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语法讲义.docx

语法讲义.docx

《语法讲义》读后感本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做笔记梳理知识点,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讲,这可能是由于在大一时期长期处于被《现代汉语》支配的恐惧所造成的。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语法学界最有权威的一部语法学著作,读这本书时,大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尽管熟悉,但是以前这些语法知识,我头脑中是混乱不成体系的,因为我一直对语法方面不太敏感。

读这本著作时,每读一部分,就会梳理清楚一些。

读完之后,虽然忘记的也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收获不小。

本篇读后感我想从这些内容的归纳,收获以及启示、还有存疑的地方这三点来完成。

一、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语法讲义》这本著作分为了十八章来讲,分别就语法单位、词的构造、词类、句型等内容做了多方面,具体的阐释。

下面主要是对一些主要章节具体内容的归纳阐释。

第一章为语法单位,从语素、词、词组、句子等最基本的语法内容讲起。

在这一章里我了解到了语素作为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有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粘着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等不同方向上的分类。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它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在区分是不是词的时候,朱德熙先生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扩展法等三种方法来判定是不是词,朱德熙先生指出,这三种方法其实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的,比如在划分“铁路”、“白菜”、“理发”等词语时,都不能根据其中单一的标准来划分,否则就会出现歧义。

所以我们在划分一个词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讲到了词组,并具体阐释了词组的几大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连谓结构。

并通过举例“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介绍了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以及二分法。

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指出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一个看句子的内部结构,一个看语法功能。

语法讲义体会(推荐)

语法讲义体会(推荐)

语法讲义体会(推荐)第一篇:语法讲义体会(推荐)读朱德熙《语法讲义》的几点心得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出版于1983年9月,后多次在版。

并对书中的观点有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朱德熙先生在重印序言中说:“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

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的位置看出来。

‘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

如果处所词、时间词作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

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朱德熙先生很有胆量承认自己的认识不足,是伟大学者的大胸怀。

《语法讲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构拟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力作。

直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创见仍被学界加以借鉴和应用,是语法学界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两次读来《语法讲义》一书,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加上朱德熙先生也说过,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

我理解的也更是一知半解的了,读后也没有什么见解,但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和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语法讲义》的来源《语法讲义》的底本是朱德熙先生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

当时只有十四章内容,出版前增加了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几章的内容。

二、《语法讲义》的结构框架《语法讲义》共有十八章的内容,第一章语法单位是对整个语法体系内容的总体概括,有语素、词、词组、句子。

以下十七章的内容则是对其其进行的具体地、详细地阐释,概念、分类及相关语法问题,有词的构造,词类,六大结构,复句以及省略和倒装。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又是第三章词类的子章部分。

三、《语法讲义》的突出特点(一)词组为本位的观点。

汉语语法应以词组为本位, 这是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实践的。

他的《语法讲义》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而在19 8 2年发表的《语法分析和语钱体系》和《语法答向》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这一观点。

语法讲义体会教学内容

语法讲义体会教学内容

语法讲义体会读朱德熙《语法讲义》的几点心得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出版于1983年9月,后多次在版。

并对书中的观点有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朱德熙先生在重印序言中说:“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

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的位置看出来。

‘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

如果处所词、时间词作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

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朱德熙先生很有胆量承认自己的认识不足,是伟大学者的大胸怀。

《语法讲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构拟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力作。

直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创见仍被学界加以借鉴和应用,是语法学界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两次读来《语法讲义》一书,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加上朱德熙先生也说过,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

我理解的也更是一知半解的了,读后也没有什么见解,但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和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语法讲义》的来源《语法讲义》的底本是朱德熙先生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

当时只有十四章内容,出版前增加了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几章的内容。

二、《语法讲义》的结构框架《语法讲义》共有十八章的内容,第一章语法单位是对整个语法体系内容的总体概括,有语素、词、词组、句子。

以下十七章的内容则是对其其进行的具体地、详细地阐释,概念、分类及相关语法问题,有词的构造,词类,六大结构,复句以及省略和倒装。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又是第三章词类的子章部分。

三、《语法讲义》的突出特点(一)词组为本位的观点。

汉语语法应以词组为本位, 这是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实践的。

他的《语法讲义》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而在19 8 2年发表的《语法分析和语钱体系》和《语法答向》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这一观点。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语法讲义》读书笔记“语法”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难度,小学开始学英语语法,到大学两年学了现代汉语和词汇学,虽仍有种种困惑,但小有收获。

大三年级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让我对这一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汉语语法也由朦胧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结合本学期所学,拜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其内容对我之语法学的理解很有帮助。

本篇读书笔记,将结合黄廖本《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及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两本小册子谈一谈浅薄的几点收获。

一、总体分析这本书是朱德熙先生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至今已五十余年,却仍是汉语方向同学应必读的一本书。

