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窑与“瓷文化丛”的研究

合集下载

景德镇研学感悟

景德镇研学感悟

景德镇研学感悟1. 景德镇的历史与文化1.1 景德镇的起源•宋代的雍熙年间,景德镇开始有规模的瓷器烧制活动。

•宋徽宗赐名“景德镇”,正式确立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1.2 景德镇的瓷器文化•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瓷器文化。

•景德镇的瓷器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1.3 景德镇的研学意义•通过研学活动,可以深入了解景德镇的历史与文化。

•研学可以帮助学生们领略传统瓷器的魅力,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2. 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2.1 瓷器的原材料•瓷器的制作主要使用瓷土、陶土等天然材料。

•不同的瓷器制作需要选用不同类型的原材料。

2.2 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的成型有手工成型和机械成型两种方式。

•手工成型注重细腻的手工技巧,而机械成型则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瓷器的装饰工艺•瓷器的装饰有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装饰工艺给瓷器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4 瓷器的烧制工艺•瓷器的烧制需要进行多次的高温烧烤过程。

•不同的烧制工艺会影响瓷器的质地、色彩和光泽。

3. 在景德镇研学中的收获与感悟3.1 对瓷器文化的认识•通过景德镇研学活动,我对瓷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瓷器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2 对瓷器制作工艺的了解•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自体验,我对瓷器制作工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瓷器制作需要耐心、细致的工艺过程,深刻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神。

3.3 对艺术的欣赏与感悟•欣赏景德镇的瓷器作品,我对艺术的审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瓷器的细腻、典雅,让人对美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3.4 学习与沟通的能力提升•在景德镇的研学活动中,我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了瓷器的制作。

•这次团队合作使我学习到了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技巧,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结语景德镇研学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瓷器文化的宝贵机会。

通过深入了解景德镇的历史与文化、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艺术欣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景德镇调研报告

景德镇调研报告

景德镇调研报告经过对景德镇进行调研发现,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地之一,具有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陶瓷资源。

以下是对景德镇的调研结果:1. 历史与文化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起源地。

在宋代,景德镇成为中国主要的陶瓷生产中心,并以瓷器的产量和质量享誉中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深厚,有许多传统工艺和技术在当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2. 产业与经济陶瓷产业是景德镇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景德镇陶瓷以瓷器为主,包括瓷砖、陶艺、瓷雕等多个门类。

景德镇的瓷器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出口量较大。

陶瓷产业链完善,并形成了一些知名品牌和企业。

3. 旅游与文化传承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之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购买陶瓷产品。

当地政府也积极发展旅游业,推出了各种旅游产品和陶瓷文化体验项目。

景德镇还设立了陶瓷艺术学院和陶瓷博物馆等机构,用于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

4.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景德镇陶瓷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陶瓷市场竞争激烈,创新和品质提升成为摆在景德镇眼前的重要任务。

其次,陶瓷产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发展前景与建议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但也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形象,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此外,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也很重要。

总之,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之都,具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全球陶瓷市场竞争中,景德镇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促进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陶瓷之美远近闻名。

如今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鉴赏和陶瓷文化展览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全球化进程中,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界,并且演变出新的发展方式。

一、古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自唐代起,景德镇的陶瓷制作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此后陆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瓷器种类,如青花瓷、白瓷、黑瓷、红瓷、绿瓷等。

此外,景德镇还是亚洲最古老的陶瓷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在宋代,景德镇瓷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不仅色彩斑斓、造型美观,而且釉面润滑,光泽明亮,质地细腻,瓷器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五代、金、元、明、清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的瓷器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二、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演变在当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是在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在设计、临摹、釉料、装饰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在市场上的取向上也与时俱进,从传统的外销模式向内销和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的方向转变。

首先,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由惟利是图的工具向弘扬文化主旨发展。

现代景德镇的陶瓷作品注重创意、风格与时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及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文创园区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等多个场馆中均可见到,大大丰富了观赏者的学习与娱乐。

其次,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消费群体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品市场方向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外销市场向内销市场转变,成为了更多居民日常生活的装饰品。

现代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已经注重实用价值、环保、物美价廉,不仅以廉价型产品进入大众市场,逐渐形成了既具有与民族文化共同属性,同时也满足城市白领家居装饰需求的中等消费类陶瓷产品。

三、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除了一些传统的技术问题和工艺问题,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陶瓷制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缺乏人才,影响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多。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文化消费作为其中最为典型性的高层次消费,是生产力提升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陶瓷领域中的物质基础也是如此。

在即将建立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今天,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现状尤为重要。

本研究从景德镇文化产业特征出发,探讨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路径。

标签:陶瓷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路径1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在数千年未曾间断的时间长河中自然的衍生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然而传统陶瓷产业形式过于单一,是景德镇的主要经济支柱。

