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关联词的位置
关联词的作用和运用

关联词的作用和运用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20:241、关联词语的作用复句中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
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
有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就无法理解。
2、复句使用的关联词语主要有三类:①连词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
例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后、于是、只要、既然、如果”等。
②关联副词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
复句中使用的关联副词主要有“也、才、再、便、就、又、都、还、却、既、越”等。
③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有“反之、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就是说、还不如、为的是、之所以、正由于、正是因为、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④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某些具有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也可以在复句中连接分句,例如“谁”、“哪里”等。
⑤助词“的话”“的话”是个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之中,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具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并列……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承接……一……就…………首先……然后…………便…………于是…………才…………接着……递进……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选择……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转折尽管……可是……虽然……但是…… ……却…………然而……假设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条件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因果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关联词例句。
1、(尽管)风吹雨打,我们(也)坚持到校学习。
2、(就算)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3、我(虽然)这么用功,(但是)成绩还是不如你4、有人口头上(虽然)讲得很好,(但是)行动却做得很少。
语文关联词使用技巧详解

语文关联词使用技巧详解关联词是连接语句的大桥,在文段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中,研究关联词也是重点之一,必须掌握。
关联词有以下三种作用:连接分句,表明前后句子的关系,是复句的特定标志。
常见的关联词可以分为五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和假设关系。
每类关联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比如并列关系中的“既…又…”、“一边…一边…”等等。
在考试中,填写适当的关联词也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正确使用关联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步骤,比如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不同的关系选择相应的关联词。
总之,关联词的使用对于语文研究和写作都非常重要,需要认真研究和练。
拿到两个分句,需要先仔细阅读并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观察两个句子所描述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判断是转折、递进还是选择关系。
例如,句子“奶奶年纪大了,行动十分麻利”,可以判断出是转折关系。
在判断出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后,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关联词填入,使句子通顺。
对于表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可是……”、“尽管…还是…”等选项,需要选择最通顺的填入。
在填入关联词后,需要通读一遍句子,检查是否通顺,并且表达的意思是否变化。
在使用关联词时,需要注意各类关联词的作用,根据表达需要选择适当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例如“只要”和“就”、“只有”和“才”等需要配对使用,否则会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
最后,关联词的位置也需要注意,不能放错。
例如,“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9、今天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有点累,但感到很快乐。
10、即使你的研究再好,也不能骄傲。
11、小战士宁可被敌人活活打死,也不说出军队的秘密。
12、同学们如果发现火灾,就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13、他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法国人,还可能是英国人。
14、即使钱再多,我们也不能随便乱花。
15、不管困难多大,他都坚持不懈地刻苦研究。
16、宁可雨来牺牲自己,也要向敌人说出XXX的藏身之地。
小学语文关联词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

小学语文关联词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小学语文关联词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一、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
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
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这样,第一句成了因果关系,第二句成了假设关系,第三句成了条件关系。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究竟选用关系,这就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
例如:1.只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增强体质。
2.他宁可挨打,不如泄密。
3.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却是按时到校。
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应与才相配,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把才改为就。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
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
第三句,不管与却搭配不当,应把却改为都。
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1.虽然今天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2.今天,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从小不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第一句,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
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第二句,让人念起来感到很别扭,如果把不但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前面,句子就顺畅了。
四、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能缺少关联词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如不但而且,可省去不但、虽然但是,可省去虽然。
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但是。
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
例如:1.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后,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中考常见病句——关联词位置不当所引发的语病

中考常见病句——关联词位置不当所引发
的语病
配套使用,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两个关联词,如果第一个关联词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的前面,那么意味着两个关联词所连接的是句子结构,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必须保留并且不同;如果第一个关联词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的后面,那么意味着前后两个分句都是以该主语作为陈述对象,两个关联词所连接的是谓宾语成分,后一分句不得再保留主语。
1、最近,巴以局势尽管出现缓和的迹象,但有关各方表示要真正实现美国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仍将十分艰难。
(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确实不同,第一个关联词尽管应放在前一分句主语巴以局势的前面。
)
2、与其说抄版现象是一个企业同另一个企业间的行为,不如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行为。
(前后两个分句事实上都以前一个分句主语抄版现象作共同的主语,故与其说应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抄版现象的后面。
)
3、一块块砖石、一根根钢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参天的高楼大厦却是用它们建成的。
(将虽然放在句首。
)。
★病句中关联词使用问题(正式版)

