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24.大黄不具备的功效是清肝杀虫。

25.表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

26.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心脾两虚证。

27.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精气。

28.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9.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苔﹐脉细数宜首选天王补心丹。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冇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耍概念Z-o3.津液:是机体一切止常水液的总称,包扌舌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止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O4.屮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描,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屮国古代文明屮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索。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具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一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 •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帅在液为涕,帅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基本知识点(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3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4事物五行属性归类5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五脏:心、肝、脾、肺、肾8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0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11血的功能:1.濡养滋润 2.充养精神12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能载气5.血能生气。

13十二经脉名称14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15火热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16“四诊”:望、闻、问、切17望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剌。

18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19中国人的正常面色: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20疼痛的性质①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②剌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③隐痛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④绞痛多是邪盛阻滞气机所致⑤重痛、酸痛:多由湿邪阻滞经络引起⑥冷痛、灼痛:疼痛有冷感属寒证;疼痛有灼热属热证。

21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其基本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2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弱,脉搏显现部位浅表。

主病:表证,亦主虚证。

23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实热、食滞。

24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质地优良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茯苓,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湖北的蕲蛇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并冠以产地名称。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11、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7、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
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药物毒性四气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药物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

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舌的味觉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①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②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麻黄):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多具有辛味。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甘:(甘草)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之毒等。

酸:(乌梅)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苦:(大黄)有泄热、燥湿、坚阴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则包括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XXX四大家包括“寒凉派”XXX。

“攻下派”XXX。

“补土派”XXX和“养阴派”XXX。

温病四大家则是XXX、XXX、XXX和XXX。

整体观念是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气机则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和生命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气血、津液、精神和形体。

答: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疏泄,肾主排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肝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肝藏血,肾主纳气,肝气疏泄,肾气固摄等方面来体现。

脾肾也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脾主升清,肾主纳气,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排泄水液等方面来体现。

答:中医治则是指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是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其内容包括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则的核心,是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证型,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药物运用是指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1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

2中医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与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3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4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5中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药材,主要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具有天然药物属性。

6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7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方剂学:是研究与阐明方剂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等相关知识的学科。

9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学史概要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难经》,是另一部中药医学典籍。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4:《脉经》,王叔和。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5:《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6:《千金要方》,孙思邈。

7:《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杲、朱丹溪。

8:《本草纲目》李时珍。

9:《医林改错》王清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和【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之中古代哲学理论。

2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