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大朗镇实验小学五年级备课组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编排了四篇文章。《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记叙了杨氏之子机智聪慧的小故事;《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勇敢机智,不辱使命的故事;《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描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如何巧妙地于德国兵周旋,保护了藏在蜡烛中的米德叔叔交给他们的机密。《打电话》则是一段相声,通过夸张有趣的语言教育人们使用公共电话时的基本礼仪。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四种不同的文体,但都是围绕“语言表达艺术”这个主题来展开,而《杨氏之子》、《半截蜡烛》、《打电话》分别是文言文、剧本、相声稿,这几种体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和领会到“语言表达艺术”,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恰当、巧妙、礼貌地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0个字,会写20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巧妙和有趣。

3、初步感受文言文、剧本和相声的表达形式,初步掌握学习这几种问题的方法。。

4、搜集、积累用得精秒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背诵、积累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总课时数:14课时

单元导读:1课时

阅读理解:7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交流平台、综合性学习、日积月累、展示平台:2课时

写作:2课时

单元评研:1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内容。

2、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知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读导读,整体把握

1、自读单元导读语,思考:通过单元导读语,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引导明确:

(1)单元主题: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单元学习要求: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背诵、积累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3)本单元安排的课文:《杨氏之子》、《杨氏之子》、《半截蜡烛》、《打电话》

(4)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一组课文,读通读顺,不懂的字音查字典或互相请教。

2、自学生字词。

3、快速默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填写《单元预习表》(详见附件1)

1、拿出《单元预习表》,学生自学填写。

2、小组交流,修改和补充小组交流中得到的新知识。

三、作业布置

1、继续查阅、搜集、整理每课的相关资料。

2、根据课前的导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深入研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圈画批注。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题激趣。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

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并思考故事下面的问题。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既守住了秘密,同时也让朋友知难而退,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古文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古文的特点,注意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老师相机正音)

2、老师范读:

师:老师听同学们读的那么好,也很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听老师范读了课文,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

师:其实读古文要注意抑扬顿挫,注意停顿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示的节奏再读一读,相信同学们这次会读得更好。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课文,看看你读能不能读懂这个故事,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2、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一起来探讨一下课文中每个句子的意思。(老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相机点拨)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请你来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并说说你的理解。

师:下面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呢?

师:还有不懂的吗?

3、进一步理解全文意思:

师:在刚才的探讨交流中,我们已经弄懂了每个句子的意思,现

在谁能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讲一讲?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真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逐句说一说课文的意思吧。

四、品读句子,悟其妙处。

1、体会对话的精妙: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两个人物身上,他们分别是:孔君平和杨家小儿(板书)。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谁先说说孔君平所说的那句话的精妙之处?

生:……(相机板书:杨梅)

师:那你们认为孔君平为什么要这么说?他当时说话的语气又是怎样的?(相机板书:幽默)

师:那杨家小儿的话又妙在哪里?

生……(相机板书:孔雀)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难怪大家都认为这孩子十分(相机板书:聪慧)

师:那你们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2、指导背诵:

师: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让我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再次通过朗读来回味这篇课文,并请同学们边读边记,尝试把课文背下来。

3、全班背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记载了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点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语言的美!

【板书设计】

10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杨家小儿

孔雀

(幽默)(聪慧)

11 晏子使楚

“交流平台、综合性学习、日积月累、展示平台”

整合教学课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巩固对不同体裁文体特点的认识。

2、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认识和积累,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兴趣。

3、通过展示或表演,亲身学习和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认识和积累,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兴趣。

2、通过展示或表演,亲身学习和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或表演,亲身学习和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相声视频《五官争功》,做好教学课件

学生:完成自学提纲,根据老师的分工布置,各小组结合自己所选的主题分别搜集幽默故事、笑话、歇后语、谚语、提示语、广告词、快板、相声等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纲中的1-3。

二、全班交流分享自学成果。

1、交流自学表格中的第1项内容“本单元的课文,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

2、交流自学表格中的第2项内容“本组课文中的《》是剧本,《》是相声。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剧本的特点是?相声的特点是?”

3、交流学习表格中的第3项内容自学“日积月累”中的四组对联。(1)认识这四组对联的特点

回文联:正着读倒着读都一样

数字联:只含或大部分字都是数字

叠字联:含有叠字的对联

顶针联:是指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相同

(2)背诵识这四组对联

第二课时

一、小组内交流自学提纲中的4-6。

二、全班交流分享自学成果。

1、展示表格中的第4项内容“搜集到的有趣的熟语、故事、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快板、小品等剧本”。

2、请小组表演一段(相声、快板、小品)

