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温湿度监控系统

合集下载

物联网环境下的温湿度传感器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环境下的温湿度传感器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环境下的温湿度传感器研究与应用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物联网环境下,温湿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也越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物联网环境下的温湿度传感器进行研究,探讨其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一、温湿度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温湿度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设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的小型化、智能化和无线化已成为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目前,温湿度传感器主要采用电阻式、电容式和表面声波式等不同原理的传感器技术。

在物联网环境下,温湿度传感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广泛应用于居住环境、工业生产、农业等领域。

例如,在居住环境中,温湿度传感器可帮助实现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提高生活质量。

在工业生产中,温湿度传感器可用于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温湿度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土壤湿度和气温,提供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信息,实现精准农业。

二、温湿度传感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问题及挑战尽管在物联网中温湿度传感器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传感器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温湿度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其准确性对于后续数据处理分析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传感器技术的限制,目前市面上的温湿度传感器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可能会导致采集到的数据不够准确。

其次,传感器的可靠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中传感器的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传感器的寿命和可靠性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感器在严酷的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故障或失效。

此外,传感器的能耗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物联网环境下,大量的传感器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传感器的能耗对电池寿命和维护成本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温湿度传感器通常需要较高的能量供应,限制了其在物联网应用中的使用。

三、温湿度传感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改进方向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温湿度传感器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是必要的。

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各项目实时运行数据

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各项目实时运行数据

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各项目实时
运行数据
图书馆是收藏、整理图书资料供人查阅的机构,每个地区都有这规模不一的图书馆。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需要得到妥善的保管,才能提升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图书馆环境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部署一套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十分必要。

丨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
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实时采集现场的设备和环境数据,由总部中心统一管理查看,可解决巡查不及时、查看不全面、效率低下的问题。

01.温湿度监控
对图书馆的重要区域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温湿度值,设置温湿度上下阈值。

02.烟感探测
利用烟感传感器对图书馆内进行消防探测,大哥产生烟雾时,浓度达到阈值自动触发告警,同时可以根据消防状态联动门禁自动开门;
03.漏水监测
对图书馆潜在漏水风险区域部署漏水建控装置,实施在线监测和自动告警。

丨客户案例——天津市某高校图书馆监控项目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监测还处于人工巡检和人工调控温湿度的阶段,因此,及时做好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图书馆内环境温湿度、漏水监测、防火烟感监测等措施,是保护并延长书籍资料寿命的关键。

通过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实时查看各项目的实时运行状况及数据,结合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发出短信、语音报警、声光报警、WEB弹窗、邮箱等多种方式,实时对图书馆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丨结语
物联网云盒监控平台是一种智能动力,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能够应用于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电销、保险业数据机房、政府、教育、卫生、医疗、广电、电力、铁路等通讯机房、通讯运营商基站、枢纽设备机房、工矿、电信运营商等场景。

基于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控系统一、绪论室内环境监控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以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温湿度、噪声、光照等参数,维护室内环境的舒适和健康,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室内环境监测中,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维护和监测。

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监测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发现环境突变,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当今科技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室内环境监控更为可行。

二、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原理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一)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

它可以感知室内环境中的物理量和化学量。

智能传感器的选择对于整个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环境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噪声、二氧化碳、甲醛等多种类型。

在传感器网络的选取中,应该结合不同感知对象的具体特征,将传感器数据采集点布设在不同位置,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二)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是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中转站,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后台,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通常,数据采集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传感器相连。

无线技术可以消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布线问题和拓扑限制,同时也便于节点间的布置和移动。

采集数据后,需要通过协议转换,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系统中,例如通过MQTT、WebSocket传输。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模式,采用多个数据存储设备协作,保证高可用性、高效率和可靠性。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物联网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引擎,主要功能是对大量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传到云端,并呈现给用户。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过滤、清洗、建模和分析等过程,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进行可视化展示,支持报表、图表和实时告警等方式。

同时,基于分析结果,可以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与调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功能介绍

(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功能介绍Smart Home Control System Function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功能介绍1智能恒温系统1.1 系统组成系统包含中央控制器、温度探测器、湿度监测器、空气质量监控器、空调系统、地暖系统、加湿器、空气净化器、通风系统、远程控制设备。

1.2 设备基本功能1.2.1中央控制器1.收集系统中各个设备传递过来的数据:获取用户家中的温度值、PM2.5值、湿度值,获取空调、地暖、加湿器、空气净化器、通风系统的状态。

2. 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如果家中有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家中的监视系统获取家中是否有人,如果家中无人状态可以采用低功耗配置方案(低标准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需求);执行用户通过远程终端的控制命令;通过分析当前的温度决定是开启地暖系统还是空调系统;通过对当前家中湿度的统计,决定打开加湿器还是空调的除湿功能;通过的空气质量检测器(PM2.5、PM10、二氧化碳等)的监测决定是否关闭通风系统而打开空气净化器。

