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江汉平原却频频受到干旱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进行探讨。
一、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干旱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而且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严重缺乏,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干旱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也增加了土壤的风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2. 农作物生长受阻干旱天气会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使得农作物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一旦持续干旱,农作物将会出现脱水、萎蔫、生长迟缓等现象,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歉收。
尤其是水稻等对水分需求较高的作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
3.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干旱导致的土壤干燥,农民需要增加灌溉和田间管理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干旱还会导致农作物虫害疫病加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将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干旱的防御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了应对干旱的影响,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2. 推广抗旱作物品种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比如抗旱玉米、抗旱小麦等,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从根本上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比例,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3. 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点,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选择适应干旱的作物种植,避免在干旱季节过度耗水的作物。
也要科学安排农业灌溉,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合理确定灌溉方案,避免浪费水资源。
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水稻新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11 供 试 品 种 .
从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部 第 7 6号 公 告 可 知 。0 4 0 20  ̄
20 0 5年连 续 参加 长江 中 下游 中籼 迟 熟组 品种 区 域试 验 。 并
于 20 0 6年通 过 国家 审 定 的 中籼 迟 熟新 品种 共 有 1 4个 , 分 别 为三 香 优 40 内 2优 6号 、 优 8 7 、 丰 2 、 优 5 、 1、 科 37 绿 0K 2 Ⅱ优 1 5 、 2 9 冈优 18 协 优 1 7 I 3 2 、I优 10 、 优 8、 0 、I优 2 9 I 38 协 49 、 0 0 丰优 2 、 优 0 9 中浙 优 6 4 为表述 方便 , 次 将 2两 2 3和 3, 依 它 们 编 号 为 1 1 , 与 其 品 质性 状 整 精 米 率 ( ) 长 宽 比  ̄4并 X 、
S
( 中x 式 为平均 值 , S
为标 准 差 , 体 值见 表 1 ; 后 , 构建 好 的主 成 分方 程 计 具 )然 用 算 出各品 种 的主成 分值 。 以这 些主成 分 值为 指标 . 用 离 并 运 差平 方和法对 1 品种进 行聚 类分析 。 后 , 聚 类后各 类 4个 最 对
积极 的意 义 [ 随 着 生 活水 平 的 不断 提 高 。 们 对稻 米 的消 1 1 。 人
费 已 由过 去 的数 量 型向现 今 的质量 一 口型转 变闭。 此 , 适 为 水 稻 育种 工 作 者也 加强 了对 水 稻 的品 质 育种 。 米 品质 是 一 稻
个 综 合性 状 , 它涉 及 到碾 米 品 质 、 观 品 质 、 煮 食味 品质 外 蒸 等 方面 的多项 指 标 [ 近 年 来 , 内对 稻米 品质 的研 究 涉 及 3 1 。 国
长江中下游种植模式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 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 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 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 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 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 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 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 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 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 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 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 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 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 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 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 12.2%。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一)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已经普遍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广大的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太湖地区、浙北地区,大约六七千年前便开始有了种植,距今七千至三千五百年水稻从动向西推进。
夏商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西周今山东、陕西、山西一带已经有了种植。
春秋战国时期水稻种植西到渭水中游,北到关中盆地北缘、汾水中游,东到泗水流域,但种植面积不大。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关中地区、伊洛河流域、河内地区、黄淮平原等水稻种植中心区。
唐时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黄河流域普遍开发了水稻种植。
唐末黄河流水稻种植的范围大面积缩小,宋代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呈现栽种地区有限,总面积小和稻田多呈点状、线状分布在一些低洼地带和河湖周围特点,其最北界在北纬40度左右的京津地区,而南方占城稻的引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使得水稻产量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
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种植衰落,尽管河南、淮河流域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区。
衰落的主要表现是:种植区极为零星分散,没有大范围的产区;种植时间很短,没有形成长期的持续产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发展很快,长江下游盛行稻麦轮作制,岭南有双季稻,其他地区有早熟抗旱的水稻种植。
虽然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不景气,但是由于水利技术的进步和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分布的北界向北推进,北大河西走廊、河套平原、辽河流域。
水稻种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导致的。
气候的变化下的水资源分布和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南迁移等都对北方水稻生产带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历史时期桑蚕、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一、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一)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桑”、“蚕”、“丝”、“帛”等字以及大量的有关蚕桑丝织的卜辞。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与主要杂草发生及防治适期示意图

