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_张毅
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总胆汁酸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

Pugh 分级标准分级〔2〕: A 级组 31 例,其中男 18 例,女 13 例,平 均年龄( 48. 3 ± 1. 2) 岁; B 级组 29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4 例,平 均年龄( 49. 4 ± 1. 2) 岁; C 级组 16 例,其中男 10 例,女 6 例,平 均年龄( 50. 3 ± 1. 1) 岁。将 76 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肝硬化组,选 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 55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35 例, 女 30 例,年龄 40 ~ 65〔平均( 47. 4 ± 1. 1) 〕岁。年龄、性别在各 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1. 2 仪器及试剂 仪器为日本生产的 AU-400 全自动生化分 析仪; PA 及 RBP 检测采取免疫比浊法,试剂盒为上海生物制品 研究所生产; TBA 检测采取循环酶终点法,试剂盒为上海捷门 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 3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约 5 ml,在 2 h 之内分离血清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PA、RBP、TBA 水平。以上检测由同一检验人员进行操作。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5.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x ± s
·2848·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年 7 月第 32 卷
表示,采用 t 检验。
2结果 2. 1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血清 PA、RBP、TBA 水平比较 肝硬 化组 PA、RBP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BA 水平升高,两组间 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 01) 。见表 1。
表 1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血清 PA、RBP、TBA 水平比较( x ± s)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的临床意义韩根良【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年(卷),期】2008(8)16【摘要】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对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PA、ALB水平。
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RBP、PA、ALB同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型差异(P<0.01)。
结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
能更准确地反映肝储备功能。
【总页数】2页(P3810-3811)【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诊断;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分析;前白蛋白/分析;血清白蛋白/分析【作者】韩根良【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29.304【相关文献】1.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联合检测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J], 吴丛霞;张晓芳;陈琳;翟祥军2.乙肝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临床价值[J], 张毅;余永胜;汤正好;江红;奚敏;臧国庆3.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 [J], 朱玉;王启之;燕善军4.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J], 李嘉5.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水平联合检测对慢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J], 孟祥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的价值

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的价值谢金水;徐燕珊;黄妙霞【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and prealbumin in the evaluation of preterm infant nutrition. Methods Ninety-eight premature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at the same time, 98 full-term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gesta-tional age difference, the 98 premature infa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53 neonates with gestational age<34 weeks) and group B (45 neonates with gestationalage≥34 weeks). The level of prealbumin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se-rum albumin of all newborn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rum albumin, prealbumin,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0.13±3.84) g/L, (23.91±3.93) mg/L, (122.83±24.47) mg/L,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 of the three proteins in group A was (29.06±5.28) g/L, (19.89±5.91) mg/L,(110.08±21.14) mg/L,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of group B (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prealbumin and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can more accurately, sensitively reflect the nutritional status in premature infants, which can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的价值。
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朱玉;王启之;燕善军【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8)012【总页数】3页(P1561-1562,1565)【关键词】肝硬化;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作者】朱玉;王启之;燕善军【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2肝脏是体内蛋白质和多种酶类合成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时,其合成蛋白及酶的能力下降。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1],与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共同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为了及时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更加灵敏地判断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功能,较为准确地评估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并使肝硬化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本研究对81例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 RBP、PA、ALB和CHE。
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冯佩青朱军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测定观察组121例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及75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以及前白蛋白(PA)的水平,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肝损伤患者血清中的RBP、PA均出现异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人群水平(P<0.01)。
结论:血清中RBP浓度水平体现机体肝功能的变化,能够快速灵敏的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对于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的诊断及病程观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肝损伤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0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001-01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主要是在肝脏内合成,它在血液中作为维生素的转运蛋白,能够快速反映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及时敏锐的反映肝脏的健康状况●[1]☆,并可以作为肝病早期诊断以及后期病程观察等的重要指标,对于不同类型肝损伤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探究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RBP的水平及相互关系,以及RBP的测定对肝脏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2]☆,本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21例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以及75例对照正常体检人群的血清中RB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的水平进行测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组121例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患者,其中男81例,女40例,平均年龄42.4±7.4岁。
