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出发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

简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语言表现【摘要】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对统一体,英汉民族各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不同也体现在语言表现上。

【关键词】思维模式;意合;形合;语言表现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维模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是思维模式的构成要素,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又造成语言的差异。

一、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一)整体与个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强调自然界和人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

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又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思维方式。

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可以分别反映在词义的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句子的结构上。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而英语词义一般较具体。

在叙述事情时,汉语习惯于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英语的顺序则与此相反。

英语的句子结构呈现了头轻脚重的正三角后续性规律,而汉语则是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前置性扩展机制。

(二)艺术与科学。

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

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来表一己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

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寻求真理。

(三)抽象与形象。

从总体上看,英民族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

相比之下,汉民族则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具体表现为:英语常用大量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实的概念。

(四)顺向与逆向。

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

而英语的习惯说法却是“After you!”。

论英汉双语言的形式和思维方式差异

论英汉双语言的形式和思维方式差异

论英汉双语言的形式和思维方式差异作者:夏胜武来源:《学子·上半月》2016年第03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英汉双语教育,而随之发展来的英汉双语研究也逐渐被得到了重视,近年来,英汉双语的对比研究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鉴于此,本文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入手对英汉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对比,以期让更多语言学习者了解英汉双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学习这两门语言。

一、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着手研究英汉双语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前提是先了解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的关联。

根据目前语言学界的成果来看,可以将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总结归纳为下述三种:其一为“认知关系”。

了解并承认思维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重要的联系,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密不可分的;其二为“相对关系”。

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在不同的语言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思维反应;其三为“统一关系”。

即完全同意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支撑的。

这三种关系中唯有“统一关系”更客观、更能符合人类在语言、思维发展历史上的轨迹。

语言与思维之间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形式可以束缚人类的思维,而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语言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从思维上的差异来对比英汉双语差异,是一种有据可依、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英汉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对比1.英语的形式逻辑与汉语的意会言传英汉两国语言形式差异深受两国人文思维环境的影响。

英美两国人讲究人格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思想也渗透在每一个文化根茎中,他们的语言与思维也同样具有独立性,思维表达必须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来传达,因此,英文体现了更多的逻辑性;而中国人在古时候就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讲究事物的统一性,强调思维会直接作用于语言,汉语语言更加注重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现形式。

对比可知,西方语言较汉语来说就会显得呆板许多,而汉语的弹性表达方式则为其语言增添了许多引申情感。

2.英语的客体思维与汉语的个体思维英美人注重客体思维,有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中国人更加注重个体思维,认为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应该是人作为主体发生的。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

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

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作者:王昌芹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7期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换言之,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用毛荣贵先生的话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脊梁”。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既存在共性,又体现特性。

思维方式的共性为不同语言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类各民族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基本上是一致或相似的,它们投向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在大脑中的意识世界的视野总有相叠的域界。

”也就是说,各民族的语言虽不同,但都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推理、判断等思维规律来表达同一思维内容。

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不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必然存在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性,构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因此,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能够更好地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进而更好地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有关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把中英思维方式和中英句法对比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深入分析中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汉英句法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在翻译中转换思维方式,译出地道的作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悟性—理性思维与语义——语法型句式受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悟”字,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涵的直觉洞察与领悟。

所谓“悟”即“领悟”,凡事不直接言明,含蓄而不外露,言外有意。

表现在句法上,汉语句子组合根据语义,以达意为主,句法功能呈隐性,是典型的意合型或语义型句式。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由思维差异出发,浅谈英汉语言表达new

由思维差异出发,浅谈英汉语言表达new

由思维差异出发,浅谈英汉语言表达摘要:文章从英汉文化入手,分析了汉语的整体性思维和英语的个体性思维在词汇和句子中形成的表达差异。

关键词:语言;思维;表达方式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otable differences from the cultural pespectives and analyze how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hinking modes influence the expressions in thes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words and sentences.一、引言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限制和影响。

人类的思维,对语言表达方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语言的表达,实质上是思维的直接反映。

