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全书简介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一、《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
小说以清朝中期为背景,以主人公冯梦龙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况、儒学的兴衰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被视为描写清代士人风貌的重要作品。
二、《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1. 主人公冯梦龙的出身冯梦龙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但他聪明才智过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刻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中进士的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儒林学院深造。
2. 冯梦龙的学院生活冯梦龙在儒林学院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切磋学问,互相鼓励。
在学院中,冯梦龙积极参加各种辩论会、考试等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3. 冯梦龙的政治生涯冯梦龙考中进士后,进入了官场。
他历任地方官员,努力改善民生,整顿官场作风。
他以严谨、廉洁的作风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但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4. 士人风貌的描写《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和其他士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的特点和风貌。
士人们在儒学的指导下生活,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但也不乏争斗和勾心斗角。
作者通过冯梦龙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士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
5. 儒学的兴衰《儒林外史》中详细描写了清代儒学的兴盛和衰落。
在清朝中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出现,儒学在某些领域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许多士人开始思考和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思想。
三、《儒林外史》给我们的启示《儒林外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深入了解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儒学的兴衰。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对我们当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冯梦龙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具备才华和毅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小说中对士人风貌的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塑造一批形态各异、生活在儒士园地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悲剧命运。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梗概。
小说以林则徐(原型为真实历史人物林则徐)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示了明朝灭亡和清朝兴起的历史过程。
林则徐年少时机智聪慧,具有卓越的才华和辩才,但因家族贫困改嫁到有钱人家。
然而,他不忍心见到农民受苦,选择了从事官员工作,为百姓谋福利。
林则徐初次任职于江西乡试,他在试场上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被垂青为人才,得到提拔。
然而,他的巨大成就引起了权臣的嫉妒,导致他被贬至孤岛小地方生活。
但林则徐并没有放弃,他在那里任职了几十年,尽职尽责,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林则徐作为士人,又面临了新的选择。
他开始犹豫,不知道是应该投降还是坚守明朝国家意识。
最终,在一位好友的劝说下,他选择了投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百姓。
然而,林则徐的投降并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认可和尊重。
相反,他被看作是投机者,被贬为外地官员。
林则徐感到失望和悲愤,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坚持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承认,被提拔为辽东总督。
在辽东地区,林则徐的改革举措得到了认可和支持,他将前所未有的机会带给了当地的百姓,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但是,他的改革也遇到了困难和阻力,一些地方官员不愿接受新思想和新政策,甚至暗中阻挠。
林则徐为此大费周章,不断努力取得了阻滞。
然而,他的改革努力最终因为外部政治因素被中断。
最后,林则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在临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感叹时运不济,但并未悔恨。
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事情,值得骄傲和自豪。
整个小说以林则徐的一生为主线,通过他与时代的亲密关系,展示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思想改革的曲折历程,以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悲剧命运。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
这部小说通过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追求、生活百态以及各色人物。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反讽小说。
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这部作品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语言,描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以及社会的窳败。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虽然《儒林外史》假托明朝,实际上是描述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但其中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
