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合集下载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一、生理因素: 多见于婴幼儿,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发育不完善,从而 导致单核细胞增高,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二、病理因素: 1、感染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等,而单核细胞会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抗致病因子, 从而可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利巴韦林片、甲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由于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增殖释放入 血,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环磷 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或者进行骨髓移植。 三、药物因素: 比如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这类激素药物或者抗生素药 物,也可能会引起单核细胞增高,建议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 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四、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造成淋巴细胞增多因素:
1、生理性原因。儿童患者,一般可以无症状。 2、病毒感染性疾病,比如患有风疹、水痘、腮腺炎等。 3、淋巴细胞疾病也,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4、当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移植排斥反应时。
造成淋巴细胞降低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艾滋病等,或肿瘤患者放化疗后。 2、使用细胞毒素类、激素类或免疫抑制药物。 3、感染、外伤或应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性减低。 4、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 等,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 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 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 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症等。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WBC分类及形态检查一、检验目的1、对外周血各种白细胞进行分类,以明确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观察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幼稚白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二、检测原理: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及形态观察。

三、标本采集1.标本类型:EDTA-K2抗凝全血或新鲜末梢血。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的储存和运输:EDTA-K2抗凝全血要在2小时内制片。

四、试剂:台湾Baso的瑞氏染液和PBS缓冲液(PH6.4—6.8)。

四、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及清洁液。

五、操作步骤1、显微镜法(1)制片:血液要新鲜,血片通常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厚薄均匀。

(2)染色:染色要清晰。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观察白细胞分布及染色情况.(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器作好记录,一般共计100个白细胞。

2、仪器法见各血细胞分析仪SOP文件。

六、质量控制1、显微镜法:人员要求培训上岗,要有识别各种异常白细胞的能力,涂片染色要符合要求,白细胞在>15.0×109/L时要计数200个白细胞,白细胞<3.0×109/L时可计数50个或者计数2张血涂片。

2、仪器法:仅为过筛试验,对出现有异常驻机构白细胞提示要制片人工分类。

3、质量控制:有95%的可信限评价法和相对误差(RE)评价法。

七、计算方法:1、白细胞百分比:以分数值报告。

2、幼稚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以分数数值报告。

3、中毒颗粒: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的中性粒细胞数。

4、有核红细胞:计数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的个数(有核红细胞:XX个/100WBC)。

八、生物参考区间九、操作性能十、超出可报告范围的处理十一、危急值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十二、干扰因素:制片质量和染色效果十三、参考文献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3、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

白细胞实验报告

白细胞实验报告

白细胞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以加深对白细胞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染色技术以及相关的生化分析方法,可以对白细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新鲜血液样本:采集自健康志愿者。

2、瑞氏染色液:用于对白细胞进行染色。

3、显微镜: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

(二)实验方法1、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无菌注射器从志愿者的肘静脉采集适量的新鲜血液,注入抗凝管中,轻轻摇匀。

2、制备血涂片取一滴血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一端,用推片以 30° 45°角均匀地推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

3、瑞氏染色将干燥的血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具体步骤为:滴加染液覆盖血膜,静置1 2 分钟,然后滴加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晃动载玻片,使染液与缓冲液充分混合,染色 10 15 分钟,用流水冲洗掉染液,自然干燥。

4、显微镜观察在油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识别并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四、实验结果(一)白细胞形态观察1、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 10 12 微米。

细胞核多分为 2 5 叶,叶间有细丝相连。

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细小的淡紫色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直径约 12 17 微米。

细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

细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大小与嗜酸性粒细胞相近。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常被细胞质内的嗜碱性颗粒所掩盖。

细胞质内的颗粒大小不一,呈紫蓝色。

4、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直径约 14 20 微米。

细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疏松。

细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5、淋巴细胞可分为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直径约 6 9 微米,细胞核圆形,占细胞体积的大部分,细胞质很少。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2018年最新医院临检室作业指导书SOP(ISO15189:2012)

2018年最新医院临检室作业指导书SOP(ISO15189:2012)

ISO15189-20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临检室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JDX-3-LJ-01~50第C版编制:审核:批准:生效日期:2018年01月01日TJDX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目录修订页血红蛋白电泳检查(电泳法)1. 原理血红蛋白是由两对多肽链组成的复杂分子。

每一条链含有血红素和络合铁原子的卜啉。

所有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都是相同的。

所测定的血红蛋白的蛋白部分称之为珠蛋白。

正常人血红蛋白多肽链包括α、β、δ和γ。

血红蛋白的结构、分子特性取决于形成其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和性状。

氨基酸不同可形成不同的血红蛋白,其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率不同。

本实验在碱性(PH=8.60)条件下,以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进行,对红细胞洗涤后造成溶血,电泳分离血红蛋白后以氨基黑染色。

多余的染色液用酸性液体洗去。

待琼脂糖凝胶板干燥后,肉眼可直接判别有无电泳条带异常。

运用光密度扫描仪检测准确定量分析电泳条带异常情况。

血红蛋白异常有二种类型:血红蛋白性质或结构的异常称之为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中的一条链合成减少引起血红蛋白性质异常,称之为地中海贫血。

2. 标本采集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抗凝血2.3 标本要求:抗凝剂选用EDTA,柠檬酸或肝素均可,避免碘乙酸。

