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合集下载

满语在汉语中的“遗留”

满语在汉语中的“遗留”

满语在汉语中的“遗留”摘要:满语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死语言”,表面上已经从语言史上消失了,但是却存活在方言中,尤其是以北京方言和东北方言为盛,本文将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满语的痕迹。

关键词:满语北京方言东北方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历史上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族与其说消失了,不如说是被融合了。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常常随着一个民族的兴旺而昌盛,随着一个民族的衰败而消失。

但是,这个“消失”并不是彻底的,只能说被汉语“吸收”了。

满语就是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曾经的法定国家通用语,盛极一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逐渐地退出了语言历史的主流舞台,目前只“存活”在方言中。

满族的发源地在中国东北地区,后来清军入关,又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因此,满语对汉语造成影响较大的地方主要就在这两块区域。

所以在如今的东北话和北京话中,仍然留着满语的痕迹。

其中,北京话是为大家最熟悉的,北京语音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轻声和“儿”化韵。

这个其实就是受到了满语的发音习惯以及音素的影响。

轻声是因为满语是无声调语言,但是有轻重音的变化,而这个轻重音的变化规律就是“重轻”或者“重轻重”。

“儿”化韵是由于满语的音素比汉语的发音位置靠后并且有小舌颤音。

这在《满语研究》中的《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解释。

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在词汇的渗透上表现的更明显。

因为东北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小,而词汇上的明显区别则从建国后就被发现,并且相继有《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东北方言词典》等书的问世。

经过了满汉语言的接触融合,留在东北方言中的借词数目非常可观,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这些词汇甚至已经成为东北方言词汇中的基础词汇。

如名词,普通话中的膝盖,东北方言则为波棱盖,是满语音[pelegar]音译过来的;普通话中意为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的一个孩子,东北方言为老嘎达,是满语音[lokata]音译过来的。

满语与东北话

满语与东北话

满语与东北话1、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满语词汇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有许多满语成分。

如在东北有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的游戏,叫“抓嘎拉哈”。

“嘎拉哈”即是满语,指动物腿上的距骨(据说这种游戏和萨满教的某种仪式有关)。

读chua的“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捡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chua食”。

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东北话的“挨剋”指受到指责、训斥。

“剋”就是满语“打”和“指责”的意思。

东北方言里有时形容人邋遢时,就说成“特勒”,也是源于满语,为衣冠不整。

捉迷藏东北话叫“藏猫儿”,“猫”也是满语词,意思是树丛。

东北人形容人家穷时,说“穷的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也是来自满语,指做事很慢。

满语里的“咋呼”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有两个最常用的词,一个是“剋碜”,一个“埋汰”,“剋碜”一词在东北方言中使用率很高,是丢人、丢脸的意思;而“埋汰”一词则是从满语来的,意思是不干净,很脏,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

2、东北方言发音普通话对照挨排儿 :按顺序* 懊糟 :ao-1 zao 发愁* 熬啃 :nao-2 ken 饿,馋扒拉: 拨弄扒瞎: 说谎冰嘎(一些地方叫冰猴):冰面上玩的陀螺,和南方的陀螺不同,冰嘎多用金属制成。

半拉儿: ban-4 lar-3 一半儿波罗儿盖:be-3 le ganr-4 膝盖掰扯: 分析,计算白唬:bai-2 hu能说(通常指能瞎说)鼻嘎吧:bi-2 ga-2 ba 鼻屎备不住: 有可能,也许包源儿: 全部,全包了冰流子: 冰柱不靠谱(不靠盘儿): 不符实际不远匣:指不太远(一般指空间上的距离)扯蛋:胡说八道*呲哒: ci-1 da训斥疵毛撅腚: 指头发等乱撮子:装垃圾的容器刺挠: 痒刺猫乎:ci-1 mao-1 hu-1 眼屎藏猫儿乎: 捉迷藏敞亮:形容一个人不藏心眼儿,大方直爽. **打八刀: 离婚,分手*打哑吧缠:故装不懂打狼:最后一名打奔儿: 1,接吻 2,停顿,卡壳打出溜滑(或:打滑呲溜):先在非冰面上助跑一段,然后在冰面上滑过。

