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天气学原理第八章
南京大学 天气学原理 期末复习提纲

复习思考题1.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准静力平衡只有当运动的水平尺度非常小(L<102m)和运动非常强烈(V>50m/s)的情况下,才不成立。
即一般大、中、小尺度都满足。
2.准定常状态在零级简化中,时间偏导数项(∂/∂t)可略去。
但若要作预报,则需保留,如取一级简化。
3.准水平运动运动方程的零级和一级简化中不出现含有w 的项,故大尺度运动是准水平的。
但垂直运动对天气形成有重要作用,常需将对流项保留。
4.准地转平衡零级简化表现为地转平衡。
2.尺度分析的概念、地转风的定义尺度分析法是依据表征某类运动系统各场变量的特征值,来估计大气运动方程中各项量级大小的一种方法。
满足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的大气运动称为地转风3.涡度定义、绝对涡度的表达式,自然坐标中涡度的表达式及意义气象中的涡度是指速度旋度的垂直分量,在z 坐标系中即为 ζ为相对涡度,f 为地转涡度,ζ+ f 为绝对涡度。
自然坐标中的涡度表达式 曲率项 :由流线(或等高线)弯曲造成的涡度,风速愈大,曲率愈小,涡度愈大;当流线为气旋性弯曲时ζ>0,当流线为反气旋性弯曲时ζ<0。
切变项 :当有气旋式切变时ζ>0,当有反气旋式切变时ζ<0,4.涡度方程及各项的物理意义在p 坐标系下铅直涡度方程 v u k V x y ζ∂∂=⋅∇⨯=-∂∂V V R n ζ∂=-∂V V R n ζ∂=-∂V V R nζ∂=-∂1)相对涡度的平流2)相对涡度的的铅直输送3)水平散度作用4)β效应项5)倾斜项6)摩擦项5.简化的涡度方程式6.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太阳辐射在地表加热不均匀,使空气质点运动,形成经圈环流;地球自转使气流发生偏转,将单圈环流修正成三圈环流,产生纬向气流和高低压气压带;地面摩擦构成角动量输送的一环,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起重要作用;()()()u v V f f t x y ζζζ∂∂∂+⋅∇+=-++∂∂∂()()V f f t pζωζζ∂∂+⋅∇+=+∂∂地表不均匀使纬向气流发生断裂,造成大气环流经度间的差异和季节差异,形成闭合的高低压中心和高空槽脊,形成季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图 1 海平面气压场
在气象上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气压分布形式有闭合低压和高压,有低压槽和高压脊,
以及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所围成的鞍型场。气压梯度反映在天气图上就是等压线的分布有疏有密,等
压线愈密集,表示气压梯度愈大。
而气压梯度力是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力
梯度?
不会。由气压梯度力的定义可知,气压梯度力是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是由于气压分
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如果气压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意味着没有气压梯度,也就不会有净压力作用于气
块,就不会有气压梯度力了。
微风习习说明风很小,意味着气压梯度力小,而狂风大作说明风速大,意味着气压梯度力比较大。
2. 为什么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远小于垂直分量?
