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举例分析
上海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考点】记叙文之主旨把握[方法指导]一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来表现的,因此探究文本,寻找规律,能很快把握主旨。
如何寻找记叙文的主旨呢?一、捕捉关键句。
关键句在文中是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点旨的文眼、富有哲理的警句,回环往复的复沓及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都是文章的关键句。
1、文眼:即文章的眼睛。
是理解主旨的钥匙。
2、警句:给人以启示的句子。
警句一是含义深刻隽永,二是文字精练扼要。
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的“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等。
3、复沓:也叫迭用、反复。
即反复出现的句子。
有些文章为表示强调某种意思、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有力地揭示了主旨。
4、议论、抒情句子。
议论性语句在记叙文中有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抒情性语句一般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是一致的。
在记叙文中,尤其是寓言故事,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语句集中表现作者的用意。
因此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主旨所在。
二、探究结构。
1、探究标题: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眉目”,能“传神”。
是主旨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上,2、探究首尾: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提纲挈领作用,不少文章开宗明义,开头直接提示文章的中心,3、探究照应。
照应又叫呼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中心,易于把握主旨。
、4、探究过渡句。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桥梁,像榫头,又叫接榫句,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引领读者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三、挖掘文本 1、找重点语段。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重要语段,反映文章主旨的内容是一篇文章具体记叙的主要材料。
文章详写部分常常是重点语段,是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
2、剖析材料。
写人的文章要从剖析人物入手,由“人”及“义”。
【考点】记叙文之插叙的作用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

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理解分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2023·上海青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我的戏剧老师曲信先①把我从一个彻底的白丁..带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我的老师曲信先。
而我认识他,纯属偶然;他能收我为学生,则纯属我侥幸。
②1972年我在上海热处理厂当工人,此生头一次动笔,利用十个月长病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政策》,36万字——其实开始是想写短篇的。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茹志鹃看后鼓励我“可以走这条路”,但是说我不懂创作,36万字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建议我找个地方学习一下写作。
正好我有个同学宋厚生从农场上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他告诉我文化宫正在招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
我说:我只想写小说。
他说:不是一样的?其实当时社会上也实在没有地方学习创作,我就有点勉强地去报名了。
③那时的曲老师也就三十岁,非常严肃,见了我只问:写过剧本吗?没有。
那你回去吧,我只收写过剧本的学生。
我写过小说,这里是前五章……拿回去,我不看小说。
④我转身要走,宋厚生把我拉住了,说:曲老师,你就帮他看看吧,这是我同班同学。
曲老师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勉强和不快:……那就搁那儿吧。
他甚至自己都不接我的稿子,从头到尾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却想:我本来就不想写戏。
⑤过了一个星期,厂里传达室到车间里来叫我:电话。
拿起来一听,居然是曲老师。
他说:宗福先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第一需要就是语言!你来吧!电话里的曲老师热情洋溢。
⑥我就这么戏剧性地、幸运地拐了个弯,入了戏剧创作学习之门。
然而我更幸运的是,遇到的是曲信先老师。
⑦记得这个业余训练班有二十多个学员,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我们下班后从各自的工厂赶到文化宫。
上了一些戏剧的基本概念课以后,很快,曲老师就要求我们自己回去编一个小戏提纲,而且一个礼拜以后要交。
这可让我们抓瞎了!一周后大家交上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曲老师也不急也不气也不笑话,一个一个帮你们分析,这个好在哪儿,这个毛病出在哪儿,这个荒唐在哪儿……他用这种方式慢慢告诉我们: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能够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戏剧剧本。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热点03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把握(一)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去除开头的结尾部分,也是顺叙。
)作用: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这件事不可写长,否则是喧宾夺主;这件事要和中心有关,否则是旁逸斜出。