不可否认,思维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那么文化,思维,语言三者,就形成了这样的紧密关系。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而民族的思维习惯又决定了这个民族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与其他说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会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努力去理解别人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愿意用我们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思维,去理解对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结果往往带来两种沟通交流误解。

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

就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宗教。

我们的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二为艺术。

但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史艺术,西方文化史科学。

科学的精神是接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寻求真理。

汉英思维与语言表达差异的对比分析

汉英思维与语言表达差异的对比分析

你面前有一患者 ,根管治疗失败 :六年来 ,另 一名 牙医 已重 新 治 疗 过 两 次 。
整体 思维 和个体 思 维 :平行 与简化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主客统一 ,强调认知事物 的整体综合 法 ,“ 刚柔相济” 物 生有 两” 、“ 。汉 民族 习惯从整体上顿悟 出 事物内在的联 系。 民族则倾 向分析性 思维模式 : 英 二元 对立 、 主客二分。 自古希腊就出现 了一种把人视为精神和 肉体非统 悟 性 和理性 :意 合和 形合 的结合体 的二元思想 ,他们张扬个体 自由、个体思维 。汉 重 悟 性 是 汉 语 民 族 的 思 维 习 惯 ,而 重 理 性 是 英 语 民族 的 民族倾 向整体思 维与英民族倾 向个体思维在语言的对应上表 思维习惯 ( 潘文国 ,2 0 :3 9 o中国的儒 、释 、道哲学讲 现为英汉使用平行结 构的比例不同。在使用频率上 ,汉语高 0 5 5 究 “ 了悟” 顿悟” 、“ ,突出地表现 了汉 民族 的文化根源和心理 于英语 。英语演说辞 、散 文中也常见平行结构的表达 ,但汉 传统。中国的文字起 源象形字 就是 一种 直观顿悟的事物认知 语除 了在演说辞 、散文 中可见 ,在议论 文 、杂文等其它文体 蔡基 刚 ,20 :3 9 o汉语偏好 对偶 式 0 6 8 方法 ,语 言就是 图像 。与此相 反 ,英语 民族 偏重理性思维习 中使用也 比较广泛 ( 最终 , 惯 。亚历士多德开创 了语 言符 号理论 : 义二分 、以形为主 : 重复 、排 比式重复等方式来 表现整体 意蕴 和情感 。如 : 形 ‘ ‘ 新北京 、新 奥运”从众 多待选 口号中胜 出。因其简洁 、明 英 文文字 以音 、以形统义 。索绪尔将语 言分 为所 指 、能指两 个层 面 ,对能指层 面不断细化 ,抽象 出主语 、谓语 、名词 、 快 、利于传播 ,既能突 出北京特点和市 民愿望 ,又能 弘扬奥 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震撼力 、 凝聚力和感染力 。 动词等系列语法范畴 。汉 民族重悟性和英 民族重理性在语 言 林 匹克精神 , ‘ e B in , raOlmpc’wo t s i lmesg ' w e ig G et y i ’ no mpe sae N j s ui s t 中的对应就是汉语倾 向意合 、英语倾 向形合 。汉语句子依据 ot r h w d t o l h rsnB in ’s h rc r t s d o i j c e i a i 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层层线性铺陈 ,依赖于语境 、语义关 系 t e ol.In t nysae e ig aat sc n t eie t o d lb t l a r f r r t y i p . h h 的理解 。英 语句子则偏 重形式 ,体 现形合特征 :主谓二分 , isr sd n s’g o wil u epsc ry o wa d eOl mp cs M t 林 08 靠形态或形式词来衔接词与词 、小句与小句 、句子与句子 间 ( 克 难 ,2 0 ) 林克难 谈到 “ 洁” “ 简 明快” “ 于传播”初译 为 “ r 、 利 o f 的关系 ,形成立 体的构建 ,即在主语 、谓语两个主要成分连 i o c ees s l i , adcn eine o rvi ,外 籍 tcn i n s i it n o vne c eal s s , mp c y tp ” 接构成 的句子主轴上 向外扩展 ; 把相对次要成分宾语 、 补语 、 i m l mesg l’ ts t h wo d ;‘ 定 语、状语放在对应 的位 置扩展 辐射 ,构成 英文的七大基本 专家融合改译为 “s i pe sa eote r ' 震 撼力 、 凝聚力和感染力”初译为 “ esh o d rtp we d Is p e a o r n twe t b r f i o s a 句 型 :S V、S O、S i d V V VO O 、S A、S VC、S C、S OA。 VO V ap a. 外籍专家删去 了汉语的同义反复。 p e1 ” 主体 意识 和客体 意识 :人 称和 物称 、主 动和 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维方式出发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摘要: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研究对象,结合中文教学实践,从思维方式出发探讨了英汉语言在表达方式的差异。

