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合集下载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

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

开头很简洁,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 子佳为笔名。实秋先生生于北京.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 学任教,并从事译著工作,是30年代初《新月》 杂志的主将之一。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 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到40年代,他改写散文小品,达到了很高的 艺术水准,他写的《雅舍小品》在港台已经再版 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 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 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 切合中年人的心境。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 文白、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怀念、敬慕
机智的文笔
抓住特征 语言幽默
欲扬先抑
描写细腻 似贬实褒
首尾呼应
用一句话概括
徐先生:
虽貌 丑 性 凶 但 敬 业 爱 生
总结 徐老师是一位有见识、 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 又是一位敬业爱生的人品极 高的老师。
小试身手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 写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 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 能猜出来。
梁实秋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少说废话, 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他 写散文往往言简意赅、文笔精炼。 他在散文中还喜欢引经据典,穿插俚语、 俗谚或奇闻趣事,这使得他的散文优游自 在、涵蕴丰厚、幽默风趣。简约、幽默、 丰盈、典雅是梁实秋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散文创作的成功得力于其学贯中西、 博识强记以及对人性、人情的深入体察和 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他的写作视野相当开 阔,评论也很有智慧和灵光。
忘年之恋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考验
梁实秋是台湾文献“主帅”。他的《雅舍 小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梁实秋七十一岁 的时候,与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 外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 悲伤不已的梁实秋, 写下感人的《槐园梦忆》一书。台湾远东出版 社老板是梁实秋的挚友,以校对该书清样为名, 邀请梁实秋到台北散散心。 梁实秋在台北偶遇 比他小二十八岁的歌星韩菁清,竟然陷入热 恋——传奇的恋爱。那些正沉浸于《槐园梦忆》 的泪水中的读者得知梁实秋的黄昏之恋,顿时 掀起“新闻风暴”。梁实秋的学生们甚至组织 “护师团”,坚决反对老师的这一婚恋。 梁实 秋和韩菁清的忘年之恋,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 考验。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长篇小说,清末李宝嘉(1867-1907)著〕。

以谴责晚清官场的黑暗为主题。

《玉梨魂》〔《玉梨魂》:清末徐枕亚所著的一部言情小说〕。

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走进作者】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入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背景资料】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2、《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

续集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内容大要《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第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完成第15~17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

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精华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精华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精华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梁实秋先生笔下国文老师的形象;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走进魅力大师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
。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
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
鼠!
——梁实秋《男人》节选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0
---提高兴趣 ---领会文意 ---精炼文笔 ---受益终生
7.文章最后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 总结全文,表达了我对徐先
生的怀念、怅惘和敬慕之情; 结构上:
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8.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徐先生的形象。
徐先生是一位相貌古怪、习惯有趣、 脾气暴躁,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9.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
➢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 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 乐得敷敷衍衍。
➢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 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这样写有无恶意? 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 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 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 散文小品的素材,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 、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 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 俗……