汉语方言之满语借词

汉语方言之满语借词

漢語方言之滿語借詞很多来源于满语的词汇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

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

•埋汰(脏)•嘎哒/疙瘩(地方)•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恩那(是、对、好)•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个应(gè ying)(使反感)•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克扣(kē 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呵斥(hē 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勒勒(lē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抹擦(mā sa):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磨蹭(mò 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咋呼(zhà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胳肢(gé zh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邋遢(北京话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哨叨(shào 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敞开儿(chǎng kāi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块儿亮(kuàir lià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摘歪(zā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大清亡了,满语也消亡了,汉语中的一些满语词汇,有哪些还在用?

大清亡了,满语也消亡了,汉语中的一些满语词汇,有哪些还在用?

大清亡了,满语也消亡了,汉语中的一些满语词汇,有哪些还在用?一个时代的存在,总会承载一定特色的文化,绘画艺术、文学作品、汉字和语言,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封建王朝中,特色文化总能够代表一定阶段的时光印记。

比如清朝,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满族人统治的中原王朝。

清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政治秩序,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推行满族语言。

满汉融合是时代趋势,却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他们想让满族彻底凌驾于汉族之上,让满族的文字和语言取代汉语和汉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开来。

时至今日,我们的汉语体系中也依旧保留着一些满语词汇,这些词汇究竟有哪些?它们如今又有着哪些不同的含义?推行满语,手腕强硬早在多尔衮进入山海关之前,大清王朝就已经建立,只是还没有入主中原。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入多尔衮率领的清朝大军,这件事为清朝统一中原地带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李自成的军队,还是明朝剩余的残兵败将,都不可能是兵强马壮的清军对手,所以顺治帝顺势而为,迁都北京,这才终于确定了清朝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地位。

中原地区广大的汉族百姓,与从关外迁徙而来的满族贵族之间,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矛盾,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也不相通,自然无法互通有无。

顺治帝虽然不像他的儿子一样有着雄才伟略,但作为一名君王,他还是希望能够尽最大可能巩固自身统治。

对他来说,社会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来源于遍布全国各地的汉族百姓。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顺治帝笃定,若是不能对汉族百姓实现思想控制,那他们必定会产生谋反之心。

如何掌控异族的思想?同化对方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灌输属于自己的文化习俗,这是最直接也最长远的手段。

于是顺治帝下令,大清政府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满语和满族文字,所有汉人必须接受培训和教育,学习满族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也必须向满族人靠拢。

这一行为在两百多年以后,也被日本用了起来。

日本当年在中国东北时,大力推行日本的语言文字,强制要求所有未成年人学习日语,学校的课堂上,日本文化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我们还会说满语,盘点你常用的满语

我们还会说满语,盘点你常用的满语

我们还会说满语,盘点你常⽤的满语中国⽂化历来是包容的⽂化,⾃古以来就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化,中国⼈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代汉语,在向国外学习时,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直接或间接地翻译和增加了⼤量的英语和⽇语词汇。

由于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朝,其使⽤的满语影响了汉语的发展,甚⾄普通话也被翻译成了英语普通话。

但在我们的⽇常语⾔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些满语词汇,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满语词汇更多。