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帮助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正确认识汉语、理解汉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6-02目前全球“汉语热”正在逐步升温之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发展。

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系语言教学的路子,没能反映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遵循汉语本身的特点,注重并且有效利用汉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教师不能只教授汉语的形式,而应该包括汉语的思维方式,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英汉语言的差异概况英汉各自的文字、语言独具特色,我们来比较汉字的笔画和英语的字母。

首先汉字基本笔划只有横、竖、撇、点、捺、提,其余的二十多个复合笔画都是从基本笔画派生出来的。

老舍先生说过“汉语是世界上最简练的语言”,它一字一音节,同一个词,它的音节往往是最少的。

据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统计,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只有汉字的三分之一,即汉语比英语快三倍。

其次汉字很好认,只要知道它是用哪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即可见其形而知其义,如象形字“牛”、指事字“刃”、会意字“炎”、形声字“桐”等,这些字都有图示性,都有外指的“物相”和内指的“意向”,都能引人联想,很容易认知;但英语一个词,只能见其形而知其音,其意只能死记硬背。

又因英语是“单脑文字”,没有丝毫的图示性和联想性,难于记住。

但汉语的词没有什么语法变化,比如“吃”不管主语是“你”、“我”、“他”,还是“你们”、“我们”、“他们”,还是“吃”,都没有语法变化;动作、时间和状态是靠加动态助词表示的;而英语的性、数、格、时的变化却很繁复,可谓难而又难。

综上所述,汉字和汉语其实不难,跟英语全方位一比,其易学、易认、易记易写可说是显而易见的。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不仅仅是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上,归根究底还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就我个人十几年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看,在我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常常是即使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虽然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了语法,但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

其根本原因,也许就是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

导致哑巴英语的根源是汉语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接受任何一门陌生的语言都是很难的。

我们可以流利地说汉语,是因为我们有中文思维的定势,在潜意识的引导下我们讲汉语时会脱口而出。

学英语也是一样,光学习英语的符号—单词、语句是远不够的。

我们要越过这些符号试图去理解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从逻辑结构上总结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跟中文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找到差异后就抛弃中文的思维方式,按照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说英语,这样就找到了征服这种语言的制高点。

二、英汉语言的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思维的产物和集中体现。

如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先导入汉民族思维方式的训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汉语教学中迁就他们的母语思维习惯,这对他们学习和理解汉语和汉文化或许能更有帮助。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授汉语的形式,而应该包括汉语的思维方式,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将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排除原有思维负迁移的影响,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

(一)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英语是形态语言,主要依靠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结构的完整性,并使用表现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and,but,so,however)/关系词(如that,which,who,what,how)介词(如of,to,with,on,about),特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

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多用意合手段,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体现,注重运用词义达到连贯。

汉语的文字结构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没有关系词,句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主要靠实词的本身意义和语序连接起来,因而语言直接与意义挂钩。

英汉互译时,英语译文需补充代词、连接词和介词等;而汉语译文,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经常出现这些词语的省略。

英语表达的语意不是按自然语序排列的,它只能靠连词等来表示各种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汉语则可以通过语义的自然关系来表达。

中文的交流是以理解为重心,语言形式只是思维的载体,强调理解,而不要被语言的表层结构所迷惑。

最典型的是东方的禅宗佛学,它对汉语内省思维也有很大的影响,禅门不著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性,见性成佛。

