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资料
苏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苏州博物馆详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
它是一座现
代化的综合类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重点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苏州市立图书馆,1937年被日军炸毁。
1953年,苏州市政府决定重新筹建苏州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贝聿铭曾说:“我在西方建筑界受到
许多人的启发,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中国传统建筑带给我的印象。
我希望以中国建筑为载体,用现代手法来诠释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苏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有3万余件。
馆藏的古生物化石、古代陶瓷、玉器、吴地土器、书画等精品与吴中文化相融相通。
一进苏州博物馆大门,一组巨大的“玉如意”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它高4米,宽3米,重达1.5吨,象征着吉祥如意。
该馆以“东方之美”为主题,从设计到建成历时16年之久。
整个建筑呈“如意”形,又像一座造型优美、具有传统风格的园林建筑。
—— 1 —1 —。
苏州博物馆的介绍

苏州博物馆的介绍苏州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创建于1960年,原名为苏州历史博物馆,后更名为苏州博物馆。
馆内陈列展品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古代书画、陶瓷、丝织品等,展示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市中心的人民路,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传统园林的特色与现代艺术元素。
博物馆的外观以苏州传统园林的元素为主题,建筑造型精致,富有特色。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建筑,这是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也是馆内最重要的展览空间。
苏州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各样的古代书画作品。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如宋代文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画家唐寅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陶瓷作品。
苏州自古就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博物馆馆藏的陶瓷作品种类繁多,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官窑的瓷器,如明代官窑的青花瓷、白瓷等。
这些陶瓷作品制作精美,图案花纹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
苏州博物馆还展示了苏州的丝织品。
苏州作为中国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丝织品一直以来都是苏州的特色产品。
博物馆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丝织品,包括锦缎、绣品等。
这些丝织品制作精细,色彩鲜艳,体现了苏州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苏州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
这些展览和活动涵盖了各个领域,如艺术、历史、文化等。
这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还促进了苏州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苏州博物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苏州的历史文化。
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苏州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了苏州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公众对苏州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苏州博物馆也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为苏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重要的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苏州的重要窗口。
苏州博物馆 介绍

苏州博物馆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州博物馆是江苏省苏州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是一座集历史文物展览、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市中心古城区的园林风光区,毗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著名园林景点,是一座充满韵味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采用了典雅的古典建筑风格,整体设计充分展现了江南园林的韵味和雅致之美。
博物馆内部设有多个展厅,展示了苏州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绘画、书法、古籍等各类藏品。
苏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名家名作,如唐代李公麟的草书、宋代米芾的行草等,展示了苏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苏州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展示国内外的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
这些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领略国内外优秀文物和艺术品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苏州博物馆积极参与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各种主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交流学术、探讨文化。
苏州博物馆还开设了各种讲解和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艺术品鉴和传统工艺体验的机会。
作为苏州市的文化名片,苏州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立院、人文沃土”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坚持“立足苏州、服务全国”的宗旨,不断扩展馆藏、提升展示水平,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示例:苏州博物馆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也是苏州市内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建筑庞大宏伟,展示的文物精美独特,是了解苏州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的重要场所。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整体布局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式布局,内部设置了多个展厅和陈列区,以展示各个时期的苏州历史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和古代家具等。
苏州市博物馆概况

苏州市博物馆概况苏州市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最后一个建筑大师,他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博物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互相依托,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北庭院,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贝聿铭说: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景巧妙融为一体。
苏州博物馆,其独特的建筑景观现代感十足,又不乏传统神韵,建筑内部元素也出奇制胜,最令我赞叹的是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在北庭院的圆林中,池塘、直曲桥、八角凉亭、竹林、玉兰树和充满创意的园林假山石景观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我在庭院来回行走,移步易景,的确很有新意,很耐看。
苏州博物馆分析PPT

馆址变迁
原址为太平天国忠王府, 新馆选址于拙政园、狮子 林之间,与周边环境相融 合。
建筑风格与特点
设计师
新馆由享誉世界的中国建筑大师贝聿 铭设计。
建筑风格
特点
粉墙黛瓦、庭院深深,充分体现了苏州古典 园林的韵味;同时,采用玻璃、钢结构等现 代材料,打造出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内部空 间。
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设计 元素,创造出独具魅力的现代苏式建 筑。
业升级。
06 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环境保护理念在运营中体现
建筑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周 围环境相融合,采用自然采 光和通风,减少对环境的影
响。
环保材料
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苏州博 物馆大量使用环保材料,如可 再生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
物(VOC)涂料等。
废弃物管理
博物馆制定了严格的废弃物 管理制度,分类收集和处理 废弃物,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情况
节能设备
苏州博物馆积极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如LED照明、节能空调等,降 低能源消耗。
能源管理
博物馆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监测和分析能源消耗数据, 制定节能措施。
新能源利用
苏州博物馆积极探索新能源利用途径,如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
苏州博物馆分析
目录
• 苏州博物馆简介 • 展览陈列与布局 • 观众服务与设施 • 文化教育功能拓展 • 数字化建设与科技创新 • 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01 苏州博物馆简介
博物馆历史背景
01
02
03
创立时间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 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是苏州最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坐落在古老的城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精美,藏品丰富,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看不到红尘的古老建筑,全部典雅的石头砌成的建筑,外形很有气势,给人以肃穆深远的历史文化韵味。
苏州博物馆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自古至今收藏历朝数百件珍贵文物,包括书画、陶瓷、玉器、石雕、绘画等。
多达数十种文物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古代文明活力无限,把文物展示给民众,使他们了解深厚的文化积淀,洞悉包容性、多元文化的底蕴,历史在这里被激活,更多的文化知识也就在这里和人们见面了。
苏州博物馆的布局分成四个区域,即历史馆、中国画馆、书画馆以及古玩馆,这些馆藏着数千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分别包括书画、陶瓷、玉石等,古董也有之。
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有一个活动中心,它贯穿着苏州博物馆的精神,它是苏州文化学习、交流和活动的中心,每月举办各类的活动,丰富文化教育,唤起民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识,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品种繁多,古风雅俗的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古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把历史上的许多人物放大看到了人们的眼前,他们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历史记忆在这里展示出来。
这里拥有文化名人、历史名著、美术宝藏等,让访客置身其中,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受益非浅。
苏州博物馆不仅收藏古代文物,还有一个藏品陈列楼,里面有大量的人文历史藏品,涵盖了从隋代到清代的历史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有其历史发展的深刻意义,每件文物之所以被收藏,都是一件可贵的文物,一件可以让人探究历史文化的文物。
苏州博物馆还有一楼,一楼是很多民众的最爱,因为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可以让大家一睹古老的风貌,品读历史变迁的沧桑,从文物当中汲取文化营养。
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有许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和文物保护区,这些中心和区域专门负责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尤其是一些需要特别保护的著名古迹的保护工作,如苏州古城的古墙保护就是其中的一项。
苏州博物馆解析

