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研读

合集下载

《韩非子》叙事研究

《韩非子》叙事研究

《韩非子》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现今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韩非子享有盛誉,他的著作《韩非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现今仍被广泛引用。

本文就将研究《韩非子》叙事的内容,从而探讨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叙事内容以评述,抒发,推理和实践为特征。

在文章中,韩非子首先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和分裂纷争,提出了“恭容宽厚,公平正义”的治理原则。

其次,他进一步抒发了恢弘的“金无足赤”之言,阐明了人类应该尊重生命,鼓舞了良心保护他人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运用推理精辟地探讨了伦理问题,指出“不懂体恤即无德行”,号召人们心存善念,用爱心改变这个世界。

最后,韩非子规劝读者通过实践行动去行使自身权利,从而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免受不公正待遇。

韩非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柔克刚,重义理”。

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看,韩非子提倡巧妙的治理,强调以柔克刚,表明政府必须讲求宽容与权利相结合,以实现平等和公平。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他重视义理,认为以“爱心”治国,着力提倡人们自觉尊重他人。

从实践来看,他号召人们树立良心,为了打破压迫,而不是用武力,通过实践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免受不公正待遇。

总之,韩非子的叙事在现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以柔克刚,重义理的治理法则,鼓励读者尊重他人;他号召人们树立良心,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不是纵容暴力行为;他还号召人们通过实
践行动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从而实现公正的社会。

因此,学习《韩非子》的叙事,不仅可以了解其哲学思想,还可以提炼出许多实用的治理原则,从而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韩非子研究

韩非子研究

“力”的差异。

虽然二者都重视“力”,但是《墨子》“强力”专指一种力作生产、务力本职工作的劳动意义上的力,墨子反对政治意义上的强势和强力。

而《韩非子》的“务力”,指代更多的则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强力、强势,韩非子主张“力政”,韩非子的“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一种激进的色彩,极端的倾向。

在墨子看来,人人应该通过强力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强力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墨子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墨子•非乐上》),无论是“君子”还是“贱人”都应该努力从事本职的劳动,而在本职工作上不应该玩忽懈怠、麻痹大意,否则就会政治混乱和财用不足。

墨子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墨子•非命下》),唯有强力从事,才能实现实现“治”、“宁”、“贵”、“荣”、“富”、“饱”、“暖”;不强力从事,则会“乱”、“危”、“贱”、“辱”、“贫”、“饥”、“寒”。

墨子强力从事的标准就是,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卿大夫“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内治官府,外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而不敢怠倦”;农夫“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妇人“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統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墨子•非命下》)。

我们可以看出墨子的“强力”专指一种务力劳动的力、从事生产的力。

墨子对务力劳作的重视,已经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甚至认为音乐“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废君子听治”、“废贱人之从事”(《墨子•非乐上》)而进行坚决的反对。

在政治上墨子坚定的反对“力政”,墨子认为“反天意者,力政也……力政者……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

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在我读过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韩非子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领悟。

以下是我从韩非子的著作中得出的几个重要的心得体会:第一,治理国家要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平衡不同利益的关系。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种法制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韩非子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只依赖法律,还要依靠君主的德行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注重教育培养,提高人民素质。

韩非子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

他提倡对人民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民众的品德和才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教育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

韩非子在著作中着重强调了智慧和谋略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和组织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提高竞争力和成功达成目标至关重要。

第五,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决策。

韩非子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主张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和虚假的夸大。

他认为,只有依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行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韩非子的著作,我不仅对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心得和启示。

作为一位读者,我们应当学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识,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韩非子》寓言研究

《韩非子》寓言研究

《韩非子》寓言研究韩非子,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古代思想史上最晚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韩非子的著作是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韩非子寓言”是韩非子思想的重要系列。

韩非子寓言以凝练的语言、故事说明道德和法则,具有时代特色、实用性强的特点,成为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代。

一、韩非子寓言的起源韩非子寓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已有几个韩非子寓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开始收集和整理古代寓言故事,并将这些故事收录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子》一书共有六卷,其中包括韩非子的思想、政治和法律观点,以及如何建立严格的社会秩序的论述,以及大量的寓言故事。

