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的筛分析实验总结
砂的筛分试验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砂的筛分试验实验报告篇一:砂的筛分实验试验四砂的筛分析试验一、实验目的和原理:砂的颗粒级配,即表示砂大小颗粒的搭配情况。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的粗细程度,通常有粗纱、中砂与细纱之分。
在配制混凝土时,这两个因素(砂的颗粒级配和砂的粗细程度)应同时考虑。
控制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有很大的技术经济意义,它们是评定砂质量的重要指标。
用级配区表示砂的颗粒级配,用细度模数表示砂的粗细。
二、主要仪器设备和工具:实验筛、托盘天平、烘箱、台秤、摇筛机等三、实验步骤1.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应先筛除大于10mm颗粒,并记录其筛余百分率。
如试样含泥量超过5%,应先用水洗。
然后将试样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在105±5℃下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2.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最上一只筛上,将套筛装入筛机摇筛约10min(无摇筛机可采用手摇)。
然后取下套筛,按孔径大小顺序逐个在清洁的浅盘上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
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一起过筛。
按此顺序进行,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3.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下式的量:mr?Ad300Ad200质量仲裁时,生产控制检验时,mr?式中:mr—筛余量,gD—筛孔尺寸,mmA—筛的面积,mm24.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
所有各号筛的筛余试样质量和底盘中剩余试样质量的总和与筛余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1%。
否则应将该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计算实验结果6.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7.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精确至0.1%)。
8.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绘制筛分曲线,评定颗粒级配。
砂的筛分析实验报告

砂的筛分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筛分仪对砂的颗粒大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筛分结果,了解砂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筛分是指利用多个大小不一的筛网将物料进行筛选,通过筛子的大小来分离不同粒度的微粒,以达到粒度分布的目的。
本实验采用的筛分仪是一种常用的仪器,它主要由筛框、筛网及振动机构等组成。
实验步骤:1. 将精细筛、中筛和粗筛分别码放在上下各两架筛分机上,记录各个筛子的筛孔大小和编号。
2. 取一定量的砂样(约200g),称量后放入上端精细筛内。
3. 开启筛分机开关,通过振动使砂样开始筛分。
4. 分别取下精细筛、中筛和粗筛中的砂样,进行称量、计算及记录,得到每个筛孔内所含砂样的质量,最后计算得到分布率和累积率。
实验结果:经过筛分后,得到的砂的颗粒大小分布率如下表所示:筛孔编号筛孔大小(mm)筛孔内砂样质量(g)分布率(%)累积率(%)1 0.063 4.98 2.49 2.492 0.125 14.40 7.20 9.693 0.250 38.10 19.05 28.744 0.500 65.22 32.61 61.355 1.000 50.76 25.38 86.736 2.000 13.54 6.77 93.507 大于2.000 2.00 1.00 94.50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次砂的筛分结果中,砂的颗粒大小分布单峰,集中在0.5mm以下,其中0.25mm以下的颗粒占总量的48.74%,大于2mm的颗粒占比不到1%。
而累积率曲线呈现出明显的S形,说明随着筛孔尺寸的增大,砂的颗粒细度逐渐增大。
通过对筛分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该砂样的颗粒分布情况,为后期不同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结论:通过本次砂的筛分实验,得到了砂样的颗粒大小分布率和累积分布率。
分析结果表明,砂样的颗粒单峰集中在0.5mm以下,颗粒分布逐渐增大,为后期不同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砂的筛分析实验报告

