性学习2.解释加点词。
(2)二十三年弃置..身弃置:(3)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吟:(4)暂凭杯酒长.精神长: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5.课内现代文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问题。
《怀疑与学问》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9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三、课外阅读:“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8. 怀疑与学问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虚妄.()折.扣()步骤.()譬.如()思索.()懒惰.()停滞.()流俗.()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视ch á()mán ɡ从()ch énɡ认()m ò守()腐草为yíng()bi àn 伪去妄()3.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停滞:(2)虚妄:(3)不攻自破:(4):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5):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6):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7):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4. 文学常识填空。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家,“ 学派的创始人。
他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5. 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3)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参考答案1. wàng zh ézh òu p ìsu ǒ du òzh ìs ú2. 察盲承墨萤3. (1)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没有事实根据的。
(3)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4)墨守(5)盲从(6)辨伪去妄(7)腐草为萤4. 顾颉刚历史学古史辨5. (1)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通过引用宋代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2)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可靠,所以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3)课文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怀疑与学问》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青海省中考题)

《怀疑与学问》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青海省中考题)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一)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19~23题。
(12分)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莹”,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速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阅读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3.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