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概述】前臂有尺骨桡骨组成,二者对前臂的旋转及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尺桡骨双骨骨折为前臂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
【术前护理】1、一般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患肢活动、血运及感觉是否正常。
2、心理护理:骨折病人思想波动大,对手术成功缺乏自信,我们要耐心与病人交谈,鼓励安慰病人,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骨骼愈合。
4、术前的护理:术晨禁食水,术区备皮,【术后护理】1、患者返房,当班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规范交接,协助患者平卧妥善固定输液管病保持其通畅,告知注意事项。
2、嘱患者禁食水6小时,术后6小时后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如:鸡汤、排骨汤、蔬菜水果等。
3、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术后切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对石膏固定者,患肢摆放舒适,密切观察指端皮温、色者、泽、感觉及运动情况5、功能锻炼:(1)从患者复位固定开始2周内指导其上臂和前臂肌肉收缩功能,第1日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的动作。
(2)第4日开始在健肢帮助下进行肩前上举、侧举及后伸动作。
(3).第7日增加患肢肩部屈、伸、内收、外展运动。
可以捏橡皮泥、拉橡皮筋和弹簧(4)第15日增强肱二头肌等长收缩,(5)第30日,增强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使用手推墙的动作是两骨折之间产生纵轴向挤压力。
【出院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愉快,按时用药,合理饮食。
2、正确功能锻炼指导:注意加强腕关节屈伸、旋转和前臂旋转、锻炼。
3、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一.骨折病人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命体征的平稳:1. 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2.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prn3. 输血输液,补充有效血容量4. 观察胸腹部有无异常体征5. 准确记录出入量二.骨折部位的处理:1. 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于功能位,绷带加压包扎止血2. 注意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和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的加重3. 如使用止血带则应注意12小时放松35分钟,注意患肢血循环4. TAT 测试,使用TAT5. 镇痛以稳定病人情绪,并且避免过多移动患肢6.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肢体肿胀较剧烈时应剪开衣袖或裤管,一切操作都要谨慎轻柔7. 病人要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告诉病人和家属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剪开污染的衣裤,换上清洁衣裤取下假牙、眼镜等给予术前药8. 病人如意识清醒应配合抢救及治疗:避免各种管道的脱落,避免躁动有异常不适及时告诉护士及时告诉护士疼痛性质及部位避免绷带或止血带脱落三.心理安慰及健康教育:1. 简要告知病人及家属采取的抢救措施如包扎、固定、使用止血带等的目的,教育家属保持冷静配合抢救,并根据情况留陪护2. 安慰病人,减轻其恐惧感3. 医护人员送病人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的医生护士要热情接待病人。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一. 术前护理常规:1.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2. 让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方案有所了解,使其恐惧和紧张度降至最低,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根据病情落实陪护3. 讲解此类手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信心4. 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者给镇痛剂,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测定并记录生命体征5. 注意避免受凉,要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知道禁饮禁食时间6. 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7. 术前备皮,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遵守医嘱使用术前药,带病历药品进手术室8. 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护士保管,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和安慰病人二. 术后护理常规:1. 介绍手术情况、护理内容以及疼痛的管理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对术后护理方式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在需要时给予止痛剂,尽可能把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程度2. 安慰病人及家属,随时提供治疗信息让其了解恢复情况,解除恢复期的各种顾虑3. 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证睡眠4.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注意大小便情况,鼓励自解小便,必要时导尿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更换体位重点观察神经根症状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由主管医生和护士解释原因并及时处理5. 让病人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动活动双下肢关节肌肉,做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周后行腰背肌锻炼坚持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定义: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而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5P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方法:(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骨折病人患肢血运的临床护理观察

骨折病人患肢血运的临床护理观察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在患肢的血运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合理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帮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康复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骨折病人患肢血运的临床护理观察。
一、背景介绍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断裂现象,常见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摔倒或运动伤害等。
骨折可能造成血管受压、局部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肢的血运。
血运不畅通会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和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对患肢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二、观察指标1. 皮肤颜色:正常情况下,患肢皮肤应呈粉红色,充满弹性。
如果血运不畅通,皮肤颜色可能变得苍白或发绀,触摸时质地不柔软。
2. 皮温:通过触摸患肢皮肤来判断血运情况。
正常情况下,患肢温度应与健肢相当。
当血运不良时,患肢皮温可能较低。
3. 感觉:骨折病人可出现局部感觉异常,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感觉。
观察患肢是否有感觉减退或消失的情况。
4. 运动功能:血运不良可能导致骨折病人的运动功能受限。
观察患肢的活动范围和力量是否受损。
5. 肢体肿胀:局部水肿是骨折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血运不畅通的表现之一。
观察患肢是否存在肿胀情况。
三、护理措施1. 提高患肢的位置:将患肢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促进血液循环。
可使用枕头或垫子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2. 冷敷:用冰袋或冷敷器冷敷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每次冷敷时间不超过20分钟。
3. 热敷:在骨折初期或肿胀症状缓解后,可使用热敷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促进血运恢复和局部舒缓。
4. 活动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5.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及时给予镇痛、消炎等药物,控制疼痛和减轻炎症,有助于改善患肢血运。
四、随访和评估1. 观察病情: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运情况、疼痛程度、肿胀情况等。
2. 测量循环参数:包括患肢的血压、动脉搏动和血液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血运恢复情况。
骨折术后到底如何康复?