砂的筛分析实验报告砂的筛分析实验报告一、引言砂是一种常见的颗粒状物质,其粒径大小对于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等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砂的粒度分布情况,筛分析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土工、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筛分分析方法,对砂的粒度进行定量研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实验选用的砂样品来源于自然砂矿,经过采集、清洗、干燥等处理后,得到符合实验要求的试样。
2. 实验仪器和设备:a. 筛分机:采用国家标准GB/T 6003-2017中规定的筛分机,具备可调节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功能。
b. 筛网:采用标准筛网,分别为2mm、1mm、0.5mm、0.25mm、0.125mm、0.063mm等规格。
3. 实验步骤:a. 将筛分机平稳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连接电源。
b. 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筛网安装在筛分机上,并确保筛网与筛分机之间无间隙。
c. 取适量的砂样品放入筛分机的进料口,并启动筛分机。
d. 经过一定时间的筛分过程后,关闭筛分机,记录每个筛网上的砂样品质量。
e. 将每个筛网上的砂样品转移到相应的容器中,并称量其质量。
f. 根据筛网孔径和砂样品质量,计算出每个筛网上的砂样品的筛余量和筛通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砂样品在不同筛网上的筛余量和筛通量。
通过对筛余量和筛通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砂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
1. 筛余量分析:筛余量是指砂样品中未能通过筛网而被筛下的颗粒量。
根据筛余量的大小,可以判断砂样品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筛余量随着筛网孔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
2. 筛通量分析:筛通量是指砂样品中能够通过筛网而被筛下的颗粒量。
筛通量的大小反映了砂样品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筛通量随着筛网孔径的减小而逐渐减少。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砂样品的粒度分布曲线,以直观地反映砂样品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砂样品的粒度特征,如中值、偏度和峰度等指标。
砂筛分实验报告

砂筛分实验报告1. 引言砂筛分是一种常见的颗粒分离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实验室中。
通过使用不同粒径的筛网,可以将颗粒物料按照不同大小进行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砂筛分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探讨砂筛分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设备和材料•砂筛分仪:包括筛网、筛框和振动机构等组成部分。
•砂子样本:取自自然砂或人工制备的砂子样本。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1.将砂筛分仪放置在平稳的实验台上,确保其稳定性。
2.准备所需的筛网,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粒径的筛网。
筛网通常用目数表示,如40目、60目等。
3.清洗和干燥筛网,确保其表面干净,无杂质。
3.2 实验操作1.取一定量的砂子样本,将其放入砂筛分仪的进料口。
2.启动砂筛分仪的振动机构,使其开始进行振动筛分。
3.观察砂子在不同筛网上的分布情况。
较大颗粒的砂子会被较粗的筛网过滤掉,而较小颗粒的砂子则通过较细的筛网。
4.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关闭振动机构,停止筛分过程。
5.将每个筛网上的砂子分别收集起来,称量其重量。
4.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可以得到砂子样本在不同筛网上的分布情况和重量。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绘制出砂子粒径分布曲线,进一步分析样本的颗粒大小。
砂子粒径分布曲线可以用来描述砂子样本中各个粒径范围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通常,这些百分比会随着筛网目数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分析曲线的形状和特点,我们可以对砂子的粒径分布进行评估。
在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砂子颗粒在筛分过程中会发生滚动和碰撞,较大颗粒更容易被阻挡在较粗的筛网上,而较小颗粒则可以通过较细的筛网。
- 砂子样本的初始含水量也会对砂筛分结果产生影响。
较高的含水量可能导致砂子颗粒之间的黏结,使筛分过程更加困难。
5. 结论通过本次砂筛分实验,我们了解了砂筛分的原理和应用。
砂筛分可以通过不同粒径筛网的使用,将颗粒物料按照大小进行分离。
实验中观察到的砂子样本在不同筛网上的分布情况和重量可以用来分析砂子的粒径分布特点。
砂筛分析报告

