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古典园林史第二章试卷周维权讲解

古典园林史第二章试卷周维权讲解

古典园林史第二章试卷周维权讲解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囿:是王室专门豢养禽兽的地方,主要为帝王狩猎活动,也为宫廷提供食物和祭品。

p412、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p423、上林苑:上林苑本为秦代营建的一处苑囿,汉武帝时扩而广之为上林苑。

上林苑位于关中腹地,方圆广大,离宫别馆丰富,植物畅茂复杂,湖泊众多。

苑中养百兽,供天子秋冬射猎。

上林苑南傍南山,北临渭水,岗峦起伏,泉源丰富,林木蓊郁,鸟兽翔集,自然生态环境异常优美,是中国园林史上融都城、宫苑、园林于一体的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P664、阿房宫:阿房宫是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后起者和最大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它代信宫而起,是皇帝举行大朝的朝宫。

阿房宫是由阿城、前殿和门阙等三部分组成p64 5、一池三山: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到清代.由太液池,三岛——蓬莱、方丈、瀛洲p866、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又称宫苑。

7、神仙思想: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的道家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它把神灵居于高山这种原始的幻想演化为一系列的神仙境界。

P488、园林的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9、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

10、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主要内容,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孔子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意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

11、六国宫是荟萃六国建筑风格的宫苑群。

12、“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有的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建章宫就是一例;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为人工经营。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传统园林教材与参考书目

传统园林教材与参考书目

目录: 一、引言 1 造园三大系统 2 天国乐园 3 埃及幕园 4 荷马咏园 5 悬空园 二、波斯 6 天堂园 7 水法 三、西班牙 8 红堡园 9 园丁园 四、希腊 10 柱廊园 五、罗马 11 哈德良山庄 12 《林泉杂记》 13 绿化装饰 14 修道院寺园 15 庄园 16 文艺复兴庄园
六、法国 17 法国宫园 18 凡尔赛 19 勒诺特尔 20 巴黎公园 七、英国 21 汉普敦宫园 22 英华园庭 23 诗文绘画与风景园 24 布朗 八、欧洲 25 中国影响 26 公园 九、美国 27 威廉斯堡 28 唐宁 29 欧姆斯特德
2、中国园林美学 金学智
简介: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的学术 著作。第二版更以生态美学作为主要线索进行更新、充实、改 写。全书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资料丰富,并做到 图文结合。其内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与未来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园林美 的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建构序列;园林美的精神性建构序列; 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等。本书可供广大园林艺术爱好者、 园林旅游工作者和园林美学以及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园林建筑的分布 园林建筑的特征 从庭到苑囿 看与被看 空间的对比 引导与暗示 虚与实 高低错落 渗透与层次 堆山叠石 花木配置
4、造园史纲 童寯
简介: 本书略述东西方造园沿革史全例,从福州天国乐园到今天抽象的 园艺,指出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成就 及其相互影响,兼涉现在造园职业及专业教育。
8、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 (日)针之谷钟吉 著,邹洪灿 译
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 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在气候温和,植 物繁茂的地方,人们经常同山川草木接触而不觉其可贵。但如长 时间烈日当空,干旱少雨,居住问题虽然解决,若缺乏水泉树荫 作为调剂,就会感到除为生活必需栽种果蔬,还需借助庭园绿化来满足心理欲望,以有助于 感情安宁和观赏要求。这就促使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布置、修整、培育和美化工作,把造园提 高到艺术领域。西亚如波斯(伊朗)和阿拉伯大部分土地气候,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出现最 早有范围的经营绿地。世界造园系统,除西亚以外,还有其他两大系统,即欧洲系统和中国 系统。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8.苏州四大园林中以水景取胜的是( )。 A.沧浪亭、狮子林 B.狮子林、拙政园 C.拙政园、留园 D.拙政园、沧浪亭 【答案】C 【解析】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苏州园林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全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池水面积占全 园面积的 3/5。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景 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 “假山王国”之美誉,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留园以著名 的“留园三峰”著称。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无锡 【答案】B 【解析】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冈。官场 失意,致仕回乡,占用城东北原大弘寺所在的一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同,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又迭经改建。太平天国占据 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则已荒废。光绪 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 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 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 “六百年旺气之所在”。
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江南园林的主要指导思想,“拙政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拙政园”位于哪个城市( )。
5.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 然山水园是( )。
A.颐和园 B.拙政园 C.留园 D.寄畅园 【答案】A 【解析】A 项,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 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 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 290 公顷。B 项,拙政园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 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其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C 项,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D 项,寄畅园位于无锡,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其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填空题1.园林构成四大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解析】一座园林,可以多一些山水的成分,或者偏重于植物栽培、禽鸟饲养,或者建筑的密度较高,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此四者的综合。

①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丘陵、峰、峦、坞、坪等各种地形;②水体包括河、湖、池、沼、涧、溪、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③植物是指专门供观赏之用的树木和花卉;④建筑包括房屋、桥梁、道路、小品以及各种工程设施,它们不仅在功能上必须满足人们的游赏、居住、交通和供应的需要,同时还以其特殊的形象而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缀或组成部分。

2.按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类型。

【答案】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解析】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

其中的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①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②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的,大抵都可以归入这个类型;③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3.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种意识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解析】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①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古人的“自然观”,也就是说,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②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儒家认为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③神仙思想乃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的道家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园林里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求,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参考众多书籍文献,并结合周先生自己多年的积累,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道路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此次只是浅尝辄止,但仍旧获益匪浅。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以获取生活资料。