(2)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相垂直,指向−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
(3) 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远小于垂直分量
2
第一单元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1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常见问题
第一单元
§1.1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1. 如果气压分布均匀的话,会有气压梯度力产生吗? 微风习习和狂风大作分别对应着怎样的气压
由此得到单位质量空气块受到的净压力为空气块受到的净合力与空气块的质量之比,上下均有体积项
,消掉后,就得到气压梯度力的表达式
1
⃑ = −
根据气压梯度力的表达式,我们很容易得到其性质:
(1)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气压梯度越大,气压梯度力就越大;与空气密度成
反比,在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越小,气压梯度越大;
1
第一单元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天⽓学原理和⽅法天⽓学原理和⽅法⽬录第⼀章⼤⽓运动的基本特征 (3)第⼀节影响⼤⽓运动的作⽤⼒ (3)第⼆节控制⼤⽓运动的基本定律 (4)第三节⼤尺度运动系统的控制⽅程 (4)第四节“P”坐标系中的基本⽅程组 (5)第五节风场和⽓压场的关系 (6)第⼆章⽓团与锋 (8)第⼀节⽓团与锋 (8)第⼆节锋的概念与封⾯坡度 (9)第三节⾄第五节 (10)第三章⽓旋与反⽓旋 (12)第⼀节⽓旋、反⽓旋的特征和分类 (12)第⼆节涡度与涡度⽅程 (12)第三节位势倾向⽅程和⽅程 (14)第三节温带⽓旋与反⽓旋 (15)第五节东亚⽓旋和反⽓旋 (16)第四章⼤⽓环流 (18)第⼀节⼤⽓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18)第五章天⽓形势及天⽓要素的预报 (22)第六章寒潮天⽓过程 (26)第七章⼤型降⽔天⽓过程 (28)第⼀节降⽔的形成与诊断 (28)第⼆节⼤范围降⽔的环流特征 (34)第三节降⽔的天⽓尺度系统 (39)第四节暴⾬中尺度系统 (44)第五节不同⾼度急流对暴⾬⽣成的作⽤ (46)第⼋章对流性天⽓过程 (47)第⼀节雷暴的结构及雷暴天⽓成因 (47)第⼆节中⼩尺度天⽓系统 (49)第三节对流性天⽓预报的物理基础 (50)第四节对流性天⽓的预报 (52)雷达原理与业务应⽤ (53)第九章低纬度和⾼原环流系统 (59)第⼗章东亚季风环流 (71)第⼗⼀章天⽓诊断分析 (77)第⼀章⼤⽓运动的基本特征第⼀节影响⼤⽓运动的作⽤⼒1.⼤⽓运动受什么定律⽀配?质量守衡、动量守衡和能量守衡定律2.影响⼤⽓运动的真实⼒有哪⼏种?⽓压梯度⼒、地⼼引⼒、摩擦⼒。
3.影响⼤⽓运动的视⽰⼒(外观⼒)有哪⼏种?惯性离⼼⼒、地转偏向⼒。
4.⽓压梯度⼒的⽅向?⽓压梯度⼒的⼤⼩与⽓压梯度和空⽓密度有什么关系?⽅向指向—▽P 的⽅向,即由⾼压指向低压的⽅向;⽓压梯度⼒的⼤⼩与⽓压梯度成正⽐,与空⽓密度成反⽐。
5.地⼼引⼒6.惯性离⼼⼒7.地转偏向⼒8.地转偏向⼒的⼏个重要特点?1)地转偏向⼒A 与Ω相垂直,⽽Ω与⾚道平⾯垂直,所以A 在纬圈平⾯内2)地转偏向⼒A 与V 相垂直,因⽽地转偏向⼒对运动⽓块不作功,它只能改变⽓块的运动⽅向,⽽不能改变其速度⼤⼩。
805天气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天气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5科目名称:天气学第一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一、目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天气学)主要内容是以天气动力学原理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用此原理论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的天气学原理及中国天气,为进一步学习动力气象学、低纬度天气动力学、中尺度天气学、大气环流及中长期预报,也为将来天气预报业务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提高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2.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3. 会推导连续方程,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4.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5.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6.了解实际工作中高空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P坐标系的优越性)7.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8.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9.理解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掌握它的讨论10.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掌握热成风发生在斜压大气中11.了解地转风、梯度风及热成风实用意义12.掌握低压中心附近及其边缘,还有高压边缘等压线可以分析密大风经常出现,而高压中心附近不能有上述现象13.