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庄词的审美超越——兼温韦词之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温庭筠的词,写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虚无缥缈,那么轻快而空灵。
以下是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西蜀词人温庭筠和韦庄齐名,世称温韦:温是花间派的鼻祖,韦是花间派的主要作家。
花间词有其特有的词风和共同的倾向,华丽的宇词,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是“花间词派”基本的艺术风格。
但它又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他们在词的风格和技巧上有迥然不同之处。
温韦二者同是花间派的典型代表,其词是有着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韦庄《菩萨蛮》其一),两首诗皆带有清丽秀艳和温柔缠绵之风。
然而细细品位,不难发现二者此风有不同之处。
首先,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
虽说二者皆描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享乐生活、流连光景等,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温词一般较客观地铺陈或描绘一些女子的音容笑貌和衣履装饰,描绘艳情,取材上略显狭窄,这也是温词最大的缺点,如"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 ,形象描绘了待嫁女子的穿着急神情。
而韦庄词是通过男欢女爱题材来写离情别绪,寄托自己身世之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如韦庄的组词《菩萨蛮》,正是他写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同是也抒发了作者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在语言修辞方面,两人的词也有一定的区别。
温庭筠_韦庄花间词风格异同谈

2003年第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03 (总26期) JOURNAL OF L IAONIN G TEACHERS COLL 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 eneral No.26温庭筠、韦庄花间词风格异同谈潘 丽 摘 要: 作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秾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春兰秋菊不同时”,”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键词: 花间派;温庭筠;韦庄;风格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03)02—0018—02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在内容上多以写儿女恋情、闲情闺怨为主,风格艳丽软媚,婉约而含蓄,”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温庭筠、韦庄同属花间派词人,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花间词有其倾向和词风,但决非 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有自己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温、韦”并称的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在词的风格、技巧上仍有迥然不同之处,温词以 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密而隐”,韦词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疏而显”。
一、温词委婉隐约,风格细腻含蓄,情思幽远;韦词风格粗犷、明朗温词大多描写妇女,香软密丽,充溢着脂粉气息,开了花间词的风气。
刘熙载说:”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花间词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说,温的词集所以叫《金荃集》”盖取其香而软也”。
”香而软”,是对温词风格恰当的概括,《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很能体现这种风格。
词中描写一个富贵华丽的妇人晨起打扮的情态,不明言主人心理,却描写她懒起、照镜、着衣等举动。
细谈”懒”、”迟”,已隐幻出埋在心底的幽怨。
”双双金鹧鸪”,道出其企羡”双双”而不得的痛苦。
温庭筠_韦庄词风比较

关键词: 花间词派 词风 温庭筠 韦庄
晚 唐 五 代 时 , 后 蜀 赵 崇 柞 选 录 了 温 庭 筠 、韦 庄 、皇 甫松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 花间派词人 因此得名。 温 庭 筠 、韦 庄 是 花 间 派 的 代 表 作 家 , 前 人 读 唐 五 代 词 , 时 常 把 “温 韦 ”两 家 相 提 并 论 , 认 为 他 们 的 词 风 是 差 不 多的。实际上他们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词风。
韦 词 长 于 浅 白 粗 放 中 蕴 藏 细 腻 的 感 情 , 《女 冠 子 》 二首传神显示了这种感情。通过梦中重逢, 表现对前情 的留恋和别后的凄凉。前词的全部内容实际是对后词 的一番陈诉, 两词记一梦, 分中有合, 节奏舒缓, 细腻传 神。同时, 两词各为一体, 一气直下书写相思之情。两词 皆 不 见 曲 笔 , 不 加 修 饰 , 一 位 “本 色 当 行 ”, 明 明 白 白 道 出一段悲情, 其实感人, 不忍再读。
穷。”⑤像这样既有深刻哲理, 又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论 语》中很多, 它们都以形象生动的修辞方式 来阐发人生 的至理, 独具意蕴, 其文如诗, 其境如画, 令人沉思。