以生存为目的,依旧完全依赖大自然而生活,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社会,才有了房屋和农田,也就有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逐渐出现了人类文明,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开始关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时期,园林有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皇权制的出现,期初的园林是为皇家的生产生活所需而产生,后来逐渐发展出观赏游憩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只有皇帝所有,私家园林和具有公共游赏功能园林也发展起来。

自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到公园19世纪末的清代的封建社会时段,正值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人文背景的影响比较凸显、典型的时期。

“田园风光”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

皇帝经营的园林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而私家园林中大多为文人士族所建,“士”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而在园林发展的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渗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指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规模相对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

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

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因素
1.政治、经济
经济、政治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运作相应地也就成为园林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

(1)上古奴隶社会
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其三个源头中,“台”具有神秘的色彩和宗教的性质,“囿”与“园圃”属于生产运作的范畴。

故园林雏形的原初功能呈现三分之一宗教性和三分之二生产性。

(2)东周后期
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生成期中,园林游赏功能逐渐上升,但保留宗教和生产的功能。

(3)秦汉
废除宗法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

皇家园林成为造园活动的主流。

西汉皇家园林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然总体布局尚处于粗放状态,少有规划设计的艺术。

(4)魏晋南北朝
庄园经济兴起,门阀士族主政。

天然清纯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与皇家园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皇家园林的游赏功能上升,而宗教和生产的功能减退,重视规划设计,引进民间造园技艺。

(5)唐代
①地主小农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强盛,,皇家园林表现了较为精致的规划设计和足够的皇家气派。

为适应皇帝园居生活的多样化,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
②庶族知识分子入仕,士流园林兴起,孕育文人园林的雏形,别墅成为私家园林的重要类别。

(6)宋代
①城乡经济繁荣,国人滋长享受习尚,造园风气炽盛,造园艺术臻于成熟。

②文人与官僚进一步合流构成文人主政的政治体制,促进士流园林向文人园林转化,文人园林成为私家造园活动的主流。

③国势赢弱,皇家园皇家园林除大内御苑外,仅在都城近郊建置规模较小的行宫御苑。

较少皇家气派,接近民间私家园林,呈现为历史上“文人化”最为深刻的皇家园林——艮岳。

(7)明清
①明朝废除宰相制,清代强化君权统治,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讲究皇家气派,乾隆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②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市民园林得以发展。

两宋时开始从士流园林中游离出来的市民园林到此时得以长足发展,市民园林的发展又对各地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清乾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北方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的私家园林继续维持其并峙高峰的局面。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园林结束其辉煌的古典时代。

2.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的深度涉及物态层、制度层和心态层的文化;其内容的广度包含宫廷文化、士流文化和市民文化。

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之中,哲学、
(1)哲学
哲学影响、浸润于园林,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

①“天人谐合”思想引导中国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

自然山水蕴含人生哲理,阴阳对立和谐,构筑园林的和谐之美、统一之美。

②南北朝、隋唐的别墅、山居与大自然环境的完美契合,营园主旨均着眼于仿佛与宇宙齐一的大空间,从而进行以人观小的细节审视。

,隐逸和造园相联系,“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促进别墅园林的大发展。

③中唐禅宗逐渐兴起,促进艺术向“以意求意”的方向转化,园林艺术追求意境表现;空间意识偏重于壶中之天地,营园的主旨为以小观大。

④宋代理学兴起,讲究纲常伦纪,压抑人性,追求个性解放,盛行“稳于园”的观念,文人士大夫转向园林寻求个性自由的满足。

明代理学强调家族本位,聚族而居,宅园兴建普遍,邸宅与宅园,相互促进和影响。

⑤资本主义发展,强调人本主义,隐逸思想减退,造园工匠社会地位提高,文人参与造园实践,著书立说。

元、明直到清初是中国园林史上的文人园林极盛时期,清中叶以后逐渐衰落。

(2)科技
科技与园林有关,主要表现在建筑、植物、筑山、理水四个造园要素上。

①秦汉时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这四个要素作为造园的基本手段,并不断获得各自的发展。

②宋代,科学技术成就达到封建时代的高峰境地。

a.植物栽培
b.建筑技术
民间传世的《木经》和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建筑技术特别是木构技术臻于规范化、系统化和成熟的标志。

c.筑山
筑山形式多样,土山、土石山、石山、置石等。

造园工匠已经能够驾御大型石山和土石山的堆叠构造等叠山技术,如像北宋的艮岳和南宋的德寿宫假山。

d.理水
园林理水的规划设计已达到相当精密的程度,城市私家园林的水景丰富多姿,理水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③唐宋以来直到清中叶,造园匠师们积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字记录鲜有传世。

而明末清初刊行的造园理论著作,设计技术的含量并不多。

④宋以后发展趋势逐渐减弱。

清乾隆以后,造园技术固步自封,园林在其成熟后趋于衰落。

(3)艺术门类
园林、文学、绘画作为三个艺术门类,同步发展、互相影响、广泛参悟。

中国古典园林被诗文、绘画赋予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不仅是“哲理园”,也是“诗园”、“画园”。

①诗文
a.唐代山水诗文达到纯熟和完美的境地,文人参与园林的规划,把诗文人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情景交融的意境引进园林艺术,从而产生“诗园”的滥觞。

唐代“田园诗”大量涌现文坛、普及民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别墅同林的兴盛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