理解变压风及切向、法向地转偏差含义,要求会画图解释第二章气团与锋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原因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布3.了解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物理意义4.理解锋附近温度分布特征及锋面附近气压、变压分布特征5.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图2.27(a)(b)(c)6.了解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7.掌握锋生、锋消公式讨论第三章 气旋与反气旋1. 了解大气作水平运动、绝对涡度概念及理解 2h H ∇含义2. 理解大尺度系统运动中,固定点相对涡度变化可以用此点位势高度变化表示3. 掌握涡度方程、位势倾向方程及ω方程等式右端各项名称及画出有关图,用相关因子进行讨论4. 掌握在温带气旋发展中,动力因子(涡度因子)及热力因子对500hpa 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变化,要求会画图解释5. 了解气旋族含义6. 了解北方、南方气旋活动范围及包括哪些气旋7. 掌握“倒槽锋生型”、“静止锋波动型”,要求画图解释江淮气旋生成过程第四章 大气环流1. 了解控制大气环流基本因子、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 了解三圈径向环流、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及其对应急流概念3. 了解信风与季风概念4. 了解沃克环流含义5. 了解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天气过程特点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预报1. 理解运动学公式中t δδ及t∂∂含义,掌握用运动学公式推导锋面移速公式并会讨论冷锋、暖锋移速情况与变压分布特征2. 掌握用运动学公式讨论非闭合系统及闭合系统移动及强度3. 高空形势预报方程中,由于各层等温线平行,因此各层热成风方向相同,这样任意层风速 P p T V V AV =+注意理解A 的系数确定4. 掌握相对涡度平流在自然坐标系中展开分成三项,其中曲率项及散合项在实际天气图中会应用5. 掌握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有关项,结合等高线等温线分布解释500hpa 槽、脊变化6. 熟悉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由哪几项组成,要求会讨论应用7. 掌握地形对低值系统(槽、低压)移动及强度影响8. 了解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第六章 寒潮天气过程1.了解极涡及上下游游效应含义2.了解长波波速公式的推导,会对该公式进行讨论3.会运用形势预报原理解释“小槽发展型”、“横槽转竖型”的寒潮短、中期过程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1.理解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概念、表达式及物理意义2.了解中国及其各地暴雨有何天气系统影响3.熟悉我国东部雨带活动概况4.理解行星尺度、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作用第八章对流天气过程1.了解飑中系统含义及飑线与冷锋区别2.理解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不稳定概念3.理解强雷暴发生发展有利条件第九章低纬度与高原环流系统1.熟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与我国天气关系2.掌握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别3.掌握台风结构4.掌握台风发生发展第十章东亚季风环流1.了解季风的概念,了解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组成2.了解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熟悉、会较高要求——掌握、应用一般来说,对概念、原理、理论知识等,可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表述;对应用方面,可用“会”、“应用”、“掌握”等词。
《天气学原理》课程 学习指南

《天气学原理》学习指南第1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掌握大气运动方程组及物理含义,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有关讨论,并会应用。
本章重点:(1)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2)“P”坐标系的特点及该坐标系的方程组(3)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概念和关系式及其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本章难点:(1)建立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2)实际工作中高空为什么分析等压面图而不分析等高面图?(3)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1 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1.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1.3大气尺度系统的控制方程1.4“P”系统中的基本方程组1.5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参考资料目录:(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主编,《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气象出版社,2007。
