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数字的魅力
乐古诗,乐数学 古诗中蕴藏的数学美!(下篇)

01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一)“变中不变”思想数学中有一个“不变量”分支,专门研究数学中各种不变量的性质及其应诗人也常常利用变化中的不变量来增强诗的感染力。
例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就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变与不变的对比:三国鼎立的消亡,宋齐梁陈的更替,人世间发生了多少兴亡变化,但是险要的西塞山却没有变,仍然枕靠长江,迎风破浪既往。
他的另一首七绝《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也是一首以变与不变的强烈对比而脍炙人口的作品。
人事变迁,江山易主,旧时的王公贵族己经烟消云散,他们的朱门豪宅已变成寻常百姓的家院,可是燕子并不管这些,它们仍旧飞回原来栖息的地方筑巢。
另外,这种“变中不变”的思想与文学中的“对仗”也有相似之处。
“对仗”是上联与下联词句的某些特性(字数、词性等)保持不变。
唐朝王维的两句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的上句“变化”到下句,内容从描写月亮到描写泉水,确实有变化。
但是,这一变化国中有许多是对应不变的:明——清(都是形容词)月——泉(都是名词)松——石(都是名词)间——上(都是介词)照——流(都是动词)明月——清泉(都是自然景物)在文学和数学中都广泛存在“变化中的不变”性质。
(二)“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学上的“转化与化归”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
而在文学描述上,当某种感觉无法直接言明,就转化成另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看可感的具体事物来述说。
李白将这种表述方法演绎到了极致,正如其在《行路难》中有这样的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这些“清酒”与“珍馐”都是有价的,都是可以具体感知的。
数字在汉语中的妙