综上, 孔子是一位情商毅商极高的思想家, 他能看 重一般人所看轻的, 也能看轻一般人所能看重的。看重 时, 他严肃与执着; 看轻时, 他宽容与洒脱。他理解人, 理解社会。在情与理、灵与肉、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 他 用诗一样的语言, 为人类寻找着更为妥帖、更为 轻松的 生存空间, 他为几千年的人生历程提供了用之不尽的 精神养料与实践动力。他“譬如北辰”, 引领着东篱采菊 的陶渊明、坐看云起的王维等, “众星拱之”的后世 慧者 不断地提升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追求着诗化的人生境
浅谈温庭筠、韦庄的语言创作风格

浅谈温庭筠、韦庄的语言创作风格摘要: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浓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各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尝试从其主要代表作品的分析比较入手,深入厘辨两者风格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关键词:写作风格;温庭筠;韦庄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据欧阳炯序,可以断定他是一位同时代的书商,出版家)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
花间词在内容上多以写儿女恋情、闲情闺怨为主;风格艳丽软媚,婉约而含蓄;是“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温庭筠、韦庄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花间词有其特有的词风和共同的倾向,华丽的字词,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是“花间词派”基本的艺术风格。
但它又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他们在词的风格和技巧上有迥然不同之处。
温词以秾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是“密而隐”;韦词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是“疏而显”。
一、温庭筠的词风:绵密隐约首先,我们以温庭筠的作品《梦江南》为例来分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而终归失望的心情。
她所爱的人是乘船从水路归来的,她从早到晚独自倚楼望江,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儿当中有一只船会停泊在她的楼前,载他而归。
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梳洗罢”一直望到黄昏“斜晖脉脉”,仍不见他归来。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一方面描写眼前实景,另一方面也寓意深刻,说明她对爱情的坚贞专一。
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谭献的“红杏枝头侬与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词句和此处意思也较为相近。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斜晖脉脉”是写黄昏景物,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
这句点出时间,联系首句的“梳洗罢”,表明她已盼望了整整一天了。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作品在内容及选材上皆具花间词“艳”的特点。
但二者的人生际遇和师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差异,温词华丽浓稠,绵密婉转,韦词清丽淡雅,疏朗劲直。
关键词:温庭筠韦庄词风格差异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这十八家词风大体一致,集成《花间集》后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当时“应歌”而作,是供歌姬演唱的,所以在内容上与歌者身份及场合相适应,写歌舞宴游。
题材大多以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为主,风格艳丽软媚,简练典推,婉约而含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一、温韦词相似处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于传统诗境中开辟新的词境,至此词才独立为一种的新的体裁,被推尊为“花间鼻祖”。
韦庄则是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他在词中融入民间抒情特点,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词的艺术价值。
二者都对对后世词创作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者都是花间词人,其词都具花间词“艳”的特点,脂粉气极浓、镂金错采。
在词的题材上,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或是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温庭筠《菩萨蛮》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舍前双燕回”、“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与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别来半岁音信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写男女别离、女子相思之苦。
韦庄在《菩萨蛮》其三里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天仙子》第二首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着墨繁丽,刻画出一个流连于秦楼楚馆,宴饮享乐的人物形象也与温庭筠宴游享乐题材相合。
二者的词有一些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温庭筠《更漏子》其二“帘外晓莺残月”与韦庄《荷叶杯》其二“惆怅晓莺残月”,温庭筠第九首《菩萨蛮》里“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与韦庄《清平乐》第一首里“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
