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目录卷一:修身一·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二·家教贵严——心到静极时,真境产生出三·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四·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桸历五·立志有恒,尤能“金丹换骨”卷二:学问一·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二·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三·修辞以立诚,忌巧言雕饰——求学三耻无穷受用,来自有始有终卷三:居家一,孝友,独孝友则立获吉庆二,仁和,和气蒸蒸而家必胜三,严,治家贵严,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四,五种遗规,我辈锺而行之,极易为力五,八字诀,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岗公为法,书,蔬,鱼,猪。

早,扫,考(祭祀祖先),宝(就是亲族里和乡里之人,经常互相来往,贺喜吊丧询问疾病,同济急难,人待人是无价之宝)六,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七,八本堂,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字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八本即:读书以训古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奉双亲以能讨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乱说为本,居家以不睡懒觉为本,作官以不贪钱为本,行军以不骚扰百姓为本。

)八,骨肉之情,骨肉之情愈挚,则责之愈切九,居家四败,家庭衰败的原因有四:没有礼仪之家衰败,兄弟相互欺诈之家衰败,妇女淫荡秽乱之家衰败,子骄傲自满,轻侮别人之家衰败。

一个人衰败的原因也有四方面:昏暗懒惰,偏信下人的人衰败,骄傲自满,轻侮别人的人衰败,反复无信的人衰败,贪婪而且苛刻的人衰败卷四:一·简朴。

家国之行,皆由克勤克俭所致二·敬勤,能勤能敬,家业未有不兴者三·敬恕,圣人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四·恒常,行之有恒,则日见其大。

五·忍,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六·悔,以园融变通为体,不怨不尤为用。

七·虚心,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八·明强,修身齐家,须以明强为本。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1.严守纪律,不偏不倚地执行任务。

2. 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 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人员。

4. 坚持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冲突。

6. 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事情。

7. 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标准,不随便妥协。

8. 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不轻易放弃,面对困难要有勇气。

9. 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良好,不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

10. 坚持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11. 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理解和包容他人。

12. 坚持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立场和信仰。

- 1 -。

解读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有何启示?

解读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有何启示?

解读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有何启示?曾国藩最大的能耐,就是他能把自己这个一个资质平平的人,经过后天的磨练,变成一个经天纬地、文治武功上都可圈可点的人物。

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念,被曾国藩演绎地淋漓尽致,这也使普通人看到一个希望,但凡有所立志、用心用力、恒为,都将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就。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律己以严。

他为自己的日常安排上,订立了“十二条日课箴规”,每天再忙再累,也要坚持把这十二件事完成。

其一,主敬;其二,静坐;其三,早起;其四,读书不二;其五,读史;其六,谨言;其七,养气;其八,保身;其九,日有所进;其十,月无忘所能;十一,作字;十二,夜不出门。

分析这十二条自己为自己设立的规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个梳理,进一步理解它:守住内心,才能守住你的行为主敬,静坐,养气等,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平静,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对得住别人,第二是不欺骗自己。

《宋史·司马光传》中说,“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事无不可对人言,体现的是一个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一面。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坦荡之气,是一个最大的底气。

守住内心,就等于守住了你的行为,你的思想指引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引导者身体这台“庞大的机器”如何运转,到何处去,所以,内心的状态,是一个人的根本。

常言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而内心这个根基,恰恰是最难巩固,但又是最需要巩固下来的。

人的念头千变万化,瞬间就会生出很多种不同的想法和思绪,所以这更加说明了守住内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当你守住了内心的时候,行为才有了依靠,行为本身是无目的的,它只听凭于内心的调遣。

守住行为,才能转变为你的作为想必下面这一段话大家都看过,鉴于其重要性,我觉得有必要再将其写在这里:“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曾国藩十二条规矩解释

曾国藩十二条规矩解释

曾国藩十二条规矩解释嘿,咱今儿就来唠唠曾国藩的十二条规矩!第一条,主敬。

啥叫主敬呢?就是要恭敬严肃,就好比你面对你最崇拜的偶像,那不得恭恭敬敬的嘛!你想想,要是对啥事都吊儿郎当的,能成啥大事呀!(就像你对待重要考试还嘻嘻哈哈,能考出好成绩吗?)第二条,静坐。

这可不是让你傻坐着发呆哦!是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人生。

你看那些成功人士,哪个不懂得给自己留时间静静思考呀!(你总不能像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吧!)第三条,早起。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道理咱都懂吧!每天早早起来,感觉一天的时间都变长了呢!(你要是天天睡到日晒三竿,那好多机会不都错过了嘛!)第四条,读书不二。

读书就得一心一意,别这本翻翻那本瞅瞅的。

就像你追对象,总不能三心二意吧!(要是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能有真感情吗?)第五条,读史。

