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桥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生活质量。
(3)学会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桥梁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桥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梁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桥梁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组间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美的内涵。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美桥。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乡的桥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2)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体、画面、创新性等方面。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调查、分享环节的表现,以及对桥梁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类型的桥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
《桥之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认识桥梁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欣赏桥梁之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兴趣。
3. 通过对桥梁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桥梁的基本概念:桥梁的定义、桥梁的组成部分。
2. 桥梁的分类: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等。
3. 桥梁的功能:连接两岸、交通工具的通行、美观等。
4. 桥梁的历史与发展:我国古代桥梁的特点、世界著名桥梁简介。
5. 桥梁之美:形式美、结构美、与环境的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和桥梁之美。
2. 教学难点:桥梁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和审美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桥梁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桥梁案例,掌握桥梁的设计与审美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桥梁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基础知识。
3. 桥梁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桥梁,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多样性。
4. 桥梁功能:讲解桥梁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桥梁的价值。
5. 桥梁历史与发展:介绍我国古代桥梁的特点和世界著名桥梁,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发展历程。
6. 桥梁之美:分析桥梁的形式美、结构美和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和美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对桥梁设计和建造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桥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不同桥梁的形式美、结构美和与环境的关系。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对桥梁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特点和设计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梁,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桥梁的种类:梁桥、拱桥、悬索桥、组合桥等。
2. 桥梁的结构:桥墩、桥台、桥梁、引桥等。
3. 桥梁的功能:交通、观赏、休闲等。
4. 桥梁设计原理:结构稳定性、美观性、耐久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桥梁的种类、结构和功能,桥梁设计原理。
2. 教学难点:桥梁设计原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各种桥梁的图片及设计图。
2. 视频素材:桥梁建设过程的视频。
3. 实践材料:桥梁模型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桥梁的种类和结构。
3. 课堂讲解:讲解桥梁的功能、设计原理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组桥梁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5. 实践环节:分组制作桥梁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桥梁种类、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桥梁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展现。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桥梁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桥梁的种类和结构。
2. 第二课时:讲解桥梁的功能和设计原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提交作业时,请将图片和文字描述整理成册,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内容要与课文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作业形式多样化,兼顾知识巩固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对桥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悟桥的美丽与韵味,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4.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风格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桥会成为一种美的象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桥的初步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桥之美》。
3.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创作与桥相关的作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情感升华,价值观引导: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课程目标的情感维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小组合作,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挖掘桥的审美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并说明原因。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5.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桥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练习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桥是路的灵魂,是路的诗篇”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步:情感体验教师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了解作者吴冠中及其在美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桥之美。
-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桥的语句,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桥梁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掌握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
-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
2. 教学难点-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引入话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这些桥的名称和特点。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桥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吗?桥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引导学生思考桥的美学价值,从而引出课题。
2. 介绍作者-简单介绍作者吴冠中,他是一位在美术和文学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他擅长将美术的视觉感受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与创新。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桥是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这句话解释了桥梁的定义和象征意义。
“桥梁之美,在于其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这句话概括了桥梁之美的三个方面。
2.学生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桥梁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桥梁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座桥梁?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桥梁之美?2.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写作训练1.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桥梁之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如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等。
3.学生写作: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下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桥梁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第十二课桥之美
吴冠中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1.5pt 0pt 0cm; LAYOUT-GRID-MODE: char; LINE-HEIGHT: 2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