除了东北⽅⾔的盛⾏外,东北⽅⾔也有⼤量⼴为⼈知的地⽅,所以我们可以说更多的“满语”。

今天,编辑将为您整理⼀些常见的满语词汇。

⾸先是地名,⼤多出现在东北地区。

⼀。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哈⽂的意思是“天鹅”。

2。

佳⽊斯:满语⾳译“佳⽊斯嘎⼭”,佳⽊斯是后成,嘎⼭是村,所以佳⽊斯是“后成村”或“站官村”。

三。

齐齐哈尔:满语齐齐哈尔的⾳译,意思是齐秦河上的哨所。

四。

牡丹江:满语中“牡丹乌拉”是指弯弯曲曲的河流。

汉族同⾳字是牡丹江,满语发⾳是牡丹话。

此外,还有很多地⽅。

乌苏⾥江、吉林、兴安岭、伊春、绥芬河、回回都来⾃满族。

哈尔滨其次,满语出现在影视剧中,这在清代宫廷剧中很常见。

⼀。

阿玛:满语中“爸爸”的意思。

2。

⼆娘:满语中“母”的意思。

三。

葛葛格:满语中“公主”或“姐姐”的意思。

四。

⼆福:满语中,“姐夫”是指公主的配偶“⼥婿”。

在⽇常语⾔中还有满语。

学术界还存在⼀些争议。

我将把这些话汇编成⼀⼩部分供你参考。

⼀。

⼤岛,或称沙琪玛,⼀种特殊的满族⼩吃,现在已经⼴为⼈知。

2。

埋葬:满族⼈肮脏不洁,东北⽅⾔多⽤来诽谤⼈。

三。

羞耻:满族意味着耻辱和耻辱,这意味着低⾏为。

在东北,这意味着耻辱和耻辱。

三。

乐乐:满语是“说”的意思,在东北⽅⾔中,有贬义,“不要胡乐”。

四。

Baji:辅助词,描述⼈或事物的状态,“这个⼩⼥孩很可爱,她看起来很傻。

”5个。

乍虎:满语中“乍虎”原意是悍妇。

在东北⽅⾔中,它的意思是⽤盲⽬和粗鲁的⽅式⼤声喊叫。

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

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

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东北(满洲)是满⼈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在“关内”的聚居地,因⽽在现在的东北和北京⽅⾔中存在着⼤量的满语词汇,只是⼤家伙⼉没意识到罢了。

我听过的最有影响的满语词汇是“萨其马”,这是⼀种享誉世界的点⼼。

不过中国南⽅⼈说的“萨其马”都跟北京话⾥的⾳⼉差得太远,⽽普通话⾥的“萨其马”和北京话的差距则体现在轻声上(北京话⾥多轻声也是来⾃满语)。

南⽅⼈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跟新闻联播⾥说的⼀样,很规矩的将三个字说出来。

⽽北京话⾥把“萨”的⾳加重,“其”和“马”都是轻声。

现代汉语⾥的满语词汇消失的很多,如清史⼩说⾥⾯的满语词汇很多都不⽤了。

“军机章京”,“笔帖式”,“达拉密”,“⼽什哈”等都已消失,但有些确留下来不单成为东北话和北京话,⽽且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词汇,如“耷拉”。

⽐如北京话的这样⼀句:“这⼩蜜挺棒,牌⼉亮啊,哪⼉拍来的?⼈长的帅,喜欢你的⼥孩⼉就是多。

”“⼩蜜”⾃然是来⾃英⽂的miss,但“挺”,“牌⼉亮"和“拍”“帅”都是满语词汇的⾳译。

还有普通话⾥的“马马虎虎”来⾃满语的“lalahuhu"。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北京话⾥也有“磨蹭”),是来⾃满语的“moji或moduo”。

满语⾥的“cahu”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和北京话⾥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明的意思。

⽐如“你在这瞎咋呼什麽?”。

东北⼈和北京⼈管腋下叫做"gazhiwo",开玩笑时挠⼈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译。

