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维修通知单
模具维修保养管理制度

Qs/ZX 3023-2004 版号:A 冲压模具使用维护与管理规程文件更改页填表说明:1、此表作为各种文件的更改附页使用;2、根据使用需要空栏行数自由选择冲压模具使用维护与管理规程Qs/ZX 3023-2004 版号:A/0冲压模具是汽车车身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工装,模具的合理使用、维护、保养与管理对延长模具使用寿命、降低冲压件成本、提高制件质量、改善模具的技术状态至关重要,是保证冲压正常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1、模具的使用见《冲压工艺操作规程》。
2、模具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模具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内容包括:⑴模具技术状态定期鉴定。
⑵模具修理。
⑶模具的保养。
⑷模具技术文件管理。
⑸模具的入库与发放。
⑹模具的保管。
⑺模具的报废处理。
⑻模具易损件的制备与管理。
2.1、模具技术状态鉴定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模具零件的自然磨损,模具制造工艺不合理,模具在机床上安装或使用不当以及设备发生故障等原因,都会使模具的主要零部件失去原有的使用性能和精度。
致使模具技术状态日趋恶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效率以及制品的质量。
所以,在模具管理上,必须要主动地掌握模具的这些技术状态变化,并认真地予以处理,使模具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工作。
通过模具技术状态鉴定结果,连同制品的生产数量、质量的缺陷内容,模具的磨损程度、模具损坏的原因等可制定出模具修理方案及维护方法,这对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模具质量及技术制造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状态鉴定包括模具的工作性能检查、制件质量的检查;要求每冲压一次,检查一次,状态鉴定由模具维修人员实施,检验员和工艺员(包括车间工艺员)负责确认。
鉴定后填写《模具日常检查、保养记录卡》。
并负责将存在问题项及时反馈给工艺科冲压模具使用维护与管理规程Qs/ZX 3023-2004 版号:A/02.1.1模具的工作性能检查在模具使用前、过程中和在使用后,要对模具的性能及工作状态,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如下:⑴模具工作成形零件的检查在模具工作前、工作中和工作后,结合制件的质量情况,对其凸、凹模进行检查,即凸、凹模是否有裂纹、损坏及严重磨损,凸凹模间隙是否均匀及其大小是否合适,刃口是否锋利(冲裁模)等。
模具管理作业指导书

模具管理作业指导书 (WI-SCW-04)1.0目的为了对模具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其稳定性;使其在使用前(保管中)和使用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状态。
2.0 范围适用于模具验收、认定、使用、维修保养、报废活动过程的管制。
3.0定义无4.0 职责4.1生产技术课课长及公司指定人员(含以上人员)负责模具的验收、报废等事宜。
4.2 维修组负责模具的维修和日常点检。
4.3 模具管理员负责建立模具档案和保管。
5.0 作业内容5.1 模具的验收和建档。
5.1.1模具在样办认定合格后,技术部在模具上留尾件样办,填写《模具移交清单》;同时将工程样办和《试模及产前评审报告》交生产技术课。
5.1.2 客户提供模具的验收。
5.1.2.1客户提供模具由生产技术课联络客户取得工程样办、成型条件相关资料、认定报告、QC工程图、模具设计图等。
5.1.2.2客户提供模具由营业部填写《模具预借证》,一式三份,客户、营业部、生产技术课各一份。
5.1.2.3如有异常问题报告营业部联络客户。
5.1.3模具入库管理,模具验收合格后由生产技术课课长填写《模具入库单》和《金型确认点检表》将模具移交到模具仓库保管管理。
5.1.4模具建档,模具入库存前生产技术课须对模具建立模具档案表(含《试模及产前评审报告》、《模具管理台帐》、《模具预借证》、《模具履历表》)。
5.2模具的标识:5.2.1模具模板上标明品番、工程号等。
并用不同油漆颜色区分各客户模具。
合格的模具不作“合格”标识视为合格;如模具尚未进行试作而需要入库的,相关入库人员应在《模具入库单》上予以注明,模具管理人员再以《待确认》标识牌标识,以防止未经认定而被使用。
5.2.2模具入库时,须附上调模员确认的尾件产品,作为下一批生产时确认及模具维修组维修、保养模具的依据。
5.2.3模具管理员在模具入库后,需在模具仓库的《模具一览表》加入,反映公司的模具数量、在库管理情况等。
5.3模具的使用:5.3.1模具的领用:①制造部正常生产领用模具可凭《日生产计划》领取;②模具修理领用可凭《模具维修通知单》领取;③模具试作可凭“模具试作相关通知”领取;④维护保养可凭《模具维护保养通知单》领取。
模具结构变更及模具维修作业程序