了解历史多重要啊,能让咱少走好多弯路呢!看看古人的经验教训,咱也能取取经呀!(你不读史,不就像在黑夜里摸瞎走路嘛!)第六条,谨言。

说话可得过过脑子,别啥话都往外蹦。

祸从口出这道理咱都知道吧!(你要是乱说话得罪了人,那不就麻烦啦!)第七条,养气。

要有自己的气场和气质,让人一看就觉得你不一般。

(你总不想让人觉得你唯唯诺诺的吧!)第八条,保身。

要照顾好自己呀,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

(你要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还怎么去拼搏呀!)第九条,日知所亡。

每天都得学点新东西,别原地踏步。

(你不进步,不就被别人甩在后面啦!)第十条,月无忘所能。

学会的东西可别丢了,得时常复习巩固。

(就像你学骑自行车,长时间不骑不就生疏了嘛!)第十一条,作字。

写好字也很重要呀,字如其人嘛!(你字写得乱七八糟的,别人对你印象能好嘛!)第十二条,夜不出门。

晚上就乖乖待在家里,别出去瞎晃悠。

(大晚上出去多不安全呀,你说是不是!)在我看来呀,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真的是太有道理啦!要是咱都能照着做,那咱的人生肯定会变得不一样!咱得好好学学,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厉害!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是咱走向成功的秘诀呀!。

富兰克林13条道德表和曾国藩12条

富兰克林13条道德表和曾国藩12条

★富兰克林13条道德表★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Temperance: Eat not to dullness; drink not to elevation.二【静默】言则于人于己有益,不作无益闲聊。

Silence: Speak not but what may benefit others or yourself; avoid trifling conversation.三【条理】各样东西放在一定地方;做事情有一定时间限制。

Order: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let each part of your business have its time.四【决断】决定做应该要做的事;决定后坚持到底。

actions.Chastity: Rarely use venery but for health or offspring, never to dulness, weakness, or the injury of your own or another's peace or reputation.十三【谦虚】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Humility: Imitate Jesus and Socrates.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我的日课十二条

我的日课十二条
人 但 有 恒 , 事 无 不 成
我 的 日 课 十 二 条
我的日课十二条
一是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 杂,如日之升。
我的日课十二条
二是静坐冥想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
(一)放松,深呼吸(二) 找出紧张部位,观察,接 受,吸入那个部位,再呼 出。感受,同在。(三)回 到呼吸上,荡涤身体。接 受加深了,存在加深了, 体验轻松感。此重复三次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他还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恒常之心,曾 并不是智慧超群,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学 习他?正是他自律自省发展自我,使他从平凡
走向成功,这特别有学习的意义。把恒心变成 人生准则,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做到了质 变。内心强大了,反而超越了。他认识到自省 的本质。掌握了曾子自省的核心,真正的自省 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 习惯。像吃饭一样是生存要求。只有这样才不 会被动。这种自省融入了生活成了生活内容。 这是儒家自省论真正的核心。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学习曾国藩收获很大,人生有三重境界。 一是自立,年青时要完成,树立价值观,
这是青年时该完成的。
二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一句
“我能”就能包打天下的。在阅历丰富后, 能自控的能力。
三是自省。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生会真正
做到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顺与逆都能清 醒,不会得意忘形。
我的日课十二条
六是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 偶谈一则,分为德行 门、学问门、经济门、 艺术门。写日记,须 端楷,凡日间过恶 (身过、心过、口过) 皆需一一记出。 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 些错误。
我的日课十二条
七是月无忘所用
——每月总结个人账目。

曾国藩修身日课

曾国藩修身日课

曾国藩修身日课
- 主敬:每日保持精神肃穆,衣冠整洁得体,给人稳重可靠的印象。

每日出门前调整到最佳状态,工作时专心致志,高效果决。

- 每日静坐:每日睡醒或睡前,至少抽出一段时间,独处静坐。

摒除一切杂念,静思己过,反省言行是否有不妥之处,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通过反省,提升自身修养,戒除坏习惯。

- 早起:坚持早睡早起,对身心皆有裨益。

早睡养身,早起精神佳,不要恋床,起床晨读或锻炼,保证一天都有好精神。

- 读书不二: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碎片化阅读,不如专注阅读一本书。

将一本书用心读透,等于得到对方的感悟。

- 多读史书:读史可以提升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只是一个过客。

这样一想,自然心胸开阔,豁然开朗。

- 谨言慎行:只有浅薄的小人才夸夸其谈。

祸从口出,逞一时口舌之快,为自己带来祸患,实在是愚蠢至极。

- 持正居中:内心光明中正,才能无愧于天地。

心中一股正气,不偏不倚,做起事来胸有成竹无所顾忌。

曾国藩的修身日课强调了自律、自省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自我管理十二条

曾国藩自我管理十二条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管理才能而闻名。

以下是据说是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原则:
1. 每日反省: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寻求进步和改善。

