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外来词与外来文化 (1)
《红楼梦》中的外来词与外来文化 (1)

2014年第3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4 总第117期 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Gen.No.117枟红楼梦枠中的外来词与外来文化石晓玲(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44)摘 要:枟红楼梦枠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名著,对其时代生活的各个侧面都有所反映。
外来文化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拟从该书中出现的大量外来词入手,在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层次和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开掘其在中华民族内部融合和中外文化互渗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枟红楼梦枠;外来词;外来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3-0079-04“红学”既为当代显学,则枟红楼梦枠的各个细枝末节都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然枟红楼梦枠中外来词的研究却颇为罕见。
偶有涉及,也是为论述其他问题略作举证,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而汉语外来词作为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接触交流的语言表征,正是研究时代文化交流状况的活化石,其意义不可低估。
枟红楼梦枠中外来词的研究现状与其作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换的标志性著作之地位显然不符。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欲对枟红楼梦枠中的外来词作一梳理和简要分析,由此窥探其所反映的跨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以及时代风尚特征。
枟红楼梦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出现了大量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总的来说分为来自少数民族的和来自国外的,从历史层次上看,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包括汉代以来进入汉语并保留下来的来自西域诸语言及匈奴语言的外来词,和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梵语源外来词;第二类主要包括清朝时代刚进入汉语不久的满语词源外来词和较早前的金元时代进入汉语的蒙语源外来词,以及明清以来新进入的西方语源的外来词。
这实际上已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自汉至清中前期进入汉语的外来词的大体情况,漫长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其成书时正经历的第三个外来文化传入高潮的痕迹,则都在枟红楼梦枠中以诸多外来词的鲜活用例展现了出来。
最新整理《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docx

最新整理《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的实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是把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联系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宗教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容与独特因素,给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交流造成了种种障碍。
翻译时只有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递此类文化信息,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红楼梦》与宗教文化《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包涉了大量的佛道内容,充满了宗教思想虚无的幻想色彩和神秘色彩。
比如,小说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由一僧一道将一块顽石携入红尘开幕,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一段爱情悲剧——神瑛侍者曾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而林黛玉将以一生眼泪还债于贾宝玉,此为前生注定、今世报应的因果之理,而贾宝玉也最终了悟一切皆空,以出离凡尘投身佛门结束了一生,同时结束了故事。
书中以因果故事为主线,充斥大量的佛道思想及宗教人物、宗教仪轨等。
这些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翻译时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向那些毫无佛道文化背景的英美读者传递此类文化信息呢?三、英译策略及方法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两种翻译策略,异化法强调应如实传递原作信息内容,而归化法强调译文与原作对等的表现力[3]P20。
迄今为止,《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与女婿闵福德译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两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同时采用了归化、异化的策略,具体如下。
1.直译法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第一回)[1]P4Three kalpas from now I shall wait for you on BEi-mang Hill[2]P56.“劫”是佛教用语,是梵文kalpa的音译。
跨文化语境下《红楼梦》服饰翻译策略

跨文化语境下《红楼梦》服饰翻译策略■孙秀芬 赵淑彦/河北承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 要:巨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人物服饰描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本文对跨文化语境进行阐释,并根据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两个译本中服饰的翻译,从文化协调的角度出发,对译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 红楼梦 服饰翻译一、前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典文化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发展中愈发熠熠生辉,让人流连忘返。
《红楼梦》占据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重要位置。
文章中所描绘的服装配饰皆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意蕴。
