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温庭筠的词,写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虚无缥缈,那么轻快而空灵。
以下是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西蜀词人温庭筠和韦庄齐名,世称温韦:温是花间派的鼻祖,韦是花间派的主要作家。
花间词有其特有的词风和共同的倾向,华丽的宇词,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是“花间词派”基本的艺术风格。
但它又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他们在词的风格和技巧上有迥然不同之处。
温韦二者同是花间派的典型代表,其词是有着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韦庄《菩萨蛮》其一),两首诗皆带有清丽秀艳和温柔缠绵之风。
然而细细品位,不难发现二者此风有不同之处。
首先,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
虽说二者皆描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享乐生活、流连光景等,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温词一般较客观地铺陈或描绘一些女子的音容笑貌和衣履装饰,描绘艳情,取材上略显狭窄,这也是温词最大的缺点,如"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 ,形象描绘了待嫁女子的穿着急神情。
而韦庄词是通过男欢女爱题材来写离情别绪,寄托自己身世之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如韦庄的组词《菩萨蛮》,正是他写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同是也抒发了作者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作品在内容及选材上皆具花间词“艳”的特点。
但二者的人生际遇和师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差异,温词华丽浓稠,绵密婉转,韦词清丽淡雅,疏朗劲直。
关键词:温庭筠韦庄词风格差异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这十八家词风大体一致,集成《花间集》后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当时“应歌”而作,是供歌姬演唱的,所以在内容上与歌者身份及场合相适应,写歌舞宴游。
题材大多以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为主,风格艳丽软媚,简练典推,婉约而含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一、温韦词相似处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于传统诗境中开辟新的词境,至此词才独立为一种的新的体裁,被推尊为“花间鼻祖”。
韦庄则是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他在词中融入民间抒情特点,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词的艺术价值。
二者都对对后世词创作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者都是花间词人,其词都具花间词“艳”的特点,脂粉气极浓、镂金错采。
在词的题材上,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或是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温庭筠《菩萨蛮》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舍前双燕回”、“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与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别来半岁音信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写男女别离、女子相思之苦。
韦庄在《菩萨蛮》其三里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天仙子》第二首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着墨繁丽,刻画出一个流连于秦楼楚馆,宴饮享乐的人物形象也与温庭筠宴游享乐题材相合。
二者的词有一些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温庭筠《更漏子》其二“帘外晓莺残月”与韦庄《荷叶杯》其二“惆怅晓莺残月”,温庭筠第九首《菩萨蛮》里“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与韦庄《清平乐》第一首里“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
绝美淡妆

绝美淡妆---浅析韦庄词风【摘要】韦庄,字端己,花间词派重要作家。
虽属花间词派,却是花间词派的一个异类,成就与温庭筠各分秋色,世并称二人“温韦”。
因韦庄所生活的环境常年战乱,词人一生漂泊在外,所以所作词内容虽然也写离愁闺怨,但题材却更为广阔而丰富,所表达的感情也真挚热烈。
常常采用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不加以任何华丽浓烈的辞藻堆砌修饰,使读者易读易懂,却又意犹未尽。
其词风清丽淡雅、直率真挚齐俱,犹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
韦庄词虽清艳恬淡,但其中却饱含词人的身世离别、漂泊异乡的困顿深痛的情感。
韦庄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李煜、冯延,在词风上独树一帜,以其清淡的词风造就更深的境界,使韦庄在中国古代文人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词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做了贡献。
【关键词】韦庄词花间词派清丽淡雅韦庄,唐末五代重要文人,擅长诗词。
早年作品受温庭筠影响,内容多以春愁离怨、离情别绪、相思闺怨为主;表现手法则以白描居多,词作风格清丽疏淡,以花间词派的香软浓艳的风格形成对比,成就颇大。
其词有如出水芙蓉,不饰雕琢,似轻描淡妆,亦有惊世之美。
一、韦庄生平及经历(一)韦庄生平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人,①父母早亡,家境微寒。
享年七十五岁,大半生漂泊在外,大器晚成,客死异乡。
入蜀为王建掌书记,权同宰相。
因其词清丽疏淡,在中国词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二)韦庄生活经历韦庄生于唐朝没落贵族,早年屡试不第,因作《秦妇吟》,亦有“秦妇吟秀才”之称。
游历江南,四处漂泊,五十九岁及第。
乾宁四年,得识王建。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被重用。
在蜀,觅得杜甫旧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为住所。
武成三年,七十五岁的韦庄卒于成都花林坊。
这一时期主要创作词,今存词大多创作于入蜀后作。
二、从韦庄词作看韦庄词风(一)遇《思帝乡》,初识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初识韦庄,便是从这首《思帝乡》开始。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