其发展受限于自然瓷土资源的枯竭。

同时,千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发展给景德镇居民带来了强大的陶瓷自信,而在这种自信中,各行各业形成了以“陶瓷”为核心的当代景德镇的传统特色手工陶瓷文化体系。

正是这种融合性,陶瓷文化、陶瓷制造和服务业能很好地融为一体,对产业的延伸有很大的益处,也大大扩展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区别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以陶瓷文化为基础,利用陶瓷产业资源进行陶瓷文化产品生产,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因此,陶瓷文化产业的壮大,深受本地区陶瓷产业资源、空间、文化特性和产业特性的影响。

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了解产业转型的重要性。

同时意识到时代发展所赋予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生机,及时把握住其中前卫而鲜活的积极面。

陶瓷文化产业在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陶瓷工业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创意赋予陶瓷以观念价值,使其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从而较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同时,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形式体现在该产品的创新或者创意。

而成功的文化产品输出取决于是否能够具有延续性的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陶瓷文化产品也是如此,如何不断地提供具有新意、独特的陶瓷产品是获得消费者支持的良方。

最新 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精品

最新 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精品

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民俗不仅仅是静止的现象,还表现为一种符号和文化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特征探究的,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

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是百姓所推崇的风尚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延续、流传的根本原因。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

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文化,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1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主要特征1.1 约定俗称性景德镇陶瓷民俗主要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文化或生活风俗。

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

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

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

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1.2 传承民间性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

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

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

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浅论景德镇清代民窑青花瓷

浅论景德镇清代民窑青花瓷

25清代瓷质鼻烟壶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特征刘乐君 王新荣(景德镇陶瓷学院)一、鼻烟壶的历史由来及种类特点1、鼻烟及鼻烟壶的历史由来说到鼻烟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鼻烟。

鼻烟,顾名思义就是以鼻子吸食的烟草。

它是以优质的烟草,碾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再配兑香料和各种名贵的麝香等药材,经过精细的加工,陈化数年后方可以使用。

鼻烟并不是中国的土产品,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末年,因为鼻烟的流行,盛装鼻烟的器物—鼻烟壶也就应运而生了。

据《勇庐闲洁》等书籍记载,鼻烟最初运到中国的时候,其盛装之器称为“烟瓶”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鼻烟壶”。

而在当时所用的盛装鼻烟的器具大多不是专用特制,而是用以前储藏名贵药品所用的精美瓷质药瓶。

正如民国时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一书中所言:“鼻烟初入中华时,并无另外特别使用之烟壶,遂多利用旧药瓶以盛鼻烟。

”2、鼻烟壶种类特点作为清代杰出的工艺品,鼻烟壶的特点之一是取材广泛。

鼻烟壶按其质地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即玻璃鼻烟壶、玉质鼻烟壶、金属胎珐琅鼻烟壶、有机材质鼻烟壶、瓷鼻烟壶等。

玻璃鼻烟壶以玻璃为材料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加工而成。

玻璃鼻烟壶在清代鼻烟壶中具有制作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工艺品种最为丰富等特点。

按照清代玻璃工艺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玻璃鼻烟壶可分为单色玻璃、套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内画珐琅、金星玻璃、刻花玻璃、搅玻璃、描金玻璃、缠丝玻璃等。

玻璃鼻烟壶在艺术效果上比其他材质的鼻烟壶显得更为清丽秀美,然而在技术上却难度极大。

其工艺的复杂和造价的昂贵致使后来玻璃鼻烟壶越来越少。

玉质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一块璞玉,制作成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鼻烟壶,需经过选料、设计、画活、琢磨数道工序,兼采用浮雕、镂雕、阴刻等加工工艺。

因其质地温润,造型变化多端,工艺精湛等突出特点闻名于世。

同时也因为玉作为天然材料而稀缺匮乏,普通老百姓无法支付昂贵的玉器,使玉质鼻烟壶的烧造更为稀少。

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是一种复合工艺,由金、银、铜作胎,用珐琅釉作装饰。

景德镇陶瓷文化研学旅游价值及路径探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研学旅游价值及路径探析

