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 《 七色光 》教案

合集下载

七色光教案及反思

七色光教案及反思

4《七色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色光》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四课时。

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

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2.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3.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教学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七色光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线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从太阳上获得光线,也可以通过电灯获得人工光线。

光线可以分为不同的颜色,其中七种颜色的光线是非常特殊的,称为七色光。

本节课将介绍有关七色光的知识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和原理。

目标:1. 了解七色光的组成和特点;2. 学会用凸透镜分解光;3.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七色光的现象。

重点:1. 七色光的组成和特点;2. 凸透镜分解光的原理。

难点:1.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七色光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阳光的颜色,让学生感知光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光是白色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七种不同的颜色。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光的基本性质和七色光的组成。

解释彩虹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七种颜色。

2. 介绍凸透镜的原理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凸透镜可以将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吗?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准备实验材料:一束强光、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块黑色卡纸。

2.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负责一组实验材料。

3. 实验步骤:a) 将凸透镜放在白纸上,调整角度,让阳光透过凸透镜落在纸上。

b) 用黑色卡纸挡住其中一部分光线,观察被挡住的光线的颜色。

c) 调整凸透镜的角度,观察不同角度的光线颜色变化。

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为什么凸透镜可以将光分解成七种颜色。

5.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做好实验记录和总结。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让学生回答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了哪些颜色的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2. 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分解光的原理: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导致光线的不同颜色被分离出来。

3. 提问学生彩虹的形成和实验中观察到的七色光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制作彩虹图案:让学生用彩纸和胶水制作彩虹图案,可以加深对七色光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七色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基本性质,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能够分辨彩虹由七种颜色的光构成,并了解到它是由光的折射效应产生的。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光的基本性质,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彩色纸、手电筒、白纸、水杯等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白色纸和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到白纸上,观察学生的反应。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手电筒照射到白纸上后,白纸发出了明亮的光。

Step2:探究(20分钟)1.教师解释:“我们平时看到的光是来自太阳的光,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这七种颜色的光合在一起就是白光。

”2.教师用一个透明杯子装满水,要求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到透明杯子上,观察学生的反应。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光经过水的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4.教师再次用手电筒照射到白纸上,学生用彩色纸遮住手电筒前的玻璃镜头,观察学生的反应。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彩色纸会改变光的颜色?”6.教师结合实验结果和学生的思考,解释光的折射和彩色的形成原理。

Step3:彩虹的形成(15分钟)1.教师告诉学生:“彩虹是由雨水中的光经过空气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2.教师介绍光的折射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教师用水洒向太阳的方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在彩虹的上方,并解释彩虹形成的原理。

Step4:延伸拓展(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小组讨论,探索光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光的基本性质。

科学七色光教案

科学七色光教案

科学七色光教案科学七色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七色光是由白光经折射、分离而成的七种颜色组成。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总结,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到七色光的形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三、教具准备彩虹胶纸、白色纸张、手电筒、水杯、透明玻璃杯。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白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白光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白光是如何形成的。

2. 演示(10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到白色纸张上,让学生观察到白光。

然后教师将白光通过透明玻璃杯照射到彩虹胶纸上,并让学生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白光经过彩虹胶纸折射后,分离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3. 实验(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杯洗净,加满水。

然后在水杯上方倒置一张白色纸,再将手电筒照射到纸上,让光经过水杯中的水照射到白纸上,让学生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光线在经过水杯中的水时发生了折射,并发散出了七种颜色的光。

4.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白光经过彩虹胶纸或水杯中的水时,会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5. 拓展(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光的知识,例如彩虹的形成原理、光的波长、频率等。

并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思路,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更多有关光的实验,例如使用棱镜分离光线等。

2. 学生可以观察周围的光影,了解光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可以制作彩色灯泡,领会到光的色散现象。

六、板书设计白光→彩虹胶纸(或水杯中的水)→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教学,学生了解到了光的色散现象和七色光的形成原因。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课《七色光》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课《七色光》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4.七色光【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涉及课标】6.2.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新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

在前面三课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基础上,本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对光本体性质的认识上。

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彩虹现象,也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大多属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但对彩虹的七种颜色和太阳光的关系不清楚,无法将两者建立起联系。

本课就是要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来发现“太阳光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这一奥秘。

同时再通过将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活动从反面进一步验证之前的结论。

无论是制造彩虹实践活动还是色光的混合实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在实验和操作前后,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 《 七色光 》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 《 七色光 》教案

4、七色光教学目标1、知道日光是由七种颜色合成的。

2、会做日光的色散和色光的合成实验。

3、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

4、能够对具体的滤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虹吗?关于彩虹,你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要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怎样制造彩虹?彩虹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先来制造彩虹吧。

二、制造彩虹1、出示课本第26页上的制造彩虹的步骤图:1、把一架小镜子斜着放入水中,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楚彩虹看到彩虹为止。

2、引导学生读一读制造彩虹的步骤图,了解制作彩虹的过程。

3、学生按照制造彩虹的步骤图制造彩虹。

4、教师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且告诉同学们,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也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三、光的合成。