2. 精确计划: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追求高效执行。

3. 时间管理: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更多有效工作的时间。

4. 精细记录:记录和总结重要的信息、经验和教训,便于后续的学习和借鉴。

5. 自律和坚持:保持自律,严格遵守自己设定的规则和原则,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6. 忠诚和正直:坚守信仰和道德原则,忠诚于职责和使命。

7. 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8. 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追求目标。

9. 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和表达,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10. 高标准要求: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平庸,持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11. 勇于担当责任:敢于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12. 心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

这些原则反映了曾国藩在个人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实践。

他通过自律、规划、学习和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管理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93他们改变中国
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年代,内心焦虑不安,快乐难以持久,如何能够安定内心世界?
栗强:独立学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核心:把心放在心上,就是让心做心该干的事,别让心做这些念头该干的事情。

人的心是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蛋白质,肉身,过去叫色法;另外一部分叫心,但心又分成两层,一层是心上起的功能,比如心的感受,心的想法,心的念头,第二是能产生概念,能产生想法的这才叫心。

但我们的麻烦是,各种资讯非常发达,我们的心被抓着去放到了想法和资讯上,没有把心放在心上。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如果要用四个字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尚书》里的四个字:念兹在兹。

念,就是你的注意力;兹,我们可以今天翻译成这个“It”。

念在这,心就在,注意力在这,作用力就在这,你的成长中所有的一切,从初发心即成正果。

如果一开始就向着要去解放全人类去,最后才能够永无止境的热情;一上来就向着满足私我去,最后只能一身疲惫。

凡是对历史产生巨大作用的人,他都是在把心放在心上的,都符合了,暗合道妙。

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始皇李斯,横扫六合统一中国
王莽刘歆,复古改制昙花一现
唐太宗玄奘,光大禅宗
朱熹宋明理学,占林文人精神世界
清末名臣曾国藩独树一帜,弃圆求阙
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又将如何改变历史文化格局?
从五位文化人,五位帝王或者掌权者,五篇文章这样开阔的角度对比中,才会更能理解曾国
藩的贡献和心法更履行了此道之妙,知道他在大变革不确定的年代,保持心中的禅定与信念是什么。

1.帝王秦始皇和文化人李斯,与文化大一统
出现的文章是《谏逐客书》,李斯提出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咱必须得用天下之客卿。

天下事凡经此人必为之一变,这个人是秦始皇,而李斯作为辅佐的宰相是协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将在此之后的这两千年,中国才能有一个巨大的大一统的江山局面出现,而不是会变得像欧洲那些统治者,一个大统治者结束了,欧洲的历史就是文化上断裂的历史,而中国的文化上是一个连续的历史,一个连续的文明,这个原因就是在于秦始皇和李斯做了大量发展型眼光的历史建设。

我们老是说站在公元1500年以前的月亮上看地球,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小区域里边,欧洲人、中国人、印第安人、澳洲土著人都分块活动,大体上,就是文化上的交流和物理上的交流,中间有一些连线,连线很微乎其微,到这些连线的通讯越往后越密集,包括南极的科考,外太空所有的资讯的发达变成现在我们来讲叫做全球化。

那么对应来看,秦始皇和李斯叫全中国化,我们想象到全球化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当年全中国化对当时的中国影响有多大了。

2.帝王王莽和文化人刘歆,刘歆给汉哀帝写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而王莽利用这个思想建立
一个王朝,新(公元9年-公元23年),这是王朝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很短,但他的文化流传到了对东汉是有影响,真正从中国文化制度上确认沉淀上古的思想与精华所在。

西方人尤其是犹太、希腊、罗马文明,一切都是明天更好,我们东方人有个上古的黄金时代,尧舜禹汤的时代,一切都是过去更好,主要是推崇要寻找中国文化上古的根源,让经典历史的精神不失,来教化我们今天的民众,
哪怕革新都是以复古为其目的和精神下创造新事物,不是物质文明倒退到具体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是精神复古过一种安乐,不为发展,不为纷纷扰扰的东西所扰动,为之内心保持
安定的精神。

3.李世民给玄奘唐僧和尚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随着东西方的交通发展而发现印度佛教,佛教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非常重要的一点凝结在唐代,唐代的佛教兴盛,其中很重要的当然和李世民专门组织一场仪式,自己又专门写文章,来推广唐玄奘请来的经典思想。