温庭筠和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女性作为书写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得很早,远在《诗经》、《楚辞》时代,已有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在唐宋词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
作为“用助妖娆之态”(《花间集叙》)的《花间集》,收集晚唐至蜀广政年间(938-965)温庭筠等十八家作品,女性一直是其描写的重点。
据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史论》一书统计,《花间集》所收的500首词中,描写女性的多达410多首,超过总数的80%。
作者当初作词的动机不过是供歌女在歌筵酒席上歌唱,因此无论是外观的细致描述或内心的深切感情,都符合歌女们的活动空间,作者下笔浓艳和细腻,具有一种与其它文体不同的、非常浓烈的抒情成份,形成“花间集”的共同体格。
作为花间先后出现的两位最重要代表温庭筠和韦庄,其词中的女性形象已发生较大变化,风格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女性形象的身份变化中国文化自中唐之后出现深刻的转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割据,使盛唐积极用事的豪情化为灰烬,市民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市井趣味的蔓延,使士大夫由政治理想的憧憬而转向世俗的享乐,功业的追求而转向花间樽前,眼界由天地人生而转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爱的追求。
中唐以后的文艺“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李泽厚《美的历程》)。
花间体的出现乃是词史发展以及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
温庭筠与韦庄词中虽然都大量的描写女性形象,但依然体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
首先,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从深处闺阁的贵族女子趋向于地位稍低的歌女、妓女等。
这主要体现在色彩浓艳的词语和绮丽香软的名物意象两方面。
清代王士?G《花草蒙拾》说:“《花间》写法最著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人纂组所及。
”温庭筠《菩萨蛮》二首: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温、韦词赏析

二、韦庄词特点:“情真意深”
洛阳才子,回乡梦空。“忆君”与第一首 照应。 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忧患意识结合起来,开 冯延巳、南唐二主、晏殊、欧阳修词风。 叶嘉莹:“小词的微妙在于:在它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中,下手去写的作者们都是些 出将入相的人物。” [俄]列夫· 托尔斯泰《艺术论》:“作者所 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 艺术”。
象喻符号
温庭筠所用符号不属于理性认知的符号。 他不说“屏风”,而说“小山”;不说 “云鬓”,而说“鬓云”;不说“雪白的 香腮”,而说“香腮上的白雪”,都是用 直接的感官印象来表达一种直觉的美感。 这样可以推远现实的距离,给人留下丰富 联想的余地。
象喻符号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温庭筠词概说》: “古埃及之雕刻,往往将人体予以抽象化, 而不表现个性。飞卿词中所写之情、景、 人物,即近于抽象化,而无明显之特性及 个别之生命者也。” 俞平伯《清真词释》:“《花间》美人如 仕女图,而《清真词》中之美人却仿佛活 的。”
象喻符号
“蛾眉”
屈原《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 诼谓余以善淫”。
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 已能画。”“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三、伶工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 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 织。” 《旧唐书温庭筠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不正经)艳之词。” 参加科举,屡试不第,却作枪手。 唐文宗太和九年,“甘露之变”《题丰安里王相 (涯)林亭》 三年后,《庄恪太子(暴卒)挽歌词》,又作百 韵长诗《病中书怀呈友人》写不参加科考的原因 是“抱疾”。
词体文学与诗体文学的对立和交融——也谈温韦词的比较

运用词藻, 多精心雕镂 , 韦词着色清淡 , 自然秀 多 发 。n2 从篇 章结 构看 , ” ]" 5 温词 曲折 细致 ,以含 蓄取
胜……为此 , 则是以明白吐露见长 , 直抒其情 , 一气 呵成 。 [ ’1 ’]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6 期
2 O 年 1 月 O6 1
湖南 科技大 学学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 un l f u a n esyo S i c o ra o n nU i ri f c ne&T cn l y S c l c neE i n H v t e eh o g ( o i i c d i ) o aS e t o
作者简介 : 成松柳(96 ) , 15一 男 湖南新化人 , 教授 , 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
9l
维普资讯
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 , 更重要的是他创立 了一种 词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大概有这样一些基本特 征: 其创作 目的, 是为了城市生活中的欢畅歌舞 ; 其 主要人 物, 是城市女性 ; 其审美趣味 , 是女性世界 , 所谓“ 男子而作 闺音”其语言风格, ; 是用语的香艳 精美和节奏的错综变化 ; 其境界, 是小巧精美 ; 其抒
