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

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

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

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

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

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新乐府”。

是一种新兴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

特点是:趋俗性,好写隐逸,谐谑调笑。

2、“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文坛上为人推崇的四位元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的代表作为《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为《梧桐雨》,郑光祖的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3.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体制上较为自由,表演不拘一恪。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有“四大南戏”、《琵琶记》等优秀作品。

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

又称“四大传奇”。

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戏坛上的地位。

5、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章回体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保存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如开头的开场诗和结尾的散场诗,但有所发展,艺术上更加成熟。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6、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7、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 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 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 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 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 剧作题材广泛, 整体具有阳刚之美, 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 以爱情为主要题材, 风格尽显阴柔之美, 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 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 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 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 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 被崔夫人发现, 唤来红娘进行拷问, 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勾栏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供戏剧演出对棚类似于后来的唱对台戏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公安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安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严重忧虑。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表明“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zhi,5)、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如《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大都作家群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去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的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水浒戏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

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水浒传》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浒戏的繁荣,让《水浒传》故事丰富了元杂剧,元杂剧又丰富和促进了《水浒传》,给《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填空:1、元曲四大家及主要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2、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3、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4、明前期三大诗文家:宋濂、刘基、高启5、元诗四大家:虞集—汉廷老吏、杨载—百战健儿、范梈—唐临晋贴、揭傒斯—美女簪花6、徐渭的《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7、四大传奇:《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9、李玉的“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10、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11、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2、《金瓶梅》:又叫《金瓶梅词话》。

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13、《三国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最早成熟起来的章回小说之一,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作;《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端。

二、名词解释:1、南戏:是我国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所构成的民间戏曲,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在宋光宗时就已出现。

南戏形式的最后定型大约在元末明初,到明代,人们就把它成为传奇戏。

2、台阁体:从成祖到英宗期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作家,因他们都曾入阁,诗文风格近似,政坛地位又高,足以带动一朝文风,故形成流派,号“台阁体”。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文学主张既纠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 ”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 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 “童心 ”,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 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 “童心之言 ”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 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 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 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 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3、元杂剧: 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 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 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xx :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 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xx 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 "南北合套 ",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 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 "套数 "、"散套 ",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 底。

7、铁崖体 ---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1、 童心说 ”: 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 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10、"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1、" “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2、"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3、"XX四梦(XX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XX: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1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7、"xx: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8、"xx: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义法”为理论基石,“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

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况。

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9、"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1、"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2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23、"xx: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28、 "义法:4、 "xx 词派: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 为“浙西六家 ”,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 《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 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5、 "xx 六家:指 xx 词派的六位词人,即: 朱彝尊、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

龚翔麟将六人的同集 合为《浙西六家词》 ,因而得名。

26、"xx 词派: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 提出要依据儒家 "诗教 ",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 清词流派之一,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 在前人作品中寻求 "微言大义 ",流于穿凿附会。

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

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7、"弹词: 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 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 生花》; "弹词在语言上有 “国音 ”(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 “土音 ”(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

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

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

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29、"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0xx 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xx: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3、"xx 体: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

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诗。

梅村体”史34、"xx 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

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5、"xx 派: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