先生是从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的,作为一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既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

本书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词类和结构。

据我所读所感,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就是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非常仔细,每一章都划分为四至十九个小节不等,大部分知识在课上已经接触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初次会面,例如系位构造、系位组合等。

第二,书中具体词语的辨析和讲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如“别人和人家”、“大家和大伙儿”、“跟和同”等,都进行了详解。

第三,书中常有组与组之间的对比,有时是相近的两组,比如讲存现宾语时对列举的A、B两组进行了对比,或者是变形对比,讲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时,把性质形容词做变形,换成跟它对应的状态形容词,从而得出二者的不同。

二、收获通读全书后,发现书中有一些观点是熟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了解或者是内容相同,其概念和归属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谈几点思考的问题。

①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我发现书中有三处提到了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分别在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于是我把这三处放在一起研究了一下。

总的来说,粘合式就是前后两部分直接粘附,而组合式有的会加上“的”“得”或补语等。

英语语法讲义心得

英语语法讲义心得

语法讲义心得:
One day:
英语动词的形式:英语动词的形式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的,因此,了解动词的的形式及其变化非常重要。

动词有5种形式如下:
1):动词原型:主要用于主语为非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情态动词之后,或根据语法规定必须用动词原型的其它情况。

2):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主要用于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

3):过去式:主要用于一般过去时
4):现在分词:主要用于进行时态,或语法规定的其他情况。

5):过去分词:主要用于完成时态,或语法规定的其他情况。

动词形式的构成:
1):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现在)的构成:
①:一般+s:
②:以o、x、s、ch、sh、结尾:
③: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
2):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①:一般+ed
②:以不发音e结尾
③:以辅音字母+y结尾
④: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重读闭音节结尾
3):现在分词
①:一般+ing
②:以不发音e结尾
③:以一个辅音字母(x陈外)的重读闭音节结尾
④:以-ie结尾
时间的分段:为了方便人们把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英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在以上每个时间段中分别有四种状态:一般、进行、完成、完成进行;因此我们有一十六个时态:以do为例如下:
“时态“就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及所处的状态;
16个时态中,常用的有12个: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进行时。

初一年级语文课本语法学习笔记

初一年级语文课本语法学习笔记

初一年级语文课本语法学习笔记一、引言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法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

初一年级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语文语法的阶段,因此,一份合适的语法学习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分析性角度出发,通过举例说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以帮助初一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语法知识。

二、具体操作方法1. 规范笔记格式在语法学习笔记中,规范的格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和记忆知识点。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来记录笔记:- 知识点标题:使用加粗或下划线来标示,突出重点。

- 解释和例句:对于每个知识点,学生需要给出简明的解释,并提供相关的例句来帮助理解。

- 注意事项:学生可以记录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例如易混淆的用法或常见的错误。

- 练习题:在每个知识点的末尾,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2. 举例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举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名词的时候,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不同类型的名词。

比如,“小明是一个好学生。

”中的“小明”是人名,属于专有名词;而“桌子”是普通的物品名词。

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名词的概念和分类。

3. 分析性循序推理语法学习需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进行。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循序推理的顺序来学习语法知识:- 基础知识: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础知识,并能正确使用。

- 句子结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定语从句等句子结构的知识。

- 句型转换: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句型转换,例如将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将肯定句变成否定句等。

- 语篇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一篇文章的语法结构,例如主题句、衔接词等。

三、实践导向结论通过以上具体操作方法和分析性循序推理,初一年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语法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语法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语法讲义读后感

语法讲义读后感

读《语法讲义》有感《语法讲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的一部重要的语法专著,其构拟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御性和启发性的力作,直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创建仍被学界加以借鉴和应用。

是语法学界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在概览全书后不难发现《语法讲义》一书在句法研究部分着重的描写了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连谓六种基本句法结构。

在众多知识点中,有几个是值得让人探析的,比如汉语的介词大都带有动词的性质,所以介词虽然不算谓词。

可是“介词+宾语+谓词性成分”的格式跟由谮词组成的连谓结构性质上十分接近,可以算连谓结构中的一种。

再如书中认为由动词组成的连谓结构指的是形式为“是+N+V”的连谓结构。

前者可以由李临定创作的《现代汉语句型》一书来对比阅读,且可以发现李临定将介词短语当作状语面起到修饰谓词的作用且并不认为其可以作为谓词。

而后者则认为连谓结构是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如果说从语法角度而言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就可以认定这样的举例完全可以隶属于书中定义的连谓结构。

同时,在阅读《语法讲义》一书过程中我发现其在音节重叠与语素重叠的分类问题上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作者在“词的构造”这一章中将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分为重叠、附加和复合三类,然后分别进行了阐释。