(2)James R.Holton, 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 Four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04.(3)寿绍文等,天气学,气象出版社,2009。
(4)吕美仲等,动力气象学,气象出版社,2008。
(5)伍荣生主编,现代天气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章气团与锋学习目标:掌握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锋面的分类及其空间结构,理解并掌握锋附近各要素场的特征,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
本章重点:(1)锋或锋面附近的气象要素场的特征(2)锋生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定性分析应用本章难点:(1)地面锋线与高空锋区、高空等压面的上高度场三度空间的配置(2)用密度一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的坡度公式推导及讨论(3)锋生锋消的动力学特点教学内容2.1气团2.2锋的概念与锋面的坡度2.3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2.4锋面的分析2.5锋生与锋消参考资料目录:(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主编,《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气象出版社,200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1-5)

① 定义:地球对单位质量的空气块所施加的万有引力
② 表达式(1.2)
K:万有引力常量
M:地球质量
a:到地心的距离
③ 推导:
图1.1.3 地心引力受力分析图
④ 讨论:
大小: 不变,常数
方向: 指向地球心
3.惯性离心力
① 定义: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外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但站在转动地球上( 观测它的运动,发现它是静止的,这必然引入一个与向心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此力称为惯性离心力。
2.日常中,等压线等高线近似为流线,不能当作轨迹线
第六节热成风
一.定义
定义
a.上下两层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这两层之间的热成风
b.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称为热成风
图1.8 热成风
二.表达式
表达式
向量形式
分量形式为:
三.推导
根据定义
厚度公式代入得:
(1.96)
四.讨论
1. 适用围:中高纬度、大尺度系统、北半球
2. 大小:
a. 与纬度成反比,与等厚度线的疏密成正比
b. 与纬度、等压面差距、温度有关
3. 方向
热成风沿气层的等厚度线吹,背风而立,厚度高的在右
五.实用意义
1. 条件:大尺度、中高纬度、北半球
2. 如果地转风随高度逆转,则气层间有冷平流;如果地转风随高度 顺转,则气层间有暖平流。
实际风随高度逆转,则气层温度降低;实际风随高度顺转,则气层温度升高
在中高纬度多采用斜压大气
在低纬度多采用正压大气
第七节地转偏差
一.地转偏差的定义
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地转偏差
图1.10 地转偏差
很小,但很重要:
南京大学动力气象Chap8

H
H
dζ g dt
=−
fwT fw h ≈ − T = − E ξg H − hT H 2H
•
上式积分可得,
dζ g dt =− fwT fw h ≈ − T = − E ζg H − hT H 2H
− hE t 2H
ζ g (t ) = ζ g (0)e
• •
此式表明,由于Ekman抽吸作用,使天气系统的地转涡度随时间呈指 数式地衰减。这就是边界层的湍流摩擦对自由大气的旋转减弱作用。 若以te代表厚度为H的正压涡旋的强度衰减至初始e-1所需时间,则
ρ
∇p
三力平衡示意图: 风穿越等压线指向 低压一侧
Fk
假定: (1)加速度项为零,表明运动是水平等速直线运动 (2)密度与湍流涡动输送系数K是常数 (3)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改变(地转风不随高度改变)
1 ∂p ∂ 2u − + fv + K 2 = 0 ∂z ρ ∂x 1 ∂p ∂ 2v − − fu + K 2 = 0 ∂z ∂y
hT
=−
∂u g ∂y
∫ (e
0
−
z hE
sin
z
z )dz hE
∂u g hE − hE z z hT =− [ e (cos − sin )]| 且(hT = πhE ) hE hE 0 ∂y 2 =−
−π
∂u g ∂y
(e −π + 1)
hE 2
Ekman pumping
z u= ln z0 κ
• 层结大气中的综合幂次律
层结稳定度对湍流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风速随高 度的分布也就与中性大气不同。 z β l = κz0 ( ) β为Richarson数 z0
天气学原理

2、两次季节突变
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
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 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 地面摩擦
(一)地球自转作用---地转偏向力,f随 纬度变化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8、地转偏差