(4)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不管收费惊人,许多家 长依旧趋之若鹜。
(应用“尽管”,用于转折句)
(5)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写日记。
(应用“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6)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况且”改为“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 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 “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 意味)
3、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 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前一个分句“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
多大”陈述的主语都是:他。前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所以 "不管"和"他"互换位置。
4、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 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 流失。
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把“如果” 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 5、与其说抄版现象是一个企业同另一个企业间的行为,不 如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行为。
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抄版现象”。所以“与其说” 应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抄版现象”的后面。
(二)、后一个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①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所以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 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所以”放在“解决”之前) ②英文在学校并不太通行,反而在大酒店、餐厅及一 些旅游区的商店里,可以见到日文。 (将“反而”移动到“可以”前) ③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 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 该句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类院校”之前显然 不合适,应该把它放在后一件事“哪所学校放在第一 志原”之前)
语文必备:小学语文关联词的运用方法

语文必备:小学语文关联词的运用方法小学语文关联词的运用方法语文是我们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工具,而关联词则是连接语言表达的桥梁。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关联词的运用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何为关联词开始,探讨小学语文关联词的种类和运用方法。
一、何为关联词?所谓关联词,是指用来连接语言表达的单词或词组。
它们可以将各种句子、段落或文章联系起来,使文章意思更加清晰明朗,读者容易理解。
关联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比较连词、顺承连词、逆承连词等。
二、小学语文关联词的种类和应用方法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同等重要的句子。
例如:“今天既下雨,又刮风。
”“我喜欢吃苹果,梨子和葡萄。
”并列连词常见的种类有:和、并、也、又、而、或、则等。
其中的并列连词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或并列。
例如:“她有长长的头发,和一张漂亮的脸。
”2.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主要用来连接相对矛盾的两个句子,用来表示转折、对比或否定的关系。
例如:“尽管他经常迟到,但他学习很用功。
”“我很喜欢吃水果,然而我对柿子没有兴趣。
”转折连词常见的种类有:但、然而、可是、不过、虽然、却等。
这类关联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因果连词因果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原因和结果两个句子中的一方。
例如:“因为下雨了,我们只得留在家里。
”“他学习很用功,所以成绩优异。
”因果连词常见的种类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以致等。
使用因果连词可以使句子更加连贯,表达的信息也更加清晰明了。
4. 比较连词比较连词主要用来连接两个不同程度的事物或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例如:“为人师表,要像杨老师一样谦虚。
”“这部电影比《哈利波特》好看。
”比较连词常见的种类有:像、跟、如同、比、和等。
使用比较连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5. 顺承连词顺承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使句子之间呈现相互补充的关系。
也谈“也”的词类

也谈“也”的词类作者:涂郁子钟小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6期针对有老师将并列复句中单用的“也”的词性看作关联词,马立峰老师在《“也”字词性探疑》(《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2期)(下文表示为“马立峰(2019)”)中提出了商榷,认为“也”字是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关联词不是词性。
我们基本认同马立峰(2019)的上述观点,也很赞赏该文对课堂语言规范性的关注。
不过,该文也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也”是副词,应该是指词类,而不是词性。
第二,该文未正面探讨为什么并列复句中单用的“也”是副词。
第三,该文对“也”关联作用的归纳不太合理。
下面就这三方面的问题做些分析,希望得到马立峰老师及学界同仁的指教。
一、词性还是词类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各种语言的词类数目不同,现代汉语的词一般分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以上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虚词)”[1]。
而“词性”是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如‘一把锯’的‘锯’可以跟数量词结合,是名词,‘锯木头’的‘锯’可以带宾语,是动词”[2]。
高校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也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3],“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就汉语来说,语法功能就是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
三者合称为词性”[4]。
该教材将汉语词类分为十四类,副词是实词的一种。
据此,以上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举“锯”的例子来说,“可以跟数量词结合”和“可以带宾语”都是指语法功能,是“锯”的词性,而“名词”“动词”是“锯”的词类。
同理,马立峰(2019)认为“也”是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这主要是指词类,而不是主要指词性,虽然“起关联作用”可看作词性(但不是主要词性)。
二、为什么是副词马立峰(2019)认为并列复句中单用的“也”字是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主要依据的是三种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词源》(商务印印书馆),这三种工具书中“也”都主要有语气词和副词两种,由于语气词主要用于句尾或句末,那并列复句中的单用的“也”应是副词,由此看出,马立峰(2019)主要用排除法来判定“也”为副词,而未正面证明“也”是副词。
关键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举例

