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地理专业的大学
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doc

2019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全国共有45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学参与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南交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河海大学,以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列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武汉大学2西南交通大学3河海大学4中国农业大学5南京邮电大学6长安大学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华中农业大学9郑州大学10南京师范大学11湖南师范大学12云南大学13北京建筑大学14湖北大学1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6东北林业大学17东北师范大学18延边大学19西安科技大学20昆明理工大学21江西理工大学22安徽科技学院23滁州学院24兰州交通大学25黑龙江工程学院26东华理工大学27山东建筑大学28河南理工大学29安徽师范大学30桂林理工大学31长江大学32江西农业大学33长春师范大学3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35山西农业大学36淮海工学院37重庆师范大学38安徽理工大学39闽江学院40山东农业大学41安徽农业大学42湖北科技学院43新疆师范大学44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45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以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程序语言相关学科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排名依次是:前面的字母是专业等级A+ 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A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B+(18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B(17)新疆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湖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C(11个)云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可见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2010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网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xxzx/2004/index.asp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new/index.php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080/www/西安石油大学/index.jsp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index.asp南京大学地学院/ab/dili/NJ-Geoscience.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http://202.117.105.63/jxyd/models/cn/index.htm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tw/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tw/home/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http://202.197.67.197/dxy/index.asp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chs/中国海洋大学/index.htm浙江大学理学院/chinese/index.php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o/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ew/index.as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ndex.jsp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default.asp中国科学院/index.htm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BalanceOA/nets/index.asp 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BalanceOA/nets/html/link.htm 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ciog/c_index.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index_zhuye.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cms/website/AGRSOUT/index.jsp?siteId=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allinone.asp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news/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shouye.htm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index1.htm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gmrs/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chengguoc/GeoProduct/Default.htm 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search.htm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CGML/SEARCH.HTM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http://210.45.97.5/jx/gycnki/daobao/cnkidaobao5/cnkiGNW01.ht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index.asp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index.html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infocenter/depzykj/index.aspx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home1.shtml 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xh/index.htm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Chineseindex.html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GuotuPortal/appmanager/guotu/index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index.asp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index.htm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lsyg.htm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kx/YouSeDZi.htm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h-daohang/suzi-8.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index_cn.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cn/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ddy.htm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INDEX.htm/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company/mobon2/index.asp?ep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index1.htm中国冶勘/main/main.php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aboutus.asp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cshweb/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default.asp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desktop/nsfcc20052.aspx@tabindex=450&modelid=258.htm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index.php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http://202.98.18.60:86/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Netscape_web/F-Netscape.htm地学网站大观/geoweb/geomag.asp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science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wz/science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xxzx/2004/index.asp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new/index.php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080/www/西安石油大学/index.jsp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index.asp南京大学地学院/ab/dili/NJ-Geoscience.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http://202.117.105.63/jxyd/models/cn/index.htm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tw/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tw/home/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http://202.197.67.197/dxy/index.asp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chs/中国海洋大学/index.htm。
新版学科教学(地理)专硕考研院校排名及考研难度分析