北京⼈或赵本⼭当指责别⼈胡说的时候⼀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勒勒”是说的意思。

汉语⾥的“巴不得”也是来⾃满语,只不过稍微变化⼀下。

汉语⾥的央告,央求⾥的央也是满语,历史上没这麽⽤的,多⽤乞求或请求,央来⾃满语⾥的“yangge".汉语⾥的邋蹋来⾃满语的“lete”,⽐如我⼩的时候喜欢穿军装和⼤盖帽,出去玩⾝上弄的很脏,我妈就说我像lete兵。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
再来说说地名,也就是各个城市的名字都是打哪来的吧……
“哈尔滨”,满语原义为“晒网场”。另一说认为,源于直译,其义为“扁状的岛屿”。
“齐齐哈尔”,有人认为满语义为“天然牧场”;另一说认为,旧称“卜奎”,乃摔跤手之意;还有一说齐齐哈尔是满语“皙陈嘎拉”之音译,实为边疆之意。
“吉林”,应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故《吉林通志》称:“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即吉林乃“吉林乌拉”的略称,语义为“沿江”。
“宝清”,满语原为“波亲”,语义为“蒲鸭”;虎林,满语原为“奇夫哩”,汉译为“泥鸭”。
勃利。满语原为“博和里”,语义为“豌豆”;海,满语原为“海兰”,语义为“榆树”。
“双城堡”, 满语原为“朱鲁活吞”,“朱鲁”,汉译为“双”,“活吞”为城寨。
“佳木斯”满语义为“驿丞”,“噶珊”为村,故佳木斯义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扎固”,满语义为“治病”,汉语引申为“打扮”。
“敞开”,满语原义为“往饱里吃”,汉语引申为“尽量”、“尽力”、“随意”、“管够”、“管饱”。
“胳肢(gézhi)”,满语原义为“挠腋窝玩耍”。
“抹(mā)擦”,满语原义为“把布等物向外伸展”。
“秃噜”,满语意为事情没办成,也指“不守信用”。
“恨叨(hēndao)”满语义为“说”,汉语引申为“呵斥、申斥”。
“妞儿”,“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
“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
“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
“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
“捅娄子”,闯祸。
“作贱”,故意取笑。
“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
“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
“麻利”,办事利索干脆。

北京话里的满族方言

北京话里的满族方言

北京话里的满族方言满人自顺治初年入关,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宗教、语言也随之进入中原。

就北京为例,在两百多年的满、汉融合交往中,有大量满语词汇逐渐融入北京百姓的日常用语中。

时至今天,北京话里依旧含有大量满语词汇。

1.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举列说明:这瓜子别吃了,一股哈辣味儿。

2.抹擦(ma sa):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举例说明:衣服抹擦平了再叠,要不都褶子。

3.敞开儿(chǎng kār):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举例说明:知道您好这口儿,特意炖了一大锅,您别局着,敞开儿着招呼!4.摘歪(zhāi wai)::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举例说明:身子一摘歪,好悬没从马上掉下来5.该漏(gái lou):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

举例说明:这些衣服我现在穿着都瘦了,您看看要是有看上眼儿的,您该漏走。

6.额吝 (é lìn): 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多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

举例说明:拿碗接着点,弄上块儿额吝且洗不掉呢。

7.磨蹭(mò ceng)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举例说明:别磨蹭了,再不走就赶不上火车了。

8.咋呼(zhà hu):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举例说明:我还寻思多大的事呢,就这呀?也值得您这么咋呼?9.克(kei,发四声):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举例说明:作业好好写,瞧这涂的跟花瓜似的,找你们老师克你呢!10.掰持( baichi),来源于满语baicambi,本意为查看、详查。

在《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中记载北京话中的“掰持”专指“争论”。

举例说明:这事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了,咱们得掰持清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在普通话里的满语标签:满语满族汉语普通话东北话文化历史分类:上纲上线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同化,在清朝被称之为“国语”的满族语言,正在一点点的消失着。

身为东北出生、东北长大的纯粹的东北人,总觉得这是纯粹属于东北文化的一种缺失,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们,更是在淡忘着、遗失着那曾经该属于我们的文化。

但是,其实满语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藏匿在我们日常的语言里,不被人们精致的发现,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北京、河北、山东,甚至包括很南方的江浙、广东的日常用语里,也一直深深藏匿着满族人的语言。