关键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举例
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举几个例子
1、在前一分句里,且前后两分句的主语相同一般在主语之后。
例如:
他这两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
你既然知道这件事,就不应该瞒我。
2、前一分句是,且前后两分句的主语不同,一般应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
不但戏剧家要“练功”,作家也要“练功”。
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句子的主语和关联词的位置关系考查这类病句的重点往往又不仅仅是考查语序那么简单,往往又和对句子的主语成分的判断纠结在一起,只有理解了句子的真正主语,语序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总之一句话,用关联词关联的两个分句必须是对等的句子结构才行。
例1:打破习俗,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
量不可。
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往往只用一个关联词就足以标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关联词补齐:
例2:因为打破习俗,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
的力量不可。
再来看例2,这个完整的因果关联句,关联词关联的两个分句,没有我们平时所
熟知的名词或代词性的主语成分,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两个省略了主语的分句,既然大家都没有主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依然是对等的。
所以这个句子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把它们两个的主语看成是由两个动词短语充当的主语——“打破习俗”对应“(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它们在结构上依然是对等的。
本页为预览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关联词的位置作者:邓木辉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11期关联词使用的正确位置,一般语法书都规范为: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
高考有关关联词使用的病句,也以此为判断标准,违反这一规范的句子将被严格认定为病句。
笔者写过一篇《从一类病句谈关联词位置》的短文,也持这样的观点。
而严建军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1期上的文章《关联词语位置的四种情况》认为,关联词语的使用有四种位置,并列举名家典范作品中的大量用例作了证明。
读后颇受启发,但仍感到还有可商榷之处。
严老师列举的用例有(只引用可商榷的两类):1.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关联词在后的未引用)(1)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
(曹禺《雷雨》)(2)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
(翦伯赞《内蒙访古》)(3)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
(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4)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量也还是可观的。
(吕叔湘《语言的演变》)2.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的(关联词在前的未引用)(5)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
(曹雪芹《红楼梦》)(6)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7)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毛泽东《反对党八股》)(8)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季羡林《幽径悲剧》)(9)提货单尽管卖来卖去,水还躺在东海里,纹丝不动。
(刘征《庄周买水》)(10)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
(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11)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鲁迅《阿Q正传》)(12)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鲁迅《社戏》)(13)他若能存一万元,我们就烧高香了!(贾平凹《画人记》)(14)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15)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上廷。
(金开诚《漫画清高》)这些用例都是出自名家作品,的确具有“典范性”。
它至少反映了人们使用关联词的一般情况:不严格遵守规范,时常违背规范。
笔者在写作《从一类病句谈关联词位置》时,曾收集的一些用例也能反映这一情况,现再补充几例:(16)虽然他只有32岁,但早已成为该镇的服装大王。
(《中国教工》1995年第6期)(17)由于他工作卖力,没多久就添置了彩电冰箱等高档用品,家里的存款也多了起来。
(《传奇文学选刊》1998年第7期)(18)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充分,差点儿就不及格。
(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题将其作为“句意明确”的一项。
)(19)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试题将其作为“没有语病”的一项。
)(20)由于我实现了先写“下水”文章的誓言,对学生作文指导十分有利。
(《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章》,《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
)(21)不但他语文好,而且数学也好。
(学生作文用例)(22)虽然他语文好,但是数学不好。
(学生作文用例)(23)他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大家评他为三好学生。
(学生作文用例)(24)他虽然很凶,但是大家不怕他。
(学生作文用例)现在我将对以上用例略作分析:严老师的文章针对2008年高考安徽卷和天津卷语病题的两个句子而写。
这两个句子是: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安徽卷)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天津卷)“参考答案”均指出这两个句子关联词位置不当,有语病,但严老师有不同看法,因而写了《关联词语位置的四种情况》一文。
严老师的文章隐含着这样的逻辑推论:因为名家典范作品有诸多这样的(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几个分句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用例,所以这种用法正确,所以天津卷中的句子无语病,而安徽卷中的句子不规范。
笼统地看,按严老师的标准,安徽卷中的句子其实也可以认定为规范用法,因为它也属于“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情况。
但严老师有这类分析:名家典范作品虽然有“几个分句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的用例,但只在“偏正复句”中使用“只要……都”、“如果……就”“因为……才”、“虽然……但”(见上例)这些关联词,没有在“联合复句”中使用“不但……而且”的用例,故安徽卷的句子不规范。
这里,严老师是严格遵循名家典范作品有无用例这一标准的,哪怕有“双重标准”之嫌。
