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合集下载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篇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篇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篇社会为了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关爱、帮助空巢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超多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

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

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状况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

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

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

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

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

20XX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

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

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那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

独居老人 调研报告

独居老人 调研报告

独居老人调研报告独居老人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身心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情况,以便为独居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

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68份有效问卷。

调研结果:1.生活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有56%的独居老人每天自己做饭,而44%的独居老人则选择买外卖或者便利食品。

有85%的独居老人每天只在家呆着,极少外出。

在家中,他们的主要活动包括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与朋友聊天等。

2.身心健康状况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待关注。

有47%的独居老人表示,他们每天都感到孤独和无聊,缺乏社交活动的机会。

有28%的独居老人表示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好,经常感到疲劳和身体不适。

3.社会支持情况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有待改善。

我们发现有63%的独居老人没有亲属和朋友的陪伴,缺乏温暖和关心。

仅有37%的独居老人表示他们有朋友和亲属经常来看望他们。

调研结论:独居老人面临着孤独、无聊和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

我们建议以下几点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情况:1.社区设立独居老人关怀中心:社区可以设立独居老人关怀中心,提供社交活动和文体娱乐项目,为独居老人提供一个有趣且充实的生活。

2.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可以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为独居老人开展家访活动,陪伴他们聊天、开展体育活动等,帮助他们解决孤独和无聊的问题。

3.加强社区居委会与独居老人的联系:社区居委会可以主动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可以组织养生讲座、健身培训等活动,帮助独居老人保持身体健康。

5.建立互助社群:社区可以鼓励独居老人自愿组建互助社群,老人可以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共同度过晚年。

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身心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情况。

希望社区、家庭和整个社会能够关注独居老人的需求,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镇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

镇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

镇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在城市工作或生活,无法陪伴他们。

本文将对镇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一、生活状况调查为了了解镇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对某个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共计50人,年龄在60岁以上,子女都在城市工作或生活。

1. 生活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空巢老人居住在农村的老旧房屋中,房屋条件较差,存在漏雨、墙体开裂等问题。

同时,周边环境也不够整洁,缺乏绿化和公共设施。

2. 经济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

他们的退休金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同时,由于子女在城市工作,他们也无法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

3. 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同时,由于缺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需求分析根据对镇村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需求分析:1. 生活环境改善由于空巢老人居住的房屋条件较差,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老旧房屋的改造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

2. 经济支持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提高退休金标准、发放补贴等方式,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和支持空巢老人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3. 健康照顾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力度,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服务。

同时,可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健康指导,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4. 心理关怀空巢老人由于缺乏照顾和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

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

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寡老人的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以自身的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调查过程:2月11日上午,我和弟弟一起前往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看望生活在这里的空巢老人。

目的就是让老人们感受青少年对老人的关爱之情,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来到服务中心之后,我们给5位老嗲嗲、老阿婆送上了自己利用假期时间制作的几件小手工艺品,老人们接过小工艺品,乐得咧开没有几颗牙的嘴对我们大笑,连夸我们心灵手巧。

很快,我们就和老人们攀谈起来,当我们得知他们中大部分常年没有亲人陪伴时,我们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忧伤。

好可伶啊!子女们为了生计要在外谋生,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看望老人,有的甚至连过年都不能回家看看,所以,越到节日,他们就越感到孤独。

为了让老人们开心起来,我们为老人们唱了几首欢快的歌曲,老人们的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有一位老嗲嗲还和弟弟一起唱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唱完后高兴地说,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2月12日。

有了昨天的熟悉了解,我们几个小志愿者很快帮老年服务中心做起了家务活,上午我们帮老人们洗衣服、整理晾晒被褥,帮助服务中心打扫环境卫生。

气温虽然很低,但我们几个人干得热火朝天,小弟一脸弄得跟小花猫一样,惹得老爷爷、老奶奶哈哈大笑。

中午,我和姐姐还下厨房秀出了自己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

看到爷爷、奶奶们幸福的笑,我们真的开心。

调查感受:这些老人大多是平日里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孤独寂寞,我们需要多关心、帮助他们。

对他们,有时仅仅只需要看一眼,说几句家常,他们就开心极了。

以后,我们还要常常去看望他们,不吝啬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甜甜的呼唤,这都是对他们莫大的慰藉。