优势逐步开展了研学旅游。笔者从学校、承接机构、机制体系、经 费 等 方 面 分 析 目 前 存 在 的 困 境,并 对 应 探 析 研 学 旅 游 的
路径。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文化
研学旅游
中图分类号:
TQ174.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72(
2020)
09-0064-03
游,旅游就没有了灵 魂;依 靠 旅 游 推 广 文 化,文 化 才 能
化使得景德镇市成为国内外陶瓷文化爱好者的旅游目
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4 所高等院校,以及陶瓷中专、
的地。景德镇陶瓷是 中 国 走 向 世 界、世 界 认 识 中 国 的
重要文化符号,陶瓷 文 化 是 景 德 镇 城 市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部分,推广以陶瓷 文 化 为 主 题 的 景 德 镇 陶 瓷 文 化 研
依托载体,发展地越来越好。而研学旅游,恰恰就是文
前言
化与旅游二者相结合 的 最 好 形 式,也 是 契 合 了 文 化 与
自 2013 年 2 月首次提出“研学旅行”以来,江西景
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体现。悠久的独具特色景德镇陶
景德镇陶瓷 文 化 研 学 旅 游 发 展 旺 盛。2018 年 江 西 省
(下转第 45 页)
参考文献
供可用于检验有关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宏观行为的假设
的合成工具。BPM 不 像 大 多 数 间 接 模 型 那 样 对 工 具
的行为施加理论上的 假 设 和 限 制 (如 将 岩 石 理 想 化 为
具有许多 椭 圆 形 裂 缝 的 弹 性 连 续 体 的 模 型,在 BPM
中,此 类 裂 缝 会 形 成 相 互 作 用 并 合 并 为 宏 观 裂 缝)。

景德镇陶瓷调研报告

景德镇陶瓷调研报告

景德镇陶瓷调研报告景德镇陶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市场竞争力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网上调查:通过互联网对景德镇陶瓷进行调查,了解普通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的认知和购买行为。

2. 实地考察:到景德镇陶瓷产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景德镇陶瓷的生产流程、技术特点以及市场销售情况。

3. 采访专家:与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获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现状在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对景德镇陶瓷有一定的了解,并表示愿意购买景德镇陶瓷产品。

景德镇陶瓷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并且在市场上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2. 市场竞争力分析景德镇陶瓷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产品。

同时,景德镇陶瓷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一些产品出口到了欧美等地。

然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陶瓷产品相比,景德镇陶瓷在设计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景德镇陶瓷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陶瓷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缓慢等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景德镇陶瓷企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工艺技术。

另外,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缓慢,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陶瓷行业的升级。

四、建议1. 加强创新能力:景德镇陶瓷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推动产业升级:景德镇陶瓷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陶瓷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3. 拓宽市场渠道:景德镇陶瓷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提升出口陶瓷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开发,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总结景德镇陶瓷作为中国陶瓷业的龙头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民窑与“瓷文化丛”的研究景德镇民窑与“瓷文化丛”的研究
[真诚为您服务]
1、最初的想法几年来,我一直在进行有关景德镇民窑的研究,这一研究的最早初衷是,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为了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因为看到由于现代化的浸染,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文化正在迅速地消失,因此当时产生了一种抢救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较熟悉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作为自己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当时的想法只是打算做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准备点论据和积累点素材。

但当我深入下去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研究天地。

这此由社会最低层的手艺人们所创造的下层文化(他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业组织、行业行规、行业语言、师祖崇拜等)和艺术(他们所制作的器物、喜用的装饰题材和绘制手段、对艺术语言符号的把握。

其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以及其是怎样将艺术和生活、市场相连接,并产生一种互动和互助协调的关系等),常常受到忽视或者根本得不到社会承认。

但这恰恰是属于人类根部的,推动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具生命感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产生精英文化和艺术的基础,是非常值得挖掘和研究的文化艺术宝库。

2、景德镇民窑的概述在整个的陶瓷制作过程中,入窑烧造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为了显示其重要生,陶瓷业又往往被称为窑业。

景德镇民空业也就是指手工业时期的景德镇的民营陶瓷手工业,它是相对于官窑而存在的一种称呼。

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中,从宋开始就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即官窑陶瓷手工业工场),是在明以后才开始建立的。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景德镇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尽管官窑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
用,但论历史之悠久、服务对象之广泛、技术之丰富、市场之广阔等,那还是当数民窑业。

特别是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兴起以后,海内外陶瓷市场不断扩大,而这些进入市场的商品瓷的制造者们正是景德镇众多的,富有各种不同特色的民窑。

这些民窑业中的陶工们不仅制作出了曾名噪一时的景德镇瓷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

当然在研究景德镇民窑业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忽视其和官宾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长期以来官民窑中的陶工们也是相互流动和相互替换的,所以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

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它们都属于传统的手工业,都是农业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过去式,对于它们的叙述,实际上就是对一段已经过去了的历史的叙述。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其《历史的观念》一书中写道:"历史的过去不象已经死去的自然的过去,而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

历史就象一条河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了解历史就决不是"通过知觉就可以从经验上领会的。

"而是必须要在"自己的心中重演过去"。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正是这样不断地一遍遍地在自己的心中重演着那已过去了的,或许已被淡忘了的景德镇民窑发展的历史。

在重演中仿佛自己回到了几百年前,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不能寝",被称为"四时雷屯镇"的时代。

我的祖籍是在景德镇的附近,我不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再往上追溯是干什么的,一直猜测着也许在那浓浓的窑火前擦汗的窑工中,或在那坯房里踩泥的陶工中,还有那在用彩笔挥毫的艺人中,就有我至亲的先辈。