二、韩非子寓言的特点韩非子寓言的特点是其语言简洁、精妙,故事短小,说明一个道理,使用了大量的算术表达,深具意蕴,有助于对社会秩序、和谐和道德教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韩非子寓言之所以能得到后代的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着重讲述和强调了古代中国社会重要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尊敬父母、孝顺亲属、礼节、节制、中庸之道等,以及针对某些专业的历史交流,对社会秩序和安定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例如,“相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谏议者不在其位,不把自己的计划当作是政策,强调一个人必须敬畏天理、爱护社会里的政治秩序,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韩非子寓言对中国社会文化超越时代的影响韩非子寓言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影响巨大,其影响超越了时代,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其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韩非子寓言所表达的道德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里的伦理道德,以及今天对于民众对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接受和理解,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一直将韩非子寓言看作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法则,他们常常以韩非子寓言的故事来教育下一代,用来建设美好的社会。

其次,韩非子寓言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影响着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发展。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韩非子的书籍,深深被其中的思想所触动。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这本书从政治、道德、军事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首先被《韩非子》中关于政治的篇章所吸引。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他认为国家的统治目标应当是实现稳定和强大。

他强调了君主的权威和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指导政治实践。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韩非子》的道德篇章中,我对韩非子的“名实论”深感赞同。

他认为道德应该以实际行动为根本标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诺言。

他着重强调了人们应该去追求权力和地位,而不是仅仅追求虚名和声誉。

这种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另外,韩非子对军事战略的论述也令我深感启迪。

他提出了“兵法”和“用兵之道”的理论,将战争视为政治的延续和手段。

他主张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出了“举鼓之檄,总三军之众”等具体的军事指导方针。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整本书中,韩非子的文字简洁明了,思路清晰。

他凭借对政治、道德和军事的独到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无论是在战国时期还是在今天,他的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政治、道德和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也清楚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

韩非子的著作深入浅出,思想精辟,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总而言之,读完《韩非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韩非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道德和军事,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秉持实用主义的精神,力争在各个方面做到“名实合一”。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以外的第一位思想家。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详细记录了韩非子的思想成果和社会理论。

在读完《韩非子》后,我深受其影响,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韩非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孤儿,经过自我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主要思想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法家”思想,这是一种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在法律的指引下治理国家,而不是按照儒家学派所推崇的仁义道德等传统法则。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韩非子》这本书中,韩非子提出了许多颇具深度的思想观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的“兵法”和“纵横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当今社会应用广泛。

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职场“纵横家”的行事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更圆满地取得成功。

而兵法思想则不仅仅适用于战争领域,也可以用于商业竞争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韩非子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的思想往往非常现实和实际,也许并不像传统的儒家学派那样抽象和高深。

韩非子重视实在而不是形式,在他看来,一个政治家或领导者必须善于应对实际问题,而不是只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主义。

这对我们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中的表现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因此,我深信韩非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思考和归纳,其价值将会贯穿历史,也会继续影响我们的未来。

