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导学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11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累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2、学习对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预习提示:识记字词;有感情的地朗诵课文,理清思路,掌握文章构造;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知识:人物列传人物列传是经过对典型人物的平生、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点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应。
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拥有重要意义。
人物列传的特点有二个:其首要特点是真切,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生动。
( 即真切性和文学性 )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从前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 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 年同李政道合作,创办“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取诺贝尔奖。
担当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4、给以下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鞠()瘁()勋()氢()聘()垠()萦()凛()铤()撑()懒惰()癌()症开辟()孕育()日曛()鲜()为人知shǔ()名di àn()基5、在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上适合的词语: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久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④今日,一个世纪此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千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________的英豪人物创建出来的伟大成功。
⑤ 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合作研究】阅读文本: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何先概括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解难答疑】1、为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照着写?【反应拓展】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不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相反()孕育()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何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照着写?3.依据本部分内容,概括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实质的差别是什么?【反省】第二课时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用案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邓稼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目标
三、检一个人的名字能和祖国联系在一起,那他的一生是多么光荣而伟大啊!当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氢弹,当中国不再被称作“东亚病夫”,当中国以不屈的身躯屹立世界东方,邓稼先,这个名字将会让中国乃至世界永远铭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来感受这位科学巨人伟大而光荣的一生。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集体朗读体会《中国男儿》感受其壮美,回味课文。
2.本文的写法。
语言特色:
以小见大: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多媒体展示图片,感受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及成就。
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概括六个大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检查预习:字词,作者作品: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要求在速读全文基础上,勾画出2-3个关键词归纳段意。
结构内容:略
2.说说我的“感动”: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除了直接写邓稼先事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大家来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1.在写邓稼先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是为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11、课题:《邓稼先》教师寄语: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并作好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朗读课文。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标出疑问的地方。
自主学习案1、自学提示:识记字词,串词成句;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4、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邓稼先》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 邓稼先精彩开篇词“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xiǎn)为人知鞠(jū)躬尽瘁(cuì) 孕(yùn)育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g)邓稼(jià)先至死不懈(xiè) 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难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一、资料助读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形式,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通讯最常见的类型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邓稼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邓稼先》学习方针:1、了解写人的文章中事情与人物形象的联络。
2、体会文章是怎么捉住有体现力的言语动作进行详尽生动的描绘,然后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绘的效果。
学习要点、难点:体会文章层次,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明显的性格特征。
教法,学法: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文字了解通畅,几乎没有难了解的语句,因而,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诵的基础上活跃评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尝爱情,体会宗旨。
预习导航:1、自学提示:学习这篇课文选用了发现阅览法,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览办法,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阅览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能让咱们体验到阅览发现的趣味,培育咱们的阅览审美才能和立异认识,期望同学们在往后的阅览中多加实践。
2、查阅材料:搜集邓稼先的业绩,了解其时的时代背景。
3、给下面的字注音邓稼先功臣至死不懈尽心竭力无垠殷红你觉得还有哪些字需求注音的请按上面的格局写下来。
4、联络上下文,结合语境,查阅工具书,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可歌可泣:功臣:尽心竭力,鞠躬尽瘁:鞠躬:名副其实:赴汤蹈火:层出不穷:你觉得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需求了解的?请写下来。
讲堂导学:1、全体感悟:①请同学们沟通一下阅览感触。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依据标题在自主协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粗心。
③你以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协作探求:①在写邓稼先曾经,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前史? 可否去掉?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③第四部分好像对邓稼先的巨大效果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证《吊古战场文》的意图是什么?一同该部分中还引证“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意图又是什么?⑤作者将“百年耻辱”与“站起来了”对比在一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研读赏析:找出文中直接赞许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效果。
请同学们选用跳读的方法再次快速阅览课文,先用波涛线把你以为美好的语句或阶段标明出来,然后依照“我发现……语句或阶段写得美好,它的美好在于……”的句式安排言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3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实例。