往往文章出题第几段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很肯定地判断是插叙。
)作用:◆(1)补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2)衬托主要人物(性格、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突出文章主旨,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4)使结构更加紧凑;(5)结构方面作用,可考虑铺垫(为下文故事内容作铺垫)、对比、衬托、照应……(二)标题:1.标题的含义有两种:(1)浅层含义:字面意义(与文章的情节相关)(2)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与文章的中心主旨相关)2.标题的作用有六种:(1)贯穿全文的线索;(2)透露情感主旨,点明主题,统领全文;(3)表明写作对象;(4)关联主要情节;(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写作文时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手法,作文内容往往侧重于比喻含义的书写。
(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运用了……的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感/主旨(比喻的表达效果要落实到情感上。
)2.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物人格化。
+情感/主旨3.夸张: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4.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情感/主旨5.设问: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
+情感/主旨6. 反问:加强语气,态度鲜明,突出强调了……+情感/主旨(四)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摘要:一、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概述二、阅读理解技巧1.抓住文章主旨2.理解词语含义3.分析人物性格4.鉴赏写作手法三、答题技巧1.简答题解答方法2.论述题解答方法3.作文题解答方法正文:一、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概述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主要针对阅读理解和答题两大方面。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答题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要想在语文记叙文方面取得好成绩,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二、阅读理解技巧1.抓住文章主旨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从而为后续答题奠定基础。
2.理解词语含义词语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理解词语含义对于把握文章内涵至关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词语的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人物性格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文章的核心,分析人物性格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4.鉴赏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段,鉴赏写作手法有助于提升阅读品味。
在鉴赏写作手法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
三、答题技巧1.简答题解答方法在解答简答题时,要明确问题,紧扣文章内容,条理清晰地进行回答。
一般来说,简答题的答案要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准,体现出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
2.论述题解答方法论述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解答论述题时,要充分运用阅读理解技巧,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见解。
注意论述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3.作文题解答方法作文题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解答作文题时,要审题准确,立意明确,内容充实,表达流畅。
同时,要注意运用所学写作技巧,使作文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掌握上海市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难点04 记叙文阅读-结尾的妙处(作用)解析版

⑧细细回想,余老师的法宝还不止这老三样。
⑨四年级以后,余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出一套语文试卷,考一考别人,也考一考自己。那真是盛大的狂欢,大家想尽办法找难题,掀起了刁难别人愉悦自己的学习高潮。
④我灰头土脸地自我嘲笑一下,扭头看斜对过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把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⑤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口唾沫,站起身来。穿过车厢的过道,走到了接头处,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只烟来,陪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③只要不下雨,我总会爬上房顶,一边大声背诵课文,一边呆看落日。落日慢坠,逼近青山,真是好看。落日陷下山坳,如戳破的溏心鸡蛋,散开满天霞光。大地上,一条黑线由西朝东涌来,爬过田塍,越过房屋,跨过河流,什么也阻不住它。大地昏晦,沉静,风吹过世上所有的生命。世界包藏了比光明之时更磅礴的力量。