北京中国历史学院学者王小甫读玄奘法师翻译的佛教经论:“我深深地感觉到,人类历史上怎么会思想曾经发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写的文章多高明,而是他是用何等高明的心写出来了这么高明的文章。

“我们看这个心有一定程度上的高级性,是我们中国文化所不具备的,补我们之缺,才形成了口气之大,气吞万里,然后纵横多少年,南北多少里,这种帝王思想却是由一个没有边界的思想的产生。

李世民是鲜卑族,其实当时的西安据说三分之一的人是色目人,所以是外来血统的皇帝,国际化程度按照比例分析超过今天的上海和北京,比今天的纽约和加利福尼亚要高,但更重要讲的是当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方的人心开始往内走的时候,你没有那种开放的心态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格局立刻变成那样子。

一个人要修自己的心,小而无内,大而无外,你的心没有一个收的地方,你的生命力就没有一个释放和绽放的地方。

4.当权者朱元璋和宋明理学的文化人朱熹《四书集注》
中国文化高度发达为何会选择了佛教,首先不能不面对的不能去回避的第一大问题,佛教是通过禅宗影响中国,结了一个果是宋明理学,结到了朱熹身上,朱熹年轻的时候是学禅的,他跟一位叫道谦的禅师去想追求开悟之道,受此影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答了一卷禅宗机锋之类的话,我以禅文录科文来回答科举考试的文章。

但发现自己的素质不够,逃禅入儒,发明推动了宋明理学,也就是所谓的心学,禅讲究是悟,宋明理学是非禅之悟,徐梵程讲过禅宗后期的发展,中国人通过禅而普遍来认识了悟,悟是一种心理状态,禅是把悟的这样一
种心理状态引向到了宗教、解脱、佛陀,而悟本身这个心理状态还可以引向其他的方方面面,比方引到回到当下,引到才华的释放。

《四书集注》的最后一段,孟子的末章,借程明道的去世来讲要建立道统,建立社会的秩序。

所以包括朱元璋在内选择朱熹的书作为中国的考试大纲的各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要用他这本书来作为统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包括曾国藩也是要符合这个标准他才能够被选为进士,选为举人,才能当官进入翰林院。

故而奠定了后两对是文化人影响力已经超过掌权者和当权者的影响力,
5.当权者两位道光皇帝、慈禧太后和文化人曾国藩《求阙斋记》
曾国藩给自己起的斋名叫求阙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圆满,他从《易经》里拿出一个理论说要求阙,你得有点缺的,这个东西才真圆满,经得住考验的圆满。

曾国藩自己提出此十二条日课是30岁左右,其实已经是一个受损的车,身心灵受过伤害开始反省,包括考试科举落过很多次第,殿试是三甲的第四十二名,按理说这个级别不低,和曾先生一生的成绩比,远不能形容曾先生自己的水平,到朝考的时候,考了第一等的第三名,皇上看了卷子还觉得不足以反映这个人的水平,给他再提了一名,成了第一等的第二名。

他后来陪皇上去见了一名理学大师唐鉴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讲的是内则修身,发明心性,外则秩序井然,建立道统。

发现此公不得了,拜唐鉴为师,才写下这十二条修身法则。

我们会见到两种人,第一种人在基层很受欢迎,就是大家普通民众看到他觉得这个人很好,在往上走的时候却觉得这人群众不满意,领导不满意。

还有一种人是你越到基层的时候,甚至在小的时候,同学讨厌他,老师讨厌他,周围人都讨厌他,但是你看有没有人和他交往,有,都是一些天才精英的人和这个人交往,觉得这个人了不起,这样的人往往成就一时之奇才。

以上的五对人物称为转澜五大力,历史上的波涛汹涌之时,他们把回天转澜,改变文化的脉搏方向,带进一个新的东西过来,这种人往往是这样的奇才,就是开始的时候不受待见,
换句话说,这个人的素质修养不被低水平的人所认同而被精英阶层所认同,非池中之物。

所以曾国藩在晚清的大败局里面,能够力挽狂澜,跟他的定性有很大的关系,你的生活是要追求更丰富多彩,还是要追求更加安宁祥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分野,面对不确定性的问题你是什么心态?我发现现在的人是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比如说十年之前,你知道万科的股票一定会涨,但你拿得住吗?十年之前,你知道北京的房价一定会涨,你敢买吗?你敢不卖吗?今天你仍然知道腾讯、新浪是个好公司的时候,你看到突然格局变的时候,你敢坚持拿到这些公司的股票吗?你要定,不光是要定得住,更主要的是定得对,一定是要心是够清晰、够明了,所以才需要一套修身、修心、统一之道,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过程。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一主敬二静坐三早起四读书不二
五读史六谨言七养气八保身九日知所亡十月无忘所能
十一为作字十二夜不出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