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绘画语言与图形表现——绘画中的拼贴向图形蒙太奇的转换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0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0

1.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2.美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3.宗教艺术:所为宗教艺术,是相对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4.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5.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

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6.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7.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8.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 音响、人体) 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

主要指音乐、舞蹈。

9.综合艺术:(审美特征:综合性和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的总称。

吸取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创意儿童画绘画教程|儿童美术创作中的色彩与肌理

创意儿童画绘画教程|儿童美术创作中的色彩与肌理

创意儿童画绘画教程丨儿童美术创作中的色彩与肌理不知道大家对艾瑞克卡尔这个名字是否熟悉呢?如果你并不熟悉的话,我想接触过儿童绘本故事的你, 一定看过《好饿的毛毛虫》、《拼拼凑凑变色龙》等这些非常著名经典的儿童绘本故事。

这些都是著名绘本创作家艾瑞克卡尔的作品。

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童真,颜色鲜艳又丰富。

而这些书里的图画,很多都不是用笔画的,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在纸上创作各种不同的肌理,然后使用拼贴技法、色彩绚丽, 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

拼贴的方法,充满动手动脑的趣味,而丰富的肌理又让画面显得细致耐看,视觉语言丰富细腻。

什么是肌理呢?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

在绘画中,我们除了用笔来涂颜色,我们还可以用有趣的方法来玩”出色彩的纹理,纹理让色彩变得鲜活有趣,丰富耐看。

1.滚动留下的痕迹* 1 It u T L J f ■ «■ *・ I 諸w”啊淤 用带有纹理的物体,沾满颜料多次滚动留下肌理。

在纸上挤一点颜料,玩具的车轮碾过,会留下有趣的纹 理;玉米有一颗颗的细小颗粒,在挤了颜料的纸上滚动,会留下斑驳独特的肌理。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体 都可以这样玩,等着我们去发现。

2.通过拍打留下痕迹 r U > ■©曲 u o^O rt OP?)z>n .50 0 二音订。

:* £ ■ • *cc* » * I ■ ' ■ * ■* ' 'hZ "*539* * 0 ・八■ ©00 01 必* gn^o *»> -j r f 鼻占 >.n ,事■ • ■ A ft r «M V将颜料挤在纸上,用网拍在上面拍打,留下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纹理。

生活中纱布、海绵等凹凸不平的表面,都可以创作丰富的纹理。

3.好玩的方法,偶然的发现在生活中中,我们用在水枪里装满稀释颜料的水,在纸上喷洒留下斑斓流淌的色彩;我们用草、用树枝粘上颜色在纸上拍打,同样也能留下别样的充满魅力的色彩痕迹。

综合材料绘画

综合材料绘画

综合材料绘画浅析摘要:综合材料绘画,是艺术家将材料作为媒介运用于绘画当中,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和材质美,让画面具有特殊的肌理、纹理,从而打破传统绘画作品精细、整齐的绘画效果,用这种新的技法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在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绘画不是一个画种,它是自由的、创新的、被附在几大画种之上的。

它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基本属性。

它的材料和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在技法风格上更为自由,它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艺术创作不是因为材料而材料,也不是由于观念而观念。

关键词:综合材料;表现性;语境;抽象语言;材料艺术化;艺术材料化1综合材料绘画的概念综合材料绘画,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的。

综合材料绘画没有既成的传统和体系,多半带有即兴色彩,在当代艺术流派中,因创作者的不同,呈现的面貌可谓丰富多彩,因此,要找一个比较权威或是比较全面的论述,目前还是比较难的。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块石头、一堆纸片一旦被艺术家安置在画面上,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材料便以艺术的名义登堂入室,被艺术界称为响当当的艺术品。

比如我们在画面上粘贴现成的报纸或图片、麻袋甚至丝织物、还有金属材料等等,做出了某种肌理效果,然后再用合适的颜料作画,有的是油画颜料,还有丙烯,印刷油墨,甚至水墨材等等,因人而异。

另外还有一些绘画技术和装置技术结合但是偏静态绘画的,目的是追求更强烈的视觉效果的,也可以归属于综合材料绘画范畴。

现成品的直接利用,考验了大众的接受程度和艺术的开放尺度,这种不再局限于绘画材料和表达媒介的艺术作品很难被界定和归属到哪一个画种。

于是这些建立在非传统绘画材料上的艺术品便拥有了一个具备绝对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名字——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媒介材料、技法风格上趋于自由、跨界、不拘一格,拥有形式上与语言上的新变化。