花间派 温庭筠 韦庄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 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 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 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 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 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物美,人更美,让 人留恋忘返。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 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 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 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 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 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 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 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 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 “肠断”的感情。
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
一风格的认识。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 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 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4.思考:前人评价其词“意象绵密,
富艳精工”。请结合词句内容加 以解说。
全篇选取“小山、鬓云、 香腮、蛾眉、花、镜、面、 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 画面交叠,富于视觉美, 故曰“意象绵密”。
温庭筠yún
唐代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 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 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 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
从“语秀”和“骨秀”分析分析《人间词话》对韦庄的评价看韦庄的词学特征

从“语秀”和“骨秀”分析分析《人间词话》对韦庄的评价看韦庄的词学特征发布时间:2021-09-29T01:58:06.89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5期作者:张睿[导读] 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花间词派的作家,因其独树一帜的词学特征,后人称其“花间别调”张睿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山东省 250014摘要: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花间词派的作家,因其独树一帜的词学特征,后人称其“花间别调”。
韦庄词的这一特点对当时文坛的词学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过渡作用。
本文从《人间词话》对韦庄的评价出发,试分析韦庄的词学特征,发现韦庄词学研究的新亮点。
关键词:韦庄语秀骨秀人间词话韦庄,唐末五代词学研究的重要作家,一直被受文坛关注。
以“评价古往词人的典范”著称的《人间词话》,提出了其独到见解。
采用传统的札礼记体或语录体的写作方式,提炼出韦庄词的骨干点,集于一点,评价是由点及面,全盘概括,可谓精妙。
遂笔者以《人间词话》对韦庄的评价为导向,开辟新径,从而看韦庄的词学特征。
《人间词话》涉及到韦庄评价多达六处,其中三处最为突出,摘其评价以视之。
第十二则:“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亦似之。
采用“一语评之”批评方式,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选取一句或一个词来诠释一种新事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使人思维清晰,很快掌握新事物的核心。
“弦上黄莺语”切入点语言特征,现代语言学认为,判断一句话的真正含义,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
查“弦上黄莺语”出处可译为如琴弦之音,枝上之莺啼,语言清丽婉转的特点。
在韦庄之前花间词派以温庭筠浓艳绮丽的语言特色为众人所知,韦庄走出华丽词藻,直白清淡,自然的词风深化在他的语言中与琴音、莺啼有不谋而合之妙。
第十四则:“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韦庄词中虽频频提到闺中女子粉黛之事,娇柔之事,读后却不觉篇章处处都是,反而是层次分明,总有留白之处,总有别有用意,读韦庄的大量词句可知,故是词之结构秀。
此“骨秀”亦是如此,骨,在于其结构,框架,古往先人亦心领神会。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作品在内容及选材上皆具花间词“艳”的特点。
但二者的人生际遇和师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差异,温词华丽浓稠,绵密婉转,韦词清丽淡雅,疏朗劲直。
关键词:温庭筠韦庄词风格差异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这十八家词风大体一致,集成《花间集》后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当时“应歌”而作,是供歌姬演唱的,所以在内容上与歌者身份及场合相适应,写歌舞宴游。
题材大多以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为主,风格艳丽软媚,简练典推,婉约而含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一、温韦词相似处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于传统诗境中开辟新的词境,至此词才独立为一种的新的体裁,被推尊为“花间鼻祖”。
韦庄则是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他在词中融入民间抒情特点,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词的艺术价值。
二者都对对后世词创作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者都是花间词人,其词都具花间词“艳”的特点,脂粉气极浓、镂金错采。
在词的题材上,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或是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温庭筠《菩萨蛮》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舍前双燕回”、“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与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别来半岁音信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写男女别离、女子相思之苦。
韦庄在《菩萨蛮》其三里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天仙子》第二首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着墨繁丽,刻画出一个流连于秦楼楚馆,宴饮享乐的人物形象也与温庭筠宴游享乐题材相合。
二者的词有一些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温庭筠《更漏子》其二“帘外晓莺残月”与韦庄《荷叶杯》其二“惆怅晓莺残月”,温庭筠第九首《菩萨蛮》里“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与韦庄《清平乐》第一首里“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
韦庄《思帝乡》赏析三种

韦庄《思帝乡》赏析三种新高考新视野2012-01-24 18345cc149a20102dvdy韦庄《思帝乡》赏析三种思帝乡春日游,杏花飞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赏析】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这阕《思帝乡》小令便是五代时期花间派代表词人韦庄的作品。