1、出示一个陀螺,上面七种颜色均匀分布。

同学们,在圆盘上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进行预测。

2、学生动手制作七色陀螺,制作完成之后,快速旋转。

并仔细观察高速旋转中的陀螺是什么颜色的?3、教师分析:手电筒的光线照在水下的镜面上,会发现白光变成了七种颜色,而七彩陀螺高速旋转,则看到白光。

这两个实验,让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这七种色光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四、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七色光的是谁呢?是牛顿,请大家读一读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材料。

学生仔细的读一读并观察材料下面的两幅图,了解牛顿发现七色光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太阳光是由七种彩色光构成的。

实用的《七色光》教案三篇

实用的《七色光》教案三篇

实用的《七色光》教案三篇《七色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

合作促人成功。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教学流程:一、练1.观察字形组词语。

学生先观察所给的字,在进行组词练习。

指名回答。

2.照样子写一写。

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二、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三、知识窗本次知识窗的内容为了了解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四、开心一笑本栏目的内容是读一首儿歌《五个“小人”》儿歌反映的主题仍为“团结合作”。

板书设计:语文七色光(七)1.组词练习。

2.照样子写句子《七色光》教案篇2教材说明本次“语文七色光”由四项语文实践活动构成。

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为近义词和反义词语的练习。

练习本身难度不大,重在扩展延伸,补充一定的练习,如本单元或本单元前学过的一些词语。

第二项为“日积月累”,内容是与同情弱小相关的词语、句子积累,第1题是两组感情色彩相反的四字词语。

第2题是名言警句,前两个尽量让学生背诵下来,第3个只理解即可以,如果学生能背诵原诗全文应加以鼓励。

第三项为“知识窗”,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的,可以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与安徒生有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找来作品读一读。

第四项属于语文实践活动,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调整。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和读书卡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准备〕安徒生的资料和部分作品,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安徒生的资料和作品,以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4七色光(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是一种能量转换形式,能够解释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2. 了解光的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能够给出七色光的基本组成;3. 掌握通过光的折射、分解、合成等现象来观察和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2. 了解七色光的组成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演示用光源;2. 七彩的反射条;3. 白纸或白布;4. 水槽;5. 透明物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出课题)T: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S1:光是一种能量。

S2:光能照亮东西。

T:非常好!光是一种能量,而且它可以照亮物体。

那么,我们来通过一个小实验,看看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实验一:光的传播步骤:(1) 一个同学站在教室篮球场的一头,拿着一个手电筒照向另一头,请另一个同学告诉你看到了什么。

(2) 请同学们讨论,光是怎么从手电筒传播到另一头的?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光可以在介质中传播,它是从光源发出的,然后在介质中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眼睛。

3. 实验二:光的分解(1) 取一个白纸或白布,用彩虹色的反射条在阳光下晃动,请同学们观察。

(2) 请同学们回答,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经过反射条的折射和分解,形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七色光。

4. 实验三:光的合成(1) 在水槽中装满水,然后放入一个白纸或白布。

(2) 请同学们分别使用红、黄、蓝的透明物体对白纸照射,请观察结果。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当红、黄、蓝三种光同时照射到白纸上时,白纸会显现出白光。

这是因为三种不同颜色的光合成在一起,形成了白光。

5.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光的特点和性质。

光不仅可以照亮物体,还可以在介质中传播。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光,我们体会到了七色光的奇妙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七色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光是由七种颜色合成的。

2、会做日光的色散和色光的合成实验。

3、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

4、能够对具体的滤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虹吗?关于彩虹,你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要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个:
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
怎样制造彩虹?
彩虹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那么,我们就先来制造彩虹吧。

二、制造彩虹
1、出示课本第26页上的制造彩虹的步骤图:1、把一架小镜子斜着放入水中,并设法将它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楚彩虹看到彩虹为止。

2、引导学生读一读制造彩虹的步骤图,了解制作彩虹的过程。

3、学生按照制造彩虹的步骤图制造彩虹。

4、教师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且告诉同学们,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也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三、光的合成。

1、出示一个陀螺,上面七种颜色均匀分布。

同学们,在圆盘上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进行预测。

2、学生动手制作七色陀螺,制作完成之后,快速旋转。

并仔细观察高速旋转中的陀螺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分析:手电筒的光线照在水下的镜面上,会发现白光变成了七种颜色,而七彩陀螺高速旋转,则看到白光。

这两个实验,让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这七种色光分别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四、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发现七色光的是谁呢?是牛顿,请大家读一读关于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材料。

学生仔细的读一读并观察材料下面的两幅图,了解牛顿发现七色光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太阳光是由七种彩色光构成的。

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牛顿的伟大发现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人们后来是怎样被牛顿舒服的呢?
3、牛顿通过实验说服了大家。

由此可见,事实胜于雄辩。

五、滤光实验。

1、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要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这就是滤光实验。

2、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本第28页的滤光实验。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思考这种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教师总结:彩色滤光片只能透过其呈现颜色的光,如红色滤光片,只允
许红色光透过,让它覆盖在有红绿图案的白纸上,只会让白纸反射的七色光中的红光透过,使纸看起来是红色的。

白纸上红色图案反射的红光也被透过来了,但因为和纸一样是红色的,所以看起来就如同隐去了一般,而绿色线条反射的绿光是不能透过来的,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格外清楚。

4、动手做一做课本第28页下面的几个操作图,验证一下是否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看到的是我们预测到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