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关节外科案例分析题

关节外科案例分析题一、患者,女,50岁,因“摔伤致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一小时”急诊平车入病房,入院时神志清,痛苦貌,测T36.5,P80次/分,BP125/70 mmHg,左下肢肿胀明显,成缩短、成角畸形,触之有骨擦感,左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左足趾活动好,末梢血循好,诉感觉无麻木。
X片示:左胫腓骨粉碎骨折。
入院后予以左下肢石膏固定,完善术前检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安返病房。
相关问题:1、患者存在的护理诊断有哪些?(1)生命体征的改变与骨折手术有关(2)疼痛与骨折有关(3)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的可能(4)躯体移动障碍与骨折限制活动有关(5)自理能力缺陷与骨折有关(6)知识缺乏:缺乏手术及疾病相关知识2、石膏固定的观察要点是什么?(1)促进石膏干固,冬季可局部用烤灯,红外线照射,并注意保暖。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2)在搬运翻身或改变体位时,需注意保护石膏,防止折断。
(3)注意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如皮肤颜色苍白、发绀、剧烈疼痛、麻木时,应报告医生处理。
(4)预防压疮,帮助病人定时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
(5)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及淋巴的回流,利于肿胀的消退3、如何进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患肢的感觉、肿胀、皮肤颜色、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回流情况,局部是否有明显肿胀发亮、张力性水泡,末端皮肤是否由潮红发展呈暗红,或可见大理石花纹改变,患肢有无感觉异常如蚁行感、麻木感或感觉消失等缺血性坏死的征象;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二、患者,男。
35岁,因“摔伤致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小时入院”,神志清,精神萎,痛苦貌,查体:T 36.5 P 78次/分R 18次/分BP 135/80mmHg,左肩部肿胀,压痛,方肩畸形,上举、外展受限,左上肢末梢血运好,手指活动好,诉感觉无麻木。
完善相关检查,在颈丛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请说出该患者的医疗诊断?患者的医疗诊断为:左锁骨骨折2、该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相关措施?(1)疼痛:①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骨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按外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鼓励病人进食,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按医嘱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四肢及关节骨折的病人,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对长期卧床者应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便秘。
5、对四肢骨折患者,应抬高患肢,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6、搬动骨髓炎及骨肿瘤病人时,动作要轻,防止病理性骨折。
7、脊柱疾病合并截瘫者,翻身时须保持躯干成一直线, 防止因曲屈、扭转、椎体错位而加重损伤。
8、注意倾听石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者的主诉,随时帮助解除不适。
9、指导上肢骨折者练习手指握拳活动,下肢骨折者练习髋双、双膝及双足踝、足趾屈曲活动。
10、对下肢持续牵引及截瘫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形成。
1)保持床单位平整、枯燥,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2)截瘫病人大便失禁应随时更换污染被服,使用便盆勿拖拉,必要时应用压疮敷料保护。
3)建立压疮预防表,注意翻身时间、卧位、皮肤情况,采取措施,认真登记。
4)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11、对恢复期病人,应定时指导并协助进展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废用综合症、深静脉血栓等。
在功能锻炼过程中以主动活动为主。
二、牵引病人的护理1、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牵引患者应严格交接班,注意观察远端血运是否良好,指〔趾〕端感觉及运动有无障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患肢疼痛加剧时,及时通知医生增减牵引重量。
3、保持牵引力作用有效,牵引绳上严禁搭放物体,告知患者家属不可随意调节牵引锤重量。
4、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而定,不可随意改变。
皮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公斤,骨牵引重量体重的1/8—1/10,一般为7—8Kg。
5、皮牵引的病人,注意绷带有无松散、脱落,定时松解牵引,注意有无绷带过紧导致血管神经压迫。
6、骨牵引的病人,注意克氏针孔处有无炎性分泌物及出血。
注意保护针眼部位,防止感染。
每日用75%酒精消毒针孔处,牵引针两头应套上带有橡皮塞的小瓶。
7、骨牵引的病人,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当发生牵引针偏移时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调整。
观察肢端血运的五个方法