这使得小说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喜怒哀乐。
儒林外史 全书概括

儒林外史全书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巨著。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全书的简要概括: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写于清代康熙年间,小说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讲述了以儒士为主体的社会风尚和政治风云。
小说以讽刺、揭露社会弊病为主线,通过对各种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困境和社会的种种弊端。
主要情节:
小说以主人公聂豹为中心,通过他的身世、成长、仕途和人生遭遇展开叙述。
聂豹在剑南书院求学时因为一次不慎揭露了教授们的弊端,导致他在儒林内失业,不得已走上了儒林外史的道路。
在外史的路上,聂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懒散、奸诈、愚昧、虚伪的儒士,以及一些真诚、仁爱、宽厚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小说情节曲折,情感丰富,融入了许多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寓言和聂豹的遭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儒学内外弊病的批判态度,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
主题和意义:
《儒林外史》以儒学为背景,但通过对儒学内外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对士人阶层的腐败、虚伪进行了犀利的批评。
小说对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形成了一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社会启示的作品。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全书共五十六回,以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为主线,勾勒出了明代儒生们的众生相。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世俗风气的败坏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接着讲述了周进、范进、娄三公子、娄四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旬玫、陈礼、牛布衣、张铁臂、杜慎卿、杜长卿、庄尚志、沈琼枝等众多儒生的人生经历。
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命运多舛,他们在科举的道路上挣扎前行,追求功名富贵,却往往陷入世俗的泥淖。
小说中,周进和范进是两个典型的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
周进家境贫寒,痴迷于科举,一生坎坷,终于在花甲之年中举。
范进则因中举喜极而疯,成为了儒林中的笑柄。
这些故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科举制度对儒生精神和生活的严重影响。
《儒林外史》在讲述儒生们命运的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小说描绘了村庄、城市、庙宇、考场等各种场景,生动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世俗风气和道德沦丧。
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表现,如乡绅、官员、商人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吴敬梓本身出身于显宦之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以亲身经历和听闻为素材,寄托了对于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崇高情操。
这部作品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真儒士和名士的褒扬。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手法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经典小说。
它通过对儒生命运的描绘,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同时,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儒林外史简介及主旨

儒林外史简介及主旨
《儒林外史》一方面真实的揭露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有五十六回,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中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简介: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
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
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
最后来了两个人才勉强把新娘接回来。
回来的路上,严贡生有假装发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人的药,最后赖了船钱。
回到家后,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
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
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
体现出严贡生的吝啬、霸道、无赖行径。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
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
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荀玫的母亲病故,荀玫及王惠想等殿试后在回家奔丧,因此想隐瞒亡情,不成,只得回家。
王惠同荀玫共同办完丧事后,王惠独自返回省城。
体现了文人的虚伪及薄情。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
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
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
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孙。
蘧公孙回到家后,向爷爷蘧太守诉说此事。
蘧公孙的两个表叔来访,住了几日后,送回省城。