泛化 、 类型化的抒情模式 , 韦庄词 的抒情却具有更 多的主观化和个 性化 的色彩。抒情方式 的不 同, 使得温 韦词在语 言风 格、 体 式 以及 背景描绘 上都 有 了区别。这 种抒 情方 式的区别也反映 了词体文学在发展进程 中与诗体 文学的对立 与融合。 关键词 : 词体 ; 诗体 ; 温庭筠 ; 韦庄 中图分类 号 : 0 . 1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52o )6 0 1 5 17 —73 【06 0 —09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韦庄词的审美超越——兼温韦词之比较作者:刘楠霞来源:《商情》2009年第27期[摘要]韦庄以其清简、纤疏的风格在花间派词人中别树一帜。
本文从词的发展史上探析了韦庄词的独特审美超越。
韦庄以抒情主人公入词、以诗的题材入词、以清疏朗丽意象入词,呈现出一种“似直而迂,似达而郁”的审美风格,从而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韦庄词审美超越一、以抒情主人公入词韦庄词较其之前的词第一个审美超越在于韦庄在词这种文体中引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温韦”的时代,填词虽然形成一时之风,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抒情言志”的文体,由上文所提到的《花间词序》可以看出词所存在的情境。
即便是温庭筠这样的词人,他填词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歌姬演唱,所以很难说这样的创作目的之下所创作出的词会有什么高远的寄托或深刻的意蕴,更不用说抒情主人公的引入。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荷叶杯韦庄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晚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以这两首词为例来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温词客观,而韦词主观。
温词所营造的是一种影像式的记录感,他捕捉一个又一个细节的镜头,由这些镜头的连接传递给读者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词人与所言之人之物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系或情感寄托,都是难以揣摩的。
但是韦词就完全不同,在《荷叶杯》这首词中,词人在短短的50个字中讲述了与名叫谢娘的这个女子的深夜花下相遇,携手暗相期,惆怅相别,隔音尘,相见无因。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亦有着完整的情感起伏过程。
回忆这个故事的人就是故事中与谢娘相遇相别的人。
温庭筠的词,由于抒情主人公的缺失,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这种普适性符合词的存在情境,适合歌姬的演唱,也容易直接地引发听者的感慨。
但是,也正是这种普适性,使温词缺乏一种长久的兴发感动的力量。
韦庄让抒情主人公在出现在词中,并且还是男性,且有时间、地点和人物。
由此,韦词与从前的词最大不同就在于,韦词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而这种真挚的情感的最大推力就来自于抒情主人公的显现。
不考虑考证的因素,韦词中抒情主人公所经历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那就是词人自己的故事。
温词多写物,即便是写人,也是由物堆积而来。
而韦词多写情境,抒情主人公所活动的情境。
仍是以上面两首词为例来看,温词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其写小山、鬓云、香腮、峨眉、弄妆、花面、罗襦、金鹧鸪,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具体意象。
首先要承认的是这些意象的叠加的确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但是即便是如此工笔,主人公的形象仍然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是因为词人描写得不够精细,而是词人缺乏对主人公的内心关照,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和心情,不得而知。
再来看韦庄的这首词,词人对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谢娘都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词人关注的是对情境的描写。
那年花下、深夜、水堂西面画帘垂、晚莺残月、相别。
词人对细节的情境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感情的珍重。
多年以后,男主人公仍然可以真切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深夜的花下相遇,在水堂西面相约,相别的夜晚还有晚莺残月,如果不是对情感的珍重,又怎么会对当时的情境记得如此清晰呢。
这也许就是王国维说温庭筠“句秀”,而说韦庄“骨秀”的原因之所在。
除了男性抒情主人公的显现,韦词中也有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韦庄之前,温庭筠的词经常用女性的口吻来抒发情感。
这种手法源自屈原的《离骚》,以美人自况,以美人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自屈原开始,这一手法就具有了一定的悲情特质,就是说,以美人自况,往往美人也是处于不好的境遇,作家以美人的孤芳自赏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以上面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如果按照“香草美人”的传统来看,那么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所隐隐呈现的就是一种“幽怨”的情态。
温庭筠词中充满了这种幽怨的,甚至带点自恋的悲情女性形象。
至韦庄一变,韦庄的词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泼辣大胆的女性形象。
尽管从数量上来看,韦词中更多的也是幽怨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韦庄对存在这种转变的意识。
二、以诗的题材入词词这一体裁在最开始产生的时候,不但缺失了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并且其所歌所咏的题材也定下了众多词人所默许的低调。
词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发细微缠绵的儿女之情,而诗是用来抒发志向和人生的际遇。