从被称为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共性中,我们可得到初步的定义:综合材料绘画,是艺术家将材料作为媒介运用于绘画当中,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和材质美,让画面具有特殊的肌理、纹理,从而打破传统绘画作品精细、整齐的绘画效果,用这种新的技法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艺汇】《绘画形式语言分析》第六章

【艺汇】《绘画形式语言分析》第六章

【艺汇】《绘画形式语言分析》第六章 绘画空间(上篇)“绘画形式语言分析”是我经常要上的一门课,内容涉及绘画的视觉语言应用规律。

这门课不仅依托绘画的经验,更需要梳理视觉规律中的理论成分。

在备课中我参考了包括格式塔心理学、构图学在内的理论著作。

但是这些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抑或时代烙印明显,作为绘画教学的直接指导还是犹如隔靴搔痒,达不到痛点。

于是我就自己动手,断断续续把备课稿写成教材。

以大量绘画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分析入手,通过例证使理论变得浅显与实用。

我并不想写一部面面俱到的工具书,当然我也没这个能力,只想写一本能切实指导教学的参考书。

——《前言》节选刘悦2019 年 11月■ 刘悦 ■LIUYUE1980年生于天津。

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绘画形式语言分析》刘悦/著第六章 绘画空间(上篇)从形式分析的角度,绘画空间涉及两方面内容,即向内的空间和向外的空间。

向内的空间指在平面的画面之内依靠视觉感受营造的深远的多层次的立体效果,是虚拟的空间。

向外的空间指绘画靠展示方式和自身张力对所处空间环境影响和改变,涉及的是实体的空间,空间内容也成为作品一部分。

不仅作用于视觉,还要靠观看者置身其中全方位的感受体会。

一、对内的空间对内的空间是平面上的深度。

把平面看成有深度的空间视觉的能动反应。

《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对有关空间的视知觉阐述中指出:出于对视觉对象简化,提高识别效率的目的,把平面上的内容看成具有空间上的深度,虽然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但也加强了知觉对象的统一性,更便于识别与把握。

“如果一个平面图被看成三度式样时,比被看成平面式样时更简单一些,它就会被看成三度式样。

”比如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正方形相比,正方形的对称性使其看起来比平行四边形简化。

由于两个图形的相似性,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向空间延伸的正方形。

在简化中引发了空间视觉感受。

(图 6-1)图 6-1这也说明平面的图形是具有深度表现力的,可以在画面营造丰富的空间效果。

13图形创意—置换图形

13图形创意—置换图形

图形创意与联想
德国平面大师乌韦勒斯海报
目录
叁 应用篇
图形与实践
15 现代技术与图形的表现力 16 思维无限——图形与视觉设计 17 世界乃大——图形与产品设计 18 广阔视野——图形与空间设计
图形创意与联想
设计大师奎内克作品
图形创意与联想
课题 13 图形创意——置换图形
课题内容:13-1置换图形^7 “脑袋 13-2置换图形^动物肢体 13-3置换图形^麦当劳 13-4置换图形^生命 13-5置换图形^消费品 13-6置换图形^沙漏 13-7置换图形^臀部 13-8置换图形^眼睛
图形创意与联想
德国著名大师汉斯希尔曼作品

方法篇——图形与训练
二、置换图形创意的关键
置换是换汤不换药或者换药不换汤?置换思维是偷 梁换柱、移花接木?置换可以寻求反差,但更应寻 求微妙的“同而不同”的美学特征。似是而非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偶然的、象征的、隐喻的置 换是置换思维的最高境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 之。”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区别其他创意方法,追求 独特的效果。
贰方法篇——图形与训练一、什么是置换图形创意
置换思维也称替代思维,思考过程将目标对象和与之相 似、相近、可替代的对象进行交换,从而获得创意。 置换的思维方法是:综合性一集中优势,求异性一寻找 差异,突发性一抓住偶然,联动性一借形联想,独创性 一反常创造。 置换的目的是虚构、联想、象征、隐喻,置换的表现形 式为形象置换、位置置换、肌理置换、综合置换等。
与这位艺术巨匠之间的故事。