体现出王惠的贪财、无立场的行径。
9、娄公子两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为其家族看坟的仆人邹吉甫的儿子邹三,自言在附近住。
娄氏公子于是進家看望。
席中得知杨执中因替人管账有亏空,被下了监狱。
娄氏公子决定救人。
回到家后,叫家仆晋爵带银子去县里讲清,摄于娄府的家威,知县放了杨执中。
杨执中因不知道是谁救了他,径自就回到了家中。
多日后,娄氏公子想拜见杨执中到底何许人,去杨家找,但未找到。
路上遇到刘守备的船冒名娄府逞凶,娄氏公子仅予说教后放行。
几日后再次拜访,仍未见到。
10、娄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杨执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鲁编修。
谈到杨执中时,鲁编修不以为然。
几日后,陈礼来访。
此时蘧公孙住在娄府,陈礼是为鲁家的女儿提亲。
蘧老太爷来信让娄氏公子酌情办理。
按鲁编修的意思,蘧公孙入赘鲁家。
择吉日,办了婚事。
11、婚后,鲁小姐才貌双全,而蘧公孙的文采学识很一般,却也无可奈何。
邹吉甫来到娄府,又谈到了杨执中,决定再次去拜访。
见面后,相谈甚欢。
因蘧公孙学识太低,鲁编修担心他不能考学做官,想再娶一妾,以图再生一子。
引来老夫人的不满。
鲁编修因此发病。
此时,因见娄氏公子极好结交贤士,杨执中向娄氏二公子推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名叫权勿用。
12、娄氏公子正要去拜访权勿用时,新到任的魏老爷来访。
看到琐事繁多,杨执中建议让仆人带书信去请。
途中仆人了解到权勿用是个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
写了两封书信权勿用才来到娄府。
并带来一个侠客。
娄公子另邀请了一些朋友陪同一起游玩喝酒一连数日。
侠客骗了娄公子500两银子后不知去向。
而权勿用则在原籍有案底在身,被跟随来的差役带走。
娄氏公子略感失望。
鲁编修被朝廷升了侍读,却高兴而亡。
13、蘧公孙遇到开办帮人补习学问的课堂的马纯上,听他大谈升学的窍门,很受启发。
娄家的仆人宦成与蘧家的丫鬟双红私通,带着原先王惠丢在蘧老太爷家的箱子跑了。
蘧公孙告了官,而拿人的差役知道了那个箱子是叛官的赃物后,诈走了宦成身上的全部银子,并以宦成的名义去诈蘧公孙要银子,并假惺惺提要求给双红赎身。
差人没见到蘧公孙,找到了马纯上,马纯上极力要自己出银子把事情压下来。
14、经过讨价还价,马纯上出了92两银子,并替蘧公孙写了给双红赎身的文书,方把赃箱取回来。
而差人则拿了其中的大部分银子。
宦成与双红远去他乡。
事情理清后,马纯上去了杭州。
到杭州后,一连几日,四处游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爷通过各种关系,疏通官府,假刻公章,把事办成;施美卿想把弟媳卖与别人,却误把妻子送了出去,对方不退,施美卿告了官,但又没卖弟媳手续,欲出些银子了却官司,潘三爷同样把事办成了;金东崖的儿子想考学,但没有学问,想出银五百两找人替考。
经过潘三爷仔细筹划,由匡超人替考,并顺利考中。
匡超人也因此得到了二百两银子。
因此买了房,并由潘三爷保媒,介绍郑老爹的女儿成了亲。
匡大给弟弟来信,让其去温州应考,考中。
同时,他的老师,乐清县知县被诬陷一事,核实释放,并升官至给事中,给匡超人来信,邀请过去。
潘三爷终于作案太多被拿下监。
20、匡超人找到了老师,老师欣赏他的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他谎称未婚,就成了亲。
一次回浙江办事,顺便到家看望,不想妻子因不习惯乡间生活,病逝了。
旧友景兰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哥,因他与潘三的案子有染,推脱说因是为朝廷效力不能去看望犯人。
办完事后,他回京的船上,遇到了牛布衣。
并向他们吹嘘自己的才学高超。
牛布衣在芜湖县住在庵里,不幸病亡。
死前请老和尚给他料理丧事。
和尚及众邻照办不误。
体现了匡超人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之情、不念旧友情、好吹嘘抬高自己的丑态。
21、牛浦郎在庵里读书,认识了老和尚,趁老和尚不在时,偷看了牛布衣留下的个人诗集,因是同姓,就想冒名牛布衣,因此改名牛浦,字布衣,自刻了手章。
卜老爹有个外甥女,母亲已亡,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与牛老爹商议嫁与了牛浦郎。
牛浦郎不善于经商,自接手爷爷的杂货店后,日益亏空。
牛老爹知悉后上火,病亡。
亲家卜老爹年岁已大,办完了牛老爹的丧事后,随之而亡。
老和尚的弟子做了九门提督,差人接了老和尚去京,留下庵子让牛浦照顾。
22、因为牛浦冒名牛布衣,董瑛慕名前来拜访,为显出气势,牛浦让两个丈舅一个端茶倒水,一个收拾卫生。
接待完后,互相埋怨不懂礼数,惹得卜信卜成把牛浦从家里赶了出去,自寻房住。
牛浦无计可施,就想去投奔董瑛。
在船上遇到了牛玉圃,因是同姓,虚张声势的牛玉圃认了牛浦为孙子。
后来在半路上遇到了牛玉圃的结拜兄弟王义安,吃饭时王义安被人臭打一顿,侧面反应了牛玉圃的人品。
到杭州后,牛浦随牛玉圃去拜访万雪斋,在池塘边散步时,不小心掉进池塘,被牛玉圃数落上不得台面。
23、牛玉圃去万家时,道士向牛浦说了万雪斋的底细。
万雪斋原是盐商程家的管家,后来自己做生意发的家,因此最恨别人提起此事。
牛浦向牛玉圃说如果在万雪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会要挟住万雪斋而得到更大好处,不料引起万雪斋的愤怒,将牛玉圃赶了出来。
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
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
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24、牛奶奶不知道丈夫已死,以为是牛浦害死了她丈夫,才冒充的牛布衣,于是告了状。
但向知县以为只是同名,不予审理,发回了原籍去审理。
上司认为向知县不务正业,欲参他,被戏子鲍文卿所救。
鲍文卿回到南京,想找几个人成立一个小戏班子。
25、鲍文卿在街上游走,遇到一个修理乐器的老者。
遂请到家中帮忙修理乐器。
期间谈到倪老爹做了二十多年的秀才,家贫如洗,五个儿子已经卖出去了四个。
最后一个也是难以养活,与鲍文卿商议后,两厢情愿,过继给鲍文卿,更名鲍廷玺。
由此,鲍文卿带着儿子四处开班演戏。
一日在街上遇到原来的向知县,已到本地升任知府,经知府介绍,将府上看门人王老爹的女儿许配给了鲍廷玺。
26、鲍廷玺的妻子王太太难产而死。
向知府升任福建道台。
鲍文卿因年岁太大,回到老家南京,到家后不久病重而死。
戏班老师金次福来给鲍廷玺提亲,鲍老太太叫归姑爷打听女方的底细,归姑爷找到媒婆的丈夫沈天孚,沈天孚告诉他女方是一个泼辣的人,但有些积蓄,归姑爷就请媒婆沈大脚说和此事。
女方王太太虚荣心极强,媒婆极力夸大了鲍廷玺的身家情况,王太太同意了。
27、婚后,因鲍家有个婆婆,丈夫也并非举人,也没有字号店,这些事实都显露出来,鲍太太脾气大发,气出病来。
鲍老太太不堪忍受,在女儿及姑爷的建议下,把鲍文卿夫妇赶出了家门。
鲍廷玺的大哥倪廷珠一直在抚院姬大人那里做幕僚,来到南京时找到了鲍廷玺,给了些银子,叫他买所房子。
因马上要去苏州,叫兄弟过几日去苏州找他,再给些银子做些生意。
不料鲍廷玺到苏州后得知大哥已经病亡。
幸巧在来时的路上遇到了季苇箫,就去扬州找季公子。
季公子此时是鲍老爹的孙女女婿。
、28、季苇箫此时正在娶二房亲。
各名士纷纷来贺。
鲍廷玺到来后,因为还要回南京,季苇箫托他给朋友季恬逸带封信。
此时季恬逸在南京,身无分文。
诸葛佑找他帮忙找一位选书先生,想共同刻书,以借此成名。
季恬逸找到了朋友萧金铉,但萧金铉的学问并不高。
只是为了挣诸葛天申的银子。
三人找到一处僧庵做住所,开始安排刻书事宜。
29、恰遇僧官刚刚升任,要摆酒庆贺,众多朋友纷来捧场。
诸葛天申在路上看到了杜慎卿,带朋友前去拜访。
因杜慎卿在考试时得过头名,众人都很仰慕。
杜慎卿留下众人吃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