射胶时间
注塑周期
□
不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
□
秒/啤
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
不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
模具存在问题:
前后模及柱位光洁度未达标 □
生产效率未达标
□
重大设计、制作缺陷
□
样板顶白拉白锲模
□ 加工部位多处免收(不含水口) □
10 啤内打脱模剂超过 1 次
□
备注:
工程 业务 品管 生产 工程
工程
工模部分派人员领取模具,制定生产计划, 执行改/修模,确保按时将改/修好之模具移 交原交接单位。
工程部负责跟进工模部改/修模的进度,确保 生产顺利进行。
工模 工程
注塑部制订试模计划,执行试模任务:品管 与工程到生产现场作技术与品质方面的指 导。
注塑 品管 工程
品管对注塑部所送的试模样板进行品质确 认: A. 试模产品品质不符合标准/要求:若不合
顶出机构 顶针 □ 丝 筒 针 □ 斜 顶 □ 推 板 □
复位机构 回针 □ 弹 簧 □ 橡 胶 □ 铲 机 □
进料机构 大水口 □ 细水口 □ 潜水口 □
特殊加工 光 面 □ 蚀 纹 □ 淬 火 □ 氮 化 □ 电 镀 □ 烧焊 □
互换性 藏 模具生产状况:
顶白 □ 粘水口 □ 拉花 □ 粘模 □ 变形 □ 顶爆 □ 拉爆 □ 行位不顺
5.2 工程部确认需改/修模后,由工程部签发“修改模通知单”(表 8.1)给工模部, 同时通知模仓管理员预备发模具,由工程部签发“试模通知及试模报告单”(表 8.2)给生产部注塑课。
5.3 工模部负责改/修模: 5.3.1 工模部在接到修/改模通知单后,及时分派人员至工模仓领取模具------仓管 员必须在接到工程部通知后,知会工模部人员一同至工模仓领/发模具; 5.3.2 工模部制定生产计划,并在“修改模通知单”上回复工程部修/改模的进度,; 5.3.3 工模部负责修/改模的生产实施、生产进度跟踪、制程品质状况控制,并按 时将改好之模具移交给原交接单位(仓库或注塑课)。
冲压模具维修履历表样板

维修
日期
维修
时机
维修原因
维修对策
修复结果
修
复
时
间
维修
人员
组长确认Fra bibliotek审核:
表单编号:B648-02
冲压模具维修履历表(B)
模具名称:料号:PH:
维
修
时
机
A依『维修通知单』之维修(含首检、巡检)D试模异常之维修(含DCN.ECN试模)
B依『质量异常单』之维修(含PQE异常、客服异常)E换模后之维修
冲压模具维修履历表(A)
模具名称:料号:PH:
相
关
资
料
模具资料
冲压参数
材质及规格
料带形式(排数*Pin数)
底数(pcs/kg)
标准
产能
项目
类别
模高
SPM
气压
油压
振力
日本
维
修
时
机
A依『维修通知单』之维修(含首检、巡检)D试模异常之维修(含DCN.ECN试模)
B依『质量异常单』之维修(含PQE异常、客服异常) E换模后之维修
C依『模具改善评定』之维修F零件寿命到之维修
维修
日期
维修
时机
维修原因
维修对策
修复结果
修
复
时
间
维修
人员
组
长
确
认
审核:
表单编号:F648-02
模具维修通知单