方法篇——图形与训练
除了形态替代,意义与功能替代也非常值得一提,这种图形替 代方式非常像小学语文课里面讨论的“借喻”,就是说替代者 和被替代者之间在形态上可能并不具有相似性,但却具有相似 的功能和意义,图形创意也通过这种方式表述"甲"具有和"乙" 相似的功能和意义。比如,把书本想象成为一个书海,既然是 书海,自然可以泛舟其上,海上自然也少不了飞翔的鸟和翻滚 的浪花,这是一个典型的意义替代;以毒蛇吐信替代嘴里的舌 头,表达"人言可畏"的道理;脚重新取代"代步工具"的车轮也 是功能替换……这些画面都非常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也 能让读者忍俊不禁。 让人粲然一笑的创意,也许仅仅需要“移动”一下。

绘画艺术中的“蒙太奇”思维——中国人物画中场景衔接演变的研究

绘画艺术中的“蒙太奇”思维——中国人物画中场景衔接演变的研究

绘画艺术中的“蒙太奇”思维——中国人物画中场景衔接演变的研究徐耘春【摘要】考察先秦至北宋人物画作品,可用整体性的蒙太奇思维来分析作品各场景中的衔接关系、叙事手法、衔接符号的运用;进而探究随着时间、空间、文化、绘画载体的不断发展,绘画场景在衔接手法、叙事性、表现性上如何传承以及每个时代下的差异化发展与创新.探佚这些外在绘画场景衔接中的不同,是为了揭示出隐藏在画面风格、手法之下的中西方绘画观念、绘画理论、文化思想上的区别.【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4(005)004【总页数】11页(P95-105)【关键词】蒙太奇思维;叙事性;表现性;场景衔接;中国人物画【作者】徐耘春【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05在晚清的思想转型和文化演进中,最重大的问题莫过于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而“过渡时代”①1901年,梁启超作《过渡时代论》,“过渡时代”是晚清许多知识者的共识,也为后来的不少研究者所认同。

的人们如何审视他者和自我,则对于中国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天下”走向“世界”,时人经历着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体验,作为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相同步的一个文类,晚清域外游记具有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特殊性,传递出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丰富信息,有助于透视传统中国之现代转换。

文学是文化的凝结,文化是文学的场域,文学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既是一种独特的诗学现象,又是文化实践之一种,而与其他文类相比,游记天然地与更广阔的文化水乳交融。

游记的文学性和文化性自古以来是统一的,文化与文学交汇处的游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双面性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构成和反映了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

时至近代,文学之游记却不再能够充分反映游记的文化蕴含,文化之游记已非文学之游记所能表达和框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协调变为冲突。

这里涉及文学的“互文性”。

“互文性”不是仅就文本的内部运作而言,而是指文本作为一种象征交往的工具所具备的特质:“互文性”不仅可以涵盖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延伸到社会历史文化层面,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中见出话语的运作机制。

教案-图形创意

教案-图形创意

教案-图形创意第一篇:教案-图形创意授课对象:本课程是装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使用年级为本科二年级章节分配:第一章形及图形心理第二章设计基本元素和形的视觉训练第三章单形、特定元素的的视觉想像第四章正负形第五章影子第六章异变图形第七章元素替代使用教材:教学手段:1、突显课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课题的方式、资源、线索、内容、媒介、程序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等多元、多维、多样化课题设计方法,体现出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

2、加强教学环节的链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方面构成综合与多样的教学方法。

3、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体验,强调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方案练习,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

参考资料: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形及图形心理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理论传授使学生对图形的心理有所认识,了解图形心理的几种方式内容提要:人们对形的理解广义上的几种划分重点,难点:了解图形心理的一些特点讲稿内容:第一章形及图形心理图形的开拓研究,应当说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创与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l912年发源于德国的心理学派]可以说是形的心理学。

铁钦则称之为“完形主义”。

格式塔的重点在于研究完整感觉。

印象总是一个整体,人或一切事物表现出的模式,体现为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形式。