他们早已无声息地消失了,他们曾用自己的双手和血肉之躯托起了一个灿烂辉煌的历史,清人王世性曾在《广志绎》中记载:"(这里的瓷器)遍中国,以至海外彝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景德镇古代属饶州,饶器则是指饶州出的瓷器)器"。

这里的"饶器"决不会是指给宫廷提供用瓷的官窑器,而是指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民窑器。

可以想象,当时,络绎不绝的国外商人,把景德镇那精美的瓷器运出海港,送往世界各地时,中国的灿烂文化也就随之播洒到世界各地,景德镇的美名
也响遍了全球。

民窑的陶工们创造了景德镇令人难忘的历史,他们没有留下姓名,甚至他们的业绩连同他们创造的文化也几乎被淹没,只因为他们仅仅是民间的工匠。

在封建的历史中,"民"是不可以和"官"相提并论的。

正因为如此,在有关的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官窑的比重远远大于民窑的比重。

特别是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这段没有了官窑的历史,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最英名远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日本茶人、葡萄牙商人、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一时期,他们大量购买景德镇的民窑瓷器,此时的景德镇民窑也显示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刚健的个性。

自由奔放、淋漓畅快的民窑青花瓷、红绿彩;构图严谨、装饰味浓的开光大盘;颜色绚丽、风格独特的明末五彩瓷……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订购的珍品,并对邻国日本还有欧洲各国以后的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本和欧洲陶瓷学术界,不断发表有关这段历史的论文、专著,并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遗憾道:为什么在中国的陶瓷文献中,始终难以找到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录。

针对这种状况,我阅读了许多国内外的文献资料,由于明末景德镇有大量的瓷器出口到日本,所以日本的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的景德镇民窑业的对外出口情况,以及其对外生产的瓷器品种有着非常详尽的记录,还有欧洲国家的一些资料也都证实了明末不仅不是象国内某些陶瓷史学家们认为的是景德镇陶瓷史上的一个荒疏草率的时期(那只是针对官窑而言),相反它应该说是景德镇陶瓷业的黄金时期。

所以我将这一部分作为对景德镇民窑历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部分。

虽然据记载"新平(景德镇早期的地名)冶陶,始于汉世",但在元以前,景德镇的陶瓷业还尚未与农业分离,陶工们亦是农民们,那时的民窑还处于一种"耕而陶"的家庭副业式的小农经济状况,分散在景德镇方圆一百公里左右的农村中。

到了明代,全国手工业和商业在宋元的基础上急速发展起来,一些自由商人和小业主式的原始资本家逐日增多,于是,就出
现了出资自备工具和原料,雇佣专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劳动者进行生产的手工工场。

这时,景德镇的民窑也已和农业分离,从分散的四山八坞向市区集中,逐渐地形成工场,形成街市。

明隆庆年,"海禁令"的取消,使海外市场得到开放。

另外,赋役制度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赋税折征货币的部分日益增加,以致占有赋税总额的绝大部分。

这一变化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又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赋税折银的结果,迫使生产者更多地出售产品,换取货币。

大批产品投入市场,就使商品在当地摊以销售,不得不向远方寻求市场,而一些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便应运而生。

首先是邻近景德镇的徽商大批的来到景德镇,将他们当地出产的木材、陶瓷原材料、颜料贩运到景德镇,又将景德镇的瓷器贩运到全国各地。

紧接着晋、陕、闽、粤等地的商人也在长途贩运的贸易中发展起来,并纷纷来到景德镇,使景德镇"弹丸之地,商贾货船和远之徒皆聚于其中"。

从"燕、云至交趾,东到海边,西至蜀地,所到之处,皆有商贾取景德镇瓷而赢利"。

从明末开始,景德镇民窑所烧造的瓷器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

而沟通这些市场与景德镇民窑联系的则是一些福建和广东的商人们,他们在景德镇设立瓷行,坐庄采购。

商人们的聚集,本省境内各地劳动力向景德镇的集中,使景德镇成为了一个"五大杂处"、"十八省码头"、"其民繁富,甲于一省"的陶瓷大都市。

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中期,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地到景德镇谋生和驻景德镇经商人口的激增。

为了促进陶瓷业生产和销售的发展,保护自我集团的利益,各种同乡会、行业帮会便应运而生。

到清末,这些以地缘、血缘、业缘关系组成的各地会馆、各种行会、公所都已发展得十分完善。

但此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时期,加上西方机械工业的兴起,洋货对中国市场的不断冲击,致命民族工业日益衰退。

景德镇民窑业也难以避免遭此厄运,手工敌不过机器,最终传统的民窑手工业被机械化工业所取代,这种取代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为
这种取代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上的取代,而更是一种文化和观念上的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