现在,某整理一下,让那些憎恨满族、憎恨清文化和随意篡改历史的人们惊醒一下吧。

就从属于大自然的江河的名称定义开始吧……“牡丹江”,满语读为“牡丹乌拉”,“牡丹”满语义为“弯曲”。

牡丹江,乃汉人取其谐音而来,意即“弯曲的江”。

“图们江”,图们,满语义为“万”。

图们江,即为“万源之江”。

“鸭绿江”,鸭绿,满语义为“地边”。

鸭绿江即“地边江”。

“松花江”,以“松阿哩乌拉”得名,“松阿哩”者,国语(满语)‘天河’也。

“伊勒们河”,“伊勒们”是规范满语,汉义为“网脚”,即渔网坠。

故“伊勒们河”即“网坠河”,是以河边多网坠而得名。

“嫩江”,原称“墨尔根”,乃满语“精于打猎的人”,后在1913 年设“嫩江县”;又因其发音为“伊春”,故1967 年始设“伊春市”,取满语“皮毛之乡”。

“呼济河”,“呼济”源于满语,汉义为“轰起老虎”。

“呼济河”亦即“轰起老虎之河”。

“通奇河”,亦称通气河,“通奇”源于规范满语“吞吉姆比”,意即“击水赶鱼”。

故“通奇河”即“击水赶鱼之河”“觉河”,汉义为“狍子河”;固兰河,汉义为“公狍子河”;呼雅河,汉义为“半大狍子河”。

“呼兰河”,“呼兰”,满语义为“烟筒”,故“呼兰河”即“烟筒河”。

“绥芬河”,满语义为“锥子”,故“绥芬河”亦即“锥子河”。

“阿哈河洛”,“阿哈”,满语义为“奴仆”,“河洛”,满语义为“沟”,“阿哈河洛”,即“奴才沟”。

“章京河”,“章京”,相当于汉语“将军”,“章京河”亦即“将军河”。

“萨玛河”,亦称察满河。

“萨玛”或“察满”,满语原为“萨满”,源于萨满教,故“萨玛河”、“察玛河”即萨满之河。

再来说说地名,也就是各个城市的名字都是打哪来的吧……“哈尔滨”,满语原义为“晒网场”。

另一说认为,源于直译,其义为“扁状的岛屿”。

“齐齐哈尔”,有人认为满语义为“天然牧场”;另一说认为,旧称“卜奎”,乃摔跤手之意;还有一说齐齐哈尔是满语“皙陈嘎拉”之音译,实为边疆之意。

“吉林”,应源于“吉林乌拉”,满语吉林谓“沿”,乌拉谓“江”,故《吉林通志》称:“其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

”即吉林乃“吉林乌拉”的略称,语义为“沿江”。

“宝清”,满语原为“波亲”,语义为“蒲鸭”;虎林,满语原为“奇夫哩”,汉译为“泥鸭”。

勃利。

满语原为“博和里”,语义为“豌豆”;海,满语原为“海兰”,语义为“榆树”。

“双城堡”,满语原为“朱鲁活吞”,“朱鲁”,汉译为“双”,“活吞”为城寨。

“佳木斯”满语义为“驿丞”,“噶珊”为村,故佳木斯义为“驿丞村”或“站官屯”。

重点来了,现在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日常用语里究竟有多少词儿是来自于满语的。

“突突(tūtu)”,满语原义为“害怕了心里突突地跳”,汉语引申为由于恐惧、劳累肌肉的跳动、哆嗦。

“得济”,满语原义为“先把酒敬给老人”,或“把所得的东西先送给上了年纪的人”,汉语引申为老年人从晚辈那里得到了回报。

“赛”,满语原义为“好”、“美”,汉语多以“赛似”出现,指“胜于、胜过、胜似”。

“扎固”,满语义为“治病”,汉语引申为“打扮”。

“敞开”,满语原义为“往饱里吃”,汉语引申为“尽量”、“尽力”、“随意”、“管够”、“管饱”。

“胳肢(gézhi)”,满语原义为“挠腋窝玩耍”。

“抹(mā)擦”,满语原义为“把布等物向外伸展”。

“秃噜”,满语意为事情没办成,也指“不守信用”。

“恨叨(hēndao)”满语义为“说”,汉语引申为“呵斥、申斥”。

“哈唬”满语原义为“占据要地使敌人不敢动”,汉语引申为“呵斥”。

“搡”,满语为“没好气儿地”、“用力地推、拉”或“扯”之意。

“勒勒(liēlie)”,满语乃“说”、“议论”的意思,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时,常用“瞎勒勒”一词。