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老人都有美好的明天。

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3篇

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3篇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第1篇镇有2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2万多人。

其中六十岁以上的人有5302人,占总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30%,他们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

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

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

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

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人老了,病痛自然多。

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

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

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3篇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3篇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3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本文是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欢迎阅读。

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现状调查一: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夏天是西宁的好时节。

街道上,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迈着急匆匆的脚步,为了生活打拼。

远处,几个孩童在追着踢一只足球。

转个弯,拐过楼,就在街道的另一边,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说着昨天的天气和儿女,这是他们永恒的话题,他们用昏花的眼睛注视着不时走过的路人,好像离这个社会很远……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郭奶奶们的日常生活——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之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郭少华就是这样一位空巢老人。

她是很多空巢老人的一个缩影。

7月13日,在中华巷社区,记者正好赶上社区工作人员看望郭少华老人。

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前不久摔伤了胯骨,做了一次大手术。

来到一幢居民楼前,上了三楼,敲了半天门,一位头发花白的清瘦老人扶着墙开了门。

74岁的郭少华老人艰难地挪动着身子,慢慢地扶着桌子,从老人紧紧皱着的眉头可以看出,每一次挪动,老人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

老人家里到处都是喝过的一次性杯子,衣物也散落在沙发上,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

老人歉意地说:“儿子回来过,他现在给我联系敬老院去了,你们将就着坐一下,家里乱,我也没办法收拾。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窗前贴着一张纸,纸上大大地用黑色字体写着三个字“关电灶”。

这是老人的儿子怕她忘记关电灶特意写上去的。

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没摔伤前是个非常干净利索的人,平日里买菜、做饭都不成问题,家里也是窗明几净,地板擦得格外亮。

“奶奶,你怎么不小心摔倒了?”记者一问,老人显得很懊恼,简直快哭出声来了:“我就不应该出去,我不小心摔伤了,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原来,老人在34年前就失去了丈夫,当时,儿子只有6岁,为了儿子,当时只有40岁的郭少华没有再成家。

关爱孤寡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爱孤寡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爱孤寡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引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问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孤寡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关爱这些孤寡老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一座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进行实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了该社区中孤寡老人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个人生活。

三、调查结果1.孤寡老人的人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该社区中,有超过300名孤寡老人,占社区老年人口的30%以上。

这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

2.孤寡老人的生活状态大多数孤寡老人都生活在独居状态下,家庭成员少或无法提供帮助和陪伴,他们长期面对孤独和寂寞。

同时,许多孤寡老人还面临生活贫困和身体健康问题,缺乏医疗保障和适当的照料。

3.孤寡老人的需求孤寡老人对于关爱的需求主要包括陪伴、照料、医疗保障、经济支持等。

他们希望有人关心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度过晚年,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经济支持。

此外,他们还渴望得到适当的医疗保障和照料,关注他们健康问题。

四、对策建议1.建立关爱体系社区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爱体系,包括设立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走访、陪伴和服务等活动,让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2.提供医疗保障和照料3.宣传增加社会关注度通过多种途径,如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增加社会对关爱孤寡老人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公众对孤寡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意识。

4.加强家庭责任意识社区应加强对家庭的教育引导,培养家庭成员对孤寡老人的责任感和关爱意识,鼓励家庭成员多与孤寡老人交流、陪伴和照顾。

五、结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关爱孤寡老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孤寡老人是社会的财富,他们对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孤寡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关爱,让他们晚年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姓名:朱鹏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指导老师:万长军评语:()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一、内容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

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三、正文:(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

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三)具体采访对象: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

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姓名:朱鹏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指导老师:万长军评语:()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一、内容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

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三、正文:(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

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三)具体采访对象: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