按照2000年西安会议标准进行诊断分型:慢性肝炎27例、急性肝炎35、肝炎后肝硬化23、重型肝炎29、肝癌7例,患者均排除肝肾原发性疾病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血清前白蛋白在各类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 ,测得正常人前白蛋白 参考值为 ( 369 ±57) mg/ L , Child A 、B 、C 各级肝硬 化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分别为 (24112 ±9317) mg/ L , (17616 ±7119) mg/ L , (108 ±5312) mg/ L ,提出血 清前白蛋白 < 100mg/ L 可判定肝功能为 Child C 级 。本文根据 Child - puch 计分标准 ,对 36 例肝硬 化患者进行分级 :A 级 5 例 ,B 级 11 例 ,C 级 20 例 , 免疫比浊法测得 A 、B 、C 各级的前白蛋白分别为 (167178 ±42197 ) mg/ L , ( 107 ±14102 ) mg/ L , (68176 ±9199) mg/ L 。可见 ,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 重 ,前白蛋白呈进行性下降 ,而且 A 、B 、C 各级间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P < 0101) 。随着统计资料的 进一步积累 、扩充 ,能够把肝硬化程度与血清前白蛋 白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 ,对肝硬化患者 的预后如何 、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 、客观 的判断 。
目前 ,肝功能检测指标较多 ,难以反映肝功能的 实际情况 。虽有个别项目比较敏感 ,特异性欠佳 。 前白蛋白 ( Prealbumin , PA) 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 的并且具有较短生物半衰期的血浆蛋白 ,其血清含 量的变化能够敏感 、特异地反应肝细胞功能 。本文 总结了 114 例各类乙型肝炎患者及 20 例健康献血 员的血清前白蛋白的变化情况 ,报道如下 : 1 材料和方法 111 检测对象 114 例患者均为本院 1999 年 10 月~ 2000 年 2 月住院患者 。男性 98 例 , 女性 16 例 ,平均年龄 38 岁 。按 1995 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 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进行分型诊断 ,其中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10 例 ,慢 性乙型肝炎轻度 16 例 、中度 10 例 、重度 13 例 ,亚急 性重型肝炎 (乙型) 6 例 ,慢性重型肝炎 (乙型) 23 例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36 例 。正常对照组 : 20 例均为 健康输血员 ,平均年龄 35 岁 。 112 检测方法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t o t a l p r o t e i n( 1 ’ P ) w e r e m e a s u r e d , c o m p a i r n g t h e a b o v e i n d e x e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h e s a me p e i r o d i n g r o u p a n d 5 0 h e a l t h y s u b —
例 门诊和住 院各种肝 病患者进行 P A及 血清总蛋 白( T P ) 进行测定 , 在组 间进行对 比的同时与同期 5 0例健康 者进行 以上 指 标 的 比较。 结果 与健康者 比较 , 所有肝病 患者 P A均有所下降 ( P < 0 . 0 5 ) , 肝癌及肝硬化 P A降低率最高。 肝癌及肝硬 化的 T P 与健康组 比较有 明显 下降 ( P < 0 . 0 5 ) , 急性 和慢性肝炎 患者 T P与健康 组无 明显差异 ( P > 0 . 0 5 ) 。结论 P A的水平是显示肝 功能 的重要及敏感指标 , 对诊断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
c a n c e . Me t h o d s I n 2 0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v a r i o u s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2 0 1 l J u n e t o 2 01 3 O c t o b e r we r e P A a n d s e t q . 1 m
l i v e r c i r r h o s i s P A d e c r e a s e wi t h t h e h i g h e s t r a t e . T P a n d t h e h e a l t h y c o mp a r i s o n g r o u p o f h e p a t o e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a a n d c i r r h o s i s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有包膜的DNA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HBV病毒,其中约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B)。
HBV感染和CHB是全球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造成严重健康威胁和经济负担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尚无根治之法,因此进行有效的治疗需要对该疾病的机理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免疫球蛋白(Ig)是B细胞产生的一种抗体,是抵御病原体侵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HBV感染的过程中,Ig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对病毒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来清除病毒。
血清中的Ig含量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和预测治疗效果。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IgM和IgG是最常用的Ig亚型,因为它们的含量可以反映在感染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病毒清除和病情严重程度。
本文将着重讨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gM和IgG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IgM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IgM是一种相对较大的分子,对初次感染病原体有强的亲和力,可迅速识别和结合病原体。
在HBV感染的早期,IgM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
病毒清除后,IgM水平会迅速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IgM水平可能会持续升高。
因此,IgM检测是初诊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在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中,IgM的升高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研究表明,IgM的持续升高与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相关。
因此,对于AHB患者,及时检测和监测IgM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病情进展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IgM的水平可能会反映病毒活动性的变化。
研究表明,CHB患者中的IgM水平通常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肝炎病毒反复复制或再活化时,IgM水平可能会升高。
此外,高IgM的CHB患者伴有较高的HBV DNA水平和ALT水平,建议定期检测IgM水平以确定病毒活动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7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19No.17 2009年9月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Sep.2009肝脏是机体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各种急慢性肝病均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引起多种血清蛋白浓度变化。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均在肝脏合成,能及时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可以作为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
本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文章编号:1005-8982(2009)17-2693-0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张毅,汤正好,余永胜,江红,奚敏,臧国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上海200233)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 BP)与前白蛋白(PA)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178例乙型肝炎患者和35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清R BP与PA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除慢性轻度肝炎组外,其他各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R BP与PA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血清R BP的异常率均高于同组血清PA与白蛋白(ALB)的异常率(P<0.05)。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R BP与PA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