数字在汉语中的妙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数字在汉语中的妙奇妙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新校舍》中谈起过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
他写道,曾听几位名教授讲课,吴宓先生讲中西诗之比较,我很有兴趣地去听。
不料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b5E2RGbCAP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就有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由于这首诗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家长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
吴先生以此诗开讲,也正说明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魅力。
p1EanqFDPw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
相传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文君之意,文君察觉到这一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DXDiTa9E3d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RTCrpUDGiT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5PCzVD7HxA这首诗写得缠绵哀婉,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意中人又爱又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恋。
诗中反复用了一至万十三个数字,又表现了作者的聪明巧思。
据说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文君和好如初。
jLBHrnAILg牡丹亭》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
《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有一段词:[生」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
夫贵妻荣,八字安排。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数学与古诗的整合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数学与古诗的整合第4卷(2010年)第22期第19—20页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SecondarySchoolCurriculumCoaching?TeachingResearchV ol4.(2010)No.22P19-P20借古诗之韵口口口数学之美数学与古诗的整合林玲摘要: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生动形象,具有诗情画意.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古诗整合,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是我们开展数学德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渠道.关键词:古诗;简洁;对称;趣味;想象;整合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22-0019—02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数学恐怕是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和无奈的科目.数学教学向来以冷面孔着称,既听不见"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绿肥红瘦",广大数学教师也为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苦恼.其实"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家丘成桐语).社会在飞速发展,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如何改变数学教学的枯燥,抽象的现状,如何恰到好处地将数学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地课程整合,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一直对中国古诗词很感兴趣,所以在Et常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将数学与中国古诗进行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好古诗,有益于性情的熏陶;学好数学,有益于思维的训练,学好古诗与数学,你会从中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一,借古诗品数学的简洁美中国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无论是精研与粗读,真情与兴会,善美与高格,对偶与排比……,常常与数字有着深广的联系.古人留给我们丰富文化遗产,不论是诗,词, 还是曲,赋,其中的佳句名作如林.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诗中间往往嵌镶数字.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古诗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我国科普大家郑公盾老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专门文章介绍数字古诗,郑老先生特别提到的一首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短小的古诗巧妙穿插应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很好地描绘出恬静,平和, 纯朴的田园风光.二,借古诗品数学的对称美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缺少作者简介:林玲.任教于广西柳州市二中.数是难人微.""数形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能进一步采用"数文(学)结合",给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学色彩,允许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电影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文)"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也是必然趋势.笔者在教授高中数学《圆》一节时曾引用王维的古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 状的孤烟,直射苍穹,有劲拔坚毅之美;"圆"状的落日,倒映长河,有苍茫孤寂之情.——美,在"对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称美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完美匀称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美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方程,图像及有关性质,在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在这样的引人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的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美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最开心见到的结果.三,借古诗品数学的趣味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熟知的"文学知识"中抽象数学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实现"数文结合".比如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征."荡秋千"问题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使用《西江月》词牌写了一道与荡秋千有关的数学问题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囤l2010.22林玲借古净之韵品数学之美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词写得很优美,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时,踏板离地1尺,将它往前推进10尺(每5尺为一步),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5尺,如果这时秋千的绳索拉的很直.试问它有多长? 下面我们用勾股定理知识求出答案.BCED5尺F如图,设秋千的绳索AC与AD为尺,则AB的长为(.4)尺,BD为10尺.在RtA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BD~AD.即(一4)2+lOZ=x解得x=14.5.即绳索长为l4.5尺.四,借古诗品数学的含蓄美请欣赏一个教学片段的引入.教师在讲数的乘方引入时独具特色: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赋得好,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画中密密麻麻画了一百只小鸟.苏东坡在这幅画旁题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归来一只复一只,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十分奇巧的是,这首诗虽然是题"百鸟图",可是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迹.读者感觉好像开始诗人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二只,三只,……八只,数到第八只,诗人似乎再也不耐烦了,于是笔锋一转,借题发挥,从内心深处发出无限感慨:时下的官场之中,为什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凤凰"这样的少,而贪污腐败,利欲熏心的"害鸟"为什么这么的多?这首诗既然是题名"百鸟图",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影.你也许会问.画中到底是100只鸟还是8只鸟呢? 不要急,请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1,1,4,5,6,7,8,然后你动动脑筋.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就会有100出来,应该加上哪些运算符号呢?(带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引入新课)由诗歌中找到知识间的融合点,切人点,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自然的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小学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现在增加了成方运算,猜想运算法则对有理数照常适用,且由乘方运算的定义.它应该比乘除运算更高一级.)应该说这是一个精彩的引入. 于自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巧妙的将语文知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学科之间微妙的整合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笔者常说数学老师应该是一位决策者.决策的思路和决策的方案就是制约教学效果因素.超越学科本位,超越知识本身高度的决策才是最科学的.巴甫洛夫认为好奇心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人的本能.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的导入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积极思维.但导入又要求不着痕迹地联系教学环节.做好承上,启下,续后等工作,使之浑然天成.因此,既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也可以激发感情导入,甚至可以欲擒故纵而后图之.五,借古诗品数学的想象美在高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的引人中,最常用最着名的例子恐怕为"国王与棋盘的故事".但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对这个例子早已倒背如流,没有新奇感了.如果尝试一下引用故事也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明朝数学家程大位曾写过一首诗: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教师可试着让学生用初中的办法解,然后再引导他们观察,指出这是一个求等比数列前七项和的问题,能否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列求和技巧推导出求和公式呢?这样顺利地引入课题,也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美的悬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多多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为学生数学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巧妙地整合学科资源,如善于将趣味语文引入数学课堂,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直观形象的语文知识来展现,来描述,丰富数学的形式,使严谨的数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能够享受数学的快乐,体味学习的乐趣.参考文献:【l】教育部基教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陈月香.动态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们.师道,2006(9). [3】欧阳维成.唐诗与数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二中545100) UsingLingeringCharmofPoemstoAppreciate theBeautyofMathematicsLINLingAbstract:PoemsarethegemofChineseculture.Theyarevividandpoetic.Mathematicsisbasi csubject andtheintegrationofmathematicsandpoemsinclassroomteachingcangivestudents'beautif ulenjoymentandartisticedification.Mmeanwhile.itisthewaytoimplementmathematicsmoraleducationan dintegratesubjects.Keywords:poems;briefness;symmetry;interestingness;imagination;integration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cI10.22。
带有数字的古诗

带有数字的古诗关于数学的古诗,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它们巧妙地将数字融入诗句之中,既展现了数学的严谨,又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数学古诗,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妙处:《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通过连续的数字排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村景象,展现了数学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的独特魅力。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中的“两个”、“一行”、“千秋”、“万里”等数字,不仅点明了景物的数量,更在无形中拉大了诗歌的空间感,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气势磅礴。
《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中的通过多个“一”字的重复使用,“一曲高歌”和“一樽酒”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与洒脱,而“一人独钓”凸显了渔翁独钓的孤独感和秋江的宁静美。
最后的“一江秋”更是将整个场景融入到了秋天的江水中,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开阔。
它描绘了一幅秋江独钓的场景,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咏雪》清·郑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解析:此诗以数字递增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雪花纷飞的景象,直至“无数片”,将雪的浩渺无垠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融入了梅花与雪的相映成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里的数字同样用于描绘景象,星星的稀疏与雨点的零星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古典诗词中的数字修辞美