3.中央处理器具有响应各种查询的功能:响应远程控制终端的命令和查询;响应传感器传递的状态。

4.中央处理器具有协调各设备正常工作的功能:采用合理的调控方案达到用户家中恒温效果;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为用户推荐安全、可靠、合理的配置方案使用户可以一键完成整个恒温系统的配置。

5. 中央控制器通过不断的记录/统计不同场景模式、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用户的常用设置以及用户的个人喜好设置合理的控制模式(如睡眠状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湿度50%-60%等),比如你每一次在某个设时间设定了某个温度,它都会记录一次,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它就能学习和记住用户的日常作息习惯和温度喜好,并且它会利用算法自动生成一套设置方案,只要你的生活习惯没有发生变化,你就不再需要手动设置中央控制器。

1.2.2智能空调智能远程控制:可以随时通过远程终端(电脑/手机/PAD等设备)上的APP软件查询空调的运行状态,给空调设置不同的运行模式和温度。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西安邮电大学专业课程设计报告书系部名称:光电子技术系学生姓名:专业名称:班级:光电实习时间:2013年6月3日至2013年6月14日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一】项目需求分析承温度、湿度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艺参数,例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各类工业中广泛需要对温度湿度的检测与控制。

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

而空气中温湿度的变化与人体的舒适度和情绪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及控制就非常有必要了。

温度是物联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对它的测量与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各类物联网的监控日益改善,各类器件的温度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温度监控与控制,本文设计了物联网家居系统中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随着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温度的监控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使其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本次设计要求利用单片机及zibbee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无线温度监测系统,实现温控范围调节及其超温范围报警【二】实施方案及本人担的工作1 .系统总体方案描述系统设计分为2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实现温度的检测、显示和发送,第二个部分为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第一个设计模块中,利用单片机STC89C52控制温度传感器DS18B20定点检测和处理温度数据,并将当前温度显示在数码管上,接着单片机将采集的温度数据发送给单片机,再通过单片机控制,并将对接收到的温度数据进行一定的转换和处理,然后存放在寄存器中,等待下一步处理,再经过无线发送无线zigbee模块将显示的数据打包发送给第二个模块。

第二个设计模块中,同样利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主体,先控制zigbee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一个模块发送的数据,然后将接收到数据在上位机上显示,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2. 系统硬件构成系统硬件方面主要由单片机最小系统,温度传感器DS18B20,4位共阳极数码管,还有zigbee无线收发模块,上位机显示模块组成,目的在于实现温度的准确检测和无线收发所检测的温度数据。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准确的环境监测结果。

本文将介绍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架构以及关键技术。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是基于传感器节点和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监测。

传感器节点通过安装在环境中的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湿度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给数据中心。

传感器节点具有低功耗、小尺寸和自组网能力等特点,可以部署在不同的环境中,从而实现对不同地点的环境温湿度的实时监测。

其次,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的实现架构可以分为传感器节点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

传感器节点层通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给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传输,将采集到的温湿度数据发送给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展示,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并以图形化方式展示监测结果。

再次,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该系统的基础,通过选择合适的温湿度传感器,并进行数据校准和滤波处理,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线通信技术通过采用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模块实现传感器数据的无线传输,如WiFi、ZigBee等。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环境温湿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隐藏在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

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此外,还需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即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传感器节点的可靠性。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成为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逐渐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必备工具。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环境监测的方式,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实时性和便捷性。

一、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的定义及特点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监测解决方案。

它通过将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器等智能设备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

1.1 实时监测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环境变化情况,快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 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传输,形成大量的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进行深度分析,帮助用户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 高效管理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多个监测点的集中管理,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通过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领域2.1 空气质量监测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包括PM2.5、二氧化碳、臭氧等指标。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2 水质监测水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问题,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2.3 温湿度监测在一些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的环境中,如实验室、医院等场所,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反馈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帮助维持良好的工作条件。

2.4 火灾报警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还可以用于火灾监测和报警。

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等设备,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做出相应的处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势3.1 实时性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和传输数据,帮助用户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温湿度测控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温湿度测控
相应的控制指令 。
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辨认物体 , 采集信息 。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
和识读器、 FD标签 和读写器 、 RI 摄像头 、 P 、 G S传感器 、 终端 、 传感 器收集等 , 首要是辨认 物体 , 采集信 息 , 与人体构造 中皮 肤和五
官的感知类似。收集层是物联网的神经 中枢和大脑信息传送和
体设 计 、 架构 及 可 实现 的功 能 。
关键 词 : 程 温 湿度 测 控 ; 体设 计 ; 远 总 系统 架构 ; 系统 功 能 ; 物联 网

