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01
02
03
工业革命
从蒸汽机到电力和内燃机 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 工业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
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 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
生物技术革命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 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广泛 应用,为医疗、农业等领 域带来巨大变革。
当代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人工智能
实验法
通过控制变量进行 实验,记录数据并 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
原子和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形成新的 物质。
观察法
直接观察物质变化 前后的现象。
数据记录与分析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图表等方式进 行分析。
生活中常见化学反应举例
燃烧反应
生锈反应
木头燃烧产生火和烟,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和光能的反应。
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是氧化反应 的一种。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 365.25天,导致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原因
昼夜交替原因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 不断改变,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 受到太阳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原因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 回移动,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 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强度发生变化,从而 形成四季变化。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 用,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发展,将为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带 来革命性变革。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随着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和量子通信网络的建立,未来信息处理将更加 高效和安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已整理)第一章:地球和宇宙1.1 地球的形状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圆的。

教学内容: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讨论地球是圆的证据。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地球是圆的证据。

1.2 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教学内容: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讨论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天气和气候2.1 天气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

教学内容:观察天气变化,学习天气的描述方法。

教学活动:观察天气,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天气的描述方法。

2.2 气候的特点学习目标:了解气候的特点,学会描述和比较不同气候的特点。

教学内容: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学习描述和比较不同气候的方法。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描述和比较不同气候的方法。

第三章:水的循环3.1 水的形态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形态变化,理解水的三态。

教学内容:观察水的形态变化,学习水的三态。

教学活动:观察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水的三态的知识。

3.2 水的循环过程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内容:学习水的循环过程,讨论水循环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察水的循环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水循环对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4.1 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生长的需要。

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习植物生长的需要。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植物生长的需要。

4.2 植物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变化,学习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变化,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植物的生命周期的知识。

第五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5.1 人体的结构学习目标:了解人体的结构,理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最新13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

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我们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行为与习性•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科技创新与未来展望目录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结构01020304010204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03教学方法与手段0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01020304种子萌发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叶的生长植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水分实验光照实验土壤实验肥料实验温度实验植物生长条件实验03动物的行为与习性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动物行为类型及特点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狮子、猎豹等,它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白天更为敏锐,有利于捕猎和避免天敌。

昼行性动物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蝙蝠等,它们的听觉和嗅觉在夜间更为发达,适应于夜间觅食和繁殖。

夜行性动物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类、海豚等,它们的身体形态和肌肉结构适应于水中的游泳和捕食。

水生动物在地下或洞穴中生活的动物,如老鼠、蚯蚓等,它们的身体形态和感觉器官适应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和觅食。

穴居动物动物习性及其适应环境方式1.选择观察对象2.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时间、地点和观察内容,准备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望远镜、记录本等)。

3. 进行观察记录4. 分析整理数据1. 保持安全距离在观察过程中保持与动物的安全距离,避免对动物造成干扰或伤害。

2. 尊重自然环境在观察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 耐心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认真记录和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

04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1 2 3物质的三态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物质状态变化及原理能量的定义和种类能量转换的原理能量转换的实例030201能量转换过程及实例分析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

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意义:了解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自然界的各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科学》五年级上册由“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1、“生物与环境”单元,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2、“在阳光下”单元,围绕着太阳与地球、太阳与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活动。

3、“材料”单元,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

4、“健康生活”单元,让学生关注健康,学习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措施: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具体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1、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 3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五本堂小结: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 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六布置作业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4、蚯蚓的选择【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