“克(kēi)”,满语意为“打”、“指责”。

如东北话“挨克”,指受到别人指责或训斥。

“磨叽”,满语指做事慢,东北话意为做事拖拉、不利索;另一意为磨叨,指说话反反复复没完没了。

“咋呼”,满语乃泼妇之意,东北语中则意谓“诈唬”或“咋呼”,即瞎喊、不礼貌、不文明。

“挤拉”,满语原义为“泉水一点一点往外涌之貌”。

汉语引申为说话慢吞吞、不痛快。

“嘡嘡”,满语原意为记得牢且表述熟练,对所要表述的能一气呵成。

“特勒”,满语义为衣冠不整,东北方言则用以形容人邋遢。

“磨蹭”,满语义为“做事动作慢”。

“埋汰”,满语为脏、不干净之意,东北话除以上用意外,又引申为侮辱,无赖、不要脸,不利索、拖泥带水,低级下流等意。

“砢碜(kēchen)”,满语意谓丢人、丢脸,东北话多指羞辱、害臊。

“喇忽(lǎhu)”满语原义为“不善射箭者”、“不善打猎者”。

汉语引申为什么事也做不好。

如“做事不认真、不利落”、“粗心”、“马马虎虎”、“不经意”、“疏忽大意”等。

“故懂(gùdong)”,满语义为“心眼儿多”、“说人坏话”,汉语则引申为“心术不正、阴险、坏”,“坏主意”。

“损”,满语原义为“罪”,“遭瘟了”、“孽子”。

汉语多指“穷酸”、“恶毒”,也指对别人“挖苦”。

“面乎”系满语“豆腐”一词的音变。

满语又指老迈不能行动为“面乎”。

汉语引申为“性格软弱”。

“个涩”,满语原义为“不一样”、“不像”,汉语则变称为“特别”、“另类”。

“碴哩(chuǎli)”,满语义为“勇敢”、“办事果断”。

“咔吃”,满语原义为“快急”,汉语多指办事“利落”。

“虎”,满语原义为“中人圈套”、“上当”,汉语引申为“傻”,“虎虎实实地干”,骗(人)等意。

“虎势”,满语原义为“有力量的”,汉语亦多形容健壮,又指“楞实”、“闯实”。

“色(shǎi)”,满语原义为“脸上长的手掌大小的痣记”,“小孩儿刚出生时屁股上长的青记”,语则多指贬义“样儿”,又常与“熊”字相连,即“熊色”,以贬斥人。

“开气儿”,满语原意为“巡逻会卡处”、“对接处”,汉语引申为衣服两侧缝纫处下部开口部分。

“嗯哪”,满语义为“是的”。

“穷得叮当响”,“叮当”,满语意为“穷”,“响”乃后加之字。

东北话形容人穷得几乎一无所有。

平时咱吃的、用的里面也不少是打满族里面蹦出来的,不说还真不知道“火锅”,炊具。

多铜制,内壁或挂锡,锅身中间和下部为燃碳加热处,上有排烟道。

“烟袋”,满族男女多吸烟,来客必以烟相待,吸烟则以烟袋为用具。

后汉族也以此烟具吸烟,至今仍有沿用。

“嘎拉哈”,游戏用品,满语指猪或羊“后腿关节”。

“冰鞋”,俗称“脚棂子”,满族早期雪上行军工具,后变为体育运动工具。

满族冬季风行滑冰运动,谓之“跑冰”。

早期缚兽骨于脚下滑冰行军,后演变为体育运动,将与鞋长短之木板底部钉上铁条,有单、双条之分,再将木板绑在鞋上,借以在冰上飞速滑行或做各种动作。

这种工具后被汉族青少年广泛接受,遂变为一种普及性体育运动。

“粘豆包”,满族风味面食,汉族农民多食此类食品,尤其是冬季过年前后和春季耕种时节,食粘豆包乃是普遍现象。

“馇子(chǎzi)”,满族风味面食,或称“臭米子”、“饸饹”、“酸汤子”、“酸浆子”等,主要流行于东北农村,汉族亦多食用。

馇子(cházi)粥,玉米粥,满族风味饭食,后被汉族广泛接受,至今喜食者颇多。

吃锅子:满族饮食习惯。

即以火锅涮肉、禽及菜类,再配以佐料蘸食的一种食用方式。

后多为汉族所接受。

“哈什蚂”,一种蛙名,满族多以油炸、酱制等烹饪方法将哈什蚂做成精美菜肴。

雌性哈什蚂腹内有脂肪状物质--哈什蚂油,中医用作强壮剂。