月份 旬 二十四节气 水 稻 生 育 期 早稻 上 清 明 播种 苗期 4 中 下 谷 雨 上 立 夏 5 中 下 小 满 上 芒 种 6 中 下 夏 至 上 小 暑 7 中 下 大 暑 上 立 秋 8 中 下 处 暑 上 白 露 9 中 下 秋 分 上 寒 露 10 中 下 霜 降
移栽返青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开花 收获 分蘖期 幼穗分化 开花成熟 播种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开花 收获 中稻 苗期 开花成熟 分蘖期 幼穗分化 播种 移栽返青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 收获 二晚 幼穗分化 开花成熟 苗期 分蘖期 旬平均气温 12.0 14.1 15.8 17.3 18.6 20.5 21.9 23.1 24.6 27.1 28.0 28.5 28.3 28.1 27.1 25.8 23.4 21.8 19.8 18.2 16.0 早稻秧田萌发 进入4叶期 早稻本田萌发高峰期 早稻本田4叶期后旺盛生长 中稻/一季晚稻 萌发初期 萌发高峰期 4叶期后旺盛生长 双季晚稻 秧田发生期秧田4叶期 本田萌发 本田4叶期后旺盛生长期 稗草 注:萌发温度最低为13℃,最适温度20-25℃,30-40℃仍可萌发。变温有利萌发。每片叶需要85℃积温。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上中 旬秧田播种,从出苗至1叶期需10天,1-2叶期需5天,2-3叶期需7天,共22天;6月上旬至下旬移栽水稻,从出苗-1叶期约需6天,1-2 叶约需4天,2-3叶约需5天,共15天。3叶期之后抗药性显著增强。 主 要 休眠期 苗期 花果成熟期 果实成熟后期 休眠期 萌发初期 萌发高峰期 杂 千金子 注:萌发温度最低要求15℃以上,最适温度20-25℃。 草 双穗 出芽初期 旺盛生长期 花期 雀稗 注:花期长,6月下旬-10月;结实少,不以种子为繁殖体 注: 注: 月份 4 5 6 7 8 9 10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下 说明:“主要杂草”项内,绿色部分表示大致的用药适期,红色部分表示无效用药期。具体的用药窗口关闭的时间点,需要对照气象资料及实际 播种日期进行计算。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 水稻种植业

7.该地农田区种植水稻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8.使张三家用地结构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 B.交通 C.水源 D.科技 9.“一户一田”政策试行后,张三想将8块承包的 地调整成一块,总面积不变,大致位于③处,专 门种植蔬菜,就近供应新城区,这将最有利于 A.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质量 B.种植专业化,提高生产技术 C.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D.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是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专业化程度高 D.精耕细作 2.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 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④减少农 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稻田养蟹的是 A.黄土高原 B.吐鲁番盆地 C.大兴安岭山区 D.长江中下游平原
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 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知识梳理:
1、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 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 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2、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 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 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 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典例探究:
【详解】 7.从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夏 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A说法正确;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小,B说 法错误;平原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C说法正确;我国传统水稻 种植区,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D说法正确;故选B。 8.种植蔬菜、发展园艺、养鸡养鸭的效益较种植水稻高,这种转变是因为 随着城市化,市场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结构发生的变化,故A正确;交 通、水源、科技影响较小。故选A。 9.专门种植蔬菜,专业化水平高,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正确;对提高土壤肥力作用较小,A错误;种植专业化不能提高生产技术, B错误;就近供应新城区,不能拓展国际市场,C错误;故选D。
水稻行业专题报告

水稻行业专题报告1.走进水稻行业1.1水稻行业产业链水稻行业产业链简介。
从水稻行业的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由种子、化肥、农药与农业机械行业构成,这些农资原料约占农户生产水稻约5成的成本。
其中,种子约占水稻种植总成本的6%,化肥约占水稻种植总成本的19%;农药费和机械作业费分别占据水稻种植总成本的约7%与16%。
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是水稻种植企业,进行水稻的种植与生产。
产业链下游主要是大米加工环节,最终产品流向终端消费市场。
在终端消费市场中,食用消费、工业消费、饲用消费是中国大米市场的主要需求来源。
1.2中国水稻主要类别按照繁殖方式不同,中国水稻主要包括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
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二者的优良性状可以形成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进而生产出的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
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而常规水稻是可以留种且后代不分离的水稻品种。
常规稻和杂交水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可以自交留种。
杂交水稻若留种,后代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性状分离现象,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因此杂交水稻每年均需换种。
除此之外,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的选育难度较高、品质相对较差,种子价格整体高于常规水稻。
但由于杂交水稻结合了父本与母本的优势,使其具有穗大粒多、抗逆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
按照形态特征与生长期不同,水稻可以分为粳稻与籼稻,早稻、中稻与晚稻。
按照形态特征不同,水稻可以分为粳稻与籼稻。
粳稻谷粒短圆,叶窄色浓绿且剑叶开度大,淀粉含量低,适合在高纬度地区播种;而籼稻谷粒细长,叶宽、色淡绿且剑叶开度小,淀粉含量高,适合在低纬度地区播种。
按照生长期不同,水稻又可以分为早稻、中稻与晚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的播种期为3月底4月初,生育期一般不超过120天,于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的播种期在4月初至5月底,经过125-150天左右的生育期,9月中下旬收获;而晚稻的播种期集中在6月中下旬,生育期较长,一般在150天以上,十月中上旬收获。
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

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是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不仅是对水稻种植技术和品种选育的重要探索,更是对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实施方案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这一重要主题。