骨折术后到底如何康复?骨折后通常会发生出血、渗出以及炎症等,这些问题会使骨折组织愈合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短缩、粘连或是瘢痕等,严重骨折损伤需要长期制动,否则会加重组织的变性或萎缩,引发关节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简单用药治疗是无效的,需要采取康复治疗。
临床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制动时间、组织病变情况以及需要恢复的功能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有效缓解疼痛,松懈粘连,提高肌肉韧带柔韧性,增加肌力与运动的协调性,恢复功能性的活动能力。
下面简单科普骨折术后到底如何进行康复才有效。
一、一期康复训练受伤后的0-3周(血肿机化期),这个时期属于骨折伤处肿胀严重,疼痛感较强烈阶段,骨折端不稳定,很容易再次发生移位。
早期康复训练其目的就在于锻炼周围肌肉,保持肌肉张力,缓解局部肿胀程度,避免发生关节僵硬或是肌肉萎缩,确保骨折的能够愈合与功能恢复的较大可能性。
骨折早期基本都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肢处于舒适的状态,高度略高于心脏,才有助于静脉回流,可做向心性的辅助按摩帮助消肿。
在不活动关节的前提下,练习伤肢如股四头肌肌肉等长收缩,肌肉进行有节奏的收缩与放松,通过练习肌肉等以防止肌肉粘连或萎缩。
建议每天练习4-5次,每次5-10分钟,要以患者感觉不累为宜。
同时可主动练习患肢踝关节跖屈运动与背伸运动,此类练习不会影响骨折的固定,不可做影响骨折愈合的激烈运动,如不可做患肢内旋运动。
早期康复训练原则是除骨折处上下关节不可运动外,身体其他部位都可进行正常活动。
通常术后4-6小时即可进行简单的关节主动或被动锻炼,放松患肢肌肉,促进静脉回流,有助于肿胀的消退。
做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练习上肢外展扩胸运动,有助于增进心肺功能。
同时可多多练习踝关节与趾间关节的屈伸运动,练习小腿肌肉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术后0-3周的康复训练,本质是帮助患者进行肌肉自主收缩与放松。
术后要细心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如有无出现伤口渗血,肿胀是否严重等;若是髋部骨折,术后几天翻身与患肢活动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与协助下进行,患者与家人不可随意活动,以免二次受伤。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

骨科常见牵引注意事项一、皮带牵引:约3-5公斤,不超过5公斤。
注意胶布处皮肤有否过敏、水泡、皮疹感染等,并及时予处理。
经常检查牵引是否松脱,有否压迫腓总神经,踝关节能否正常活动。
应密切注意患肢的血运循环及活动功能,患肢肢端可因绷带缠的过紧或其它的原因,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及脉博摸不到等情况,遇到上述情况时,应详细的检查,分析原因并报告,有时只须松开绷带减压后缠绕便可解决,应警惕缺血性挛缩的发生二、骨牵引:包括鹰嘴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跟骨牵引等。
牵引的目的是保持肢体的生理轴线,促使骨折复位或松驰软组织,促使畸形的关节获得矫正以及稳定手术后的肢体。
所以,牵引时要有反牵引如抬高床尾,将肢体放置布朗氏架上等,以保证牵引之效果,要经常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上肢牵引时,肩要离床,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下肢牵引时,要保持髂前上棘,髂骨前面和第1、2趾间在一条线上。
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由内向外进针。
踝上牵引:同上,少见。
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内向外进针,较少。
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由外向内侧进针,防止损伤腓总神经。
经常检查牵引针眼有否感染、有否移动。
每天针眼用75%酒精消毒2次。
鼓励病人在牵引下作四肢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防止褥疮和肺炎等。
三、头颅牵引:包括颈颌带牵引,颅骨牵引和颅骨钢圈牵引。
使用这种牵引的病人用于颈椎损伤,颈椎综合征以及脊柱侧弯病人手术前之牵引。
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牵引时应随时注意牵引装置是否正确。
颈颌带的要求是否牢固、舒适、安全,应注意吊带有无移动位置以致压迫颈部影响呼吸,颈椎损伤病人依据损伤类型保持颈部的过伸位或微屈位。
四、骨盆牵引:骨盆牵引用于腰腿痛病例和骨盆病例。
前者牵引装置不应超过髂后脊,否则牵引效果受到影响。
后者用于布兜牵引时,臀部要离床,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资料讲解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骨折定义: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而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5P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护理观察方法:(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骨科护理常规

外科一般护理常规1.热情接待患者,根据病情安置床位通知医生并行入院宣教。
2.按规定测生命体征和体重。
3.急诊未开医嘱前不给饮食、止痛、镇静剂。
4.入院后次晨留大小便标本送检。
5.进行健康教育如:检查前后注意事项、饮食、用药、术前术后指导、心理护理等。
6.严格执行护理程序并按分级护理要求。
7.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8.术后按麻醉方式护理。