□ 模具故障已经修复,可以进行试模或生产。(适用于对模具的故障维修) □ 模具已经修改完毕,可以进行试模或生产。 (适用于对模具非故障修改)
详见:“试模记录”、“产品尺寸检验记录”(必须附于本报告之后)。 □ 已无法修改/修复或存在重大缺陷,建议重新开模(或开备模),理由如下:
模具车间主管:
5.模具报废/重新开模审批:
□ 同意新开模具(备模),相应的“模具指令单”将于
年 月 日下达模具车间主任执行。
□ 不同意新开模具(备模),请将现有模具修复后继续投产;理由如下:
副总经理:
日期:
填表说明: 1)适用于模具的故障维修或修改,不适用于模具的日常维修。 2)当涉及模具损坏赔偿时,应由压铸车间主任报告责任人,由副总经理按公司相关规定执行处罚。 3)模具维修完毕后,模具车间需通知工程部与质量部相关工程师现场确认是否维修到位;确认签字后方可生产。
□ 内部原因导致模具的非故障修改
□ 模具自然损坏,不予追究责任
□ 人为原因造成模具损坏,责任人为:
2、需要维修或修改的项目:
申请部门: 修模责任部门: 会签人员: 工程部 3.修模结果:
Hale Waihona Puke 申请人: □一厂修模组日期: □一厂制模组
要求完成 日期: □二厂修模组
品质部
批准:
修模责任人:
完成日期:
4.模具最终修理结论:
模具维修通知单
模具报修日期:
年月 日
QR/TD-38
模具名称
模具 编号
模具 □铝 □ 产品
类型
锌
名称/图号
修模 类型
□ 模具结构更改 □ 产品结构更改 □模具大修
□量产前
B/1 NO: □量产后
模具生产运作程序

适用于本公司自接收客户订单后,从准备材料、排程、工作指派,到生产、跟踪及出货计划与生产全过程。
3定义:
3.1工艺文件:指导生产和检验控制的工艺图、工件跟踪表、编程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3.2特殊过程:对形成的产品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
4权责:
4.1生管课:负责总体生产计划、工艺编排制定,组织制造、装配完成模具加工计划和工序加工计划的编制,并对生产进度跟进、进度异常调度、进度统计,确保生产按期完成。
5.1.1.2制造课、装配课收到《总体计划表》后,结合现有生产负荷进行本工序任务指派,若无法达成总体计划时,转生管课统一安排。
5.1.1.3生管课根据制造课、装配课工序计划,结合《复客计划表》调整总体计划或通知各工序安排委外加工。
5.1.2产能分析
5.1.2.1生管人员在排定生产计划时,首先了解产能,其间预留10%-15%宽裕
模具品管课
零件图
工件跟踪表
零部件检验记录表
1.根据各工序检验标准及“工件跟踪表”的加工要求进行测量,不合格数据用红笔在图纸上相应的尺寸旁写出实测数据,合格数据则不用写;
2.在“工件跟踪表”上进行总体判定及写上问题点并签名确认;
3.在工件上用色笔做标识:合格用蓝色/黑色笔写“OK”;不合格用红色笔写“NG”,外观问题用红色笔在工件上标示;
2.进度异常记录包括:模具编号、零件编号、名称、过程描述,原因分析,责任部门,跟进结果,以及对总体计划的影响程度;
3.各工序作业人员须按照要求在生产管理系统上报工
制造课
装配课
零件明细表
备料通知单
1、机加工负责模具主料的的领料与清点。
2、钳工负责模具标准件的的领料与清点。
制造课
模具更改流程