整体的特征是突现新生物。

整体不是简单的各部分总和,往往多于或大于各部分的总和。

例如:元素合成整体时物质特性不是简单的元素、原子特性相加,又增加了原子问关系所表现出的特性。

人们对形的理解广义上有如下几种划分:1、有限形与无限形例:空气无限无形,但在太空中看也是有限形的。

宇宙空间是最终的无限形。

2、基本形与派生形由于适应生存,一切物质及生命体均趋向于圆形。

如树木是圆的,一经加大抵变方形。

圆形是太朴,“太朴一散,则发立器生”,也就是现代设计中的打散构成,没有打散不可能有新的构成,一块布只有裁剪成碎片,才能产生出新装。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平面化倾向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平面化倾向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平面化倾向平面化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将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强调在画面平面上的表现,而不追求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和立体感。

这种倾向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印象派绘画中,并随着现代绘画的发展逐渐得到扩展和深化,成为现代绘画中一种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平面化的倾向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印象派绘画中首次得到明显的表现。

印象派画家们追求将自然景物以细腻而明亮的颜色勾勒出来,重视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和破碎的画面构造,强调感觉和体验的直观性。

他们采用短暂、即时的笔触和不加掩饰的颜色表达,使作品看起来像是借助光线和气息形成的一系列点、线、面。

这种轻松、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绘画的细腻、透视和立体感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当时观众和批评家们的极大争议。

印象派的平面化倾向对于20世纪初的立体派绘画有着深远影响。

立体派艺术家们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是要通过构图和几何形状呈现出现实世界的本质。

他们主张将自然景物的形态分解为各种立方体、棱柱和几何图形,以此构建抽象的视觉形式。

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曾说:“对于一个喜欢用刀子切菜的人来说,一块画布就是块香草园。

”他们借助明确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摒弃了传统绘画中通过阴影和透视创造空间感的手法。

这种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不仅呼应了当时工业社会充满机械和几何的特点,更在形式和内容上将绘画与雕塑等不同媒介融合在一起,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阶段。

由于平面化给画面带来的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感,这种倾向也对艺术装饰主义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装饰主义强调将艺术纳入日常生活中,追求高度装饰性和艺术化的日常用品。

艺术装饰主义的绘画作品通常运用明快的色彩、平滑的线条和图案,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和装饰效果。

他们往往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被扁平化和抽象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图案感,使画面看起来更加视觉冲击力强烈。

艺术装饰主义的平面化倾向与立体派的抽象形态结合,使得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紧密和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蒙太奇——图形的组构形式
常用手法,成为了现代主义艺术寻求新形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
在创意图形中,大多要通过一个形象同另一形象的某些联 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发展,承担起这种艺术变革的重要责任。
系来使人产生联想,而且另一形体本身具有某种象征性,或者通 而这种绘画语言的转变成为图形设计诞生和发展的温床,现代主
王建辉 (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代表人物,实践了艺术不必以某种固定方式或形
式进入世界和影响观众的“创新”,从而更彻底
摘要:图形设计实际上是在寻找与组织在概念上能够产生联系