重新审视《红楼梦》中关于服饰的译本,从文化协调的思想上来分析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协调观,以协调不同文化中的服饰翻译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以此推动我国服饰文化的外宣发展。
二、跨文化语境阐释翻译是一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翻译作品在传播和产生时必然会遭受到当前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具有一定关系,从而体现出各自在翻译过程时具备的功能。
与此同时,翻译更是自我调整能力较强的系统,当两种不同文化或多种文化相碰撞时,文化之间将会出现融合、交流、抗拒等现象。
当一个国家中出现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融入,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相互融合、接纳、汇流,而后逐渐适应当地环境,但适应新环境就意味着需要改变自身,根据当地的环境来调整自身,以符合新环境的需求。
当一种文化中被融入其它文化时,必将被新环境所改造,在自身基础上适应当地民族的理解能力,可置换对应的词语来进行翻译。
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就以跨文化方式来看待翻译,将翻译看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但 Snell-Hornby确认为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且认为理论研究学者应抛弃科学主义思想,将民族文化作为真正翻译的对象。
而杨仕章认为,翻译是一件跨文化交流,突破种族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实现文化交流。
277_从跨文化角度看《四大名著之红楼》中的习语解读

去。但读者在读译文时, “嫦娥”的形象已消失。 3.不使译文晦涩难懂 (10)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
- 25 -
第 25 卷第 4 期
唐 山师范 学院学 报
2003 年第 4 期
走”了。(第 23 回)
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某些习语可套用译语中现有的习
“Don’t take them into the Garden,
《红楼梦》杨译
本的习语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采取了保留形象直译、移植形象意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习语;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115(2003)04-0024-03
一
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 形象的处理也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习
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 象,而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 原语习语的含义, 尽可能缩小译语与原语习语对各自读者所产 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义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 为传播中国文化, 有利于译语读 者理解,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所以在翻译谐音双关习语时往往只得 舍去语言形式和喻体形象,只译喻义。
(8)凤姐道:“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 见识又浅,嘴又笨, 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真)了……” (第 16回)
“I ’im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She said “I ’too m
第 25 卷第 4 期 Vol. 25 No.4
唐山师范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红楼梦》文化渊源: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红楼梦》文化渊源: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然而,很少有人深入探讨《红楼梦》背后的文化渊源,特别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事实上,《红楼梦》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本文将从诞生背景、文化元素、文学形式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文化渊源,揭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这部经典著作的影响。
一、诞生背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红楼梦》的创作发生在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阶段。
中国的皇帝和王公贵族对于西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在政治、经济、艺术等领域吸纳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逐渐渗入文学创作,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二、文化元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与吸收《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包括人物形象、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其中既有传统的中国元素,也有西方文化的痕迹。
比如,在人物形象方面,贾宝玉作为主要角色之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符号“宝玉”,以及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叛逆与哲学思辨。
这种混搭的文化元素使得贾宝玉成为一个富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形象。
同样,在描绘风土人情和环境背景方面,《红楼梦》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小说中的林妹妹和贾宝玉的私情、庙堂政治的斗争、家族的兴衰等情节,既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呈现了西方文化中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斗争的元素。
正是这种碰撞与吸收,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三、文学形式:中西小说艺术的相融与创新《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得益于中西小说艺术的相融与创新。
其中,西方文化对于小说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在小说结构方面,《红楼梦》采用了回溯式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手法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发。
《红楼梦》450个生僻字词注解概要.