观察肢端血运的五个方法
1. 检查皮肤颜色:正常情况下,肢体皮肤应该呈现粉红色或者和周围肤色一致。
如果肢体皮肤呈现苍白或者发青,可能表示血液供应不足。
2. 观察肢体温度:用手轻轻触摸肢体表面,正常情况下,肢体应该有一定的温度。
如果觉得肢体冰冷或者异常温热,可能表示血液循环有问题。
3. 检查脉搏:通过触摸肢体上的动脉,比如颈动脉、桡动脉或者足背动脉,来检查脉搏是否有规律和强度。
如果脉搏弱或者不规律,可能意味着血液供应不足。
4. 进行毛细血管回填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 CRT)测试:用手指轻轻用力按压肢体的指尖或者手掌,然后松开。
正常情况下,肢体血管会迅速充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如果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可能表示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5. 进行运动测试:让观察者做一些肢体运动,比如挥动手臂或者踮起脚尖。
观察运动过程中肢体的颜色和皮肤变化,如果运动后肢体回复缓慢或者出现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可能表示血液供应不足。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是指对患者受伤或疾病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
通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皮肤湿润程度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是否正常,并进一步了解其疾病的严重程度。
首先,观察患肢的颜色。
正常的患肢应该呈现正常的皮肤色泽,有光泽且健康。
若患肢呈现苍白、发绀、紫绀等颜色变化,则可能是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
如果患肢呈现发红或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也需要及时处理。
其次,观察患肢的温度。
正常的患肢应该具有正常的体温,与其他健康肢体相比较没有明显的温度差异。
如果患肢呈现异常的高温或低温,可能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代谢问题引起的。
例如,患肢感觉冷时可能是因为血液供应不足,而患肢异常热时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反应导致的局部温度升高。
此外,观察患肢的皮肤湿润程度也是判断患肢末梢血运感觉的重要指标。
正常的患肢应该具有正常的皮肤湿润程度,不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如果患肢呈现异常的干燥或湿润,可能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其他代谢问题引起的。
例如,患肢干燥可能是由于缺血导致皮肤缺乏足够的水分,而患肢湿润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者出汗异常引起的现象。
除了直接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医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检查来评估患肢的血液供应情况。
例如,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以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
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末梢血运感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病变或血栓形成等问题。
总结起来,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是评估患者受伤或疾病患肢血液供应情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皮肤湿润程度等指标,以及进行一些特定的检查,可以对患肢末梢血运感觉进行全面评估,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踝关节术后护理要点及措施

踝关节手术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术后正确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为踝关节术后护理要点及措施,供患者及家属参考。
一、术后早期护理1. 保持伤口干燥:术后伤口处可能会有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
如有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
2. 观察伤口: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如出血、红肿、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
3. 固定与支具:术后患者需按照医生指导佩戴石膏或支具,保持踝关节固定在适当位置。
定期检查石膏或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或过松。
4. 观察末梢血运:注意观察患肢足趾的末梢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出现疼痛、发冷、麻木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5. 抬高患肢:术后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
一般使用软枕使患肢抬高约20厘米,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
6. 预防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康复。
二、功能康复训练1. 术后第1-2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活动训练,如足趾屈伸、踝关节旋转等。
2. 术后第3-4周:逐渐增加运动量,进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足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
3. 术后第5-6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
4. 术后第7-8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如蹲起、慢跑等。
5. 术后第9-12周: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生活护理1. 保持良好的心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康复。
2. 饮食护理: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钙、磷、蛋白质等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3. 避免负重: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患肢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4.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5.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四、注意事项1. 术后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末梢血液循环观察评估与记录(1)

二、末梢血液循环的概念
所谓末梢血液循环,就是指人体离心脏最远的部位的血液循 环,常用来形容手指、脚趾、口唇、耳廓、表皮等。
三、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的重要性:
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在病情观察中非常重要: 1、休克病人、急危重症病人,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直 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2、局部手术病人,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也非常关键,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局部外观与功能状况,直接关系到 病人的生活质量。
1.病人绝对卧床休息7~14天,保持情绪稳定,患肢用石膏 托固定于功能位并抬高,防止受压。 2.注意保温, 室温保持在25~28℃,局部立灯照射7~10天 (防烫伤),避免寒冷刺激,防止血管痉挛. 3.实施“三抗”确保手术成功(用药的护理) 4.抗凝血: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阿司匹林, 潘生 丁 5.抗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限制 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6.抗痉挛:镇静止痛,保温防寒,严禁吸烟,使用解痉药物。
血管危象的观察:
血管危象:静脉痉挛或者栓塞时组织明显肿胀,皮肤 颜色由暗红→紫→紫黑。 动脉静脉同时栓塞时兼有二者表现:皮肤呈灰暗色, 最后变成紫黑色。
血管危象的判断:
血管危象一般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尤以术后24小时 多见。出现血管危象可在短时间内(1~2小时)密切 观察,应针对原因,积极处理,处理后无效,则早期 探查,否则延误时机,造成失败。
7.密切观察患肢(指)的血液循环,包括局部皮肤温度、颜色、 肿胀程度、毛细血管返流情况一般要求术后10天内,每1 小时测量一次并作好记录,及时准确判断血管危象的发 生。
8.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正确的补充血容量。 9.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渗血情况。 10.做好心理护理,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
骨科专科护理常规