地转偏差(偏差风)——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 差 产生原因:地球自转及空气中的摩擦力存在 意义:地转偏差使实际风穿越等压线,引起气压 场的改变;并使大气动能改变,促使 风速变化; 地转偏差也是造成垂直运动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 气团与锋
要点
1. 2. 3. 4.
锋的概念及空间结构 锋的类型 锋生和锋消 我国主要的锋生区、锋消区
周 几天 1天 几小时
3、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动量守恒---大气运动方程 质量守恒---连续方程 能量守恒---热力学能量方程
4、地转风
地转平衡: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在水平 方向上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平衡。 地转风:是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水平地转梯度 力平衡条件下,空气沿着平行等压线的水平 直线运动。
二、锋的分类
1. 按移动分类
a.冷锋: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 动,称为冷锋。 b.暖锋: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 动,称为暖锋。 c.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的锋,称 为准静止锋。(6小时无移动,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 之内) d.锢囚锋:冷锋后部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的交界 面,称为锢囚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度)成反比。
(iii)高、低压中心移动的预报
在低压中,可设有2条相互垂直的线,分别与x轴和y 轴重合,
p C x xt , 2 p x 2
2
2 p yt Cy 2 p y 2
低压中心的移动速度C可看成两线移动的矢量和。
2 p p xt i yt C Cx i C y j 2 j 2 p p x 2 y 2
p C t p x
• 若某处有正变压,等压线向低压方向移动;若某 处有负变压,等压线向高压方向移动。 • 移动速度与变压成正比,与气压梯度成反比。
(ii)槽、脊线移动的预报 使运动坐标系随槽、脊线一起移动,取x轴 垂直于槽、脊线,并指向气流的下游方向, 和槽、脊线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由于在 槽、脊线上
(1)气压系统移动的预报
F F C F t t
取x轴与C的方向一致,则
F F F C t t x
在气压系统上取一些特性点和特性线,使得 在这些点和线上有F/t=0,于是,这些点 和线的移动速度为
F C t F x
(i)等压线移动的预报
• 使运动坐标系随等压线p一起移动,若等压线的 移动方向为法线方向,则取x轴与等压线的法线 方向一致。这样,等压线p的移动速度为
0 R 2 p0 1 dQ V5 ( 5 f ) V T ( a ) d ln p ( 4.53) p5 t f C p dt
无辐散层绝对 涡度平流项
温度平流项 垂直运动项
非绝热加热项
- +
+
第一步是天气形势预报,预报各种天气系统的 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 报的基础。 第二步是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预报,是对气温、 湿度、风、云、降水和其它天气现象变化的 预报。
§8.1 天气形势预报的基本方法
• 天气形势预报主要是气压场和流场的预报。
– 气压场和流场相互适应而接近于地转平衡
– 数值预报方法, – 天气学方法。
• 本节主要讨论利用天气学方法制作天气形 势预报的常用方法。
§8.1.1趋势法
• 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内天气系统演变的趋势, 预报未来短时间内天气系统强度变化及移 动,这种方法叫做趋势法。 • 趋势法通常分为外推法和运动学方法两种。
1.外推法
• 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内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 和强度变化的规律,顺时外延,预报出系 统未来的移动速度和强度变化,这种方法 叫做外推法。
注意
(1)外推法主要用于天气系统呈相对静止状态。 (2)所用资料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3)气压系统的中心位置和中心数值要尽量准确。 (4)要注意气压日变化的影响。 (5)外推时,还要根据天气系统变化的物理原因以 及周围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考虑系统的变化。
2.运动学方法
• 利用气压系统过去移动和强度变化所造成 的变高(或变压)的分布特点,通过运动 学公式导出的一系列定性预报规则,来预 报系统未来的移动速度和强度变化的方法, 叫做运动学方法。
2
2 p 2 p • 对近于圆形的低压,由于 x 2 y 2 0
将沿变压梯度方向移动;同理,对近于圆形的高 压,将沿变压升度方向移动。 • 椭圆形高压(低压)的移动方向介于变压升度(梯度) 与长轴之间,长轴越长,移动方向越接近于长轴。 移动速度的大小与变压升度(梯度)成正比,与系统 中心强度成反比。
p p t t
• 当低压中心或槽线上出现负变压(正变压)时, 低压或槽将加深(填塞); • 当高压中心或脊线上出现正变压(负变压)时, 高压或脊线将加强(减弱)。
槽线上负变压,脊线上正 变压 槽脊发展?
槽(脊)上变压梯度(升 度)为零 槽脊发展? 不移动?
预报经验