韦庄,字端己,长安人,生活在唐朝由衰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花间词以描写古代贵族女性生活和爱情为主要内容,故后人皆称之为“艳词”。
但韦庄的这首《思帝乡》却以一个普通女子游春时对一个风流多情男子的向往和期待为主题,词中语言清新,读起来独具美感。
开句“春日游”点明了时间、事件。
试想春日春意盎然,草木勃发,昆虫起蛰,一切的生命都表现出一种与往时不同的跃动。
“游”字则说明了本词的女主人的心态春日闲暇,而春心与草木皆动!接着“杏花飞满头”则进一步用杏花渲染气氛。
“满”字既写出繁花簇锦的盛况,也写出女主人见花心头澎湃的情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女主人看见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足”字充分体现出了女主人对“陌上年少”的一见钟情,从而也为下面抒发个人感情提高了足够的铺垫。
接着女主人大胆说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的心里话,这是一种期盼的理想,也是一种自甘奉献的矢志不移的真挚感情。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则进一步说明自己为情甘愿殉身而无悔的思想,这是山盟海誓的最高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得更加大胆,更加强烈,更加义无返顾。
这阕小令先写景,后写人,再抒情,从春日杏花到陌上年少,再到将身嫁与,到弃不羞,事件层层递进,情感步步深入。
全词仅34字,却生动深刻地勾画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爱情的殉身精神,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和丰美的联想。
【小传】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全文摘要】韦庄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韦庄虽属花间派,但在抒情上,韦词与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有较大区别。
(一)在抒发的感情上,与温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细致描摹女性的娇羞慵懒,代女子立言,抒发共泛的女性之情不同,韦词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感情,抒发自己对所钟爱的女性的爱恋和思念,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之情和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怀念;即使是写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挖掘女性的内心。
(二)在抒情手段上,与温词组织繁密的意象,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不同,在韦庄的笔下,隐约的叙事成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词人的心灵受现实人生中某些事件的振荡,情感郁结于中而不得不发,于是作词;作词之时,词人或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对事件的叙述,或者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抒发自己郁结于中的感情。
(三)在抒情风格上,温词浓艳,韦词清丽。
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情感,有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
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关键词】韦庄词抒情个性【提纲】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
⑵(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
(二)韦词的情感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
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
(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
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
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同时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这是韦庄词作抒情的又一特点。
⑸(一)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像一篇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
(二)词人还以一组词来叙述一段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复杂的事件,而将抒情穿插在叙事之中;相对于这些抒情的句子,词中的叙事则是抒情的基础和触发点。
(三)韦庄的词中,另有一些则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某种细节描写,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三、清丽疏淡的抒情风格。
⑻(一)这种清丽疏淡以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为根基。
(二)这种清丽疏淡风格的形成与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韦庄简介】韦庄(公元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
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游历江南,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韦庄任宰相,三年卒于任上。
其诗词都很有名。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享有盛名。
《十国春秋》称:“庄疏旷不拘小节,幼能诗,以艳语见长。
应举时,遇黄巢犯阙,著《秦妇吟》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人称为…秦妇吟秀才‟。
”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多有诋毁。
韦庄词多收在《花间集》中,其词描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语言清丽温婉,对后代词作影响甚大。
与温庭筠齐名而稍逊之,人称“温韦”。
但是,韦庄的词在抒发的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两个方面,与温庭筠都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试就韦庄词的抒情个性作一粗略探讨。
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
温庭筠虽为男性词人,但是,代女子立言,却是他词作的一大特点,这一点已为许多诗词评论家所指出。
韦庄与温庭筠生活在同一时代,又同属“花间派”词人,我们不能说,韦词中完全没有代女子立言之作;但是,韦庄的许多词,却抛开了代女子立言的创作思路,转向注重男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注重词人自己的情感的展露。
我们先看他的《女冠子》(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词人在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生活的断面,一个梦境:自己钟情的女友,分别已久的女友,忽然在梦中出现,而且是那样“分明”,而且是“语多时”;女友也仍是那样年轻而美丽,“依旧桃花面”,也仍像当年那样,羞涩而又有如小鸟依人,“欲去又依依”。