古典诗词中的数字修辞美作者:杨旭初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66期数字往往与单调、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有些人认为:数字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它与诗词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如果我们细致地看一看古典诗词作品,就会发现数字与诗词的关系紧密相联。
许多诗人、词家都把数字巧妙地、大量地引入诗词创作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到形象思维领域,获得了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数字组合成对偶、夸张、比喻等句式直接描绘形象,开辟意境,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
王维在《送梓州李使君》一诗中也恰当地运用数字开拓了意境。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秒百重泉。
”这是全诗的前两联,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笔法,首联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额联从细小处着笔,展示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由于作者用了一、百、千、万这些数字,使得王维笔下的梓州山林的画面更加阔大,气势更宏伟,意境更深远。
由此,我们看到抽象的数字到了诗人笔下,能通过修辞化为具体的形象,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其他任何词语也代替不了的。
数字在构成诗词的结构美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诗词内在的结构美。
请看杜甫的:“两个黄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舶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写黄鹏用“两个”,是写“点”,是近写;第二句写白鹭用“一行”,是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写“千秋”雪,是写时间,是写“面,' ;第四句写“万里”船,是写空间,是写“体”。
这样,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应,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二是构成诗词外在的结构美。
再如李白的诗《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冷门且惊艳数字诗词60句

冷门且惊艳数字诗词60句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2. 二心相悦,爱意永恒。
3. 三生石上,千年誓约。
4. 四季轮转,岁月不老。
5. 五湖四海,任我翱翔。
6. 六出风云,沧海桑田。
7. 七情六欲,情不自禁。
8. 八面玲珑,心机暗藏。
9. 九曲回肠,情深意长。
10. 十载寒窗,功夫不负。
11. 十一月夜,繁星点点。
12. 十二楼台,琴瑟和鸣。
13. 十三香炉,熏我心肺。
14. 十四春秋,岁月如梭。
15. 十五朝暮,比翼双飞。
16. 十六盈虚,寻觅永恒。
17. 十七山水,笔墨流淌。
18. 十八姑娘,婀娜多姿。
19. 十九微风,吹动心弦。
20. 二十夏花,艳丽绽放。
21. 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
22. 二十二弦,奏鸣心弦。
23. 二十三夜,月华如银。
24. 二十四桥,忆谢顶天。
25. 二十五后,青春绽放。
26. 二十六罗汉,福寿双全。
27. 二十七街巷,繁华喧嚣。
28. 二十八宿,星光万丈。
29. 二十九日,盈空月圆。
30. 三十岁龄,成长飞翔。
31. 三十一夜,月下厮守。
32. 三十二节气,春夏秋冬。
33. 三十三天,仙境如梦。
34. 三十四曲径,幽静清幽。
35. 三十五度,魅力四溢。
36. 三十六计,处变不惊。
37. 三十七刻,卷帘心事。
38. 三十八味,生活芬芳。
39. 三十九度,微醺宛如。
40. 四十一朵花,爱意绽放。
41. 四十二境,修行成仙。
42. 四十三行,千里迢迢。
43. 四十四粽,包裹浓情。
44. 四十五度,酒醉如痴。
45. 四十六县,山清水秀。
46. 四十七里,别样情愁。
47. 四十八度,春风如诉。
48. 四十九年,红尘里走。
49. 五十京城,繁华尽览。
50. 五十一州,风光绵延。
51. 五十二堂,心灵点点。
52. 五十三司,钟鸣心动。
53. 五十四叔,耐人寻味。
54. 五十五玩具,童心常在。
55. 五十六国,古今交融。
56. 五十七巷,古色古香。
57. 五十八望,一路江山。
58. 五十九君,佳期如约。
带有数字的诗句

带有数字的诗句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带有数字的诗句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鼓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9、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2、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13、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14、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1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1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17、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8、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9、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
20、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2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2、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施得五六七点粉,妆成八九十分娇。
23、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2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25、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2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27、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28、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2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0、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3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3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数字入诗语文里的数字