二、区域试验范围与内容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将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五大水稻主产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夏粳稻区、西南山区以及华南粳稻区。
试验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应用、水稻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
此次试验将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稻种植习惯,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案,旨在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升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三、实施方案的关键措施在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中,各个试验区将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以确保试验取得预期效果。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注重优质、高产、抗逆的特点。
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种植等,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针对性地推广农业科技,促进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
四、对水稻种植的启示和影响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对我国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试验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为今后水稻种植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提高我国水稻品种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试验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2023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的实施方案,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尝试。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应重视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结合,注重推动水稻种植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
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
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
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
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
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
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
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
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
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
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
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该区总耕地面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幅度减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耕地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业可耕地面积的减少,水稻播种面积受到进一步挤压[3-8]。
1.6 气候条件影响水稻种植总产量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较大,不同年份的降水等因素差异大,是该区域水稻生产能力不稳定,生产波动变化幅度强烈的重要原因。
气候因素影响了区域性的水稻总产量水平,水稻生产期间主要的气候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夏季高温、春秋季低温等,这些因素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1.7 非农就业影响种植者人工投入
在我国水稻生产中,非农就业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变化的关键因素[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农业种植者进入城市务工,使得农业劳动力迅速减少,进而影响水稻种植产业发展。
2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变化分析
由于近年种植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出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单季稻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减少
浙江省水稻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下降到2004年的34%;单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14%上升到2004年的66%[6]。
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双改单现象的出现[2]。
2.2 传统手工插秧方式逐步减少
手工插秧的种植方式因为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导致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手工插秧种植方式已经从占水稻总面积85%左右的水平下降到约50%的水平。
陈品[4]研究指出近10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精耕细作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手栽稻由于用工多,逐步退出稻作方式的主体位置。
2.3 轻简稻作方式有较快发展
用工较少的轻简种植方式发展很快。
水稻直播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由于用工较少,近年发展迅速。
潘晓华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西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消失的直播栽培近年来发展迅速,2010年直播面积达到20万hm2左右。
目前,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3]。
此外,用工多的多次施肥措施也被轻简的“一底一追”施肥方式取代。
3 发展方向及研究讨论
水稻种植方式跟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关联,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变。
农村劳动力结构、农业发展方式、稻作技术变革以及农户的水稻生产目标等因素对稻作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
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演变会影响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
比如,省工而产量不稳定的直播稻方式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影响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将来可能发展成重要的技术问题,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水稻机插秧应成为我国未来主导的水稻种植方式,但目前机械插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还有水稻施肥与喷药的机械化发展,省工且廉价的缓控释肥料应用都应成为水稻种植业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对稻谷的总需求量仍然在稳步提高,但是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大量农业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
水稻种植业的稻谷需求逐步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水稻轻简种植方式发展的趋势之下,提高水稻单产同时降低农业用工,提高农业机械与农资产品利用率,都应成为水稻种植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