审核/日期审定/日期批准/日期产品更改工艺更改模具损坏修复修模试模模具验证正常生产OKNO1.如果是产品更改,模具管理员应首先根据《模具更改通知单》确认需更改模具的套数;根据《模具更改通知单》中在制品是否可用,决定模具是一次全部更改还是分批更改;如果分批更改,请事先与车间沟通好,以便车间组织生产。
2.如果是工艺更改,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同一产品的模具是一次全部更改还是分批更改。
3.如果是模具损坏修复,可根据模具损坏程度(2页图注)决定是4.模具管理员或工程师将模具更改的原因、方案写进《模具维修通知单》中,交给模修工或模具厂家实施维修。
5.模具厂或模修工根据维修方案及《模具更改通知单》等相关资料进行修模,完成后将修模结果填入《模具维修通知单》中。
6.模具管理员根据模具更改完成日期,应事先通知车间试模时间,以便车间做好试模的准备工作。
7.检查员应根据《模具更改通知单》中维修的内容,检查模具维修部位是否合格及与维修部位相关联部位是否合格。
8.模具如果检验合格则上架或正常生产,并在《模具维修通知单》中签字确认。
9.如果经过检查模具不合格,则自行重新修复或返回模具厂修复。
注意事项1.当多付模具需要更改维修时,需在《模具更改通知单》中相应栏中填写需维修的所有模具的模具号。
2.在填写《模具维修通知单》“实施情况”栏时,模修工或模具厂家应注明所维修模具的模具号;同理,检查员在填写“结果确认”栏时,检查员应注明所检查模具的模具号3.维修后的模具在初次使用时,必须由模具管理员或模修工通知检查员到场检验并签字确认,合格后方可生产,如果夜班无检查员时,可由组长以上人员检查签字确认后方可生产,白班及时通知检查员进行复检确认。
4.模具在更改维修期间《模具维修通知单》在模修现场保存,以便确认哪付模具可以生产,待所有应维修模具都维修合格后,将《模具更改通知单》收回存档。
厂内自行修复还是由模具厂修复或因断裂直接报废。
模具厂修复模具厂修复。
模具制作流程图

本程序适用本公司所有模具,从设计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控制。
3.职责与权限:
工程部负责模具的开发设计、模具图纸的绘制,并提出《模具制作申请单》及对模具进行统一编号。
工程部负责模具制作进度跟进、试模和维修。
生产部负责模具的使用与保管。
工程部、品质部、生产部共同负责模具的验收。
模具组管理员负责建立模具台帐,做好模具出入库登记、统计模具的使用寿命,并负责模具房内模具的整理与保管。
4.4.2模具每次入库出库均需开单,模具库管理员做好出入库登记,并每次入库时生产部提供模具在产线上生产产品数量,仓库做好记录。
4.4.3生产部在不使用完模具后,品质部做好《末件检查记录》,在入库时生产部需提供品质部做的《末件检查记录》,目的是确认模具状态,以便及时维修和保养。
4.4.4每套模具入库后先行保养再放到指定位置。
4.1.3模具配件采购时工程部须先评估需求量及申购的必要性,再提出《模具制作申请单》。
4.1.4若工程部评估内部可以完成模具/配件的制作,由工程部或需求单位提出《模具制作申请单》,部门主管/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下达到工程部,安排车工完成模具的制作。
模具的加工与制作:
4.2.1采购部接到《模具制作申请单》联系外协厂商,并由工程部与外协厂商确认模具制作具体技术要求,并签定协议。
深 圳 市 鼎 固 电 器 有 限 公 司
模具管理控制程序
文件编码:
生效日期:
版 本:
页1/4号:
模具制作管理流程图
深 圳 市 鼎 固 电 器 有 限 公 司
模具管理控制程序
文件编码:
生效日期:
版 本:
页2/4号:
1.目的
建立模具管理控制程序,对模具设计、制作、验收、使用保养与维修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