第一,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

书中将“奶奶、姥姥、姐姐”放在一起举例说明重叠式名词,指出这一类重叠式名词的基式基本上都属于粘着语素。

粘着语素是不能自己单独成词的语素,它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第二,《语法讲义》中对词缀做出了严格的区分,对附加式构词方式是这样阐述的:“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他跟词根部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

”所以类词缀是属于过渡的一类,类词缀与词根意义上还存在着一些联系,但它们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逐渐定位、类化了。

第三,书中有个观点认为“性、式、自”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而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所以应该将由“性、式、自”构成的词都看成复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语法”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难度,小学开始学英语语法,到大学两年学了现代汉语和词汇学,虽仍有种种困惑,但小有收获。

大三年级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让我对这一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汉语语法也由朦胧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结合本学期所学,拜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其内容对我之语法学的理解很有帮助。

本篇读书笔记,将结合黄廖本《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及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两本小册子谈一谈浅薄的几点收获。

一、总体分析这本书是朱德熙先生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至今已五十余年,却仍是汉语方向同学应必读的一本书。

先生是从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的,作为一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既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

本书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词类和结构。

据我所读所感,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就是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非常仔细,每一章都划分为四至十九个小节不等,大部分知识在课上已经接触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初次会面,例如系位构造、系位组合等。

第二,书中具体词语的辨析和讲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如“别人和人家”、“大家和大伙儿”、“跟和同”等,都进行了详解。

第三,书中常有组与组之间的对比,有时是相近的两组,比如讲存现宾语时对列举的A、B两组进行了对比,或者是变形对比,讲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时,把性质形容词做变形,换成跟它对应的状态形容词,从而得出二者的不同。

二、收获通读全书后,发现书中有一些观点是熟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了解或者是内容相同,其概念和归属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谈几点思考的问题。

①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我发现书中有三处提到了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分别在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于是我把这三处放在一起研究了一下。

总的来说,粘合式就是前后两部分直接粘附,而组合式有的会加上“的”“得”或补语等。

述宾结构就是述语是单独的动词,宾语时单独的名词,二者直接粘合。

“上课”中“上”就是单独的动词,“课”是单独的名词,可以直接作定语。

但是组合式述宾结构则需要加上“的”才能作定语。

在判断粘合式时要注意宾语部分是否为词,如果是语素的话并不能算述宾结构。

粘合式述补就是补语直接粘附在属于后面,组合式述补结构则需要带“得”。

粘合式偏正结构指名词、区别词和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相当于名词,组合式偏正结构是带“的”、数量词作定语或者表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

这和我们在课上学的知识可以联系起来,在讲定语的部分讲到过定语和助词“的”的内容。

而组合式述补结构的两类:表示可能性和表示状态,与我们所学的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是相对应的。

这两种补语的“得”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前者是一个独立助词,其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因为“得”不属于前面也不属于后面,“写/得/完”;后者“得”是一种连缀,它把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它后面的补语表示结果,“压得/粉碎”。

②词和非词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和词汇学的时候都曾讲过词的界限,即词和词组的区分,但是都没有找出一种完全能够解释的通的方法。

《语法讲义》中提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扩展法,例如“买书”可以扩展成“买一本书”,所以“买书”是一个词组,“蝴蝶”却不能在“蝴”和“蝶”之间加东西,所以“蝴蝶”是一个词。

还有根据构词能力来划分,即替换法,比如“吃饭”中“吃”可以换成“打、做”,“饭”可以换成“菜、肉”,因为两个字都可以被替换,所以这是两个词。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来确定汉语的词,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的定义来考虑的。

在确定汉语的词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三种标准,可是尽管这三种方法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都有其缺陷。

扩展法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面对一些短语时却不能扩展,例如很高、很大,另外例如有的合成词也能扩展。

有的合成词本来就是由全称紧缩而形成的,在一定的时候,人们又恢复它的全称。

如:“烧开了(过)的水”紧缩为“开水”,然后又由“开水”扩展为“烧开了(过)的水”。

替换法中语言成分的活动能力强弱是相对而言的,根据活动能力划分就会导致合成词“铁路”“白菜”也会算成词组,但是“铁路”不是“铁的路”,“白菜”不是“白的菜”,这与扩展法也是相矛盾的。

而第三种依靠独立成句判断的方式没有考虑到词不都是自由形式,绝大部分汉语虚词都是黏着形式,按照这个标准合成词“大学”“小看”也是词组。

在大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很少提到书中方法的问题,大二年级时略有涉及,到了大三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渐渐认识到一些理论的现存问题,也算是一个进步。

③连谓结构在语法学课程中,老师为我们讲解过连谓词组和连谓句,这两个方面在《语法讲义》中的连谓结构都有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连谓结构是谓词或为此结构的连用格式,这里的“谓”指的是“谓词”而不是“谓语”。