砂筛分析报告引言砂筛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砂土粒径分布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砂土样品通过一系列筛网进行筛分,并根据各筛网上留下的颗粒数量来计算出粒径分布曲线,从而了解砂土的颗粒分布情况。
本报告旨在对进行的砂筛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和设备–砂土样品–筛网组件–秤量器具–清洗容器–集水容器–电子计时器2.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和样品数量。
2.将砂土样品收集并通过筛网进行粗筛,以去除大颗粒。
3.将经过粗筛的砂土样品分批放入筛网组件,依次进行细筛。
4.在每个筛网下方放置集水容器,以收集通过筛孔的颗粒。
5.将每个筛网上的颗粒进行称量。
6.清洗筛网和颗粒,并记录筛网编号和颗粒重量。
7.计算并绘制颗粒分布曲线。
实验结果在进行砂筛分析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粒径范围(mm)通过颗粒(g)2.00 - 1.00 1001.00 - 0.50 2500.50 - 0.25 3000.25 - 0.125 1500.125 - 0.063 800.063 - 0.032 400.032 - 0.016 200.016 - 0.008 10<0.008 5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砂土样品的颗粒分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粒径减小,通过颗粒的重量逐渐减小,符合砂土颗粒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砂筛分析中,通常使用颗粒分布曲线来表示砂土样品的粒径分布情况。
我们可以绘制出以下砂土颗粒分布曲线:砂土颗粒分布曲线砂土颗粒分布曲线从上图可以看出,砂土样品中的颗粒主要集中在0.25 - 0.125 mm和0.50 - 0.25 mm的粒径范围内,而较大和较小的颗粒数量相对较少。
根据砂土颗粒分布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对砂土的工程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当曲线越平坦时,砂土的工程性质越好;而当曲线越陡峭时,砂土的工程性质越差。
结论根据本次砂筛分析实验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砂土样品的颗粒分布主要集中在0.25 - 0.125 mm和0.50 - 0.25 mm的粒径范围内。
砂筛分实验报告

砂筛分实验报告砂筛分实验报告引言:砂筛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颗粒分析方法,通过筛分不同粒径的砂样,可以了解砂土的颗粒组成及其分布情况。
本实验通过采用标准筛网,对不同颗粒大小的砂样进行筛分,以获取砂土的颗粒分布曲线,并进一步研究砂土的工程性质。
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标准筛网、筛分器、天平、砂样等。
标准筛网由一系列筛孔大小递增的筛网组成,常用的有20mm、10mm、5mm、2.5mm、1.25mm、0.63mm、0.315mm等规格。
2. 实验步骤:a. 将砂样取出,并将其充分干燥,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b. 准备好标准筛网,将筛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放置在筛分器上。
c. 将砂样均匀地放在最上层的筛网上,然后盖上盖板。
d. 将筛分器放在振动筛上,开启振动筛进行筛分,时间一般为15分钟。
e. 关闭振动筛,取下各层筛网上的砂样,用天平称量每层筛网上的砂样质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筛孔大小下的砂样质量数据,进而可以计算出每个筛孔下的砂样通过率和累积通过率。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砂土的颗粒分布曲线。
颗粒分布曲线是以筛孔孔径为横坐标,通过率为纵坐标的曲线,用于表示不同颗粒大小的砂样在筛分过程中的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颗粒分布曲线,可以初步了解砂土的颗粒组成及其分布情况。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颗粒分布曲线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随着筛孔孔径的减小,砂样通过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颗粒的砂样更容易通过较大的筛网,而较小颗粒的砂样则更容易被截留在较小的筛网上。
2. 颗粒分布曲线呈现出典型的“S”形曲线。
在初始阶段,通过率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较大颗粒的砂样容易通过较大的筛孔;随着筛孔孔径的减小,通过率下降速度减慢,直至达到一个极小值;然后,通过率开始逐渐上升,这是因为较小颗粒的砂样开始通过较小的筛孔。
3. 通过率最大值对应的筛孔孔径称为最大通过颗粒径。
最大通过颗粒径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砂土的颗粒组成。
砂子筛分析试验心得体会