该经箱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重视。它对现 代人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历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馆藏位置与展示
馆藏位置
宋楠木经箱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古代文物馆 中,是该馆的重要展品之一。
展示方式
在展馆中,经箱被放置在专门的展台上,配 以灯光和说明牌。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 经箱的精美雕刻和历史痕迹,感受古代文化 的独特魅力。同时,博物馆还会定期举办专 题展览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宋楠木 经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馆藏位置与展示
馆藏位置
此图轴现藏于苏州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之一,得到了 良好的保存和展示。
展示
在苏州博物馆的古代绘画展厅中,观众可以欣赏到这一 珍贵的艺术品,领略唐寅的绘画技艺和艺术魅力。
07 调砂汲直壶
历史背景与特点
历史背景
调砂汲直壶是明朝时期的一种瓷器,其历史可以追溯 到14世纪。明朝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发展达到 了巅峰,调砂汲直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建筑风格与特点
建筑风格
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 点,采用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展 现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建筑特点
以石材为主,屋顶采用青瓦覆盖,整 体色调以白色和灰色为主,给人以清 新、雅致的感觉。
馆藏概述
馆藏数量
超过10万件(套)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漆器、竹木牙雕等 各类艺术品。
镇馆之宝
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石匮书》、清代的《姑苏繁华图》等珍贵文物。
02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历史背景与特点
历史背景
五代时期,吴越国在江南地区崛起, 秘色瓷作为吴越王室专用瓷器,具有 极高的历史价值。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及其周围地区。
这座博物馆建立于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物考古研究为主体的博物馆,也是我国最大的文物收藏机构。
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苏州博物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古代博物馆、现代博物馆和文物收藏馆。
古代博物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古代文物”、“先秦史”和“明清史”,其中“古代文物”部分主要展示苏州地区古代文物,如苏州出土的古玉器、陶器、石器、铜器、金器、铁器等。
“先秦史”部分主要展示苏州地区古代文物,如汉《史记》、春秋《左传》、春秋《易经》等;“明清史”部分展示的文物,如明代《史记》、《宣德通典》等。
现代博物馆展示了苏州地区近百年来的文物,如清代苏州地区的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民间文物、历史文物等。
此外,该馆还有专门的学术报告厅,定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古代史、现代史、考古学、文物保护等学术报告,以及专题学术讲座、文物讲座等活动。
文物收藏馆是苏州博物馆最大、最丰富的部分。
文物收藏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古代文物收藏馆,其中收
藏了中国古代文物,如苏州出土的古玉器、陶器、石器、铜器、金器、铁器等;二是现代文物收藏馆,其中收藏了近百年来苏州地区的文物,如清代苏州地区的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民间文物、历史文物等。
苏州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文物收藏机构,它还是一座文化交流中心,它的服务涵盖了文化教育、旅游文化、文物研究、文化保护、数字文化等多个方面。
苏州博物馆将不断努力,秉承“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宗旨,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为苏州和江苏省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
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这种在城市机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硬朗的石材与柔美的水面相辅相成,对比与协调之中呈现出丰富、迷离的视觉体验。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室内水景的一角,传统的曲线造景手法被前卫的抽象概念所替换,同时却毫没有削弱曲径通幽的空间意境。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
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正对入口墙面上的两个菱形窗将远处景观巧妙地借入了室内。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
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
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
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
以墙为纸,以景为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
令人感动的是,园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为《宋画斋》。
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韵。
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光影趣味:物境与心境的交融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
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
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
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
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
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
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
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3.1和谐美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如图5、6)。
3.1.1山水与建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在传统建筑中,庙宇大都坐落于山体之上,益发神圣;苑囿大都位于水体之旁,更显灵动。
东方人更坚信山水自然是可以陶冶情操,涤荡心灵的。
苏博新馆定位于延续园林形制,就自然少不了那灵秀生动的水体。
“水令人亲,山令人古。
”不仅人类具有亲水的特性,水与其它景物也都具有隐含的亲和关系。
苏博新馆的山水园庭院中的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的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如图7)。
正如西方学者所说:“东方人对于自然有一种执拗的追求。
”东方人的建筑传统就是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将建筑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或是用师法自然的方法创造人工环境。
我认为环境设计者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赋山水以灵魂,挖掘出场地的精神。
3.1.2“不高不大不突出”“不高不大不突出”是建筑的中庸之道,贝老对于苏博新馆体量风格上的把握与控制,不与周边现有古建争夺制高点,而将建筑高度控制在地面上两层,并将许多功能空间设置于地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