“马夹”,满族服饰,乃双层缝合的背心。

“兜肚”,满族贴身小衣,俗称“抹胸”或“兜兜”。

男女皆用,每至盛夏,乡间小儿多裸体穿着,汉族亦多使用。

“坎肩儿”,亦称“马甲”、“背心”、“半臂”。

其形如马褂去袖。

“坎肩”长至腰,两侧开楔,多在领、襟、底摆处镶饰花边。

清代初式窄小,一般穿在里边。

晚清尚宽博,多套于袍、衫之外。

后亦为汉人所接受,流传至今。

“旗袍”,满族传统服饰。

后被汉族普遍接受,现已不限于东北,各地皆有服此类服装者。

褂,俗称“大褂”。

因常罩穿于袍外,亦称“外褂”。

形制为对襟、圆领、平袖、两旁开衩等,衣长及膝,较袍略长之长衫。

东北汉人沿用着较多。

“里外发烧”,满族传统服饰。

清朝多盛兴对襟、圆领、平袖等毛朝外皮褂,俗称“里外发烧”。

“抓髻(zhuaji)”,满族少女发式,亦称“丫髻”、“抓髻”。

“靰鞡(wùla)”:满族男子冬季所穿鞋之一种,以牛、猪皮缝制而成,穿着时内蓄靰鞡草。

靰鞡草为东北三宝之一。

还有一个游戏,很少人知道是打哪出来的,但玩这个游戏是会死人的哟。

那就是……“藏猫儿(藏猫猴)”,“猫”,满语义为树丛。

“藏猫儿”或“藏猫猴”是一种儿童游戏,即捉迷藏。

剩下的还是常见的话,反正我小的时候是见天儿说的,包括现在很多老北京们都不知道,其实他们说的话里大多都是满语过渡的……“喇喇姑”,昆虫“蝼蛄”的俗称。

“姥姥”!这个词儿也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或表示鄙视时,喜用的语气叹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妞儿”,“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

“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

“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

“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

“捅娄子”,闯祸。

“作贱”,故意取笑。

“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

“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

“麻利”,办事利索干脆。

“哈喇子”,口水。

“央计(yāngge)”,说好话。

“巴不得”,盼望以久。

“随和”,原意劳累,现为顺从用来形容好相处。

“掰扯”,查看、分析。

“哈喇味”,食物变质有味。

“把仕(bǎshi)”,匠人。

“赤马糊(cīmahū)”,眼屎。

“消停”,安静。

“糟践”,损坏。

“折腾”,翻来覆去。

“瞅”,看。

“贼呼啦”,窃贼,现也常用来形容人不老实,不可信。

“汗沓儿”,衬衫。

“累赘”,不利索、负担。

“勃(bǒle)勒盖”,膝盖。

“沁”,也作`“胡沁”,`意为胡说八道。

行了,就说这么多吧,另外再补充几个,“挺好”的“挺”,“拍婆子”的“拍”也都是。

尤其是咱们满世界的吵吵的什么“帅哥”的“帅”,这可绝对是打满语里面出来的,而且南北通用,近代还是从南边出来的呢。

反正,甭管怎么着,这是咱们民族的,也他娘的是世界的,千万别给彻底的毁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