连谓词组我们学习了它的八种类型,连谓句主要讲述的是前后位于此的七种关系。

连谓结构中的性质与构造一节中提及“介词+宾语+谓词性成分”与连谓结构性质十分相似,可以算一种连谓结构,但介词在结构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大部分介词都保持着动词的功能,所以这样的介词只有“把、被、对于、关于”等,比如“把这首诗抄下来”。

同时就像在课上判断连谓句一样,我也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容易与连谓结构混淆的结构,像联合结构、述宾结构套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套述宾结构等,我们要加以区别。

尤其像“喜欢看电视”,这其实是一个述宾结构“喜欢”是述语,“看电视”是宾语,“看电视”又是一个结构可以继续划分“看”是述语,“电视”是宾语。

这就运用到了我们在课上学习的层次分析法,遇到这种结构要多思考一下,以免落入“陷阱”。

此外书中对几种特殊的结构进行了详解,其中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点在课上老师也提到过。

有时候它们充任前一个直接成分表示目的,这时候他们的位置可以进行变换,“我去买菜”和“我买菜去”,放到后面的时候读作轻声(去表实指的时候除外)。

并且有时候它们只起连接作用“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没有实在的意思。

④副词副词和形容词在英语中总是被放到一起比较、区分,副词常常在形容词后面加ly。

在现代汉语里,副词是虚词,形容词是实词,副词是黏着的,不能独立成句。

所以我们要注意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分,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之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但是副词只能作状语,状态形容词大多数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依此,我们可以在判断时可以把难以区分的词分别放到不同的位置组句,比如“勉强”:我勉强答应了她的要求,“勉强”作状语,这个理由太勉强了,勉强作谓语。

书中还提到了副词后缀“的”的问题(我觉得也有“地”的问题,但是在这里还是根据作者所写,写成“的”),单音节副词后面不能带副词后缀“的”,我们说“很好”,不能说“很的好”,但是双音节副词中的一部分可以带“的”,实际上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天渐渐亮了”和“天渐渐地亮了”是一个意思。

另外,名词和动词又是加上“地”转为副词作状语,一些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加上“的”才能作状语。

总之,de对状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北京话朱德熙先生在书中几次提到了北京话,尤其是补语位置上“在”和“到”的弱化形式de这个问题中。

口语里说de比说“在”“到”更普遍,初次读到这里我还未有感觉,试着念了几个句子才发现确实是这样,更土的北京话中,连de 也消失了,比如“搁(在/de)桌上”。

三、比较《语法讲义》与我们所学的《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内容与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阅读后发现其中还有一些不同。

首先在编排上,黄廖本的现汉每一大部分都分为一节,比如句法成分下有主谓宾定状补,但是讲义里前几章归类后,重要的部分单列成章,第三章是词汇,第四章则是体词,第五章是谓词等。

其次在内容上,详略程度划分不同,现汉中句子的占比还是很高的,包括单句、复句和句群,但是讲义中却只有疑问句和祈使句、复句两章,并且内容较少。

现汉中对特殊词语的讲解比较少,讲义中花费大量篇章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第三,在知识点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划分名次类别的时候,现汉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朱德熙先生则是根据名词与量词的关系划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五类。

四、小册子之收获在购书时,也同时购买了《语法问答》和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搭配现汉与讲义来看,也有不少收获。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对词和短语的问题有清晰的讲解,书中除了我在收获②中提到的三点方法外,还提到了两个需要考虑的标准,一是这个组合的意义是不是等于它的成分的意义的总和,一个是这个组合包含多少个语素,也就是它有多长,这五个因素互不相关,常常有矛盾。

此外,书中的结构这一章,让我对句子层次和句子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用图形表示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可以让句子更清晰,当然也有其缺陷,常常会有不同的分析均合适的时候。

《语法问答》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的,主人是语言学家,客人是他的老同学。

对话内容充实,我收获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这一节,中心词分析并不是完全不管层次,而是把句子分为主语S、谓语V和宾语O,我们在语言学中也曾学到过,由于宾语是作为谓语的连带成分看待的,所以仍是把谓语和宾语或主语和谓语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从整体到部分逐层分析,也是我们语法学中一个主要的部分,这种方法并不排斥中心,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句子,划分的方法不同,提取的中心词也就不一样。

五、总结通过这学期全面详细的讲授,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法知识的基础,再读起《语法讲义》不是非常艰难。

虽对书中一些地方有不明之处,更多的是收获,增强了我对语法学的理解,两本小册子虽薄可包含的知识十分丰富。

在书中见到朱德熙先生的阅读量是我远远不及的,我如今所学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仍需向我的老师,向各位大家学习,这才是当下我该做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