《红楼梦》450个生僻字词注解1、饫yù甘gān餍yàn肥féi:成语。
饫与餍,都是吃的意思。
略近于现在说的“吃香的喝辣的”。
甘即是甜,把即是肉。
饫,。
饱食。
餍。
饫餍为同义词,复用可说“餍饫”。
《广雅》“饫,餍也。
”2、牖yǒu:窗户。
先秦不说窗,只说牖。
贾谊过秦论有“然陈涉,瓮wèng牖yǒu绳shéng枢shū之子。
”段玉裁注《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3、纨wán绔kù:纨,古细生绢。
因为是生绢,所以也说“纨素”。
女子有洁白细腻的皮肤,也说纨质。
绔,是“裤”的异体字。
用布做的裤子叫布绔,用纨做的裤子叫纨绔。
古代的成人着满裆裤,小儿着开裆裤,贫民着布绔,富豪着纨绔。
所以成语有“纨绔子弟”,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所以纨绔也可以歇后指“纨绔子弟”。
如后文第三回有“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的嫂嫂就中李纨,字宫裁。
4、阊chāng门:苏州地名,是古代苏州的一个城门的名字。
这个阊字从门。
可以指天门,可以指天风(一般指秋风),也可以指宫门。
有个词叫阊阖,也是指宫门,如说九重阊阖。
苏州的阊门很有名,有时也作苏州的代称。
就好比开封的夷门很有名,出个侯蠃,开封有时也被称作夷门了。
5、跣xiǎn:赤脚的意思。
跣足,即赤脚。
跣脚,就是赤足。
古代的跣足,与礼仪有关。
比如祭祀,就不许光着脚,要有敬意。
而着急见某人,跣足而出。
可见爱才亲士。
6、邙máng,是一座名山,山不以高名,绵延数百里,其上有历代帝王的陵墓。
惹历代骚人韵士发感慨,所以在文学史文化史上也很地位。
因在洛阳之北,也叫北邙山。
7、撷x ié,学过“采采苤p iě苡yǐ,薄言撷x ié之”或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人都一定已经认识此字。
红楼梦中写“甄家丫鬟撷了花”,就是采了花的意思。
那个娇杏真是侥幸,拿花时被人发现,如果不是采花,美感要打折的。
《红楼梦》语言与南方俗语

《红楼梦》语言与南方俗语《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从面世以来备受官方和民间关注、争议的文学作品,除了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政治小说。
据红学人士考证,《红楼梦》语言主要有汉语的北京以及周边河北、山东、山西的方言,也有随满人入关带来的满语式汉语以及东北汉语方言、以及作者曹雪芹生活过江南方言,甚至有四川方言、湘方言等。
由于细节饱满、语言丰富,因此有的《红楼梦》爱好者将其考证出的方言作为著作者的籍贯依据,例如《〈红楼梦〉中的湖南方言考辩》作者根据书中的湖南方言,认为《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而《〈红楼梦〉与江淮语言----兼评浙方言说》的作者认为是浙江人写的,等等,这些考证不一而足也不足为奇。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在《红楼梦》中看见留存在南方方言的俗语,特别是海陆丰“福佬”话俗语中留存更多。
一、日常生活俗语“生分”与“生疏”“生分”,指对人不亲热,感到陌生,冷淡疏远,现代汉语已用“生疏”。
第2回,贾雨村对甄士隐说:“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第30回,宝玉劝黛玉说“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第32回,宝玉当着湘云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南方有俗语“你来了,就不要生分,当自家一样。
”“有无有”与“有没有”第3回,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无有……”。
同一回“这几天都无工夫……忙的无个空儿……就无来请太太的安。
”第6回,秦钟笑道:“这可是没有的话。
”宝玉笑道:“有无有也不管你……”。
第33 回,翠缕“怎么有没阴阳的呢?”南方的日常用语仍然用“有与无”,而不是“有没有”,现在中文已经很少使用“有无有”,而是以“有没有”来替代。
红楼梦中引用的古文字

红楼梦中引用的古文字
《红楼梦》中引用的古文字主要包括诗词、曲赋、对联、谜语、谚语、成语等,这些古文字在小说中起到了点缀、渲染、抒发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等作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诗词:小说中有多处引用诗词,如贾宝玉所作的《红豆曲》、《紫菱洲歌》等,以及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所作的《桃花行》、《柳絮词》等。