这样的梦境,叫人怎能不感动!并且,抒情者根本不知这是梦境,完全把它当成了现实,所以,“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毫无疑问,在这首词里,抒情者是一位男性,也可以说,就是作者自己。
这里面有女性,但是,这是男子眼中的女性,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观察女性,来描写女性。
也可以说,描写女性是为抒发男性的感情服务。
它不同温词,温词里一般是没有男性的。
温庭筠的词,或写独处闺中的妇女起床梳妆穿衣的动态和心情(《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或写妇女午后睡起时的情景(《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或写女主人公长夜不眠追念往事,自怜自惜的隐曲(《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或写女性春晨早起无聊怅望的思想情愫(《更漏子》“星斗希,钟鼓歌”);或写女性秋闺独处,夜不能寐的苦恼之情(《更漏子》“玉楼香,红烛泪”);如此等等。
不难看出,直接采用男子的口吻披露男子的情感,这使韦庄的词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向抒发个人情感,迈出了一大步。
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二)韦词的情感有时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
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首先要提到他的五首《菩萨蛮》。
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唐宋词十七讲》中谈到:这五首词是一个整体,里面所写的是什么呢?表面上是一段爱情故事,但却结合了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流露出对于故国的一种哀悼的怀念的比兴寄托。
①其实,叶先生的观点是有所本的。
对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张惠言就认为是唐朝灭亡,韦庄留蜀后的寄意之作,张选也持这种看法。
②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羊春秋先生等。
羊春秋在分析《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时说:“这是韦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它把故国之思,兴亡之感,有机地熔铸在这首词里面。
”③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五首《菩萨蛮》的字面内容。
把这五首词连起来看,韦庄依次写的是“我”离别红楼的美人,出门而去;他来到江南,但却时时思念那个红楼,那个美人;然后又离开江南,却又怀念江南的好,表示要是还能有江南那样的遇合,就“白头誓不归”了;在第四首里,他表示要“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但在第五首里,又感慨老在他乡,“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他还在思念那个红楼的美人啊!且不说韦庄身为唐朝的进士,而后却因唐朝灭亡成了前蜀的宰相,这种经历,与韦庄这五首词的内容如此相合;也不说他珍重眼前“主人”的深情却又念念不忘红楼的美人,这种感情,与韦庄身为前蜀宰相却又怀念已经灭亡的唐朝何其相似;只要想一想古代诗词中“美人”一直有一个寄托的意义,我们就会相信张惠言、张选、叶嘉莹、羊春秋等人的看法实在有其道理。
既然早在屈原笔下,美人就一直被用来比喻为国君、祖国或理想;那么,说韦庄在这五首词中以对红楼美人的思念,来寄托自己的对已经灭亡的唐王朝的怀想,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而这种感情,既具有浓厚的男性色彩,又与韦庄个人独特的经历相契合,因而具有更为强烈的韦庄的个性特征。
从这一点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从韦庄的词中,已能隐约看见宋代苏东坡所代表的“以诗为词”潮流的滥觞。
不独这五首《菩萨蛮》,甚至完全站在女性角度落笔的《思帝乡》(二),也有这种寄托。
《思帝乡》㈡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从字面看,写的是女性,抒发的是女性之情:“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但是,叶先生认为,这种情怀,同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感情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表面上,词人在这里抒发的是女子许身自己钟情的男性时那种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思想,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词人则是在抒发自己为了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
她的论韦庄词诗云:“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世休。
终古挚情谁似此,楚骚九死宜相侔。
”④叶先生的观点,可以说是道出了韦庄《思帝乡》(二)的思想精髓。
那么,韦庄“从嫁甘拼一世休”这样为之付出的对象是谁呢?只能是前唐。
这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实在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
如上所述,韦词中抒发的感情,多是一种男性的感情;韦词中的思念,常常是男性对女性的思念;而且在这种对女性的思念中,甚至寄托着对已经灭亡的唐王朝的怀想。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韦词中抒发的感情,也并非就局限在这个方面。
在他的词作中还有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怀旧的。
如《和传》(三)抒发的就是惜春之情。
春晚,风暖,锦城花满。
狂杀游人,玉鞭金勒,寻胜驰骤轻尘,惜良辰。
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
归时烟里,钟鼓正是黄昏,暗销魂。
晚春了,熏风吹拂,成都到处是盛开的鲜花。
大家骑马奔驰,到处寻访胜景,简直都发狂了,因为春天要尽了。
当垆买酒的女子们在拂面垂柳之下,举起纤纤素手,争劝游人饮酒。
回来之时,传来暮鼓之声,黄昏已至,美好的春天又过去一天,美好的春天又少了一天,叫人黯然魂销。
这是游人惜春,当然也是写词人的惜春之情。
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
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
《女冠子》(一)《木兰花》《望远行》《浣溪沙》(二)等都是这样。
如《女冠子》(一)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去天边月,无人知。
毫无疑问,“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写的是女性的神态;“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也完全是女性的口吻。
这首词完完全全是以女性的口气来写的。
所谓“别君时”的“君”指的是男性。
但是,词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相对于“君”,当然就有一个“我”:我忍着泪水,但是,这泪水还是没有忍住,只好假装“低面”来掩饰;我“不知魂已断”,只有在梦中与你“相随”了(而下一首就写男方在梦中见到了女友)。
这里虽是女性的口气,却是使用的第一人称。
尽管这个第一人称不是男性,但它展露的却仍是个人的情感,使韦庄的这类词仍然具有展露个人情感的特质。
在韦词中,这样的例子还有。
《望远行》末句说:“不忍别君后,却入旧香闺。
”我怎忍心在你走后,却踏进我们一起相亲相爱时所住的香闺啊!《浣溪沙》(二)开头两句:“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心又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