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

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

梁实秋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见一位国文先生 ——点明写作的对象,点题。 ”
——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至今不能忘记”
“给我印象最深,使 我受益最多”
——强调老师在我心中的重 要地位,勾起读者阅读的欲 望。
2、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第二节,思考: 作者描写了徐先生那几个方面的外在特 点? 可怕的绰号、 高大的身材、 油渍斑斑的衣服、 古怪的相貌、 吸溜鼻涕的习惯、 凶狞的面部表情。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 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 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 货当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 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黏成一团,而且内 容丰富。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 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 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 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 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 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 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 婚后才开始刷牙。"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 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 鼠! ——梁实秋《男人》节选
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说话方面的时候多。 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 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等到长大之 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 蝉噪,如蛙鸣,真抵上好几部鼓吹!等到年事再 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 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万一 堕入“喷壶嘴”型,则琐碎繁杂,絮聒唠叨,一 件事要说多少回,一句话要说多少遍,如喷壶下 注,万流齐发你是为使 她舒适吗?”那人回答说:“不是,为使她少说 些话!” ——梁实秋《女人》节选
左:作者和原夫人 右:作者和新夫人
理清文章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内容,文章可以划分几 个部分?用一句话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一(1):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二(2—6):叙写徐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三(7—11):叙写我从徐先生处得到的益处。 四(12):叙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1、阅读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 文字分别有何作用?
5、思考:文章第三部分的8—11节写 了徐先生哪些教学特色? 自己选辑教材---兴趣培养 注重朗读教学---习惯养成 作文批改方法独到---方法指导
教授许多作文技巧 ----------获益匪浅
受益终生
仔细阅读11节,说说徐先生教 给了我那些写作技巧?
衔接——“硬接” 该转——“硬转” 起笔——“突兀矫健”“开门见山 ”“一针见血”“引人入胜” 说理——“譬喻”
忘年之恋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考验
梁实秋是台湾文献“主帅”。他的《雅舍小 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梁实秋七十一岁的时 候,与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国,一场意外突然 攫去了她的生命。 悲伤不已的梁实秋,写下感人 的《槐园梦忆》一书。台湾远东出版社老板是梁 实秋的挚友,以校对该书清样为名,邀请梁实秋 到台北散散心。 梁实秋在台北偶遇比他小二十八 岁的歌星韩菁清,竟然陷入热恋——传奇的恋爱 。那些正沉浸于《槐园梦忆》的泪水中的读者得 知梁实秋的黄昏之恋,顿时掀起“新闻风暴”。 梁实秋的学生们甚至组织“护师团”,坚决反对 老师的这一婚恋。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忘年之恋, 经受了十三个春秋的考验。
本文特点:
一:欲扬先抑 似贬实褒 二:善抓特征 描画细腻 三:语言幽默 谐趣横生
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 大家的地位。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 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 尚简洁,重视文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 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 散文小品的素材,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 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 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 ,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与闻一多等成 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 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 、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
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 长。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 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 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雅舍谈 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 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 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英国文学史》、 《远东英汉大辞典》。《雅舍小品》在港台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徐先生的形象:
徐先生是一位相貌古怪、习惯有趣、 脾气暴躁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总之一句话:虽貌 丑 性 凶 但 敬 业 爱 生
4、思考:文章第三部分的第7节(但是 从这一次起……)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 用? 承上启下。
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怪、凶狠的 老师形象,下文则是写徐老师令我受 益的内容。 “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领 全文。
6、文章最后一节表现了我对徐先生怎 样的感情?
怀念 敬慕
你认为全文那一段写得最精彩? 赏析其精彩之处。
拓展深究: 结合本文,你认为把 人物写活有哪些的方法 ?
一、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二、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三、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赏析语言:结合下面的文句,仔细体会作 者的语言风格?
1、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 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 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 2、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 小的一块区域里。 3、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 4、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 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很多, “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 一句颇为同学传诵
梁 实 秋
我 的 一 位 国 文 老 师
认识作者 ----梁实秋
一.走进魅力大师——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笔名秋 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卓有成就 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被台湾 尊为散文一代宗师。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 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描写细腻,个性鲜明
3、在文章的3-6小节中,你能看出徐 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吗?作 者是通过哪些事加以体现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这样写有无恶 意?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1、 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 2、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作用: (1)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描写能够突出国文老师 的有趣和可爱。 (2)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侧面说明作者对老师的 印象很深,表达由衷的喜爱、怀念之意,给人以亲切感。 (3) 最后, 这样写与下文写老师认真敬业爱生形 成了表和里的衬托,外在的丑正反衬了老师内在的美。
《雅舍小品》
作者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纵横生发, 笔触较为恣肆,却颇有絮语散文的特 色,给人们一种沉静的感觉。作者以 雅致的渲染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高等 动物身上的种种疵点,揭示了社会的 缺憾。在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这在 不完美的社会中应该说有永久性的价 值,可见它在港台这个世态炎凉的社 会中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书,出版达五 十多次而不衰,绝非偶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