这就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意会,善听弦外之音(悟道)的认知发展。

这大概便是汉语的灵性所在。

比如古诗《春晓》: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the spring dawnmeng hao ran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尽管汉语诗中没有明确表明叙述人是谁,但汉语重含蓄、重模糊和意境美的特质使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的神蕴和魅力。

而诗的英译文却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来增加诗的意境之美。

英语语言以形合表意义完整连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文诗中省略的主语及各种关联词在译文中必须加上才能让英民族的读者领会诗的真正意境。

由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只说语法,只谈规律,而更应该多采用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诵读、连缀法,在“法其意”上多下功夫,使汉语学习者能够不断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培养汉语的悟性。

(二)英语复合句与汉语流水句虽然svo结构(主语+谓语+宾语)是英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但两者之间在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英语句以主语、谓语为焦点,通过各种关系词、连接词控制句内其它成分,可以借助丰富的形态变化,采用“楼房建筑法”,以主语和谓语为焦点,把各种相关的成分与句子的主干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主体结构”。

阅读时,我们常常可以碰到长达100至200词的英语句子,有时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句子。

然而不管句子的附加成分有多复杂,总是与中心成份保持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句内段内之间总是条理清楚、逻辑有序的而汉语在造句时,总是以动词为中心,依时间顺序把与动词有联系的成分排列起来。

由于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一长,就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所以只能化整为零,用大量的短句、散句、流水句来表达意思。

汉语常常会利用词序来大做文章,初学汉语的人对汉语这种“无视语法约束”的行为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例如“月亮故乡好,故乡好月亮,月好亮故乡,故乡月好亮”之类的文字游戏,汉语之所以可以这样变换排列,就是因为汉语可以不受语法制约,可用语义和词序总体把握,在语义成立的条件下用变换词序的方法改变句子的意思。

(三)英语抽象思维与汉语形象思维英民族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

而汉民族喜欢以事物的外部特点为依据展开联想。

汉民族习惯于通过经验直觉,即观物取象来形成概念,即形象思维的特点。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习惯于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里层,最终抛开表象,形成抽象思维的特点。

汉民族习惯于运用形象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所以汉语表达比较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内容。

比如汉语许多词的原始含义是有具体形象的,抽象的含义是后来逐渐赋予的。

即使变为抽象的词,它的形象特征依然存在。

总之,汉语符号整个具有形象的特征,每一个汉字都有鲜明的形象。

英语抽象名词多,汉语具体名词多。

英语往往使用通过虚化手段构成的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汉语名词多指具体的东西.并且是五官可以感受到的。

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词便是其一。

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它词类(如动词,形容词)派生而来。

比如,表“性质、状态”的后缀有:“ness”,“-ity”,-tion”,“-hood”,“-ance”-ence”等。

而对汉语中的名词,王力曾指出“我们所谓名词和英语所谓‘noun,,范围宽窄稍为不同,我们的名词,就普通说,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度”、“主义”等)大多来外语,如“性”来自英语中的“-ty”,“-ness”等(如necessary),现代汉语虽然可以从外文中引进这些抽象的记号,但其应用范围仍很有限。

三、小结汉民族思维形态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表现,它以道德为思维“底线”,强调经验和直觉的认知,重视整体的关联,偏重意象的挖掘,具有象性、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等形态特征,与英民族思维形态以理性为思维“底线”,重局部、分析、推理、实证是不同的。

所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要学好汉语,就必须要先了解汉民族的独有的思维方式;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要想更为迅速有效地开展教学,也必须要对教学对象进行一定的汉民族思维式的灌输和训练。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不能只是教授语言的形式,而是该包括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在教授汉语时让学习者了解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帮助学生对汉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培养起汉语思维能力,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汉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1]李坷.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二期.[2]俞班.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四期.[3]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第一期.[4]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第三期.[5]安桂芹,张晓华.谈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徐焕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的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差异.2007.华东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