按严老师的判断标准,假如以上用例或者类似用例出自学生、出自一般人,该怎样认定呢?大概会认定为不规范吧。
这就不好理解:同一类句子,为什么出自名家就规范,而出自一般人就不规范呢?认定其规范与不规范,为什么要因人而异呢?毫无疑问,通常我们对例(21)—(24)会毫不犹豫、毫不客气地指出其是病句,且指出其病因是违反关联词语的使用规则——“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还会将其修改为:(21)他不但语文好,而且数学也好。
(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他”,故将关联词“不但”调在主语“他”的后面)(22)他虽然语文好,但是数学不好。
(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他”,故将将关联词“虽然”调在主语“他”的后面)(23)因为他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大家评他为三好学生。
(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他”和“大家”,故将关联词“因为”调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他”之前)(24)虽然他很凶,但是大家不怕他。
(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他”和“大家”,故将关联词“虽然”调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他”之前)我们肯定不会对学生诸如此类的用法听之任之,一定会指出病因,加以修改,并提示规律,提出判断标准,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杜绝类似语病。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我们判断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会毫无顾虑——学生常有语病,需要教师纠正,且帮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二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正确使用”的标准,我们正是以这个标准为标准去判断、去纠错的。
否则,我们凭什么去认定学生的用法错误呢?又凭什么理由去分析纠正呢?又何以告诉学生“正确使用”的规则呢?而对上例中的(16)—(20),我们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这些用例既然刊发于正规出版物,那就不会有错。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我们的对象不再是学生,二是因为我们对所持的标准有所怀疑。
而对上例中的(1)—(15),我们的态度难免更会不同:这些用例既然出自名人大家的典范作品,肯定不会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标准!然而,对待学生与名家,我们不能用“双重标准”。
如果学生的用法是错的,那么,名家类似的用法也应该是错的;如果名家的用法没有错,那么,学生类似的用法也应该没有错。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而对学生诸如(21)—(24)之类的用法也认为是正确的吗?恐怕不能。
我们如果认定学生的用法是错误的,也就应该用同一标准,认定名家的类似用法也是错误的,而不必为尊者讳,不必因尊者变。
这里,应该承认规范标准具有普适性,运用标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
事实上,虽然以上(1)—(20)的用例不妨碍理解(因为有具体语境,再加上人有较强的抗错纠错能力),但对其稍加推敲,还是觉得大多表意不够明确——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前,这样的句子常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主语A……,主语B……,主语C……,……以为要说不同主语发生(存在)的不同事情(情况);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而关联词在主语后,这样的句子常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主语……,……,……以为要说同一主语发生(存在)的不同事情(情况)。
看完全句,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如此!如(1):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
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只要你能弄钱,别人就会……”而改为“你只要能弄钱,什么都做得出来”,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2):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
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别人就会……”。
而改为“他们如果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依据”,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5):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
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宝玉虽然挨打,但还……”。
改为“虽然宝玉挨打,老爷也要自重”,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如(6):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与“期待”:“汗虽然出了不少,但还……”。
改为“虽然汗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表意就明确无误了。
因此,如果我们承认有规范标准,承认规范标准具有普适性,那么,其余句子都应该修改,或调整关联词位置,或删除关联词:(3)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
应将“正是因为”调在“《西游记》”后。
(4)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量也还是可观的。
这句话全句的主语不全是“汉语”,后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音译词”。
因为“数量可观”是指“音译词”而不是指“汉语”。
故“虽然”“但是”的位置正确。
(7)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应将“虽然”调在“延安”前。
(8)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应将“眼睛虽闭”改为“虽然眼睛闭着”。
(9)提货单尽管卖来卖去,水还躺在东海里,纹丝不动。
应将“尽管”调在“提货单”前,并在“水”前加“但”。
(10)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
应将“既然”调到句首。
(11)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应将“既然”调在句首。
(12)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应将“如果”调在句首。
(13)他若能存一万元,我们就烧高香了!应将“若”调到“他”前。
(14)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
应将“不但”调到“汗”前。
(15)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上廷。
应删去“既”,否则句子不通顺。
(16)虽然他只有32岁,但早已成为该镇的服装大王。
应将“虽然”调到“他”后。
(17)由于他工作卖力,没多久就添置了彩电冰箱等高档用品,家里的存款也多了起来。
应将“由于”调到“他”后,也可删去“由于”。
(18)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充分,差点儿就不及格。
应将“由于”调到“他”后,也可删去“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