温庭筠有一首著名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里所抒发的真切的羁旅之感又怎能让人想到温庭筠所写的词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呢。
所以,即便是到了温庭筠的时代,词仍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甚至不配抒写“雅”的题材。
把诗的题材引入词,以词的体裁来抒发诗般的情感,是韦庄对其之前词的第二个审美超越。
分析这一点,以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为例。
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一组词,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因为曲调相同而被放在一起的。
五首词各代表了词人某一时期的际遇和心境,而其总体上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审美力量。
《菩萨蛮》(一)是一个离别的情境,韦庄之前的诗和词都写离别的题材,但是韦词所写之离别以及离别的情感双方是如诗般坦荡的,他所写的男女之情是具有和前者不同的一种品格和操守,韦庄这种坦荡情感题材的引入,是与之前花间词完全不同的。
韦庄的女主人公不再是别后触景生情的幽怨女子,其凸显的是别时的情真意切。
《菩萨蛮》(二)写的是思乡之情,韦庄的这种思乡之情很显然是诗的题材,温庭筠所有的词作中都没有这种直接的思乡之情。
《菩萨蛮》(三)是词人年老时一个回忆的情境,这首词是词人对人生的波折和际遇的综合感知,这也是诗的题材,韦庄之前的词所慨叹的都是闺阁之思,自韦庄开始,词人的自我抒发进入了词中。
《菩萨蛮》(四)所营造的情境有魏晋诗风,词人抑郁,主人劝杯,词人最后发出了“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感慨。
叶嘉莹说:“‘呵呵’是笑声,如果你认为是真的欢笑就错了,因为‘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情感,韦庄所写的正是强颜欢笑的辛酸。
”这在第三首的层次上更进了一步,不再慨叹人生的起起伏伏、分分和和,而是产生了“人生几何”的哲思。
韦庄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的思考,更是其之前花间词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菩萨蛮》(五)是这组词的最后一首,人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集合体,因此就算在第三首和第四首词中作者慨叹际遇、思考人生也不能完全抹杀其内心的感性之思。
于是在这第五首词中,词人触景生情,凝视脉脉余晖,想起了那绿窗下的女子。
总体从题材上来看,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有离别之思,乡关之思,际遇之思,人生之思。
而这情感的格调都是诗的格调,都是相对“雅”的题材。
韦庄把这些诗的题材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入了词中,其意明确,其情真切。
这使得为韦庄的词呈现出一种与花间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貌,它是清简的,纤疏的,坦荡的,真挚的。
三、以清疏朗丽意象入词韦庄词和温庭筠词直接感知上的不同就在于其所选择的意象是不同的。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因此不同的意象必然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并给予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已之词也,其词品亦似之。
”王国维的这两句话用来评价二者之词中的意象亦是非常恰当的。
从温词中随意选取了五首《菩萨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和上文所列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为例来分析二者词中的意象。
经笔者统计,韦庄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意象有37种,而温庭筠的五首词有意象55种。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温庭筠的词中充满了大量直接与女性起居和装饰相关的繁复意象,这是典型的花间词风。
如果以是否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和装饰相关为标准来判断,可以清晰的看到,温庭筠词中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意象都是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
而这类意象在韦庄词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韦庄词中更多的是如诗一般清疏的意象,如马、桥、酒、春漏、金杯等意象。
韦庄的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相关的意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韦庄毕竟是花间词人,所以其所用之意象不可避免的回涉及到这方面;其次可以认为韦庄是一个过渡的人物;最后一点,我们反对温庭筠式的花间词人在词中大量充斥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的意象,但并不代表摈弃这一类的意象。
韦庄在词中大力引入抒情主人公、诗的题材、清疏朗丽的意象,虽然没能扭转花间词风,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韦庄在温庭筠奠定词的格调以后及时地产生了革新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词作中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了这种意识。
韦庄的审美超越,为宋代苏辛豪放词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1]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2]欧阳炯.花间集•序[A].赵崇祚.花间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王国维.人家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4]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5]王国维.人家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