石膏固定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石膏松紧度2.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脉搏搏动。
3.骨筋膜室综合征。
4.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石膏综合征压迫性溃疡、化脓性皮炎等。
护理要点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石膏固定前肢体或躯体应清洁干净,注意保暖和降温。
2.石膏固定应松紧适宜,躯干石膏预防石膏综合症。
3.石膏未干之前:(1)要用手掌平托石膏固定的肢体,不可用手抓捏。
(2)尽量不要搬动病人,如要变换体位,应予以适当扶持。
(3)切勿牵拉、压迫、活动,也不可在石膏上放置重物。
(4)不应覆盖毛毯,温度低湿度大时可用灯或电吹风吹干。
4.石膏干后勿受潮,搬动、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加以保护。
5.石膏固定边缘应修理整齐、光滑,使病人舒适,保持床单位及石膏整洁。
6.观察有无出血外渗的情况。
7.如石膏内有腐臭味,应通知医生及时换药。
8.指导病人做石膏内的肌肉舒缩运动,循序渐进。
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及水果。
2.长期应用石膏固定、在拆除或更换石膏时,应及时去除皮肤表面死皮组织,可用温热的湿毛巾浸湿擦去。
不可强行撕剥。
3.拆除石膏后的肢体,可辅以中医治疗或用中药浸泡、熏蒸或按摩、推拿等。
骨骼牵引护理常规病情观察1.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和色泽。
2.牵引状态是否正常。
3.有无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足下垂,肌肉萎缩等。
护理要点1.对牵引病人认真交接班,每班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运动、感觉、皮肤温度和色泽。
2.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3.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4.维持有效牵引力、和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重量,不能擅自改变体位。
5.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定时叩击背部,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每日用乙醇棉签涂擦2次,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针眼处不需要覆盖任何敷料。
健康指导1.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2.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鼓励病人主动伸屈踝关节,或被动做足背伸活动,以防止足下垂和关节僵硬,练习各关节活动,以活动后病人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资料讲解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定义: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而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5P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方法:(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观察创伤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感觉注意事项及要点
(一)观察目的
创伤骨科术前患者经常需进行患肢制动、固定等,常会出现末梢循环相对较差、感觉、活动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日常护理中需进行观察和记录,避免出现相应并发症。
(二)观察对象
对于新鲜骨折的患者、行皮牵引治疗的患者、行骨牵引治疗的患者、手术后的患者、石膏及夹板外固定后的患者。
(三)观察项目
对于患肢末梢的观察包括:
(1)血运:末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血运肤色红润;如为灰白或苍白为动脉缺血的表现;如为暗红甚至暗紫是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
(2)感觉:是否出现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迟钝等;包扎过紧、患者缺血造成的感觉异常多感觉呈套状,神经因素引起的感觉异常长于神经分布、走向有关。
(3)活动:是否出现活动障碍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评估指征
1、肤色
动脉供血不足时,肤色苍白,指(趾)腹空虚感。
静脉回流不良时,肤色呈青紫色。
2、皮温
伤肢远端同健侧对称点作比较。
对比时,双侧肢体要在同一室温下。
亦可用皮温计进行测量和比较。
皮温低于健侧说明血液循环差。
3、动脉搏动
上肢可触诊桡动脉和尺动脉。
下肢可触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
如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有肢端缺血现象。
桡动脉: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一手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桡侧,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桡动脉。
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其搏动易于触摸。
将检查者一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患者踝关节前方拇长肌腱和趾长肌腱之间,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即足背动脉。
4、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用手指压迫伤肢的指(趾)甲,甲下颜色变为苍白,移去压迫,1-2秒内即恢复原来红润现象为正常。
若有动脉供血欠佳,充盈时间延长(>3S)。
如以上观察不明确时,指(趾)腹部位消毒后,以消毒针头或刀片刺破或割破全层皮肤,观察有无出血,如无出血,则有血运障碍。
如发现患者的患肢青紫、发绀,肿胀,疼痛,苍白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皮肤感觉与健侧感觉不同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关闭,形成缺血--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可不影响肢体功能.2.缺血性肌挛缩---恢复血运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即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患肢功能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若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功衰
确诊诊断体征:1.患肢感觉异常.2.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出现疼痛(肌肉被动牵拉试验阳性)3.肌肉在主动屈曲时出现疼痛.4.筋膜室即肌腹处有压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常并发肌红蛋白尿,治疗时予以足量补液促进排尿,若筋膜室压力大于30mmHg,应及时切开减压手术。
可出现5P征: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苍白(pallor)或、大理石花纹等
(paresthesia)
麻痹(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