举例:1. 兵法思想的应用韩非子在《兵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兵法思想。

传统的兵法意味着“逢敌则战-必胜”的精神,以及“胜不过敌-退而求其次”,但是韩非子认为,“先发制人-后发而者居高位”才是兵家真正的精神。

他认为,兵家不光要讲战争,还要讲智慧,需要充分思考和谋划、才能获得胜利。

2. 纵横家思想的应用纵横家思想是韩非子具有里程碑式贡献的重要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韩非子及《韩非子》
一、韩非子其人其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韩国处境(内忧外患); 2、韩非子为韩国王室“诸公子”; 3、为人口吃,善于著书; 钱钟书《管锥编》中有一段论述“补偿反应”,列举了韩非、司马相如、倪宽、 扬雄、何休、范晔、挚虞、潘岳、郭璞等人,或口吃而善著书,或笔胜于舌。 4、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卿; 5、数次上书韩王,未得信用; 6、秦王攻韩:“冲冠为知音”; 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7、出使秦国,上书秦王以“存韩”; 8、秦王将其下狱,最终自杀于狱中。
令狐冲《易经筋》的启发
1、《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等为令狐冲胡乱治病,令狐冲身中几股 真气,伤势越发严重,几乎是不可救药,必得《易经筋》中神妙内功才 能解脱。为了救令狐冲,任盈盈以自己作交换,求得少林方证大师传授 令狐冲此经。而令狐冲不愿加入少林,宁愿身死也不学此经,空负任盈 盈的一番好意。几经辗转,令狐冲得任恒山派掌门,立下许多功劳,是 以方证大师假风清扬之口,将此经传于令狐冲。令狐冲终于因《易经筋》 的神妙内功而大有收益。 2、“和而不同”的方法论 (多元、包容)
七、如何研究法家? “治社会科学,客观为难,而治 治社会科学,客观为难, 政治思想尤易流于曲解。 政治思想尤易流于曲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 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22页。
如何研究法家 温情与敬意
钱穆在其所著《国史大纲》的开篇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 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 的虚无主义, 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 亦至少不会感 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 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 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 希望。 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 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第二章 韩非子及《韩非子》
二、有关《韩非子》的情况: 1、成书 (1):没有著作权:先秦古书的成书特点; (2)刘向将《韩非子》编撰成书 2、版本 (1)宋代乾道黄三八郎本,简称乾道本; (2)明代正统年间的道藏本 3、各篇辩伪 (1)、辩伪的价值与限度; (2)、《初见秦》、《扬权》、《解老》、《喻老》
点评: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 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子髌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思考:1、韩非子之死谁之过?2、如何看待韩非子使秦? 《论衡·虚祸》:李斯妒同才,幽杀韩非于秦。
二、何谓“法家” ?
1、何谓“灋”? 《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ì),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从廌去。(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首次将“法家”论列为先秦六家之一: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 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 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不能改也。 3、 班固《汉书·艺文志》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 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 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4、刘邵《人物志·业流篇》 建法立制,富国强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5、章太炎《检论·原法》 著书定律为法家。 6、分类:前期法家与集大成之法家;晋法家与齐法家 关键词:先秦学派,信赏必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建法立制, 关键词:先秦学派,信赏必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建法立制, 富国强兵
四、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1、法家先驱 (1)管仲(?~公元前645年); (2)子产(?~公元前522年); (3)李悝(约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 年); (4)吴起(?~公元前381年);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2、主要代表人物 (1)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2)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 (3)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 (4)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5)李斯(?~公元前208年)
三、法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 《孟子·告子下》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 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 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韩非子·五蠹》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显学》 力多则朝人,力寡则朝于人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乱连绵,秩序混乱,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乱连绵,秩序混乱,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寻求治世之道的思想应运而生,思想渐趋多元,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寻求治世之道的思想应运而生,思想渐趋多元,学术 下移。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 下移。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
五、法家的思想主张
1、趋利避害的人性论→信赏必罚的法治论 2、与时偕变的历史观→顺应世事的变法论 3、稳定优先的秩序观→加强中央集权 4、富国强兵的社会观→崇尚功用、重农抑 商 5、天下大治的正义观→赏善罚恶、终在利民
六、法家的历史影响
1、秦的兴亡教训(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2、汉代的法治主张、公正思想 3、三国法家思想大盛 4、近代的“法治”类比 5、梁启超、麦孟华、陈启天、常燕生的“新法家” 思潮 6、“文革”的“评法批儒” 7、80年代以来的法家“绝对君主专制”批判
如何研究法家 了解之同情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 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 查报告 》
参考书目
二、《韩非子》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 2、陈启天:《韩非子校释》,中华书局1940年版。 3、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版。 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王焕镳:《韩非子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邵增桦:《韩非子今译今注》,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8、俞志慧:《韩非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张富祥:《韩非子解读》,泰山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觉:《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1、 陈奇猷、张觉:《韩非子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版。 12、陈启天:《韩非子参考书辑要》,中华书局1945年版。 13、周勋初《〈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韩非子》研读
主讲人:宋洪兵
第一章 概论
一、多元视域中的“大国学” 二、何谓“法家”? 三、法家兴起的历史背景 四、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五、法家的思想主张 六、法家的历史影响 七、如何研究法家?
一、多元视野下的“大国学”
1、内容多元的“大国学” (1)经、史、子、集、小学(章太炎) (2)所有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属于“国学”(季羡林) (3)国学不等于儒释道,更不等于儒学 2、面向未来的“大国学” (1)人文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2)多元并存的当代中国思想界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新左派 C自由主义 D新保守主义(大陆新儒家) (3)“安得倚天抽宝剑”: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大国学”
第二章 韩非子及《韩非子》
三、韩非子的思想渊源 1、前期法家的法术势思想; 2、老子的“道”(道法转关); 《老子》七十四 章:“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 代大匠者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3、儒家的正名思想; 4、墨家的功利思想(三表法,本之,原之,用之)。 “上本之于古者 圣王之事”,就是说要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的言行为准则; “下原察 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老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说立言著文要考虑客观 实际效果,即把思想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