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才情,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2. 曲赋:如贾宝玉在梦中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曲》,以及他在怡红院中与众丫鬟嬉戏时所唱的《红豆曲》等。
3. 对联:小说中有多处引用对联,如贾母在中秋节时出的对联:“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才子佳人。
”
4. 谜语:如贾府中众人猜的灯谜,如贾母所猜的“猴子身轻站树梢”,以及贾宝玉所猜的“香芋”等。
5. 谚语:如贾宝玉在听到秦可卿去世时所说的“树倒猢狲散”,以及他在与林黛玉谈话时所说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等。
6. 成语:如贾宝玉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林黛玉所说的“巧言乱德”等。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实际上《红楼梦》中引用的古文字非常丰富多样,它们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学点缀作用,也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4 总第117期 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Gen.No.117枟红楼梦枠中的外来词与外来文化石晓玲(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44)摘 要:枟红楼梦枠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名著,对其时代生活的各个侧面都有所反映。
外来文化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拟从该书中出现的大量外来词入手,在爬梳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历史层次和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开掘其在中华民族内部融合和中外文化互渗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枟红楼梦枠;外来词;外来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3-0079-04“红学”既为当代显学,则枟红楼梦枠的各个细枝末节都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然枟红楼梦枠中外来词的研究却颇为罕见。
偶有涉及,也是为论述其他问题略作举证,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而汉语外来词作为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接触交流的语言表征,正是研究时代文化交流状况的活化石,其意义不可低估。
枟红楼梦枠中外来词的研究现状与其作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换的标志性著作之地位显然不符。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欲对枟红楼梦枠中的外来词作一梳理和简要分析,由此窥探其所反映的跨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以及时代风尚特征。
枟红楼梦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其中出现了大量外来词。
这些外来词总的来说分为来自少数民族的和来自国外的,从历史层次上看,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包括汉代以来进入汉语并保留下来的来自西域诸语言及匈奴语言的外来词,和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梵语源外来词;第二类主要包括清朝时代刚进入汉语不久的满语词源外来词和较早前的金元时代进入汉语的蒙语源外来词,以及明清以来新进入的西方语源的外来词。
这实际上已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自汉至清中前期进入汉语的外来词的大体情况,漫长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和其成书时正经历的第三个外来文化传入高潮的痕迹,则都在枟红楼梦枠中以诸多外来词的鲜活用例展现了出来。