新版学科教学(地理)专硕考研院校排名及考研难度分析专业介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改⾰对⾼素质教师的需求⽽设置的专业学位。
主要⾯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才,其⽬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能⼒。
本领域主要培养基础教育的地理课教学及其地理教学管理⼯作所需要的⾼层次⼈才。
培养⽬标:培养掌握地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作能⼒,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和管理⼯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层次应⽤型专门⼈才。
基本规格如下:1、熟悉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针与政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和教学⼯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具有宽厚的⽂化基础与地理专业基础,具有较⾼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地理教学⽅⾯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法,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并能写出有⼀定质量的教学研究与改⾰的科研论⽂。
3、具有较⾼的⼈⽂素质、科学素养,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最新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掌握⼀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资料。
5、具有健康的和良好的⼼理素质。
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从切实提⾼教育实践能⼒出发,地理专业教育硕⼠专业学位研究⽣应在熟悉基础教育历史及现状的前提下,接受与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训练及案例教学。
全⽇制教育硕⼠专业学位研究⽣从事实践教学时间为半年,可以采⽤集中实习形式,通过顶岗教学、试讲、说课、助教、教学观摩、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活动等⽅式开展教学实习活动。
⾮全⽇制教育硕⼠专业学位研究⽣的教育实践研究环节可在任教学校进⾏。
实习结束后,全⽇制教育硕⼠专业学位研究⽣须提交实习报告。
学科教学教育硕⼠虽然是专业型硕⼠中⽐较新的专业,但由于本专业的⽬标是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才,实习期间本专业研究⽣可以去当地中⼩学实习,所以越来越多对教育学感兴趣的考⽣开始关注这个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代码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代码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代码1、010015:旅游地理2、020700:自然地理学3、050200:城乡规划学4、050303:资源环境科学5、050306:生态环境学6、050309:历史地理学7、100102:国土资源管理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在山东省属于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重点大学,专业类别开设有旅游地理、自然地理学、城乡规划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环境学、历史地理学、国土资源管理,代码分别为010015、020700、050200、050303、050306、050309、100102。
旅游地理是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基础理论、旅游地域空间结构、旅游地域聚类机理、旅游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域产品开发、旅游地域环境保护等。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社会活动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核心分支。
主要研究内容有:宇宙空间结构;自然地理分布;地貌地形;植被地域特征;气候分布;地壳构造演变;岩矿物地理;矿产资源分布;冰川古今;海洋地理等。
城乡规划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空间空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涉及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土、水、林、畜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地区发展模式、人地关系研究及其规划实施等。
资源环境科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结合地理学、生态学、畜牧学等学科对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影响、保护管理等作出科学研究。
通过阐释和研究自然资源空间异质性及其资源利用等,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更好地解决自然资源开发方便的社会问题。
生态环境学是一门以生态学与环境学相结合的学科,是指通过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环境变化的全过程,从而可以为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和研究一系列理论及实践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地理科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名

2018年全国地理科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名最新地理科学专业排名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
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1902年公立师范教育部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1898年公立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
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1951年公立师范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1944年公立综合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
2020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doc

2020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_高
考升学网
当前位置:正文
2020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更新:2019-12-24 09:59:36
一、教育部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华东师范大学2北京师范大学3武汉大学4南京师范大学5中山大学6兰州大学7首都师范大学8南京大学9浙江大学10陕西师范大学11中国农业大学12云南师范大学13河南大学14中南大学15新疆大学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7东北师范大学18山东师范大学1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西北师范大学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介绍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
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文章推荐
名单。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主要是培养认知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
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领域的人才,是河南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1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进行重点建设。
2008和2012年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8名和第11名,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其特点主要有:
一、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动手性人才
本专业除学习专业必修课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外,还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环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遥感、OUTCAD、ARCGIS、ERDAS等技术操作性课程,并每年由院系组织暑假实习,要求撰写实习报告,旨在培养动手性、操作性实际人才。
二、学科方向多维,各方向针对性强,地域特色鲜明
本专业学习与地理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多方面人才,并根据知识不同分区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针对性开展特色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
本专业所属院系环境与规划学院共建有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研究部门,基于此开设有多种与黄河研究相关的课程,很好的与地理科学的地域性特点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020最新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2在教育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在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及研究地理信息流的产生、传输和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是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要专业课程: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原理与技术、数据库结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工程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理论与应用、GIS设计与开发、网络GIS、计算机图形学。
发展前景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大学,而我国现有140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国家各个部门信息化的进程,以及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的增多和发展壮大,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增大,缺口也将扩大。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信息社会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
开设院校
全国(50)福建(2)江西(1)浙江(3)内蒙古(1)安徽(1)河北(1)山西(1)北京(4)山东(1)天津(1)辽宁(1)湖南(1)湖北(3)河南(3)宁夏(1)新疆(1)甘肃(2)青海(1)陕西(4)广西(1)广东(2)吉林(2)黑龙江(1)江苏(2)上海(2)四川(1)贵州(1)云南(3)重庆(2)
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地理学
开设院校
全国(12)广东(1)湖北(1)江苏(3)海南(1)新疆(1)江西(1)云南(1)山东(2)北京(1)
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河海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自然地理学
开设院校
全国(56)福建(2)江西(1)浙江(2)内蒙古(1)安徽(1)河北(1)山西(2)北京(6)山东(3)天津(1)辽宁(1)湖南(1)湖北(4)河南(1)宁夏(1)新疆(1)甘肃(2)青海(1)陕西(3)广西(1)广东(2)吉林(2)黑龙江(1)江苏(3)上海(2)四川(3)贵州(1)云南(3)重庆(3)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聊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
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