互联网的诞生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 , 使地球成为一个大村子 ;
而物联 网走进人们 的生活 , 使地球将变得更小 。简单说 , 物联 网
数据上传给服务器 ; 进行控制指令的下达 工作 , 将服务 器下达的
控制指令分发交给下层控制单元执行。
5 结 语
在物联 网技术高速发展 的今天 ,传 统产 业的升级换代 已经 时不我待 ,在各行各业 中应用物联 网技术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 潮流。对变 电站高压 室的温湿度实施远程 控制, 将大大降低在该 项 工作 中的人力成本 , 提供 工作 效率 , 高压 室的安全高效运行 为 提供一个优 良的环境保 障。毫无疑 问, 物联 网时代 的到来将使人
() 1监控服务器 。在服务器端 安装数据库 , 用于系统温湿度
量、 信息数 据的远程传输 、 海量数据 的存储及查询 、 异常数据情
况的远程启停处置。传统基 于现场总线的数据传输在传输速率 和距 离等方面与以太网相比都存在劣势 。因此 , 需要设计一种基
采集数据 的存储 、 分析 , 为长期的数据分析做决 策依 据 , 成数 形
处置惩罚。收集层包括通信与互联 网的交融收集 、收集治理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设计报告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题目:物联网温湿度监控系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小组:组长:班级:任课老师:2014年01月10日目录1、项目概述 (1)2、需求分析 (2)2.1硬件平台 (2)2.2软件平台 (2)2.3软件介绍 (2)2.4系统与应用分析 (2)3、项目团队架构及分工 (3)3.1小组组织结构 (3)2.2小组成员及分工安排表 (3)4、概要设计 (4)4.1传感器 (4)4.2工作原理 (4)4.3UML模型 (4)5、详细设计 (5)5.1对实验所需的环境进行安装,配置 (5)5.1.1安装IAR (5)5.1.2安装Setup_SmartRFProgr_1.6.2 (8)5.1.3安装ZStack-CC2530-2.3.0-1.4.0 (8)5.2打开相应的工程空间,本实验做的是温湿度采集实验 (9)5.3将相应的程序代码下载到相应的模块中 (10)5.3.1协调器模块 (10)5.3.2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10)5.4对温湿度传感器与协调器的组网到LED1灯同时不闪烁为 (10)5.4.1温湿度传感器 (11)5.4.2协调器 (12)5.5打开串口配置软件配置相应的串口 (10)5.6打开串口软件获取相应的温湿度。

(12)6、系统测试 (13)7、出现问题与解决 (14)7.1、程序在IAR上不能运行 (14)7.2不能够组网 (14)7.3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不能传到电脑上 (14)8、总结 (14)9、参考文献 (16)1、项目概述智能家居是人们的一种居住环境,其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家庭生活更加安全,节能,智能,便利和舒适。

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环境。

智能家居该项目设计旨在通过团队的独立设计完成对简单智能家居系统的构建,以及相应智能家居系统功能的实现。

项目设计的实现了对室内温湿度及光照的自动监控及自动调节。

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依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融合个性需求,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系统如安防、灯光控制、窗帘控制、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场景联动、地板采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

此系统主要是对温湿度采集实验与灯的控制实验这两方面来做,下面来介绍温湿度采集实验。

采用的是zigbee和z-stack 和平台,实现整个系统。

2、需求分析2.1硬件平台windows主机是Win7系统,物联网实验箱。

2.2软件平台IAR环境,Setup_SmartRFProgr_1.6.2,ZStack-CC2530-2.3.0-1.4.0,ZigBeeConfiger,AccessPort RS232。

2.3软件介绍1)IAR环境:对实验的代码进行编译,调试。

2)Setup_SmartRFProgr_1.6.2:用于烧写程序。

3)ZStack-CC2530-2.3.0-1.4.0:用于是基于这个平台下的实验4)ZigBeeConfiger:用于串口的配置5)AccessPort RS232:用于对数据的接收与发送2.4系统与应用分析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智能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化大趋势。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为人们提供一个以人为本的舒适、便捷、高效、安全的生活环境。

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家居系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3、项目团队架构及分工3.1小组组织结构表 2-1 小组组织结构2.2小组成员及分工安排表表 2-2 小组成员分工安排4、概要设计4.1传感器现代智能化设备的运行有赖于现金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消费方法。

与之对应的就是传感器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各种先进的执行机构。

作为先进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在医疗、工业、农业、商业、公共管理、国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促进未来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线温湿度传感器节点能够定期采集温湿度数据,通过无线方式直接发送或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继转发到智能接入网关,然后由网关将无线数据重新打包成后台服务器能够识别的格式,然后发给后台服务器。