3、观看相声《五官争功》

4、分享“学习了这个单元后,我的感受”。

5、互相推荐文章或书籍。

五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Stepl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Class Opening 教Greeting [激情问候,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Good

morning, class! Where do we live? 2、Review (1)以旧引新:指名简单介绍Beijing.教师引入新课。 亠Beijing is very great.提冋:Is Li Ming going on a trip? Where 学is he going? What' s this?(举着写有hotel?-的词汇卡)反复领读,练习。 (2)Li Ming想去哌行,接下来他要干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Step2 New Concepts 1、Demonstrate (1)他征求妈妈的意见时会怎样说?教师板书句型May I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讲解句意 (2)利用单词卡向学生演示怎样替换句型:Mayl ________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3)两人一组边指着卡片边做对话练习。例如:May I read a book?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 May I eat an apple? May I live in Beijing? (替换词语:read a book, sing a song, write a story, draw a picture, eat an apple, go to Beijing, live in Beijing,???) (4)指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反复领读。 (6)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7)小组练习。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含单元备课)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 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

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 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1课时 5 吨的认识........................................................ 1课时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1课时 1 毫米的认识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 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单元内容及学习目标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918336118.html,/v?vid=1843911709459990523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青蒿素)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918336118.html,/x/page/u0533jp4wx9.html(广义相对论)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918336118.html,/v?vid=13371402646531508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斗拱)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918336118.html,/v?vid=8508549922540938268&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中国木建筑)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教学本组课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所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2.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拓展: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单元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总体构想 模块一:科普著作推荐会,交流资料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1课时) 模块二:预习整组课文,整体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课时) 模块三:识字与写字。(2课时) 模块四:抓住课文要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2课时) 模块五: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2课时) 模块六:写作指导。(2课时) 模块七:语文园地实践活动。(2课时) 总课时:13课时 模块一: 科普著作推荐会(1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推荐并布置学生阅读科普书籍。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是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措施: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 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课题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会运用小数除以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3、漫笔两篇 活板 沈括 ⑼诎左臂收船()⑽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方法取历程 活字印刷的次序: 豪情态度代价不雅 相识我国古代科教技术的伟大年夜成便,熟悉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激收教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教重点取难点] 1.本翰墨对比简易,也较简短,连系课下注释,教生大年夜要可读懂。是以,在扫清翰墨障碍的根柢上,可以扶直教生对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减以回纳,并辅导教生把握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教习按事情次序道明的次第,是教习本的重点,可以连系疏通翰墨初步提出,之后再夸大阐发。行的繁复,说话的正确也应作得当讲解。 3.预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摆设] 3、课时摆设:两课时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那篇的作者沈括,也是一名精采的科教家,他的《梦溪笔道》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请同教朗读“浏览提醒”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道》. 2、范读齐,要求同教参照注释,留意字音。 板书以下汉字(或出示卡片),发问教生,个中多音字要讨教生连同词一同读。 昇shēng、薄bá、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旋xuàn。 3、教习课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辅导教习。 疏通意:板,机械、雕板,何处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遍及的,大年夜规模的;为,动词,行使;之,代词,指“板印册本”那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刻;初,开初;五经,指易、书、诗、礼、年数五种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3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通过研究字谜、了解汉字谐音等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 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难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 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教材,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 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 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传承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 及的事吧。 (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5”,感受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 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 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1)出示第二首诗,交流: 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强调了星星的光、花的香、思潮里波涛的清响。)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海的热爱。) 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017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XX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人教 版)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u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不能一次看到物体所有的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物体及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u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u时安排:2时(机动1时左右)

题: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时安排:一时 教具使用: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u教学流程: u引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u当堂作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秋雨-刘刚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 设计者、执教者:从化市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欧阳翠宜 教材分析: 习作主题为“说说我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教学中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紧密结合。教材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写,要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使学生能主动动笔写作文。 2、能比较清楚地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3、乐于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主动写作文。 教学准备:课件,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点拨写法。 1、互动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自我,点拨写法。 (1)展示几位学生描写自己外貌的作品,猜作者。 (2)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点拨描写外貌的方法)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围绕选材,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有关爱好方面的动态图片。 (2)师生交流:你们平常最爱做什么?为什么?你平常都是怎样去做的? 2、欣赏片段,领悟写法。 (1)出示描写爱好的片段:这段话写了什么?小作者到底怎样爱唱歌?

(2)小结写法并板书:中心句+具体事例 3、我是小作家:用一段话写写自己的爱好。(出示好词句) 4、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写好的习作) 三、回顾题目,明确要求 四、指导成篇,总结写法。 1、温馨小提示 题目 第一部分:重点写外貌特点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写爱好(性格、优缺点)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赞美一下自己,或表达自己愿意交朋友的心情。) 2、儿歌作尾,总结写法。 自我介绍并不难, 姓名年龄女或男, 长相性格不要繁, 画龙点睛谈一谈, 兴趣爱好盘一盘, 择其一二可深谈, 一篇美文就写完。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完成这篇习作,写完后可以读给身边熟悉你的人听一听,再根据他们的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设计: 介绍我自己 外貌特点爱好特点(性格、优缺点) 中心句+ 具体事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2、简介安徒生。 3、进一步了解安徒生及创作背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并画文中的词语想办法理解,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揭露了 3、理清文章层次: 4、画出课文中你最感动的句段,力争读出感情。 三、课堂作业: 1、默写字词,口述词语意思。 2.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渡过的呢?……你们多么幸福呀!可是在这个喜庆洋洋的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没有一个人给她一句温暖的话语,有家不能回,在街上徘徊的她最后蹲在了墙角。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从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一辆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而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自由读课文,说说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并填表格。 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希望得到的现实 2、合作交流 3、汇报展示。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 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部编版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2018---2019第一学期正安一小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 年级:三年级 主备:叶昌慧 副备:

2018年9月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花儿会跳舞,星星在歌唱,童话的王国真奇妙。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编童话的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去年的树》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故事。《那一定会很好》写了一粒种子成为一棵大树、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蟋蟀青头和红头这一对好朋友之间的动人故事。《一块奶酪》则通过蚂蚁队长处理一丁点儿奶酪残渣,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围绕本单元的体裁,本单元的习作安排为编童话,通过一些词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快乐读书吧》编排了世界著名的童话集《安徒生童话》,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人物心情,感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 3.能表演童话,根据词语编童话。 4.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童话的收获。

5.学习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能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6.有阅读童话书的兴趣,能完整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情。 2.感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学习童话的收获。难点: 根据给出的词语自编童话。 单元课时分配: 《去年的树》-----------------------------------------2--3课时 课时-----------------------------------1--2《那一定会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2--3课时 《一块奶酪》-----------------------------------------1--2课时 《习作:我来编童话》-----------------------------2--3课时 《语文园地》-----------------------------------------2--3课时 《快乐读书吧》--------------------------------------1---2课时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 大朗镇实验小学五年级备课组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编排了四篇文章。《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记叙了杨氏之子机智聪慧的小故事;《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勇敢机智,不辱使命的故事;《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描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如何巧妙地于德国兵周旋,保护了藏在蜡烛中的米德叔叔交给他们的机密。《打电话》则是一段相声,通过夸张有趣的语言教育人们使用公共电话时的基本礼仪。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四种不同的文体,但都是围绕“语言表达艺术”这个主题来展开,而《杨氏之子》、《半截蜡烛》、《打电话》分别是文言文、剧本、相声稿,这几种体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和领会到“语言表达艺术”,所以首先必须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恰当、巧妙、礼貌地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0个字,会写20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巧妙和有趣。 3、初步感受文言文、剧本和相声的表达形式,初步掌握学习这几种问题的方法。。 4、搜集、积累用得精秒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背诵、积累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总课时数:14课时 单元导读:1课时 阅读理解:7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交流平台、综合性学习、日积月累、展示平台:2课时 写作:2课时 单元评研:1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内容。 2、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教学内容:教材P24例1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00÷5= 576÷48= 832÷32=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几位,然后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时,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那位上面,不够商1,O占位。 二、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瞧,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身体可棒呢!(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上都看到了哪些信息,然后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2.师引导学生思考: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4÷4。 让学生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出这道算式的被除数是小数。 3.揭题:那么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小数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互动新授 1.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组织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展示各种算法: 生1: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22.4÷4=5.6。生2: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来计算。 2.师引导学生思想讨论: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 小组交流后汇报:先把被除数22.4扩大10倍,转化成224÷4=56,所得的商再缩小到原来的,所以22.4÷4=5.6。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能掌握一定量的汉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字的发音也不一定准确。不管是哪类学生,对于汉字,他们都充满好奇,拥有一定的学习热情,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整体识字、加强记忆,避免识字教学的单调枯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3课带领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领略中国汉字的奇妙和精湛,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这3课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汉字的平台。 教学目标: 1、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让学生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在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措施: 1.图文结合,指导学生利用图画来识字。 2.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识字。 3.制作直观的生字卡片。 4.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5.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认识更多的汉字,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基本功训练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够借助图画识字,理解所学生字的基本意思,并由此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内容及课时安排: 5.小公鸡和小鸭子 2课时 6. 树和喜鹊 2课时 7.怎么都快乐 2课时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块、捉、急”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他、说、地”等生字。识记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将句子写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公鸡和鸭子的不同生活习性,懂得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难点:读懂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解读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小公鸡和小鸭子),请同学们说一说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小公鸡和小鸭子》。(板书课题) 3.指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让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们是怎么认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小公鸡的嘴巴是尖的,小鸭子的嘴巴是扁的;小公鸡的脚是分叉的,小鸭子的脚中间有皮连着。) (2)你们知道小公鸡的嘴巴和小鸭子的脚都能做什么吗?(小公鸡:可以捉虫吃;小鸭子:可以游泳) (3)你们知道小公鸡喜欢吃什么吗?小鸭子喜欢吃什么吗?(小公鸡:虫子;小鸭子:鱼) 4.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帮助别人的?(学生回答)好,那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中的生字,用笔圈画出来。 2.同桌互学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中有几幅插图? 4.分段朗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 5.课文读熟了,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了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小学第十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 (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