地质疑了传统的关于艺术的概念。艺术家卡普罗
的各种符号元素,而图形的这种组构关系即“图形蒙太奇”,它是由 认为从拼贴艺术开始到波普艺术、从大地艺术到包扎艺术、从偶
关键词:图形;蒙太奇;符号;现代艺术;拼贴
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用“变形的形象”和“抽象的语 言”摧毁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模式。这种以“语言创造”代替“模
此论文受河北师范大学一般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W2010Y18 拟再现”的美学,将近代以来高扬艺术家主体性的追求推向了极
端。画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非理性直觉”成为最本学。为此,西
而来,它的形式及概念的确立有其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
术品的审美价值,它的现成的物体构成了从外表到概念的变化。
(一)拼贴在现代绘画中的产生
杜桑的这一思想使设计概念的表达得到极大发展,利用现成实物
早在1912年立体主义绘画代表人物毕加索和克拉克在绘画中 的拼贴来表达思想成为设计中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这与以前人们
创意的同义语,用其有力而又充满智慧的图形语言阐述其思想, 正是从打破传统的三维空间的营造和摆脱文学叙事性的束缚开始
力求表现内容与形象相结合,其效果指向感情、趣味和意义,表 的,它使绘画重新成为一种纯粹为视觉而存在的事物。拼贴语言
现图形创意的思考。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性,拼贴作为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
过这两种形象的组合来产生意义。平面设计与影视网络等媒体不 义绘画的发展使得拼贴的审美作用逐渐确立。
同,平面媒体不能靠时间的发展来串联不同的事物,也不能像连
(三)现代艺术中的拼贴向蒙太奇语言的转变
环画或动画一样靠一系列帧来表现情节发展,因此在单一空间的
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波普运动把拼贴的方法作为主要手段
现代绘画中的拼贴形式发展而来。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不断转变,拼 发艺术到行动艺术、概念艺术,改变和震动了整个60、70年代的
贴形式逐渐转变为蒙太奇语言,它的发展成熟,也标志着图形设计艺 西方艺坛,宣告了现代主义理论“媒介”中心主义的消解;作者
术的完善,从而成为图形表达的主要手段。
主体文化“精英”意识的消解;作品内在“意义”的消解……
图形的信息意义表达是其主要特征,并以此与“图像”的再 方现代主义绘画逐步发展出了一种远离常人视觉经验的形式语言
现性、“图画”的说明性、“图案”的装饰性相区别,同时图形 ——具体意义上的“艺术真实”(从克莱夫•贝尔德有意味的形
常常和创意联系在一起,如“创意图形、图形创意”,使之成为 式,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批判
“图形蒙太奇”的称谓意在把图形中的组构方法形象地比喻 结合,视觉效果强烈,且极具功能性,形成了活泼生动轻松幽默
为电影镜头中的剪辑和组合,在图形中其实是指形与形的并置、 的美国特色的设计。拼贴由单纯的画面需要变为有概念的组合,
重组、分解、编辑等方式。这种组合把非自然存在的或非处于同 这样就使设计中的这种有目的,有意义的组合方式(拼贴)已经
最早发明了拼贴和纸拼贴的新技术,在绘画中加入报纸、木片、 在设计表现中采用的写实或装饰绘画直白的表达形成巨大反差。概
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至少是用远景和大量特写的连接造 的设计风格,其设计代表人物兰德把照片拼贴的图形、绘画插
成心理、情绪、抽象意念的结果,镜头间的并列甚至激烈冲突将 图、文字、企业标志活跃而又井然有序的组织起来。他的设计用
造成第三种新的意义,这种镜头的组合,也就是蒙太奇艺术。
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丰富的有机图形混合使用,照片拼贴和大色块
同构图形、异构图形、解构图形、相似型联想、变异图形、解构重 今设计有着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
组”等形式都可以说是对各种蒙太奇方式研究的结晶。
概念艺术的产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绘画艺术和设计结合的一
二、绘画中的拼贴向蒙太奇语言的转变
种思维方式: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Idea)而
图形蒙太奇(拼接组合)的表现形式是由绘画中的拼贴发展 不一定是有形的实物——绘画或雕塑。概念艺术在这里指的是艺
一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的图像拼合在一张图形上,有时甚至是有 转变为蒙太奇的性质了。受现代艺术思想的影响,象以后形成的
形象的图与概念性的标题语意间的组构,以表达各种概念和思想。 “美国观念形象设计”“怪诞海报”,以及当今影响巨大的欧洲
现代图形设计中的许多手法——“正负形、影子效应、元素替代、 “视觉诗人”设计流派,都延续了这种拼贴式组合的风格,对当
理论研究·美术
大众文艺
(二)现代绘画中拼贴审美作用的确立
现代绘画语言与图形表现 如果我们把塞尚作为第一代现代主义艺术家 的代表人物,他推翻了绘画是对自然的模仿的古
训;毕加索和康定斯基则是作为第二代的代表人
——绘画中的拼贴向图形蒙太奇的转换 物,他们认为画面上可以没有形象,画面本身就 是一种形象存在的创作原则;杜桑作为第三代的
被发展成为一种电影中镜头剪辑的理论。格里菲斯、普多夫金、 的逻辑性与理念,试图深入了解环境,重新认识固有的事物,不
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们都为蒙太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 创造新的事物,这是波普艺术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美国的四十年
认为两个镜头并列的意义大于单个镜头的意义,甚至认为电影是 代,受现代主义绘画及设计的影响,形成了“纽约平面设计派”
平面艺术采用的拼贴、拼接技术就担当起电影蒙太奇的作用。
来应用,他们的很多作品以照片和海报图像为基础,然后通过模
(一)图形蒙太奇的由来
版印刷方式转移到画布中,他们进行创作的理由是力求体现环境
蒙太奇(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 的意义,和图像形象本身没有太大的联系,作品融入了周围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