4.2工作原理对实验所需的环境进行安装,配置;打开相应的工程空间,本实验做的是温湿度采集实验;将相应的程序代码下载到相应的模块中;对传感器与协调器的组网到LED1灯同时不闪烁为止;打开串口配置软件配置相应的串口;打开串口软件获取相应的温湿度。

4.3UML模型图4-15、详细设计5.1对实验所需的环境进行安装,配置5.1.1安装IAR双击EW8051-EV-751A.exe图5-1图5-2图5-35.1.1.1按下面的方法获取License打开EW8051-EV-751A Crack文件图5-4双击IARID.EXE,获取自己PC的ID号,如下图,ID号为0x2B073图5-5鼠标右键点击KEY点编辑,修改ID。

然后保存。

图5-6双击key.cmd 生成文档,打开key.txt, 找到"EW8051-EV" 这一段,获取Installserial号和key图5-7图5-8将上面获取的key 拷贝到License Key:这一栏,然后点击Next> ,后面的全部选默认安装,直到完成,安装IAR后的效果图:图5-95.1.2安装Setup_SmartRFProgr_1.6.2双击Setup_SmartRFProgr_1.6.2.exe图5-10根据提示全部默认安装,直到安装完成,之后桌面上出现CC2530烧写软件图标图5-11点击它,即可出现图5-125.1.3安装ZStack-CC2530-2.3.0-1.4.0双击ZStack-CC2530-2.3.0-1.4.0.exe安装图5-13安装完成后图5-145.2打开相应的工程空间,本实验做的是温湿度采集实验\UP_IOT_A8(ZIGBEE网络传感器节点部分)\exp\zigbee\基ZStack的无线数据(温湿度)传输实验\Projects\zstack\Samples\SampleApp\CC2530DB\双击SampleApp.eww图5-15出现下面的界面图5-165.3将相应的程序代码下载到相应的模块中5.3.1协调器模块图5-175.3.2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图5-185.4打开串口配置软件配置相应的串口图5-19图5-20此处波特率设为384005.5对温湿度传感器与协调器的组网到LED1灯同时不闪烁为5.5.1温湿度传感器图5-215.5.2协调器图5-22 5.6打开串口软件获取相应的温湿度。

双击AccessPort.exe图5-23双击后即可出现下面的界面。

图5-24串口配置,为了协调器与电脑的连通图5-256、系统测试打开串口软件即出现上图,当串口开始配置至成功的时候白色区域就会出现温湿度的相应数据。

以下数据变化原因是将手指按在温湿度传感器上。

图6-17、出现问题与解决7.1、程序在IAR上不能运行程序没改过,不会错误,可能是IAR的问题,首先对IAR进行相应的配置,还是有问题,然后感觉安装IAR版本不一样,最后卸载了重新安装。

发现可以运行了。

7.2不能够组网有可能是烧的程序对不对。

协调器对应的是CoordinatorEB,传感器对应的是EndDevice。

再重新烧一次如果还不能组网则在图7-1中将1234改为任意一个数,因为大家都在做实验可能造成影响。

图7-17.3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不能传到电脑上一般都是串口没配置好,在设备管理器里面找到串口号,用串口配置软件检测连接成功否,再在串口软件里面配置好串口号,波特率。

这样就可以通信了。

8、总结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物联拥有业界最完整的专业物联产品系列,覆盖从传感器、控制器到云计算的各种应用。

产品服务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各种领域。

构建了“质量好、技术优、专业性强,成本低,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传感器应用极其广泛,而且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也很多,通过对传感器的学习让我基本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热电式、磁敏式、光电式传感器与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输入之间的关系。

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很慢时,其关系为静态特性。

当输入量随时间变换较快时,其关系为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所具有相互关系。

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

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等;所谓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

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

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

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传感器的作用主要是感受和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有用输出,特别是完成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

传感器的组成并无严格的规定。

一般说来,可以把传感器看做由敏感元件(有时又称为预变换器)和变换元件(有时又称为变换器)两部分组成。

9、参考文献[1] 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7):1282-1291.[2] 吴光荣,全剑敏,章剑雄;基于CC111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电子工程师2008.10.[3] TILAK S, ABU- GHAZALEH N, HEINZELMANW. A Taxonomy of wireless mic ro sensor network models [J]. Mobil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2, 6(2): 28- 36.[4] AKYILDIZ I, SU W,S ANKARASUBRAMAN IAM Y, et al. A survey on senso rnetworks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2, 40(8):102- 14. [5] 匡兴红, 邵惠鹤.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33(6):228- 230.[6] 胡鸿, 林程, 宋丽平. 基于S3C2440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的设计[J]. 大众科技,2008,112(12):67- 68.[7] 郑鹏, 李方敏.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TCP/IP网络的互联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28(7):43-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