血清R BP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28,P<0.01),血清R BP、PA与ALB水平之间亦呈正相关(r1=0.597,r2=0.516,均P<0.01)。
结论血清R BP和PA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两者的血清水平逐渐下降,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且R BP的半衰期明显短于PA,比PA能更灵敏、更快速、更特异地反映肝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乙型肝炎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retinol-bindingprotein and prealbumin in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ZHANG Yi,TANG Zhenghao,YU Yongsheng,JIANG Hong,XI Min,ZANG Guoqing(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33,P.R.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and preal-bumin(PA)in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Methods】The levels of serum RBP and PA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y immuno-turbidimetry in178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and35healthy controls.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done.【Results】Except chronic mild hepatitis,the levels of serum RBP and PA in other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s(P<0.01).The abnormal rate of serum RB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erum PA and ALB in the same group(P<0.05).The levels of serum RBP and PA in dea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survival group in severe hepatitis B patients(P<0.01).Serum RB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0.728,P<0.01),serum RBP and PA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B(r1=0.597, r2=0.516,P<0.01).【Conclusions】The levels of serum RBP and PA were correlative with the degree of liver dam-age.The levels of serum RBP and PA declined with the decrease of liver function.Serum RBP and PA can be an in-dex to reflect the degree of liver damage.The half life of serum RBP i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serum PA, serum RBP is more sensitively,rapidly and specifically to reflect changes of liver function.Key words:retinol-binding protein;prealbumin;albumin;viral hepatitis B收稿日期:2009-01-14[通信作者]臧国庆,E-mail:zangguoqin@检测17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RBP与PA水平,探讨两者在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中的血清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78例乙型肝炎患者均为2007年1~12月我科收治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118例,女60例;年龄20~71岁,平均(38.8±10.3)岁;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轻度31例、慢性肝炎中度28例、慢性肝炎重度23例、肝硬化56例、重型肝炎19例(存活11例,死亡8例)。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正常对照组35例,均为健康体检者。
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52岁,平均(35.2±6.8)岁;均排除肝、胆、肾、甲状旁腺和营养性疾病。
1.2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
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RBP与PA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ALB水平。
RBP与PA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试剂盒为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ALB溴甲酚绿法测定试剂盒为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产品。
血清RBP、PA和ALB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30~70mg/L、200~400mg/L和35~55 g/L。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异常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血清RBP、PA与ALB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2.1各组乙型肝炎血清RBP、PA和ALB检测结果17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RBP、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除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血清AL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同时对血清RBP、PA 和ALB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发现RBP与PA呈正相关(r=0.728,P<0.01),且RBP、PA与ALB之间亦呈正相关(r1=0.597,r2=0.516,均P<0.01),见表1。
表1各组乙型肝炎血清RBP、PA和ALB检测结果(x±s)注:覮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2.2重型乙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RBP、PA 和ALB检测结果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RBP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且血清PA水平亦低于存活组(P <0.05);而血清ALB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2重型乙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RBP、PA和ALB检测结果(x±s)注:1)与存活组比较,P<0.01;2)与存活组比较,P<0.052.3各组乙型肝炎血清RBP、PA和ALB异常率比较血清RBP、PA和ALB水平降低具有一致性。
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RBP、PA和ALB的异常率均升高,且RBP的异常率均高于同组PA与ALB的异常率(P<0.05)。
在急性或肝功能轻、中度损害的乙型肝炎患者中,PA的异常率是ALB 的2、3倍,RBP的异常率又高于PA的异常率,提示在疾病早期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方面,PA较ALB敏感,而RBP又较PA、ALB敏感,见表3。
组别n RBP(mg/L)PA(mg/L)ALB(g/L)急性肝炎2126.21±5.72覮169.32±25.73覮40.95±4.32慢性肝炎轻度3138.52±8.13251.81±38.2441.74±4.89慢性肝炎中度2828.12±6.81覮182.56±29.47覮41.06±4.67慢性肝炎重度2321.65±6.47覮134.28±22.32覮33.46±4.95覮肝硬化5619.16±4.68覮116.47±34.56覮31.68±4.23覮重型肝炎1912.47±5.46覮91.23±21.75覮28.15±4.54覮正常对照组3542.64±9.84269.17±39.6943.71±5.72组别n RBP(mg/L)PA(mg/L)ALB(g/L)死亡组89.28±3.581)72.15±28.122)27.49±4.89存活组1114.79±4.73105.11±26.8728.63±5.97组别n RBP PA ALB急性肝炎2116(76.19)13(61.90)4(19.05)慢性肝炎轻度3115(48.39)13(41.94)6(19.35)慢性肝炎中度2822(78.57)19(67.86)9(32.14)慢性肝炎重度2322(95.65)20(86.96)16(69.57)肝硬化5650(89.29)46(82.14)38(67.86)重型肝炎1919(100.0)19(100.0)16(84.21)表3各组乙型肝炎血清RBP、PA和ALB异常率比较例(%)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19卷!!!!!!!!!!!!!!!!!!!!!!!!!!!!!!!!!!!!!!!!!!!!!!!!!!!!!!!!!(上接第2692页)第17期张毅,等: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3讨论目前反映肝功能状态的实验室指标很多,但能灵敏、快速、特异地反映肝脏功能,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