常规静脉采血1.8ml,加入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干燥。

清洁试管中,充分混匀。

4. 标本储存:储存于2-8℃冰箱中,5天。

5. 标本运输:储存于2-8℃状态下的冰壶或泡沫箱密封运输。

6.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7. 试剂7.1 试剂名称:血红蛋白电泳检查试剂7.2 试剂生产厂家:法国Sebia公司7.3 包装规格:150tests7.4 试剂盒组成琼脂糖凝胶10块溶血素1瓶缓冲液条带10包×2条薄滤纸1×10张氨基黑(浓缩液)1瓶×100ml 点样模具滤纸10条×1盒7.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贮存于室温(15~30℃)或冰箱(2~8℃),不能冷冻。

临检sop

临检sop

临检室操作规程ABC医院检验科目录1.血常规检测 (1)2.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8)3.异常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2)4.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17)5.ABO血型鉴定 (18)6.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20)7.疟原虫检查 (21)8.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24)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26)10.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测定 (28)11.血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 (30)12.尿微量白蛋白(Μ-ALB)免疫比浊定量 (32)13.全血C-反应蛋白(B-CRP)免疫比浊定量 (34)14.尿液检验 (36)15.粪便检验 (44)16.脑脊液检验 (48)17.腔积液检验 (55)18.前列腺检验 (61)19.精液检验 (62)20.阴道分泌物检验 (65)血常规检测1.标本采集新抽取的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EDTA-K2抗凝)。

2.仪器设备血细胞分析仪。

3.操作步骤3.1上下颠倒试管将内容物充分混匀,检查有无凝血。

3.2将试管正确放入试管架上。

3.3按start键,样品开始吸取。

3.4当ready led 暗(并发出两声短音)移开试管。

3.5当ready led再次亮起时,准备下一个样品,重复上述步骤。

4.实验原理4.1红细胞计数测定本实验采用流体力学聚集技术原理分析红细胞。

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通过小孔时,形成的相应的脉冲的多少即红细胞的数目。

4.2白细胞计数测定本实验采用半导体激光器,以流式细胞术原理分析白细胞。

当全血进入白细胞通道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半导体激光的照射形成白细胞散射图,从而计算出白细胞的数量。

4.3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本实验采用半导体激光器,以核酸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原理分析白细胞。

当全血进入白细胞通道后,通过核酸荧光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半导体激光的照射形成白细胞散射图,从而计算出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脃、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类的数量。

异常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异常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异常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实验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标本采集:2.1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标本要求:2.2.1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

2.2.2用手指末梢血作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实验材料: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实验仪器:7.1仪器名称:OLYMPUS显微镜7.2仪器厂家:OLYMPUS7.3仪器型号:OLYMPUSCH308.操作步骤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红细胞形态。

9.结果判断与分析: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7~7.7μ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可从染色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此种形态学改变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红细胞大小改变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正常人遇见。

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

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文件一、目的:确保仪器正常运转与结果的准确性,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日常操作规范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测定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构成的染色液染色,血片中的细胞由于内容物不同,而被染成不同的颜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试剂及仪器](一)染色液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I液取瑞氏染粉 l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 2 ML丙三醇和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

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清液。

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

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Ⅱ液 pH6.4—6.8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无水)6.64g磷酸氢二钠(无水)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 pH,加水至1000ml。

2.快速染色液I液:磷酸二氢钾 6.64g磷酸氢二钠 2.56g水溶性伊红 Y 4g(或伊红 B2.5g)蒸馏水 1000ml石炭酸 40ml煮沸,待冷备用。

Ⅱ液亚甲蓝 4g蒸馏水 1000m1蒸馏水 1000m1高锰酸钾 2.4g煮沸,待冷备用。

3.30s快速单一染色液贮存液瑞氏染粉 2.0g姬姆萨染粉 0.6g天青 E 0.6g甘油 10.0ml聚乙烯D比咯烷酮(PVP) 20.0g(或曲拉通X-100 3ml)甲醇 1000ml磷酸盐缓冲液(pH6.2-6.8)磷酸二氢钾 6.64g磷酸氢二钠 0.26g石炭酸 4.0ml蒸馏水加至 1000ml应用液l液、2液按3:1比例混合放置14天后备用。

(二)显微镜。

(三)计数器。

[标本的采集]取手指血或静脉血1.0ml,置于抗凝管中(2%EDTAK2)摇匀待检。

或直接未梢取血涂成血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标本采集:
2.1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标本要求:
2.2.1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

2.2.2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实验仪器:
7.1仪器名称:OLYMPUS显微镜
7.2仪器厂家:OLYMPUS
7.3仪器型号:OLYMPUSCH30
8.操作步骤
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
可分。

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结果判断与分析
9.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

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

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

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4)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

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

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

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

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9.4其它异常白细胞:
1)Pelger-Huet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弱。

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

呈肾形或哑铃形。

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

2)Chediak-Higashi畸形: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的紫蓝或紫红色颗粒。

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溶酶体。

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

3)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

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4)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

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与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

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9.5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
I型(空泡型):最多见。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

Ⅲ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

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不同,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

可有少数空泡。

(2)受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对射线损伤病人观察,证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

人体遭受较小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却已显著减少。

若经较大剂量照射后,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剂量越大,减少得越严重以致衰竭,与此同时受损伤的淋巴细胞还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坏、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后者是指胞质中主核之旁出现小核也称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所见。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的白血病的细胞都有特殊的形态变化。

10.质量控制:每30份样本,抽两份样本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11.变异的潜在来源
11.1取材不当。

11.2涂片过厚或过薄,影响形态观察。

12.操作注意事项:
12.1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12.1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

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12.3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12.4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13.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5-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