⑤余老师的第二样法宝呢?是抄写大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余老师如是说;而且,不管课本上什么要求,一律全文抄写。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⑦段画线句“直到我们能够把一块甜点心写得像一片土地那样广袤”,联系第⑥段“余老师这第三样法宝,乃作文大法——不,或许应该叫数数大法。写景状物写人记事,余老师这么教写作文,对作文的评判却不管这一套。余老师说,考试时,作文满分三十分,一行一分,写满三十行,便得三十分”“教室里你攀我比,互相伤害,公正公平”等语句可知,余老师的作文判分标准是“一行一分,写满三十行,便得三十分”,此句写出了“我们”在此标准下为了拿高分,将内容写的细致入微,将事物描绘的丰满、丰富;“写得它开出满地的大红花,余老师才开始品评点心里的芝麻绿豆”一句体现“我们”写作能力在不断提升,这是余老师“作文大法”的效果(提高了“我们”的创作水平),体现了余老师“作文大法”的有效、教学水平的高明,表达了“我”对余老师的感激、赞美。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第一篇: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内容1、概括文章内容可以用线索来概括(1)以事物为线索——围绕这个物,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物件要出现在概括的话里。
(2)以人物为线索——这个人怎么样,干了什么事(或者这个人因为什么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以事件为线索——点出相关的时间地点(有时可有可无),概括人物所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以情感为线索——什么人因为什么事,产生了何种情感(情感的词语一定要出现,可在文中找)(5)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6)以地点(行踪)为线索——突出在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2、把握文章中心:第一、从材料入手提炼中心。
①写人的,要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②记事的,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③要注意这样的文章结构,那就是写几个材料,每个材料都反映出人物一方面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从这些材料总括出文章主旨。
第二、要善于抓住关键句。
对文章主旨起统领或者阐明作用的一般是重要的议论和抒情句,这些句子是把握中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文章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另外,标题,承上启下的句子,也有提示作用。
这些位置的议论抒情句要认真分析。
第四、顺着线索来分析,抓住了线索,就明白了文章的段落和层次内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及中心。
3、材料的作用(人物、事件)(1)一定要注意:内容上有“表现,描绘,交代,反映”等词语,结构上有“铺垫,衬托,引出,呼应”等词语。
(2)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答:①渲染气氛,②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④烘托人物心理,⑤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⑥突出文章中心(如表现作者赞美、批判等思想的主旨)(选其中两三点就可以)二、语言(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句的表达效果表述规范指导:先答相似点,再答蕴涵的思想感情,再答怎样生动形象的。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热点04 记叙文阅读-概括与主旨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文阅读之主旨情感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

记叙文阅读之主旨情感鉴赏-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上海专用)(2024上海中考真题)流年里的草莺草爬到了我的脚上,围绕着我的身体。
回想以前,家乡把狗尾巴草叫做咪咪猫。
因为狗尾巴草很像猫的毛发,猫也是很可爱的动物,这样称呼显得亲近而贴切。
以前,我和二姐在一起玩。
二姐教我咪咪猫折兔子。
她先把咪咪猫的穗给弄掉,之后把它扎起来,弄成免子,二姐还教我把咪咪猫放飞,我们放飞咪咪猫,放飞烦恼,也放飞了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长大后,我再次回到了故乡,又碰到了二姐,又看到了咪咪猫。
二姐又把咪咪猫给放飞。
然后,我顿感怅然若失。
我怀念童年,也许童年天真无邪,无比欢乐的我就像年画一样已经成为过去。
也许咪咪猫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永远。
(原文回忆版)17.作者对咪咪猫的选材和组材,经过流年经历,表达了作者不同情感。
请对此加以分析。
(8分)【答案】17.咪咪猫是文章线索,象征了人物的命运,贯穿了我从小到大的生活。
小时候二姐教我编咪咪猫和放飞咪咪猫的魔法,体现了二姐的心灵手巧,姐妹之间深厚的情感,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
长大后,二姐辍学务农,父母去世,我与二姐再次放飞咪咪猫,表达我对过去纯真生活的回忆和怀念,对人物命运变化无常的感慨。
探究文章主题①捕捉关键句,精读重点段抓住结尾的抒情句或议论句;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重点研读首、末段,领悟作者意图。
②巧抓标题,综合分析归纳分析标题,把握作者情感和倾向;理清脉络,看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分析结构,划分层次,归纳主旨。
(说明:有的文章往往以个别事件以小见大,映衬时代的发展,在归纳主旨时需要对主题进行升华。
因此探究文章主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尤其是小说作品。
往往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3、提取要点,精准表达。
本句的意思是……,本文通过①记叙xx(人物)的……事情,表现(赞美)了……精神;②描写……(景或物)……特点(特征),抒发了……感情(志向、愿望、情操);③叙述……事情,揭示(闹发、批判)了………道理(人生哲理、社会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4种句式。
(5)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6)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不矛盾,“颤抖”是因为舅舅对卖掉自己的家传古琴内心非常难舍与不安,“平静”是因为他对自己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的做法表现得坚定。
1、能识别和运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考试题型:句式转化、句子表达效果分析。
例:《那些“怪教授”们》宝山
22.不改变句意,将第(8)、(9)段中的画线句改成陈述