砂子筛分析试验心得体会砂子筛分析试验是研究砂子粒度大小分布特征、确定相对砂子的主要含量和分类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实施砂子筛分析试验时,通过使用标准筛网,将砂子按照粒径的大小分成不同的级别,然后进行称重,以确定各级砂子的重量百分比。
在进行该试验时,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砂子筛分析试验之前,首先需要检查筛分设备和筛网是否完好无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准确称量一定重量的砂子,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方便后续的计算。
其次,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对筛分设备和砂子进行合理的操作也是关键。
在进行筛分操作时,要注意将砂子均匀地倒入筛分机,避免过量或不足;在筛分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颠动频率和振幅,以确保砂子能够均匀地通过筛网。
另外,在筛分结束后,需要进行筛分残渣的处理。
在进行完毕后,可以用清水冲洗筛网上的残渣,并放在常温下晾干。
然后,将筛分残渣收集起来,并进行干燥和称重,以计算出砂子的重量百分比。
最后,要注意记录和分析试验数据。
在进行砂子筛分试验时,要准确记录每个级别的砂子的重量,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比。
在记录数据时,要保持仔细和准确,并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砂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和颗粒组成。
通过这次砂子筛分析试验,我深刻认识到砂子筛分试验的重要性和受到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砂子颗粒组成和粒度分布的了解。
在今后的工程和实验研究中,我将更加重视砂子筛分试验,并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来研究砂子的性质和特征。
总结起来,砂子筛分试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试验方法,它可以提供砂子颗粒的粒径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信息。
在进行试验时,准备工作要充分,操作要合理,数据要准确记录和分析。
这次试验的体会让我更加了解了砂子筛分试验的作用和意义,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能力。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一方法,为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砂的筛分析实验总结

砂的筛分析实验总结砂是一种常见的颗粒状物质,其颗粒大小对于不同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了解砂的颗粒分布情况,进行砂的筛分分析实验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砂的筛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砂的颗粒分布情况,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砂样品,并将其放入筛分仪中进行筛分。
在筛分过程中,我们按照一定的筛孔大小顺序进行筛分,最终得到了不同粒径下的砂样品。
接下来,我们对筛分后得到的砂样品进行了称重和记录,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砂的颗粒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砂的颗粒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筛孔大小的增加,砂的颗粒含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基本一致,说明本次实验的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进行筛分过程中,由于砂样品的颗粒较细,容易造成筛孔的堵塞,从而影响了筛分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筛分实验的操作方法,以提高筛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了砂的筛分实验总结。
砂的颗粒分布情况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筛分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砂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砂的颗粒分布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实验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的筛分析实验总结
导言:
砂土是土壤工程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土壤类型。
在土壤工程设计、建设和监测过程中,对砂土的筛分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对砂的筛分析实验进行总结,并探讨实验方法、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在土壤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
砂的筛分析实验是通过筛分仪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准备:从现场或实验室获取砂土样品,进行无机杂质的清理,干燥后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2. 筛分仪设置:将筛分仪的筛孔和对应的筛网安装在筛分仪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筛孔尺寸。
3. 筛分程序:将样品加入筛分仪的上层筛网,开启筛分仪,进行一定时间的振动,以使砂颗粒按大小分散在不同筛孔下。
4. 去除残渣:振动停止后,取下筛分仪的筛网,将筛下的残渣沉淀,以备后续分析。
结果分析:
通过筛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筛孔尺寸上的级配曲线图。
级配曲线能够反映砂土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百分比。
通常,我们将砂
粒根据粒径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砂土中不同粒径的含量占比,进而计算出粒径分布曲线以及筛孔通过率等参数。
例如,通过计算所得的筛孔通过率可以用来评估砂土的渗透性和排水性能,这对于土壤工程中的水文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应用:
砂的筛分析实验在土壤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应用:
1. 施工工艺设计:通过砂的筛分结果可以了解砂土中不同粒径的含量,从而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设备。
对于需要填充砂土的地基工程来说,合理的砂土级配可以提高填充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孔隙特性研究:砂土的孔隙特性与其级配密切相关。
通过砂的筛分实验,我们可以获得砂土孔隙分布的初步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砂土的渗透性、孔隙率等参数提供依据。
3. 地质调查评价:砂的筛分实验可以用于地质调查中对砂土分布和特性的评价。
在开展土壤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时,通过对不同地层砂土样品的筛分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层砂土的厚度、颗粒细度等特性。
4. 土壤改良方案设计:对于某些土壤较差的工程场地,需要进行土壤改良来提升土壤的工程性质。
砂的筛分实验可以为土壤改良方案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从而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和施工方法。
结语:
砂的筛分析实验是土壤工程中的重要测试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砂土的粒径分布和级配特性,进而为土壤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监测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合理的方案和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