第一类中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外来词,在汉代就已大量出现在汉语中,有很多沿用至今。
出现在枟红楼梦枠中的这类词语,主要是动植物和食品、器物名称。
如回六十、六十七的葡萄(源于古波斯语badaga),回二十七、三十一、六十二、九十一的石榴(“安石榴”的简称,来自波斯语arsaces),回三十八、四十四、六十的茉莉(来自叙利亚语)等,这些都是张骞、班超、甘英等通西域后,经由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土的。
还有回三、六、二十七、六十六、七十五、八十三的狮子(“狮”来自波斯语ser,古作“师子”,后改作“狮子”),回四十八、五十的橄榄等,这些食物器具在清代的贵族之家是随处可见的,在人们眼中已与本土所出之物毫无分别。
这些外来词已彻底融入借方语言系统。
再如书中三次出现的“槟榔”(回十三、六十四、一百一十七),原产南洋一带,此词来源于马来语“penang”,一说来自马来或印度尼西亚语“pinang”,汉代已经出现在华佗的枟中藏经枠内,但我们通过枟红楼梦枠中的用例,可以直观地看到至清前期槟榔已成为人们日常随身携带之物,由此可窥见明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洋诸国经济贸易交流盛况之一斑。
还有梵语语源佛教词。
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起,就为汉语带入了大量与其有关的梵语语源的外来词。
例如,枟红楼梦枠一书中多次出现的“偈”“伽蓝”“揭谛”,以及最常见的“菩萨”“僧”“阿弥陀佛”等,都是梵语音译外来收稿日期:2014-01-17作者简介:石晓玲(1981-),女,河南洛阳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复旦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及文化研究。
词。
另外,常用的“和尚”一词比较特殊,是和阗语“khosha”的音译,梵语原文为“upadhyaya”。
书中还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如出现了三次的“琉璃”。
第六十三回宝玉给芳官起名温都里纳,“众人嫌拗口,仍翻汉名,就唤‘玻璃’。
”这“温都里纳”是法语vitrine的音译,原意为一种玻璃容器、橱窗。
有趣的是众人当做汉名的“玻璃”原也是梵语源的外来词,可见外来词融入借方词汇系统后,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借方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难分彼此。
这两种久已融入汉语的外来词,从晚近作品枟红楼梦枠中举证用例,意义不大,兹不详及。
本文主要对第二类外来词———近世进入汉语的满蒙语源外来词和西方外来词进行考查,并举证说明。
在从一个侧面揭示枟红楼梦枠语言运用成就的同时,亦对其所反映的清前中期外来文化接受状况作一简单观照。
一是满蒙语源词。
枟红楼梦枠成书于清前期,作者本人又出身于满洲皇室包衣家庭,与皇室关系密切,自曾祖时就相当显赫。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先后建立北朝、金、元、清,长达近800年,他们的阿尔泰语和阿尔泰文化跟汉语以及汉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1](43)据此有论者断定,枟红楼梦枠语言会融入很多满语语源外来词。
然而,仔细考查原著,我们发现,除少数反映满洲贵族生活习俗的用语与满族有关外,枟红楼梦枠所使用语言实为康乾盛世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趋形成的国家共同语,并无明显的满语痕迹。
书中每位公子小姐都有几个“嬷嬷”,此词原是满语“memeeniye,memeiye”的音译;称家庭的女性长辈为“老祖宗”,称公子们作“哥儿”也是典型的满族称谓习惯,但是这些词原为汉语固有词,仅在意义上有区别。
还有一些疑似外来词的例子,比如书中活跃的仆妇都被称为某某“家的”,如我们熟悉的“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现在的读者会想当然地以为“某某家的”是“某某的妻子”这个意思。
但翻检清代文献,却发现用“男子名+家的”指称该男子之妻这种称谓方式并不常见。
除了枟红楼梦枠,仅在之后的枟儿女英雄传枠中见此用法,均指仆妇。
如“晋升家的”“梁材家的”“戴勤家的”。
实际上,前面提到过的“包衣”,是满语词“booiaha”的汉译简称,booiaha音译全称为“包衣阿哈”,简略称为“包衣”或“阿哈”;意译则“boo”(包)为“家”,“i”(衣)为虚词“的”,“aha”(阿哈)为“奴隶”。
“包衣阿哈”,即“家的奴隶”(家奴)。
“某某家的”则当做“某某家奴”解。
此外,书中出现了两次“家生子儿”(回十九、回四十五)一词。