4.学生可能语言啰嗦。教师明确要点。
时习
1.小练笔: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要பைடு நூலகம்:字数在600字左右。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一个你比较熟悉的人物。
板书设计
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某某、性别、籍贯、民族。
反思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1.本文叙事主要写了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自然段划线句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3.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采取什么方式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阅读两篇文章,找一下这两篇文章在写景上与课文《最后一课》的相似处。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小组报告:补充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总结归纳在笔记上。
2.结合具体内容谈看法。
3.评价同学的发言。
4.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反思。
1.经常开展研讨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邓稼先》导学案 新人教版

邓稼先【自研课导学】预习课自读自悟《邓稼先》,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找资料,了解邓稼先先生的生平自主积累:自主识记课下注释中的生字词,力争做到能认、会写、懂词义。
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署名()奠基()日熏()黯兮()敻()彷徨()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锋芒毕露()自我感悟: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课导学】(课题:11《邓稼先》作者:杨振宁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策略撼、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启迪?(得分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1921年4月23日,父亲离开了克鲁梭的施奈德工厂,来到了巴黎。
父亲这时已经失学,又已失工,家中带来的钱已经用光,工作一时又找不到,于是,他只好一边向华法教育会领取救济金,一边等待继续做工的机会。
根据法国国家档案记载,父亲从5月到10月的五个月中间,一直领取每天五个法郎的救济金。
他领救济金时所用的登记号是236号。
这时在巴黎领取救济金的学生大约有五百人。
这些学生大都住在巴黎西郊歌伦布的华侨协社里面。
华侨协社是一座三层的普通楼房,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平促进公等几个华侨团体都设在里面。
这栋楼房的二楼是会议室,三楼、一楼及地下室此时都已住满了勤工俭学学生。
由于不断地有学生涌向此地,楼内早已人满为患。
有一位法国的参议员于格儒的夫人便赠送了一些帐篷,搭在房屋后面的菜地上。
后来,非但楼内,就连这些帐篷内也挤得水泄不通。
学生们只有每日五法郎的生活费用,因此每日两餐,都是自来水加面包,有时佐以粗制的巧克力糖,连蔬菜亦很难得。
少数人有煤气炉还可以烧点热水,而绝大多数人则只以饱饮自来水。
由于缺油少肉,这些年轻的学生每日需吃一公斤的面包,方能解饥。
有时腰无余钱,只好连粗巧克力也节省了。
这些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而来的勤工俭学学生,已经从美好幻想的天堂跌进了残酷现实的地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重点聚焦】“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难点突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背景追溯】“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拓展链接】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瘁.(cuì)元勋.(xūn)孕.育(yùn)选聘.(pìn)无垠.(yín)黯兮..(àn xī)日曛.(xūn)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聘:(pìn)选聘悴:(cuì)憔悴骋:(chěng)驰骋瘁:(cuì)尽瘁擎:(qíng)擎天筵:(yán)筵席挚:(zhì)真挚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元勋:立大功的人。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仰慕:敬仰思慕。
难堪:难以忍受。
4.走进文本(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①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④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⑤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⑥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2)课文由六个小标题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重点写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合作探究案】合作探究点一:背景作用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合作探究点二:对比手法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答: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合作探究点三:句子赏析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表现了他的大将风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扬、钦佩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 署.名(shǔ)交瘁.(cuì)奠.基(diàn)妇孺.皆知(rú)B. 懈.怠(jiè)癌.症(ái)元勋.(xūn)马革裹.尸(guǒ)C. 选聘.(pìng)无垠.(yín)难堪.(kān)层.出不穷(céng)D.氢.弹(qīn)孕.育(yùn)黯.兮(àn )截.然不同(jié)解析:B选项里“懈怠”的“懈”应读“xiè”;C选项里“选聘”的“选聘”应读“p ìn”;D选项里“氢弹”的“氢弹”应读“qīng”。
故选A。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 彷徨仰幕可歌可泣家喻户晓B. 难堪孕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C. 交瘁奠基锋芒逼露当之无愧D. 日曛选聘层出不琼任人宰割解析:A选项里“仰幕”的“仰幕”应写成“慕”;C选项里“锋芒逼露”的“逼”应写成“毕”D选项里“层出不琼”的“琼”应写成“穷”。
故选B。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B)A.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B.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解析:A.选项里“租借”都要加双引号; C.选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加双引号;D.选项里“吊古战场文”要加书名号。
故选B。
4.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_散文。
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_伟大贡献________。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答: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的是诸葛亮,关于他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第7~11题7. 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8.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答: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9.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10.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答:(文中)11.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答: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后提升案】一、综合运用1.学习了课文,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2年“神舟”九号顺利返回,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为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答:①‚‘两弹’元勋‛邓稼先;②中国飞天梦的历程;③探索与发现(2)【在线交流】假如邓稼先还健在,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和邓稼先在网上进行交流,你会如何设计?答:①邓爷爷,您好,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②邓爷爷,当您在科技攻关上遇到困难时,您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克服困难?(3)【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仿照列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答: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 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二、阅读理解阅读《我的母亲》,完成第2~5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
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