数字入诗语文里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新校舍》中谈起过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
他写道,曾听几位名教授讲课,吴宓先生讲中西诗之比较,我很有兴趣地去听。
不料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就有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由于这首诗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家长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
吴先生以此诗开讲,也正说明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魅力。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
相传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文君之意,文君察觉到这一点,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诗写得缠绵哀婉,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意中人又爱又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恋。
诗中反复用了一至万十三个数字,又表现了作者的聪明巧思。
据说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文君和好如初。
牡丹亭》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
《牡丹亭》第三十九出《如杭》有一段词:[生」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
夫贵妻荣,八字安排。
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官宣你有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
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
二指大泥金报喜,打一轮皂盖飞来。
这段唱词中嵌入了十个数字,非常自然贴切,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汤显祖驾驭语言的艺术。
数字入诗词数字入诗词,如果用得恰当,能平添出许多韵味,化平淡为神奇,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数字的魅力
湖南省衡东县第二中学 (421451) 陈志刚
数字本身单调、枯燥而乏味,很难唤起人审美感觉和艺术情趣。
但是古代诗词作家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创作之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获得了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
诗人词家们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直接描绘形象,开辟意境,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宴殊词“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破阵子》),前一句写景物静态之美,池沿上的几点绿苔显得意味隽永含蓄;后一句以黄鹂的鸣叫声打破寂静,使词描绘的画面更为丰富和生动。
清新平易的语言,描绘暮春接近初夏的美丽景色,却又毫无“春意阑珊”的寂寞之感。
再如辛弃疾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七八个”稀疏的星星挂在天边,“两三点”晶莹的雨珠洒在山前,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乡村夏夜清新幽美的景色。
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李白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
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张祜诗“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题金陵渡》),“两三星火”,用笔何其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岑参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山房春事二首》),“三两家”,把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包含于其中。
郎士元诗“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柏林导南望》),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
相逢”(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十”字点明时间之久,“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这些数字的妙用,直接营造出诗词的意境,是其它任何词语都替代不了的。
其次,是结构美。
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的工具在构成诗词的结构美上,作用不容忽视,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诗词的内在的结构美上。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句写“两个黄鹂”,是写点,写近;第二句写“一行白鹭”,是写线,写远;第三句写“千秋雪”,是写时间,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是写空间,写体。
这样,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从而构成这首诗的主体美。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和“一水”,对仗工整,使两句诗气象壮丽,是为难得的佳句。
二是构成诗词的外在的结构美。
如李白诗“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作者有意不避重复,前后左右数字搭配绝对对称,是一种形式美和外在美。
再次,是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是非常讲究音乐美的。
如果引入音调上阴阳上去,平仄相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吟咏起来将会具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乐美。
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脍炙人口的咏雪诗,就是巧用数字入诗,读来节奏明快,耐人寻味——“一片两片三四片,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仅仅二十八个字的一首绝句,竟有近一半是数字,数字由小到大,但我们读起来不但不觉得堆砌枯燥,反而感到琅琅上口,舒缓适度,和谐流畅,情趣盎然,具有一种外在和内在的鲜明的节奏感和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诗词作者们所用数字几乎都有浑然天成之妙,表面看起似乎信手拈来,不费工夫,其实每个数字的安排都是他们匠心独运的结果,细细品味,令人赏心悦目。
概括起来,数字入诗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渲染气氛。
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愁苦心情,从而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
如李清照词“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了夫亡家破,饱经沧桑的哀愁,作者借酒消愁愁更愁,表现出消沉的情绪。
再如戎昱《桂州腊夜》妙用“三”和“万”的“坐到三更尽,归乃万里赊”的佳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在离家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三更半夜的,一个“三”字,一个“万”字的对照写出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透出诗人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
李商隐《无题四首》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想,不但化抽象为形象,而且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被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陈玉兰《寄夫》中的“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
“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
又如崔涂《春夕》中的名句:“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梦中回到万里外的家园,醒来时便人倍感惆怅,子规鸟在三更月下鸣叫,尤其使人愁上加愁,气氛愈加凄凉,愁苦。
同样的“万”和“三”,这两个数字却为这种愁苦气氛作了有力渲染。
二、深化主题。
很多诗人善于围绕主题选用数字,信手拈来,天衣无缝。
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作者联想到自己年将半百,因而追溯生平,华年往事,一一忆起,自伤身世,无比惆怅。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
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太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
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
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只有象现在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得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动人,更深刻。
再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月”战乱连绵,“万里”极言珍贵,唯其战乱纷飞的岁月,所以一封家书胜过万金。
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在离乱中渴望读到亲人书信的急切心情,千百年来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
可见,数字的运用有益于深化诗的主题。
“数字不是无情物,化作诗词便有情”,我们应该从“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数字中,体味数字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