载于2001年枟满族研究枠的“枟红楼梦枠中的‘家生子儿’”一文认为:“家生子儿”是满语源外来词,反映了满族特有的奴隶制度[2](62)。
但据笔者所见,枟水浒传枠中宋江即经常把李逵打扮作“家生的孩儿”模样,“家生的孩儿”和“家生子儿”在意义上并无多大区别;“家生子”作为固定称谓在明代也开始有作“奴仆所产子”意,由此可知“家生子”是汉语固有词汇。
那么要想确定枟红楼梦枠中两次出现的“家生子儿”一词是否为满语源外来词,关键就在于判定“家生子儿”是否仅仅是“家生子”的儿化,意义上有无差别。
“家生子”在明清文献中俯拾皆是,但“家生子儿”作为一个词语,据笔者所见,也仅在枟红楼梦枠和枟儿女英雄传枠(回3)中出现过。
枟红楼梦枠和枟儿女英雄传枠的作者,出身一为正白旗包衣,一为镶红旗,有明显的满语背景。
当然,据此尚无法确定“家生子儿”即为满语外来词,其来源和确切含义、演变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枟红楼梦枠虽然描写的是清朝显贵之家的生活,但作者有意将“真事隐去”,在叙事时间、人物衣着等容易暴露时代特征的细节上都尽量作模糊处理。
而通过以上词语的考查,我们发现满语词源外来词在书中不仅罕见而且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可见,作者在语言使用上也同样刻意避免暴露满俗色彩。
而蒙语源外来词,金元时代已经开始进入汉语,作者当然可以毫无避忌地使用。
例如至今习用的“胡同”一词出现了两次(见回九、回八十三),“胡同”原是蒙语词“hottok”的音译,原意为“水井”,后来引申为城中小巷。
只是此意在元代已有使用,如郑德辉的枟三战吕布枠中孙坚所说“依着我先摆个胡衕阵”,张可久的小山词中也出现过两次。
明清开始普遍使用,枟红楼梦枠成书之时已融入汉语。
第三十七回,怡红院众人打趣袭人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这“哈巴儿”也是个外来词,是蒙语haba的音译,也作“哈叭狗”“叭儿狗”。
二是明清时代进入汉语的来自国外的外来词。
首先看一下地名,书中出现的“哦啰嘶国”(回五十二,2次),这一汉语译词又译自蒙语Oros。
今天习用的“俄罗斯”这一译法在元代已出现,如刘将孙枟养吾斋集枠卷十七,苏天爵枟元名臣事略枠卷二(3次),元王恽枟玉堂嘉话枠卷三,元姚燧枟牧庵集枠卷十九;明代有“俄罗嘶”(商辂枟通鉴纲目续编枠卷二十);在清代,有作“哦啰斯”“呃啰嘶”等,清何秋涛枟朔方备乘枠卷十八枟俄罗斯亚美里加属地考枠载:“枟属地全志枠则称峨罗斯亚墨利加,枟备考枠则称呃啰嘶亚美里加”。
而“哦啰嘶”这一译法据笔者所见,枟红楼梦枠是最早使用者之一(枟红楼梦枠某些版本也作“俄罗斯”),其后,李星沅(1797-1851)枟李文恭公遗集枠中也多次用此译名。
书中还提到“海西福朗思牙”,这个译词我们现在早已弃置不用,历代文献中也难觅其踪。
比较有趣的是“爪哇(洼)”一词,枟红楼梦枠第十回中“金氏听了这半日话,把方才在他嫂子家的那一团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早吓得都丢在爪洼国去了”,第一百回中“(金桂)早把自己那骄悍之气感化到爪洼国去了”,由此两例可见,在枟红楼梦枠成书的时代,这一来自印尼语(Java)的外来词已不单纯是个地名,而是成了一句熟语。
往前追溯,就会发现此词作为地名,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汉语中(宋郑所南枟太极祭炼内法枠、周密枟癸辛杂识枠),而在明代开始有了地名以外的附加意义,用以泛指极遥远的地方,“三言二拍”和枟水浒传枠枟金瓶梅枠中都可看到类似以上枟红楼梦枠中的用法。
如枟醒世恒言枠第二十三卷枟金海陵纵欲亡身枠“那一腔怒气直走到爪哇国去了”,枟初刻拍案惊奇枠卷二枟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枠“吃这一惊,把那一点勃勃的春兴,丢在爪哇国去了”,枟水浒传枠卷二十四“(西门庆)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过爪洼国去了”,枟金瓶梅枠卷一沿用枟水浒传枠此处的写法“那人见了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锧入爪洼国去了”。
此外,从宋代的枟癸辛杂识枠到民国的枟杭州府志枠,上千年间,“爪哇”被写作“瓜哇”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词源“Java”即可确知“瓜哇”为传写错误。
自明太祖时,爪哇等南亚小国即一直向明朝进贡,成祖时郑和下西洋,随郑和船队航行的马欢、巩珍,在记述其沿途见闻的著作枟瀛涯胜览枠枟西洋番国志枠中,都有“爪哇国”条。
结合我们在明清小说中检索到的材料可知,当时普通人不见得对此国有多少了解,但至少已普遍知道在遥远的海外有这么一个国家。
爪哇国成了偏远地方的代名词,“丢(撩、走、吓)到爪哇国”已成为一句熟语,广泛运用于口语之中,枟红楼梦枠对此语的运用是作者善于吸收大众语言养分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