(i)如果气旋中心出现了负变压,这个气旋将要加深;反之, 如果出现了正变压,气旋就会填塞。如果反气旋中心出现 了正变压,反气旋将要加强;反之,如果出现了负变压, 反气旋就会减弱。 (ii)如果零值变压线接近于气旋或反气旋中心,则表示这个气 旋或反气旋未来的强度变化不大。如果零值变压线处在气 旋或反气旋后部较远的地方,则气旋或反气旋要加强;如 果零值变压线处在气旋或反气旋前部较远的地方,则气旋 或反气旋将很快减弱。 (iii)如果在低压槽或均压区中,出现了明显的3小时负变压中 心(<-2.0hPa),则该处可能有低压生成;如果在高压脊或均 压区中,出现了明显的3小时正变压中心(>2.0hPa),则该 处可能有高压生成。 (iv)由于锋面气旋常沿暖区等压线方向移动,故暖区中变压不 大。如果暖区中出现了较大的负变压,表示气旋将发展; 反之,气旋将填塞。
-
• 涡度平流,地面气旋发展 • 温度平流,地面气旋移动
2. 平均层涡度方程
– 平均层上的相对涡度平流 – 热成风涡度平流 – 地转涡度平流 – 地形作用
涡度平流
• 对称槽(脊),涡度平流影响槽(脊)移动。 • 不对称的槽(脊),涡度平流影响槽(脊)强度。
热成风涡度平流
在温度槽附近,热成风涡度最大, 在温度脊附近,热成风涡度最小。
0, x
0 t x
2 t x C xt 2 x x x 2
槽、脊线的移动速度为
2 t x C xt 2 x x x 2
高空系统预报的经验(24小时变高)
(1)高压常向正变高中心移动,低压常向负变高中心 移动。 (2)槽线前后分别有一负、正变高中心时,这种槽一 般移动较快。变高梯度越大,槽移动越快。 (3)当槽(脊)线上出现负(正)变高中心时,则槽(脊)将 加强,且移动较慢;反之,槽(脊)将减弱,且移动 加快。 (4)当移动缓慢的高压脊西北方出现负变高中心,并 不断加强,则此脊将减弱。
第八章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预报
天气预报
•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 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 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 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常用的天气预报技术方法
• 天气学预报方法 • 统计学预报方法 • 动力学预报方法
• 天气-统计预报方法 • 动力-统计预报方法(MOS法和PP法) • 天气-动力预报方法
基本要点
(1) 将大气结构看成是由基本气流及高空正、负位涡 异常迭加在地面正、负位温异常之上所组成。
2 • 对槽来说, 2 0说明槽沿变高梯度方向移动 x – 槽前变高<槽后变高,槽前进 – 槽前变高>槽后变高,槽后退 2 • 对脊来说, 2 0 说明脊沿变压升度方向移动 x – 脊前变高>脊后变高,脊前进 – 脊前变高<脊后变高,脊后退 2 • 槽脊移动速度与变高梯度成正比,与 2 (槽脊 x
1011 1002
S2
995
S3
高空槽线外推。因为槽线各段移动速度不同, 可以在槽线上取几个代表性的点。
槽线方向变化
高空槽脊强度外推(从等高线的形状来外推)
选择能表示槽、脊的某条等高线,如540线,追踪 该线与槽、脊的交点,对两交点进行外推。 当槽(脊)过分拉长时,应考虑将有切断低压或闭合 高压出现。
注意
• 当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 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应用上述趋势 法的较果较好; • 反之,预报往往与实际不相符程 2. 平均层涡度方程 3. 引导气流原理的应用
1. 地面气旋(反气旋)发展方程
• Petterssen发展方程
1.位涡及其分析方法
• 位涡分析方法:
– 在等位温面上分析等位涡线,亦称等熵位涡分 析(IPV分析); – 在等位涡面上分析等位温线,亦称等位涡位温 分析(iso-PV分析); – 分析等位涡面的位势高度,亦称动力对流层顶 (dynamic tropopause)分析。
• 由于PV和θ在绝热条件下的守恒性,前两种 分析方法对于诊断某一时段内大气的运动 状况是比较理想的。
• 地面气压系统中心的移动速度为其上空 500hPa风速的0.5-0.7倍,700hPa风速的0.81倍。 • 夏季常用500hPa作引导层,冬季常用 700hPa作引导层。
• 地面气压系统的移动方向与引导气流的方 向有一定的偏角,大多数偏于引导气流的 左侧,引导气流越大,偏角越小,反之亦 然。 • 在实际应用引导气流规则时,必须充分考 虑引导气流本身的特点和变化。 • 同时还要注意地形的影响。 • 另外,引导气流对浅薄系统的预报效果较 好,当地面系统加深以后,则效果较差。
• 外推法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系统的移动速度或强度变化基本上不随时 间而改变,按这种规律外推,叫做直线外推, 也称为等速外推。 另一种是当系统的移动速度或强度变化接近 “等 加速”状态时,外推时要考虑它们的 “加速” 情况,按这种规律外推,叫做曲线外推。
• 应用外推法可以对高、低压系统和槽、脊 的移动和强度作出预报。
天气预报的种类
• 按预报时效:
– – – – – 临近预报(0-2小时) 甚短期预报(2-12小时) 短期预报(12-48小时) 中期预报(3-10天) 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
• 按服务对象:
– 日常天气预报 – 专业天气预报(如航空天气预报);
• 按预报范围
– 区域预报 – 站点预报等。
• 一个地区的天气变化主要由天气系统变 化所决定。 • 天气预报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iv)气压系统强度变化的预报
• 在高、低压中心,p=0
p p p C p t t t
• 同样,在槽(脊)线上,取x轴垂直于槽(脊)线, p 并指向气流的下游方向, 0, C y 0
x p p p p p p C p Cx Cy t t t x y t
2.等熵位涡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应用 • 位涡具有两个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