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合集下载

人物传记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文言人物传记解题思路和技巧一、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例如:2008年全国2卷:阅读文言文题。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译文】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

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

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

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

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

”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

”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

”高祖听了高兴。

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

”高祖大笑。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文言文形式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献。

在中国古代,人物传记是历史学、文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人物传记通常包括传主的基本信息、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生平事迹是传记的核心内容,包括传主的重要经历、成就和贡献等。

品德修养则是传记的灵魂,体现了传主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文言文人物传记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传主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月、籍贯等。

2.掌握传主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贡献,了解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和影响。

3.注重传主的品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理解其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

4.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传主的思想和行为。

5.注意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特点,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总之,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1)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1)

罢黜,免去官职。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非其才者罢之” 晋书·魏舒传 魏舒传》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 魏舒传》 废弃不用。 5、黜、废:废弃不用。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论语·微子 微子》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 微子》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同时掌管,兼任。 1、兼:同时掌管,兼任。 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甘荷余传》 《旧五代史 甘荷余传》 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南史·虞愿传 虞愿传》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 虞愿传》
3.人物传记类文章选材大体思路: 3.人物传记类文章选材大体思路: 人物传记类文章选材大体思路 介绍人物个人情况: 出身、天赋、性格、 ①、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 最初的任职情况……(开头部分) 最初的任职情况 (开头部分) 。(中间部分 中间部分) ②、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 。(中间部分) 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 。(多在文章结尾 ③、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
分析与理解3 分析与理解3: 题型考察:选择题、解答题。 题型考察:选择题、解答题。
概括(2012年高三一模卷 年高三一模卷——闵行区) 闵行区) 概括(2012年高三一模卷 闵行区 22、概述曹觐的性格特点。( 。(2 22、概述曹觐的性格特点。(2分) 2011高考 高考): (2011高考): 21.联系文本 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联系文本,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主旨(2011年高考) 主旨(2011年高考) 年高考 21.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的品质。(3分

人物传记的特征

人物传记的特征

人物传记的特征
人物传记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某个人的生平、事业、性格、思想等方面的描述,展现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人物传记的一些特征:
1. 真实性:人物传记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客观地还原人物的生平和经历。

2. 完整性:人物传记通常涵盖了人物的一生,包括其成长经历、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现其人生轨迹。

3. 故事性:人物传记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对人物经历的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触动。

4. 文学性:人物传记不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还需要作者运用一定的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议论等,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思想性:人物传记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6. 教育性:人物传记可以为读者提供人生经验和启示,使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总之,人物传记是一种具有真实性、完整性、故事性、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物生平和经历的描述,展现其独特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作者:安晨雯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05期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通常都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语段,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物传记类的选文。

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掌握语段的一般介绍顺序。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如2016年奉贤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该语段依次介绍了孙期的字(仲彧)、籍贯(济阴成武)、家境(贫穷)、事件(养猪奉养母亲;大家追着向他请教经义;用仁义感化他人;拒绝官职)等。

我们平时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语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基本情况。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

俗话说,举手投足皆文章。

的确,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如2015年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的课外文言文: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

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

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

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

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阅读时,抓住柳开的“投”、张景的“袖”“献”這些动作,就能体会到柳开任性气盛、张景谦逊内敛的不同性格。

3.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如前所述,语段一开始,往往会对人物进行介绍。

在此情况下,开篇先介绍的人物通常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作为这个主要人物的陪衬。

如2016年崇明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泰”: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文言文古代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古代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古代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用于描述古代人物的传记
常常具有以下特点:
1. 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文言文传记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风格为
特点。

作者通常使用古代汉语,以传神的描写和形象的表达使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

2. 着重事迹和成就:文言文传记注重叙述人物的事迹和成就。

作者着重描述人物的成就和贡献,展现其非凡的才能和品德。

3. 包含崇拜和赞美的元素:文言文传记常常包含对人物的崇拜
和赞美。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德行和功绩,突出人物的崇高品质和
伟大形象。

4. 崇尚道德和伦理规范:文言文传记普遍崇尚道德和伦理规范,通过描述人物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引导读者向人物研究,提升自己
的道德修养。

5. 背景说明和历史背景交织:文言文传记通常会融合人物的背景说明和历史背景。

作者会简要介绍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生平和事迹。

总之,文言文古代人物传记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风格描述人物的成就和事迹,融合道德观念和历史背景,表达对人物的崇拜和赞美。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版文言文专题:第1讲:人物传记类(讲义总结教师版)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版文言文专题:第1讲:人物传记类(讲义总结教师版)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第一讲人物传记类【考点解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必考内容,一般占10分左右的分值。

从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来看,命题者对人物传记类有所侧重,因为人物传记类文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言规范,常能给考生一定的思想启示。

研究这些规律,对备考意义重大。

【知识梳理】人物传记类阅读文本选文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所选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主,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阅历及其贡献的内容居多。

其次,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再次,选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这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

【精华提炼】1.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实词、虚词、句式、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

2.方法技巧:(1)筛选文中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准确把握要求筛选的对象,把握信息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不要张冠李戴。

(2)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整体内容,不要只看局部。

人物传记类文章大都用言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对此,必须全面地把握人物的言行及所处的环境,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

(3)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要注意作者的议论倾向和抒情的感情基调。

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突破】《出师表》【2021 密云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2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文言文人物传记知识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知识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知识点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德才能等方面。

学习文言文人物传记,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1、以人物为中心人物传记的核心就是人物,作者会围绕人物的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展开叙述,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言行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2、按时间顺序记叙通常情况下,人物传记会按照人物的生平经历,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

3、材料取舍有重点由于人物的一生经历丰富,传记作者会根据写作目的和主题,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取舍,突出表现人物的主要事迹和重要品质。

4、语言简练准确文言文本身就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人物传记中更是如此。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轮廓,同时又能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二、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结构1、开头一般会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等基本信息,有时还会提及人物的家族背景。

2、主体这是传记的核心部分,详细叙述人物的主要事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事迹往往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重要程度依次展开。

3、结尾通常会对人物的一生进行总结评价,或者交代人物的结局和身后之事。

三、文言文人物传记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这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来展现其生平。

2、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以增强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立体感。

3、议论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人物的品德、才能进行褒贬,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4、抒情通过抒发对人物的敬仰、同情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1、重点字词(1)官职名称:如“丞相”“尚书”“侍郎”“刺史”等。

(2)人物称谓:如“吾”“汝”“其”“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

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五、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见附表)六、感知步骤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

但应试的情况有所不同。

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

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种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种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七、感知方法1.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

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跨“难”。

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字;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

尽管如此,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

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八、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附录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9.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庚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丞相相当于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