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热点03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析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去除开头的结尾部分,也是顺叙。)

作用: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这件事不可写长,否则是喧宾夺主;这件事要和中心有关,否则是旁逸斜出。往往文章出题第几段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很肯定地判断是插叙。)

作用:◆(1)补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2)衬托主要人物(性格、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突出文章主旨,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4)使结构更加紧凑;(5)结构方面作用,可考虑铺垫(为下文故事内容作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二)标题:

1.标题的含义有两种:

(1)浅层含义:字面意义(与文章的情节相关)(2)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与文章的中心主旨相关)

2.标题的作用有六种:

(1)贯穿全文的线索;(2)透露情感主旨,点明主题,统领全文;(3)表明写作对象;(4)关联主要情节;(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写作文时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作文内容往往侧重于比喻含义的书写。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感/主旨(比喻的表达效果要落实到情感上。)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物人格化。+情感/主旨

3.夸张: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

4.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情感/主旨

5.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情感/主旨

6. 反问:加强语气,态度鲜明,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

(四)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即使是梦境也是心理描写)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常见作用:

①交代作品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①先概括,即划线句描写了……的环境②从以上5个作用里选(一般需要选2个以上)③考虑结构方面作用(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六)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分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1.内容:结合与主旨相关的事件(故事内容、主旨)

2.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上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主旨;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留有余地,意犹未尽。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总阶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

(七)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形式:修辞→描写→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有色彩的词语)

内容: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心理、情感→主旨

艺术效果:极富感染力,富有诗情画意,留有余地、意犹未尽等

(八)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

优点是有真情实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是有限视角,所以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宏大的题材。

2.第二人称:

能增加亲切感,可加强感染力;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但如今中考要求会用第二人称写作,写作高手应该在文章前面就把人称写成第二人称。而且再作文中,把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抒情。

3.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我们平时用她(他、它),有名有姓的人物或者爸妈这样称呼的人物行文都是第三人称写作。

例题解析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

..,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

..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24

【参考答案】

4.评分要点:内容概括说明用意(情感、结构)

答案示例:第⑨段与第⑦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作了铺垫。

5.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

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

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