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

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

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

现在住在院里,弟弟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

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彭爷爷有时难免寂寞。

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

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

因此,那天对于我的到访,彭爷爷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

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2、朱德昌,朱家堡村委会3组,73岁,退休工人。

朱伯伯是2009年进院里的,今年是进院里的第六年。

他家里没有什么亲戚,但有一些侄子。

他进院里是因为家里的两间平房拆迁,赔款不多,赔款之后又懒怠造新房。

这位朱伯伯他文化程度比其他人高,也喜欢说话,生活态度很积极。

我去时,他在自己房间吃饭,烟酒都有,可见他的生活过的不错。

他每月除了有30元之外,村里还发给他70元养老费。

他对院里的照顾一直很满意,认为敬老院对他够好的了。

交谈期间,他一直提到他侄子的儿子,对他都很好。

可见,朱伯伯物质上不错。

至于精神上,他总说找不到聊天的人,院里的人大都不和他聊得来,只有附近一个书店里的老伯伯和他兴趣相投。

虽说他表面上看起来话多,很开心的样子,但我们猜想,平时的日子里,他还是孤独的。

朱伯伯依然需要关怀。

和朱伯伯的谈话中,我们发觉他还是非常乐观的。

他没有对生活的抱怨,拥有的,只是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

告别他之后,我们下楼去食堂转转。

3、刘存,刘家村村委会2组,83岁,在这,我采访了一位名叫刘存的老爷爷,他是我家的邻居。

他今年83岁了,脸上也已经刻满了岁月的年轮。

在我印象中,他的子女就很少回来看他,只有过年才会回来看望他。

和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子女都在外地上班,只是因为工作忙又隔得远才很少回来。

当我们问起在这是否孤独时,老人摇了摇头。

但从他的那份眼神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丝凉意......我们把买来的水果给了他,然后道别,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份悲凉。

4、高金逸,养老院工作人员,32岁。

我跟他聊了很多,从他那里得知,其实干他们这工作挺不容易的,因为有很多老人都是神智不清或者有老年痴呆,他们向面对一群孩子一样,而且又有心里压力,社会上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些养老院工作人员会虐待老人。

其实他们都很小心,工资又不高还很累,我挺同情他们的。

和他交流能看出来他是个不爱讲话的人,估计是每天听那些孤寡老人唠叨都快崩溃了。

他说很多老人其实都特别想念自己的子女,可是有些子女一年或者两年才回来看望一次,回来给点钱或者带点吃的匆匆就走了,老人生病了都是他们带着去治疗,有少数子女还是经常去看看望的。

聊着又有一位老爷爷尿裤子了,他就跑过去忙了。

(三)存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各个城市及农村带来了不少问题,这点在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上尤其突出,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提出了重大挑战。

1、青壮年的流出与家庭养老模式的改变在农村老年人的心目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

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的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无奈中被倒置,老人们不但要守屋带孩,还要管理庄稼,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

事实上,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

农村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

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2、老人权威的降低与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范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传统伦理观念的支持,二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决定权威。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作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传统权力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

其次,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

这些现象显示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身陷困境。

3、农村老人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自从2007年启动以来,现今的参合率已经超过90%,村庄老人小病则在村卫生室看,大病则在镇卫生院或县、州医院住院治疗,医药费可以按规定比例报销。

但是,这些钱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老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再加之镇卫生院收费名目繁多,去那儿看病报销后比村卫生室还贵。

可以说,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

由于高年龄和青年时高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情发作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到村卫生室打小针或吊点滴做缓解治疗。

病情潜伏期与慢性发作期基本都不做治疗,甚至有时候因病疼痛不能进食,也只是强忍着,因为这些小的医疗费一般要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承担。

有了大病,则需要子女负担。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乡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

他一般不会下棋和打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城里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

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一起闲聊,或是在人数充足的情况下铺开麻将桌,围着搓麻将。

而原本养老院,或是村里的一些公共娱乐设施也都年久失修,大多已生锈,无法供老人们展开活动。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不到排解。

因此,老人们一般希望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但是主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苦于没有人组织和缺乏基本的活动场地。

(四)对策及建议: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渐缩小,老龄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对弱化。

这些种种变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都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

因此,完善传统的家庭养模式,建构新的完善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之后的迫切要求。

1、农村发展是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发展农村社会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可以这么讲,我国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

我国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妥善处理农村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

基于我国的现状,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2、通过社区服务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范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人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至赡养问题。

为此,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3、强化国家在农村社会老年人保障体系中的职能正如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

但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的负担相对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经过于沉重。

如果农村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4、探索多范式的乡村社会老年人社会保障途径另外,还需要拓宽乡村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