句,分别为书生也明世事;庄先生并非不学无术。( 4分)
初三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中考语文整体感知与记叙文考点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一、初中语文知识梳理及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课内古诗文背诵、理解
2、记叙文文体知识和常考题型
3、议论文文体知识和常考题型
4、说明文文体知识和常考题型
5、写作能力
二、初三现代文阅读能力
(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7、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表达作用。(6个区涉及,分值3—6分)
考查形式:选择题、问答题
例1:《履痕》长宁
26.题目《履痕》的意思是鞋印,从全文看,其作用是(1)是贯穿全文的主线;(2)突出了母爱伴随儿女成长的主旨。(6分)
例2:《柳叶儿》金山
2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抒发…照应…。(2分)
例3:《母亲与照片》闵行
2、能识别不同的文体,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点和主旨。
考试题型:简答题、填空题、概括题。
举1:长宁履痕
24.文章记叙有详有略,具体写了“我”三次穿鞋的经历:(4分)
(1)我出生时,妈妈给我穿的是手帕鞋;
(2)我幼儿时,妈妈给我穿的是虎头鞋;
(3)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做的一双“冲福尼”面的新布鞋。
例6:《要不要叫醒她》崇明(偏重语言特点)
23.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选一)(3分)
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
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
例7:《提琴》浦东(偏重语言特点)
23.第④段划线句子“双手微微颤抖但用平静的语调”中“颤抖”和“平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7)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表达作用。
(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9)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0)能识别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1)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2)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3)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能依据阅读材料和要求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14)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
三、记叙文阅读考点、题型分析
1、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考试题型:看拼音写汉字、改错别字。
例1:《母亲与照片》闵行
21.阅读第⑨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经济jiéjū拮据
例2:《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1.第(19)段加点词“贫瘠坚苦”中的错别字是坚,正确的写法是艰(2分)
例3:《看望》卢湾
例1:《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3.细读第(8)-(10)段是插叙,作用是:①交待了…(2分)②交待了…(2分)
例2:《二十六只蝴蝶》青浦
23、第(4)段在记叙顺序上是插叙,其作用是(1)补充交代…(2)为后文…(5分)
例3:《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徐汇
23、第五、六两段在文中的记叙顺序是插叙。其主要内容是:万籁鸣…作用是:呼应了……。(6分)
21.第③段画浪线句缺少的标点符号,依次应该是(D)(2分)
A.,。,。B.:。,!C.,,。?D.:,,?
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考试题型:选择恰当的词语,进行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
例1:《柳叶儿》金山
2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B(3分)
例2:《几次与历史失之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徐汇
考试题型:标点符号的作用,选择标点符号
例1:《那些“怪教授”们》宝山
21.对文中4处运用引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否定讽刺B、着重强调
C、特定称谓D、引用话语
例2:《屡痕》长宁
22.第②段加点的“落草”一词,其引号的作用是:。(1分)
特殊含义(强调,着重指出也可以)
例3:《父亲的植物学》闸北
21、根据上下文,在第四段横线处填入B最恰当。(2分)
例3:《屡痕》长宁
22.第②段加点的“落草”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出生。(1分)
例4:《那些“怪教授”们》宝山(偏重语言特点)
23.第(4)段中的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例5:《青藏公路上的等待》奉贤
24.第⑾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动词是C(A.找B.见C.逮),理由是
21.第⑩段画线句的的错别字是“幸”应改为“辛”。(2分)
例4:《提琴》浦东
2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2分)
A.追根朔源B.溘然长逝C.忧心忡忡D.彬彬有礼
例5:《那夜,那对盲人夫妻》杨浦
21.在第⑸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iáo liáo无几寥寥(2分)
2、能运用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11种标点符号。
例2:黄浦寻找失落的古都
22.第5-7段写莫克探险心理从“失去勇气”→“惊喜”→“坚定信心”变化的过程。(4分)
23.简述5段莫克所遇到的困境是在烈日下……(3分)
例3:嘉定茉莉橘子
23.请写出女医生对老夫妻情感与态度的变化:
草草应对→没有悟透→为老人剥橘→肃然起敬(4分)
6、能分析记叙文的思路结构:顺叙、倒叙、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