9.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脱落、过紧等现象。
10.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的量、性质,并记录。
11.大手术病人严格执行治疗饮食,并需进行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1.全麻术后病人回病室未清醒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清醒后按病情更换体位,冬天注意保暖。
2.病人出现躁动时妥善固定肢体或加床档,防坠床。
3.经常巡视病房,清醒病人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直至停止记录,未清醒每半小时测一次连续12次,以后改为每小时一次,直至医嘱停止。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呼吸,口唇,皮肤,指甲颜色,如有发绀或呼吸困难,立即给氧或人工辅助呼吸,心电监护,观察血氧饱和度,及时通知医生。
5.麻醉清醒后,鼓励病人呼吸及咳嗽并协助翻身,按医嘱给予饮食。
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麻)术后护理常规1.硬膜外麻的病人回病房后平卧6小时,腰麻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8-12小时,以后按病情更换体位。
2.了解麻醉平面是否消失,并注意呼吸运动,注意观察头痛和恶心呕吐情况,并予相应处理。
3.接病人后即测体温一次,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4次正常后改为每2小时一次,4次正常后改每4小时一次至医生停医嘱。
4.手术后4-6小时不给饮食。
5.了解排尿情况,如术后6小时病人膀胱充盈,排尿困难应协助排尿,必要时导尿。
局麻术后护理常规1.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手术部位摆好体位。
2.观察有无麻药反应,如无晕厥、呕吐、烦躁、皮疹等即可进食。
如行锁骨下或肋间麻醉,应注意有无气胸发生。
3.术后每3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连续3次正常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骨折患者患肢血运观察
骨折定义:
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周围软组织同时受到损伤,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而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其严重者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因此,早期视察血液循环是骨科护理工作最重要内容和最基本工作之一。
观察方法:5P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无脉
1.疼痛:Ⅰ级(好)早期疼痛较轻,甲床充盈时间正常,轻度肿胀,无麻木,可触及动脉搏动。
Ⅱ级(中)疼痛加重,肢端皮温偏低,肿胀明显,感觉迟缓,甲床充盈时间延迟,动脉搏动弱。
Ⅲ级(重)疼痛剧烈,甲床充盈欠佳,皮肤青紫或苍白,高度肿胀,皮温冰冷,难触动脉搏动。
护理观察:
(1)加强临床观察,观察区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创伤、骨折、手术伤口的疼痛在术后较重,伤口逐渐愈合时,明显减轻,缺血性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呈疼痛加剧,持续性,患肢张力增高,触压痛明显吗,被动牵拉手指(足)时疼痛,往往疼痛是反应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之一。
(2)在执行护理技能操作时轻柔、准确、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痛苦。
(3)对疼痛严重者诊断不明确时,应禁用吗啡、镇痛泵等镇痛药物
和措施。
(4)疼痛是神经对缺血的早期反应,远端肢体疼痛严重时,考虑缺血的可能性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减压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2.苍白、麻痹:观察骨折后患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如患肢进行性肿胀会影响血液循环,易造成肢体血液供血不足,皮肤的苍白是远端肢体完全缺血和供血不足的表现,
护理观察方法:
(1)注意患肢抬高不要下垂,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并将患肢用下肢垫或枕头抬高,使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2)观察肢端供血情况,注意皮肤颜色,如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3)指导患者多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循环,肌肉对血运很敏感,如缺血时手指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可引起疼痛。
3.感觉异常、无脉:注意观察患肢感觉是否减退、麻木、反应迟钝或消失,患肢肢端皮温是否偏冷甚至冰冷,损伤后组织内压继续增加,血液灌注或回流受阻,阻断较大动脉血供,肢端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组织缺血严重,护理观察;
(1)骨折后争取早复位,避免骨折端损伤血管和神经。
(2)密切观察患肢感觉情况,缺血引起的感觉障碍多呈套式,神经损伤引起的感觉障碍,则与神经分布相一致,
(3)检查动脉搏动应注意与健侧对比,对创伤严重者警惕血管内膜
栓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4)最肢端温度较低者注意保暖,扩张血管以促进血液循环,缺血性肢体严禁做按摩,热敷以防止增加局部代谢,加重组织缺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